配色: 字号:
29面对新世纪的走向-《新世纪与新闻学》学术讨论会综述
2022-04-10 | 阅:  转:  |  分享 
  
面对新世纪的走向——《新世纪与新闻学》学术讨论会综述本世纪还有五年,21世纪已经向我们逼近。自然科学领域突飞猛进,硕果累累,社会科学诸学科
也都显示出紧迫感,有的取得了跨世纪的突破。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新闻学如何总结以往,以良好的势态走向21世纪,便不能不引起新闻界的思考
。“新世纪与新闻学”学术讨论会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举行的。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新闻单位、新闻研究及教育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聚
首郑州,畅所欲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有新意的观点。这次会议,由郑州大学新闻学主办。一、新闻学研究评估与会专家指出,中国新闻学的研究
起步并不晚,在时间上和西方新闻学研究的差距并不大。新闻学的研究并不落后,并且微观的新闻学研究发展很大,一开始就很注重联系中国实际,
紧扣时代主旋律。我们的理论工作者不可妄自菲薄,要认真继承和发扬中国新闻学研究的优点和传统。有同志提出,微观新闻学研究存在着“两头不
够”,对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够,对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不够。这影响了我们的新闻学研究。80年代后西方新闻理论、传播理论有了很大发展,
而我们却知之甚微,对西方新观点几乎茫然。先进技术不仅仅是“硬件”问题,一些适用的“软件”也要及时引进、批判地吸收,尤其是在高新科技
广泛用于新闻事业的今天,新知识、新观念的能量是无法估量的。二、媒介信息功能的强化和传播方式的改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报纸的
功能最突出的应是信息功能。过去我们实行计划经济,自上而下,指令性强,反映在报纸上就是指导性文章多;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生产环节放开
,自由流通,经济活动由自由价格信号调节,人们只能依赖大量的信息以便参与和选择。所以,利用多种新技术手段广泛提供信息将成为媒介主要功
能。有学者指出,随着新技术应用于新闻采访、播出和传送,直播电话、无线电话现场播报、卫星电视等以新的传播形式,受到广大受众欢迎。此派
生出来的满足受众多方需要的专门节目使“台中台”、“系列台”、“专业台”的建立成为必然,经济的腾飞为开发新频道、开设新台提供坚实的物
质基础。社会的变革和技术的发展使现代电子新闻媒介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广播”向“窄播”发展,从地面向天空发展,从无线向有
线发展。传播方式的进步给信息的传播带来极大的便利。三、新闻竞争和媒介品格问题扩版热虽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报业的繁荣,但存在的问
题也引起了与会的专家学者的忧虑,报纸纷纷从四个版增加到八个、十二个甚至更多,广播电视的娱乐节目蜂拥而出,传播的内容大大丰富了。但从
量上看却良莠不齐,大量“灰色”内容充斥其中,真正的上乘之作占的比例却很小;新闻报道失“度”,要闻版上没新闻;新闻职业道德搁浅,有偿
新闻泛滥,使人莫辨真假等,都是业已出现的现象。一些媒介的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低,迎合部分受众胃口,一切向钱看的做法使媒介品格下降,
对新闻机构的声誉,对新闻队伍的思想建设,影响不良。许多代表对目前的“竞争”持怀疑态度,认为真正的竞争,应该是信息的竞争。代表们呼吁
《新闻法》尽早出台,以便有统一的可操作的行为标准指导媒介经营和管理。四、新闻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一些代表认为,新闻与政治是密切相关的,
“一举足不可无方向,一立论不能无宗旨”,“有客观无主观不可谓之报”。由此可见,新闻与政治很难分开,绝对的超然、客规并不存在,但新闻
与政治不能划等号。一些代表认为,新闻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要从新闻本身去寻找其特点规律,要跳出新闻学研究的旧的框架,不能仅仅将媒介
机构、媒介功用等作为研究对象,应多注重新闻自身内在规律的探索和受众的研究。五、培养跨世纪新闻人才与会代表认为,在现代新科技广泛用于
新闻事业的今天,对新闻从业者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新闻业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就难有大的发展
。来自高校的代表谈了对新闻教育的看法。高等教育周期较长,难以迅速反映社会变化,再加上高校经费紧张,设备简陋甚至是使用淘汰的设施来培
养学生,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论脱离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的状况,和新闻工作要求的“底子厚、上路快”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新闻教育要更新观
念,摒弃旧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新知识、新观念、新技能,能够适应新世纪新闻工作的高质量新闻人才。六、国际合作与交流,与世界并轨专家们
认为,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中国新闻事业面临一个重要问题是走向世界,与国际惯例并轨。1997年很快就要到来了,香港的回归将给大陆的新闻
事业带来一个新局面。港台地区和大陆的政治体制不一样,价值观念很不相同,如何搞好大陆与港台及国外新闻界的交流、合作,应提到议事日程上
来。另外,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利用先进的媒介技术向不发达国家实行“文化登陆”,而我们有几千万华人分布在全世界,有许多华文报纸,对海外报
刊及华文电子媒介过去我们研究得很不够,现在应充分予以重视。讲华语的人最多,海外的华人也很多,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大市场,要让中国的新
闻和其他文化产品从天上、地下各个渠道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七、坚持国情与特色,建立社会主义新闻学体系与会专家郑重提出:面
对新世纪的来临,中国新闻学研究要上一个新台阶,重新构架新闻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新闻学要面对新
闻事业本身,要符合中国的特点和国情。既要继承历史上的好的传统,也要吸收国外优秀的东西;要重视科学的研究方法,但不能被“方法”牵着鼻
子走;要把新闻研究置身于整个社会当中不能偏离了社会,偏离了公众,要针对中国国情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指导意义的新闻学理论体系。(原默整理)中国新闻出版报,第996期,1994-07-22(3).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6607m...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