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0能不能办一张农民爱看的晚报?
2022-04-10 | 阅:  转:  |  分享 
  
能不能办一张农民爱看的晚报?——关于办《官渡晚报》的建议郑州大学新闻与舆论研究所项德生红色报头《官渡晚报》四个大字之下,鲜明地署有一行黑
字“中共中牟县委机关报”。那么,《官渡晚报》的性质就确定无疑了,它是一份机关报式的晚报,或说晚报式的机关报。既起机关报的作用,又有
晚报的特征;既指导工作,又指导生活;既报道政治,又有特别浓的文化味;既要突出中心工作中心任务,又要丰富多彩报道面很广;既要强调宣传
报道的严肃性,又要有很强的趣味性,硬中有软,软中有硬;上班时间人们想看它,下了班人们爱看它。一身兼二任。办好了上下叫好,办不好就不
伦不类,两头摇头。办机关报式晚报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难处。中牟具60万人口,城区只占5万,不到8%。现在发15500份,城乡各占
多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张报不只是为5万县城人办的,应当让农民爱看。当然,现在的农民早已不是“文革”中及“文革”前的农民了。市场经
济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牟位居郑州市郊,受到的冲击更大。这里的农村在城市化,农民也在现代化。但是,农民眼
下还是农民,农村人口不可能全部拥入大城市。小城镇将是中国农民的活动中心和聚集中心。我们说办张农民爱看的晚报,指的是当代中国处于转化
之中的农民。随着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农村的交通越加便利,中牟20个乡镇最远的也能看到当日的中牟发出的报纸吧?中国还没有农民晚报,我们
办出来了,办好了,是一个创举,应当当作一种事业来办。要从现有的基础开始,分几步走,自然形成。不能坐等,也不要操之过急。这里有个条件
问题,办出一张农民爱看的晚报,并非易事。一现在《官渡晚报》的优长与不足现在的《官渡晚报》最突出的优点有两条,一是没有太多的框框
,在大原则不出错的前提下敢闯敢干。从版式到内容,有自己的追求。内容是健康的,没有不干净的东西。时时透露出股乡土气,清新之气。关于庭
院经济的连续报道是成功的。有时显得稚嫩,但不乏创新意识。当然与框框少并存的缺少章法,从版面标题到文体把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成熟的
痕迹。具体情况和对策再讲。第二个突出的优点,是有较强的群众观念。可以看出,《官渡晚报》有一种追求,就是把报办得让老百姓爱看。知道办
报不是特意让几个领导看的,而是要让广大群众看的。有这个意识很重要,否则,可读性就无从谈起。报纸是新闻纸,登的是整个社会、社会公众感
兴趣的新闻。不能把新闻办成工作简报、工作通讯、技术情报之类的东西。老报人王匡同志说过:“现在我们办报的人,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缺点,就
是用办党内刊物的办法办报,因此在报纸上,工作部署、工作计划、工作经验、工作方法以及负责同志的讲话、文章、党的指示决议等等,往往长篇
大论,原原本本,内外不分,一律照登。也许有人以为这就是“党报”了。其实效果未必很好。因为这些东西,充其量只能照顾到一部分负责领导工
作的同志的需要,却没有照顾到广大群众读者的需要。而且,报纸应该有报纸的特点,比如精炼、鲜明、突出、有文彩、时间性强等等。有了这些特
点,人家才看得下去。”(《晚报纵横谈》第62页)这是王匡1961年说的话,是在总结三年“大跃进”的教训。第二年,1962年,我国著
名记者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说:“我们的报纸首先应该面向群众。一些报纸在大政方针、路线原则上,不能离开党的领导,但具体的报
道就要考虑群众的需要。报纸不能仅仅考虑地方党委的反映,也要考虑广大群众的反映。报纸对领导负责和对群众负贵是一致的,不是对立的。报纸
办得好不好,要由群众来回答,群众喜欢或是不喜欢,总是有道理的。要不然就没有个标准。解决报纸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应该从这儿下手,从群众
、读者那里想办法,找路子。”他还说:“什么是新闻呢?我觉得,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通讯与论文》第31
6-317页)范长江把群众喜欢当作新闻的标准了,可见离开群众喜欢是办不好报纸,办不好广播电视的。“办报给谁看。”这个问题解决了,其
他都好解决。《官渡晚报》不是说在这方而已过了关,而是有强烈的追求,这就有了办好这张报的基础。《官渡晚报》的不足,有支节上的,有根本
性的。根本性指的不是政治方向,它的政治方向还是正确的。这里指的还是业务上的关键性问题,也有两点。一是新闻性的问题,二是晚报味的问题
。从版面、制题到文章照片,部要更像新闻,像一张新闻纸。一版有时还有工作简报的味道,二版的标题有些不是新闻题,三四版的内容也要增强新
闻性。前面说的章法缺乏,实质是缺乏新闻性。文章可以四不像,但一定要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合乎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要规范化。既然是晚报,
就要有晚报味、晚报的特点,虽然是机关报式的晚报,也要办得真像晚报。赵超构先生说,“晚”字是晚报的“绝对特点”,晚报是晚上看的,业余
时间看的。这就决定了它的内容、格调与日报有多方面的差别。从内容上来说,比日报更广泛,既指导工作,更指导生活;不忘经济政治,但文化味
更浓;比日报更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从格调上来说,大多是短的,不少是“软”的,可读性很强,地方特色突出。《官渡晚报》是机关报
式的晚报,我看不能日报、晚报半对半,是否能以晚报的内容与形式占主导,为主体?应当说,现在晚报味不浓,和国内著名晚报相比,在文化品位
上相差尚远。在这方面也需规范化,按晚报的特征设立内容和版面,包括专栏专版等等。一能像新闻纸,二能像晚报,三又能让农民爱看,《官渡晚
报》肯定能越办越好,办出特色,办出声望。二四个版的内容安排1、头版抓中心工作,反映中牟的发展战略和现代化进程。不以一般动态消息为
主,而应以抓问题为主,抓热点为主。这些问题要与农民密切相关。这样,就有了思想性,有了社会性,本地人想看,外地人也想看。一般动态性的
东西,可集纳为专栏,简明扼要地加以报道。农民关心的问题,不光是村儿里的事,庄稼地里的事,也包括改革大业、市场经济、乡镇企业、中牟的
对外开放等等内容。可以说,一版抓问题的报道很少,绝大多数属动态性消息。像《金色的庭院》,属凤毛麟角。四开报的头版,周二刊每期能否抓
一条有份量有深度的新闻呢?一下子做不到可以逐渐达到。2、二版能否一抓农民致富门路,二抓以小城镇为依托的农民经济生活,三抓普法教育和
社会治安。一个月二版有八个版,可相对集中出专版。三个版谈致富,含市场信息分析;三个版谈小城镇经济和乡镇企业;两个版谈法和社会治安。
经济和政法也要抓问题,抓一些分析性新闻,如市场行情分析,指导农民下海闯市场。一方面专版化,一方面求深度,二版就活一些,针对性强一些
了。3、三版就是文化知识版。农村的教育,农村的卫生(如厕所问题。稻杆烧荒的问题、健康咨询、饮食卫生和烹饪),农村的婚丧嫁娶和移风易
俗,反封建迷信和崇尚科学,家族和邻里,家庭和夫妇生活,农村男女青年的爱情知识,“五心”活动(忠心、诚心、孝心、爱心、信心),建房与
住房装饰,农村的流行时装,其他农村消费指导等,等等。办晚报,一定要挖掘这方面的题材。要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反映中牟和中牟的民风民
俗及其变化。4、文艺娱乐版。每月二个文艺版,发表当地作者和特邀作者的作品。每月二个影视收看指导版,介绍评价当月的电影电视,可以介绍
一些明星的事迹。两个谈古论今版,讲谈与中牟有关或无关的历史故事和典故,也可挖点民间文艺作品。两个文摘版,所摘也要与农民有关。可以搞
长篇连载,一季或半年一个本子。实际上,四版也就专版化了。无论是一、二版,还是三、四版,都要设些稳定性的专栏。可以给专栏作家开辟园地
,办出特点,看能否找找乡土派作家,请他们赐稿。三版面编排和新闻写作的规范化1、能不能改为六号字。许昌日报已改为六号字,版的容量增
大了,版面也显得紧凑了,清秀了。2、长栏不要太长。11月20日、22日的一版,就很明显,文长三横,显得太满太板了。四开版六个基本栏
,每栏11字,文长最多1.5-2栏,不好再长了。但四开版的基本拦,最多也就六拦,不能太碎了。3、新闻标题要有层次性,即发挥主题、引
题、副题、活题的作用。不能只有一个“作文题”。8月30日一版的新闻都是单项题,二版亦如此。9月23日二版,10月7日版,也是单题版
。这样就不像新闻纸了。标题要虚实结合。引题、主题和副题,要有虚有实,虚实对应。有些题很显眼,但不雅不美,如“刮风当电扇,下雨当流汗
”(11月22日二版)。要做真正的新闻标题,新闻标题一要有信息量,二要有吸引力,把新闻的价值标出来,能够让读者的眼先停驻在这里。标
题之间,上下协调,下方的题一般不大于上方题,10月11日二版中间的《城信黑马》就过大过头了。标题不能总是边题,不妨做些冒心题。每天
有几个漂亮标题出现在报端上。4、勾线、加框的目的在于区分,在于造成强势。同一个版,如有不同的方面,应用粗壮一些的线使之区别开来。1
0月11日第三版,至少有三方面的内容,一为社会写真,二为滋补品介绍,三为历史掌故。除了内容太杂这个缺点外,就是使能用显效线条把它们
区分开来,也没有用足够的留白,使他们保持足够距离,结果是混沌一片,杂乱无章。一个版的文章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呈版块结构,可以是穿插
咬合,也可以是板块与穿插咬合的并存。能否更加注重板块结构?因为这样更加显醒,可能更适合有文化的农民口味。从第93期开始,板块化的趋
势已很显明。当然,也有不规范之处,主要是散乱,线可以粗壮一些,但也别粗得叫人生厌。同一篇文章中的栏线应当取消。边线一壮,栏线就实在
多余了。为了区隔,可以适当加大隙间留白,这样效果更好。5、照片清晰度低,应提高洗片、制版和印刷质量,还可以搞图表新闻,它一目了然,
适于农民看。是否搞点连环画,漫画专栏?也可以上点书画。6、消息与通讯写作要规范化。消息《水利厅长到工地》,是篇流水帐。11月22日
一版,消息《指挥长李和平要求——扫清障碍要大刀阔斧》,没有导语,第一段占全篇文字的90%,最后有个50来字的尾巴。(11月20日一
版)消息要用最简练的话言陈述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一般是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前头。要有精粹的导语。通讯要有生动的细节,不能只叙述过程,也
不能一般拉家常。通讯也是以事实的叙述与描写为主,最好不要记者的直接评论,发感慨。当然,为了让农民爱看,可以探讨新闻文体的适应性改革
,完全用“倒金字塔”格式怕不能成功。要把规范化和民族化统一起来。把适应读者群和提高读者群结合来。赵树理的小说既有现代意识,又为农民
喜闻乐见。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说不定,我们会有一种崭新的创造。7、每期应当有评论文章,否则,报纸不算完全进入了角色。第95
期开始,一版开辟了《今日论坛》,这是个好的开端。四写作队伍问题1、建立和培训通讯员队伍。现有通讯员30余人,经常写稿20来人。这
个队伍还应扩大。应当请县委下指示,让县委县政府各部门的干部积极写稿,写新闻稿,写知识性稿,而且有个数量要求。中小学教师能否动员起来
?每年要培训一次。不可能没有变动,换人是常事;每年一训,使他们保持在一定水准之上。要从他们当中培养一批各有所长的写作能手。2、发挥中牟临近郑州的优势,聘请一些特约记者,联系一些专家撰稿人。方方面面都有,有文有武,才能满足办晚报的需要。无非稿费从优。可以请他们来度假。3、郑大新闻系学生的课堂实习,能否来你们这里?每学期都有业务课。离得很近。4、不妨请海内外名人,中牟出身的名人,不时提供一些稿件。5、文风要清新,有乡土气,适合农民看。要让写作队伍也有这种意识。第95期后的《今日论坛》,有几篇乡土味尚足,有的则“洋”了一些。五办好企业,增强实力有了经济实力,可以提高和保证办报质量。46661995年1月15日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6607m...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