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 (1)
2022-04-11 | 阅:  转:  |  分享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得于数里外
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
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
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
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
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
关系。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诉人们凡事要全面具体分析,不可主观臆断。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5.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去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
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糊涂,轻信讲学家的说法,说明
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6.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实践经验,联系水流、泥沙与石兽三者关系综合判断,得出结论。
献花(0)
+1
(本文系初中资料大...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