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peowei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第13章《轴对称》全章教案(22页,含反思)
2022-04-14 | 阅:  转:  |  分享 
  


第十三章轴对称

13.1轴对称

13.1.1轴对称



1.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轴、对应点.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难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一、作品展示让部分学生展示课前的剪纸作品.小组活动:(1)在窗花的制作过程中你是如何进行剪纸的?2)这些窗花(图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二、概念形成(一)轴对称图形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让学生尝试给它下定义通过逐步地修正形成“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同时给出“对称轴”.结合教材图13.1-1进一步分析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以及对称轴的位置.学生举例试举几个在现实生活中你所见到的轴对称例子.概念应用:(1)教材第60页练习第1题.(2)补充: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

(二)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观察教材中的图13.1-3思考:图中的每对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定义.观察右图:

把△A′B′C′沿直线l对折后能与△ABC重合则称△A′B′C′与△ABC关于直线l对称简称“轴对称”点A与点A′对应点B与B′对应点C与C′对应称为对称点直线l叫做对称轴.举例: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例子吗?4.讨论: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三)轴对称的性质观察教材中图13.1-4线段AA′与直线MN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你能说明理由吗?引导学生说出如下关系:PA=PA′==类似的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否有同样的关系?你能用语言归纳上述发现的规律吗?结合学生发表的观点教师总结并板书.对称轴经过对称点所连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给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然而把上述规律概括成图形轴对称的性质.上述性质是对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来说的三、归纳小结主要围绕下列几个问题:(1)概念: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对称点;(2)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四、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3.1第1题.

数学教学应该选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处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就是要抓住“对折”与不然就是隔靴搔痒.当“部分重合”与“完全重合”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也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13.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2课时)

第1课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

重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能灵活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难点灵活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

一、问题导入我们已经知道线段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线段的对称轴.那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什么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二、探(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教师出示教材第61页探究让学生测量思考有什么发现?

如图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AB是l上的点分别量一量点P到点A与点B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性质的证明:

教师讲解题意并在黑板上绘出图形:上述问题用数学语言可以这样表示:如图设直线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点C是P是直线MN上任意一点连接PA我们要证明的是=教师分析证明思路:图中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和△BPC只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便可证得PA=PB.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写已知求证自己证明.学生证明完后教师板书证明过程供学生对照.已知:MN⊥AB垂足为点C=BC点P是直线MN上任意一点.求证:PA=PB.证明:在△APC和△BPC中=PC(公共边)=∠PCA(垂直定义)=BC(已知)(SAS).=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因为点P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一点于是就有: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你能写出上面这个命题的逆命题吗?它是真命题吗?这个命题不是“如果…那么…”的形状要写出它的逆命题需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将原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逆命题就容易写出.鼓励学生找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原命题的条件是“有一个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结论是“这个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此时逆命题就很容易写出来.“如果”

写出逆命题后就想到判断它的真假.如果真则需证明它;如果假则需用反例说明.请同学们自行在练习册上完成.学生给出了如下的四种证法.已知:线段AB点P是平面内一点且PA=PB.求证:P点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证法一过点P作已知线段AB的垂线PC=PB=PC(HL).∴AC=BC即P点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法二取AB的中点C过P作直线.∵PA=PB==CB(SSS).CA=∠PC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又∵∠PCA+∠PCB=180=∠PCB=90即PC⊥AB点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证法三过P点作∠APB的平分线.

∵PA=PB=∠2=PC(SAS).=BC=∠PC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又∵∠PCA+∠PCB=180=∠PCB=90点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证法四过P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C.

∵AC=CB=∠PCB=90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四种证法由学生表述后有学生提问:“前三个同学的证明是正确的而第四个同学的证明我有点弄不懂.”师生共析:如图(1)是垂足但D不平分AB;如图(2)平分AB但PD不垂直于AB.这说明一般情况下过P作AB的垂直平分线”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同学们的推理证明过程可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逆命题是真命题我们把它称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要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根据垂直平分线的判定: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那么我们必须找到两个与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这样才能确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下面我们一同来写出已知、求作、作法体会作法中每一步的依据.例1尺规作图: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已知:直线AB和AB外一点C.(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

作法:(1)任意取一点K使点K和点C在AB的两旁.(2)以点C为圆心长为半径作弧交AB于点D和点E.(3)分别以点D和点E为圆心大于DE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F.(4)作直线CF.直线CF就是所求作的垂线.师:根据上面作法中的步骤想一想为什么直线CF就是所求作的垂线?请与同伴进行交流.生:从作法的第(2)(3)步可知CD=CE=EF都在AB的垂直平分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师:我们曾用刻度尺找线段的中点当我们学习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作法时一旦垂直平分线作出线段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是线段AB的中点所以我们也用这种方法找线段的中点.三、课堂练习教材第62页练习第1题.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并学会了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五、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3.1第6题.补充题:(1)下图是某跨河大桥的斜拉索图中PA=PB则必有AO=BO为什么?

(2)如左下图中=16为AB的垂直平分线的周长为26求BC的长.

(3)有A三个村庄(如右上图)现准备建一所学校要求学校到三个村庄的距离相等请你确定学校的位置.

本节证明了线段的中垂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用尺规作线段的中在课堂中学生证明过程、作图方法原理的理解及掌握都比较好但要强调作业中不用三角板等工具而要用尺规来作图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直接用定理而不是借助于全等.第2课时画对称轴



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重点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画法.难点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

一、提出问题如果两个平面图形成轴对称你能用什么办法验证?不经过折叠你能用什么方法画出它的对称轴?二、探究新知我们已经学过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所以我们只要找到两个图形的一对对应点然后画出以对应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即可如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呢?例1如图(1)已知点A和点B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你能作出这条直线吗?

分析:我们只要连接点A和点B作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就可以得到点A和点B的对称轴为此作出到点A距离相等的两点即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的两点从而作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教师具体分析画法、写出画法根据画法作出图形.学生模仿教师的画法边写画法边画图.作法:如图(2).(1)分别以点A为圆心以大于AB的长为半径作弧(想一想为什么)两弧相交于C两点;(2)作直线CD.就是所求作的直线.这个作法实际上就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在作法中为什么有CA=CB=DB?(2)可以用这种方法找线段的中点吗?四等分点呢?三、举例分析例2如图(1)和△A′B′C′是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请画出它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把问题转化为已解决问题只要画出点A、点A′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即可如图(2).例3图(1)是一个五角星请画出它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五角星有几条对称A可以和哪些点成对应点?最后化归到例2由学生自己完成.四、巩固练习教材第64页练习第1题.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吗?六、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3.1第7题.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这节画对称轴的习题课就可以全部交由学生自己完成.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就是利用两个对称点找到对称轴即画出这对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让学生用尺规作图独立完成.13.2画轴对称图形(2课时)

第1课时作轴对称图形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重点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对称后的图形.难点较复

一、问题导入我们前面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一些相关的性质.如果有一个图形和一条直线如何画出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的图形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二、探究新知[活动]在一张半透明纸的左边部分画一只左脚印把这张纸对折后描图打开对折的纸就能得到相应的右脚印.这时右脚印和左脚印成轴对称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并且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类似地请你再将一个图形做一做看看能否得到同样的结论.

认真观察左脚印和右脚印有什么关系?(成轴对称)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即直线l它与图中的线段PP′是什么关系?(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PP′)[思考1]如何画一个点的对称图形?例1画出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画法:(1)过点A作对称轴l的垂线垂足为B;(2)延长AB到A′使得BA′=AB.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思考2]如何画一条2已知线段AB画出AB关于直线l的对称线段.画法:(1)画出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2)画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3)连接点A′和点B′成线段A′B′.线段A′B′即为所求.

[思考3]如果有一个图形和一条直线如何画出与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的图形呢?例3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画出与△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画法:(1)过点A画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O在垂线上截取OA′=O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2)同理分别画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3)连接A′B′则△A′B′C′即为所求.

三、课堂练习教材第68页练习第1题下列图形中点P与P′关于直线MN对称的图形是()

四、小结与作业归纳:几何图形都可以看成由点组成对于某些图形只要画出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如线段的端点)连接这些对称点就可以得到作业:教材习题13.2第1题.

几何图形都可以看作由点组成我们只要分别作出这些点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再连接这些对应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对于一些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的图形只要作出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如线段端点)的对称点连接这些对称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第2课时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1.能在直角坐标系中画点关于坐标轴的对称点.能表示点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表示关于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

重点用坐标表示点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难点找对称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

一、问题导入教材图13.2-3是一张老北京城的示意图其中西直门和东直门是关于中轴线对称的如果以天安门为原点分别以长安街和中轴线为x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如图所示的东直门的坐标你能说出西直门的坐标吗?二、探究新知【探究1】(1)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已知点A(2-3)(-1),C(-6-5)(3,5),E(4,0),F(0,-3);(2)画出这些点分别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并填写表格;(3)请你仔细观察点的坐标你能发现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有什么规律吗?(4)请你想办法检验你所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说说你是如何检验的.

已知点 A(2-3) B(-1) C(-6-5) D(3) E(4,0) F(0,-3)关于x轴的对称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归纳】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规律是: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探究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描出以上各点关于y轴的对称y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有什么规律?【归纳】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规律是: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探究3】按以上规律说出点P(x)关于x轴的对称点P的坐标再说出P关于y轴的对称点P坐标.观察点P经过两次轴对称所得点P的坐标有什么规律?【归纳】一个点经历关于x轴、y轴两次轴对称得到的对称点坐标规律是: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也互为相反数.在以后学了“中心对称”后两点被称为关于原点对称.三、举例分析1】已知A(2),B(-b),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a的值.(1)A,B关于y轴对称;(2)A,B关于x轴对称;(3)A,C关于x轴对称关于y轴对称.【解析】(1)A关于y轴对称说明纵坐标相同横坐标相反=4=2;(2)A,B关于x轴对称说明横坐标相同纵坐标相反=-4=-2;(3)A,C关于x轴对称关于y轴对称说明A经过x轴、y轴两次对称变换即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各互为相反数=-4=2.【例2】如下图四边ABCD的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5),B(-2),C(-2),D(-5),分别画出与四边形ABCD关于y轴和x轴对称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出正确答案并讲评.四、课堂巩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4-5)关于x轴的对称点在()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已知点P(-2)关于y轴对称Q(a,b),则a+b的值为().-1..-5点P(a)关于x轴对称的点为P点P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则P的坐标为()(a,b)B.(a-b)(-a)D.(-a-b)若点(a)与点(m)满足a+m=0-n=0则这两点关于()对称.轴.轴y轴.不确定五、拓展思维如图点A(1),B(4,1),l为第一、三象限角∠xOy的平分线.(1)求证:l垂直平分AB;(2)A,B关于l成轴对称吗?(3)如果点A的坐标分别为(6)和(8),它们还关于l对称吗?(4)如果你发现了对称点的坐标规律写出点P(m)关于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的对称点Q的坐标.

六、小结与作业小结:(1)点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点的坐标可以通过(2)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即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点(x)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即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作业:教材习题13.2第3题.

本节课通过学生熟悉、向往的北京城内天安门、长安街、东直门等的方位引入新课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归纳规律后检验其正确性是科学研究问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并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也使学生特别是学有13.3等腰三角形

13.3.1等腰三角形(2课时)

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运用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

一、情境导入【活动1】教师预先做出各种几何图形包括圆、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

让同学们抢答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样的三角引入今天所要讲的课题——等腰三角形.我们知道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我们利用轴对称的知识来研究等腰三角形.二、探究新知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从剪出的图形观察△ABC的特点可以发现AB=AC.教师活动:让学生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如下图.

在△ABC中若AB=AC则△ABC是等腰三角形是腰是底边是顶角和∠C是底角.【活动2】把活动1中剪出的△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填入下表: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从上表中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吗?学生活动:学生经过观察独立完成上表然后小组讨论交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活动3】你能用所学知识验证上述性质吗?如图在△ABC中=AC.求证:∠B=∠C.

学生活动: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若证∠B=∠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可以知道只需要证明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可.于是可以作辅助线构BC边上的中线AD证明△ABD和△ACD全等即可根据条件利用“边边边”可以证明.教师活动:让学生充分讨论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证明证明过程中注意学生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证明:作BC边上的中线AD如图.在△ABD和△ACD中

所以△ABD≌△ACD(),所以∠B=∠C.这样就证明了性质1.类比性质1的证2吗?由△ABD≌△ACD还可得出∠BAD=∠CAD==90从而AD⊥BC这也就证明了等腰△ABC底边上的中线平分顶角∠A并垂直于底边BC.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多样让学生再去讨论、交流即用类似的方法可以证明性质2.三、应用提高例1如图在△ABC中=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活动:引(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发现:(1)∠ABC=∠ACB=∠CDB=∠A+∠ABD;(2)∠A=∠ABD;(3)∠A+2∠C=180若设∠A=x则有x+4x=180得到x=36进一步得到两个底角的度数.四、小结与作业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哪些收获?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教师适时点评并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小结:(1)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3作业:教材习题13.3第1题.

本节课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动手翻折等腰三角形纸片得出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三线合一”的性质.设计理念是让学生通过感官认识、折纸、猜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加以论证使学生思维由形象直观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演绎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第2课时等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证明和计算.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证明.

一、提出问题出示教材第77页“思考”.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提问:在一般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即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如何证明?二、解决问题教师引导提示学生根据提示画出图形并写出已知、求证.已知:在△ABC中=∠C.求证:AB=AC.与学生一起回顾等腰三角形中常添加的辅助线:高、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让学生逐一尝试发现可以作AD⊥BC或AD平分∠BAC但不能作BC边上的中线.学生口头证明后选一种方法写出证明过程.如图在△ABC中=∠C作△ABC的角AD.



在△BAD和△CAD中

∴△BAD≌△CAD(AAS),∴AB=AC.归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三、应用举例出示教材例2.引导学生根据命题画出图形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及“等边对等角”来证明.学生讨论后自己完成证明过程.例2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已知:∠CAE是△ABC的外角=∠2(如图所示)求证:AB=AC.

分析:要证明AB=AC.可先证明∠B=∠C.因为∠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与∠1的关系.证明:∵AD∥BC=∠B(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已知∠1=∠2所以=C.

∴AB=AC(______________).出示教材例3.让学生自学例3.例3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a底边上的高的长为h求作这个等腰三角形.

作法:(1)作线段AB=a.(2)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与AB相交于点D.(3)在MN上取一点C使DC=h.(4)连接AC则△ABC就是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四、课堂小结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什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五、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3.3第2题.

学生刚刚学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对等腰三角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先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并能够灵活应用它进行有关论证和计算.发展学生的动手、归纳猜想能力;发展学生证明用文字表述的几何命题的能力;使它们进一步掌握归纳思维方法领会数学分类思想、转化思想.13.3.2等边三角形2课时)

第1课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难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

一、问题引入在等腰二、自主探究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底边和腰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思考: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用于等边三角形能得到什么结论?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满足什么条件才是等边三角形?边:三条边都相等.角: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在△ABC中=∠B=∠C你能得到AB=BC=CA吗?为什么?你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在△ABC中=AC=60(1)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2)如果把∠A=60改为∠B=60或∠C=60那么结论还成立吗?(3)由上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应用举例教材例4.例4如图是等边三角形分别交AB于点D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B=∠C.=∠B=∠CADE=∠AED是等边三角形.归纳:在判定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时:(1)若三角形是一般三角形只要找三个角相等或三条边相等;(2)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一般是找一个角等于60四、巩固练习教材第80页练习第1题.补充题:如图已知等边△ABC点D分别是各边上的一点且AD=BE=CF.求证:△DEF是等边三角形.如图已知等边△ABC点D是AC的中点且=求证:BF=EF.,第2题图)教师提出要求补充题1可以让学生板书过程.五、总结提高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等边三角形有哪些特点?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3.3第12题.

教学中设计了两个问题: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用于等边三角形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类似地这既巩固应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又类比探索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方法并使学生加深对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联系与区别的理解.第2课时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掌握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应用.

重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难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推导.

一、情境导入将两个含30的三角尺摆放在一起你能借助这个图形找出的直角边BC与斜边AB之间的关系吗?

二、探究新知由题意可判定△ABD是等边三角形且AC为边BD上的高可得BC=CD=AB.教师归纳: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你能证明这一结论吗?让学生从以下两个途径探索:(1)△ABD是等边三角形于点C则∠BAD=____度=____BD=____AB.(2)在△ABC中若AC⊥BC=30则∠B=____度延长BC到点D使BD=AB连接AD则△ABD是等边三角形=____=____.以上结论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之一在以后的证明和计算中经常用到.思考:逆命题:“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是否成立?课堂练习在△ABC中=90=30=4则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明沿倾斜角为30的山坡从山脚200m,求山的高度.三、举例分析出示教材例5.例5如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是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垂直于横梁AC=7.4=30立柱BC要多长?

解:∵DE⊥AC=30=AB=AD.=×7.4=3.7().又AD=AB=AD=×3.7=1.85().答:立柱BC的长是3.7的长是1.85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图中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选择BC所在直角三角形.由学生口答后找学生完成板书其他同学对照.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教师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含30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应用.五、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3.3第15题.补充练习:如图Rt△ABC中=30=90平分∠ABC求证:AD=2DC.

2.如图已知△ABC中=AC=30=2求BC的长.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采用拼图形的方法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用类比、猜想、论证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通过对最短路径问题的探索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

重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最短路径问题.难点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如图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为20高AB为4是底面的直径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沿着圆柱的侧面爬行到点C试求出爬行的最短路径.

这是一个立体图形要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就是要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求出最短路径.那么怎样求平面图形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呢?二、自主探究探究一:最短路径问题的概念多媒体出示图①和图②提出问题:(1)图①中A走到点B哪条路最短?(2)图②中点C与直线AB上所有的连线中哪条线最短?

2.教师总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等问题我们称之为最短路径问题.探究二:河边饮马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1:牧马人从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饮马然后到B地牧马人从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

提出问题:如果点A和点B分别位于直线的两侧如何在直线l上找到一点使得这个点到点A和点BA和点B位于直线的同侧如何在直线l上找到一点使得这个点到点A和点B的距离的和最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找点的方法.让学生对刚才的方法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加以证明.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做题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探究三:造桥选址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2.(教材第86页)提出问题:(1)根据问题1的探讨你对这道题有什么思路和想法?(2)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3)要保证路径AMNB最短应该怎样选址?学生对这个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要保证最短AM+MN+NB最小.尝试选址作出图形.多媒体展示教材图13.4-7-84-9引导学生分析、观察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分析完成证明过程.根据问题1和问题2你有什么启示?三、知识拓展已知长方体的长为2、宽为1、高为4一只蚂蚁如果沿长方体的表面从A点爬到B′点那么沿哪条路最近最短的路程是多少?

[让学生讨论有几种爬行的方法计算出每种方案中的路程再进行比较]四、归纳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怎样解决最短路径问题?

本节课以数学史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将军饮马问题”为载体开展对“最短路径问题”的课题学习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线段和最小问题再利用轴对称将线段和最小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献花(0)
+1
(本文系peowei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