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坤陈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首开股份万物溯古今|800年前的第一缕星光
2022-04-14 | 阅:  转:  |  分享 
  
首开股份万物溯古今|800年前的第一缕星光在喧闹的北京东二环、建国门桥西南角,坐落着一个古朴的高台建筑,边上是树木掩映的四合院。当人们驻足凝
望它的时候,它也在跟人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它见证了一个大国对星空千百年来的探索历程,也因中西合璧的故事享誉世界。它就是数百年来赫赫
有名的皇家天文台——北京古观象台。说到观象台,有人会问,古人为何如此看重天文观测?《诗经·大雅·灵台》篇首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说的是在两千五百年前,周文王组织百姓修建灵台的事情,修好之后,“民始附也”。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地位要远远
高于现代,这是因为与上天有关的事,是古代政治中关系到统治者权力的头等大事,国家的重大事件都会和天象以及历法联系在一起。因而,天文仪
器不仅仅是观天的科学仪器,更是礼器,是象征王权统治的国之重器。新朝鼎立,修建观天、祭天的场所和观象授时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中之重。而
北京古观象台的故事,也可追溯至元代时期。1279年,元朝统一中原后,天文学家郭守敬和王珣在现古观象台的西北侧(大概今社科院的位置,
与古观象台相隔长安街)修建了当时世界最大的天文机构——太史院和司天台,并装置大量天文仪器。中国传统天文学正式由此开启,并发展至高峰
。到了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把原来的太史院改为贡院,导致一段时间,天文学家既没有仪器也没有专门的观测场所,只能在城墙上肉眼观
测。直到正统年间,钦天监仿造了南京的天文仪器。为了安置这些仪器,在原来的元太史院附近建造了观星台,并在台下陆续修造了紫微殿和晷景堂
等房屋。至此,北京古观象台具备了今日所见的规模和格局。观星台建好之后,观测仪器陈置其上,开始了自己的观测使命。1620年,德国科隆
人汤若望,携带着数理书籍与天算仪器抵达中国。拉开了西方科学技术大规模传入中国的序幕。天文学作为中国传统科学中最为成熟的学科之一最先
开始了与西方知识的碰撞和交流,许多的交锋与融合都发生在古观象台的院墙之内,古观象台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许多重要事件的见证者。顺治元
年,对于日食的观测,旧历法竟然出现了几个时辰的误差,而汤若望制定的《时宪历》却“分秒时刻,纤忽不差”。至此,《时宪历》取代了旧历法
,开始颁行天下,成为至今数百年中国历法编制的基础。在此后的数百年时光中,观象台中主管历法推算的官员,大多由西方传教士担任。利玛窦、
南怀仁、纪理安等无数志士根植于此,传播宗教、天文、历法、医学等学识,也先后设计制造了八架西式仪器放置于观象台上至今。近800年的风
雨洗涤,北京古观象台享有过中国传统天文学的最高荣光,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锋碰撞,象征着一个文明为未知定方圆、予世界以尺度的创新意志
。时代在发展,城市在进步,北京古观象台如今带着历史余韵隐藏于繁华闹市,讲述着过往与未来。首开股份·建国门9号甄址古观象台旁,细听一
代代传奇故事,也为北京创呈一座永恒的艺术作品。
献花(0)
+1
(本文系坤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