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2022-04-17 | 阅:  转:  |  分享 
  
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一、普法教育,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如果没有现代法律观念,没有公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氛围就不能形成,法治就不可能实现。而要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法制教育和普法宣传,使人人知法,懂法,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在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原则和执法为民的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农民工维权中心”、“少年法庭”、“残疾人权益保护中心”、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国家赔偿……等法律保护措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社会弱势群体平等地享受法律的保护!让人人都能沐浴到法律的阳光。

2003年3月,当27岁的大学毕业生孙志刚因缺暂住证命丧广州收容站时,一个生命的死亡预示着一个制度的终结。如果不是媒体的曝光,如果不是三位法学博士和五位法学家先后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如果不是广大民众的抗争,孙志刚或许与其他遭遇非正常死亡的公民一样销声匿迹。正因为此,孙志刚事件才成为中国法治进程的重要标志。

从孙志刚事件中三位博士和五位学者上书全国人大开始,公民向有关机关提交呼吁书、立法建议书、违宪审查建议书等上书行为层出不穷,仅公开报道的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书就达十五件之多,内容涉及户籍制度、暂住证制度、强制婚检、公路收费、养路费征收、对造假者惩罚性赔偿、航空旅客伤亡赔偿标准、业主自治、保护虚拟财产、消除歧视就业、涉黄示众等诸多方面。公民上书以鲜活的形式向人们演示了公民监督权、建议权等民主权利的实现路径,深刻体现出公民意识的崛起。

四、怎样弘扬法治精神?

法治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不仅只是一套客观的制度和规则体系,更是一种蕴涵了人类理想和价值追求的精神理念。如果说法律制度是法治的骨骼,那么,法治精神则是法治的血肉和灵魂。

“弘扬法治精神”是十七大报告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的一个新提法,这是继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又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命题。“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践行,意味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进入了新阶段,确立和实施10年之久的依法治国方略,正从法律制度的层面深入到法治精神的内核,从法制体系的构建升华到法治文化培育的阶段。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步成熟,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应该进入到重视培育公民法律素养和法律信仰,即“弘扬法治精神”的阶段。可以说,十七大提出“弘扬法治精神”,契合了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

在现阶段,大多数普通公民不仅可以通过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来形成法治意识,他们还可以从与国家公职人员的交往中、从身边亲戚朋友与法律打交道的经历中、从自己生活状况变化的过程中来感受法、体验法,从而形成对法的直观的、是与非的简单价值判断。因此,必须深入开展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为重点的普法教育,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这两个重要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人们更加崇尚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和谐发展、政治文明。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新期望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动力源泉。法治精神既引导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又标示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弘扬法治精神,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思想内涵全面落实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监督、公民行为和党对法治建设领导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协调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面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谐。

二十多年的全民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国十年,中国法治伴随改革的法治乃国之大器。这份亿民众对法治推进的期盼,真切地勾勒出当下中国的兴盛图景。











1









献花(0)
+1
(本文系岱青法治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