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小渔村远洋国学连升班四年级第十一讲(1)
2022-04-20 | 阅:  转:  |  分享 
  
小渔村远洋国学连升班四年级第十一讲







上一讲我们学习律诗的布局与谋篇,这讲我们继续学习律诗的章法

下面我们引用远山回声先生的一篇论文来探讨律诗的章法

(远山回声先生是河北大学的古文学博士后导师)

他写的一篇文章《关于杜甫律诗的章法》的文章对我们学习律诗很有帮助

据浦起龙《读杜心解》统计,杜甫平生留诗1458首,其中五律626首,七律113首(不包括古今论者所谓“拗体七律”)律诗约占其全部诗篇的一半

而且,其五律、七律作品,无论思想价值和艺术造诣,均处于律诗的巅峰地位,这是绝大多数文学史家的共识。

例如,元人方回说:

“老杜七言律诗一百五十馀首。唐人粗能及之者仅数公,而皆欠悲壮。”

明人胡应麟说:

“五言律体……唯工部诸作,气象嵬峨,规模宏远,当其神来境诣,错综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还,一人而已。”

杜甫律诗的章法,大体可分为两种格局

一种是以每联为一个意段的“四节式”

一种是以四句为一个意段的“二节式”

下面结合作品试对这两种章法格局进行研讨

一、“四节式”的章法

先来一读杜甫年轻时写的五律《登兖州城楼》,在杜诗的编年本上,这是他所写的第一首五律

全诗如下: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首联的笔墨为纪事,是就题面的内容下笔

交代“登兖州城楼”的背景等事,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点题”

点题的主要任务是交代自身所在的地点及所临的时令之类

为下面的笔墨张本

颔联是写登临之所见,是写景的笔墨

“浮云”是写上景

“平野”是写下景

“海岱”、“青徐”,极写空间之阔大意在反衬生命个体之孤微

胡应麟所说杜诗“中联言景不少,大率以情间之”说的就是这种景中之情

颈联的笔墨转入人事

“秦碑”、“鲁殿”展示了久远的历史

意在表现时间的永恒,反衬出个体生命之短暂

总起来看

中间两联写的是宇宙意识,即宇宙广远而永恒,人生渺小而匆促。

尾联两句,一句议论,一句纪事

乃是综合一篇之意。说自己心中素来多存古人的宇宙意识

今日登临所见,触发了这种意识,故不禁惆怅而徘徊。

“踌躇”为一行为细节,富有情感内蕴,馀音不止。

由此看来

此诗的章法为:点题→写景→言事→结情

这种格局,就是笔者所说的“四节式”

从杜甫所作的律诗来看,多数是采用的这种章法,尤其是那些登临和咏怀之作

如: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首联仍是点题之笔

岳阳楼在洞庭湖边,“昔闻”与“今上”相呼应

写出得偿夙愿的心情

颔联写登楼所见的洞庭景象,景中亦寓情感

前句写湖水空阔无边

意在以空阔之境反衬一己身世之孤微

与颈联的内容为表里

后句写湖水动荡之势

意在揭示内心对国家时局的感受

与尾联所写的“戎马关山北”为表里

可知杜诗笔墨虽异,其相互之间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颈联转入人事

诉说自己的孤微身世:亲朋音断,老病无依

为颔联的景物描写“点睛”

尾联身兼二任

“戎马”句为颔联的景物“点睛”

“凭轩”句以一个“涕泗流”的细节行为

总括一篇之情感,为个人的身世和国家的战乱而伤怀。

全诗的章法同样是:点题→写景→言事→结情

其它如《春望》《登高》等登临之作,大多是这种章法,不再例举。

杜甫还写了不少咏怀之作

这些作品虽无登临之举,却也大多采用“四节式”的章法格局

例如,他在长安作左拾遗时写的:

《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诗写春夜在左省(即门下省)值班的勤政精神

首联点题

“花”“鸟”暗写“春”字

“暮”“栖”暗写“宿”字

“掖垣”即门下省的代称

颔联写值班时所见的夜景

写星则言“临”言“动”

写月则言“傍”言“多”

可见其观察细致,正见其毫无倦意,忠于职守,写景中寓有情在

颈联言事

说自己睡不着觉,静听着开宫门的钥匙声响

风吹铃动,也以为是百官骑马上朝摇响的玉珂声

尾联揭示出一篇之情感原由

是由于明日早朝要递上密封的奏章

故而一夜未曾合眼,频频询问夜时几何。

此诗的章法也是:点题→写景→言事→结情

在登临、咏怀这类作品的布局谋篇中

杜甫为我们提供了三点宝贵的经验

一:中间两联,采用写景与言事的笔墨布局

这样做的好处,是赋兼比兴,意味隽永。

清人冒春荣说:

“中二联或写景,或叙事,或述意

三者以虚实分之

景为实,事意为虚

有前实后虚、前虚后实法。

凡作诗不写景而专叙事与述意,是有赋而无比兴

既乏生动之致,意味亦不渊永,结构虽工,未足贵也。”

二:写景与言事(即颔联与颈联)在情感上要血肉相连

写景是情感的侧面烘托

言事是情感的正面揭示

写景与言事二者在抒情上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眼前景、心中事,名二而实一正如金圣叹所说:

“诗至五六虽转,然遂尽脱三四,唐之律诗无是也。”

的确如此五六两句虽然转笔不再写景而要言事

但言事不可“尽脱三四”

也就是说要沿着三四两句写景的感情蕴涵来言事

金氏又说:

“作诗至五六,笑则始尽其乐,哭则始尽其哀。”

这就是说

“五六”两句言事,要把“三四”两句景中的情感正面的、直接的显示出来

做到“尽乐”、“尽哀”

三:尾联多以细节行为结情

如《登岳阳楼》的“凭轩涕泗流”

《登楼》的“日暮聊为《梁甫吟》”

《登兖州城楼》的“临眺独踌躇”,以及《春望》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登高》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春宿左省》的“数问夜如何”,等等。

停杯,搔首,踌躇,吟诗,流涕

这些细节行为都具有确定的情感指向和丰富的情感蕴藏

能够引人想象,产生言尽意远的效果,比起直言结情要好得多。

叶羲昂说:

“结句亦须矫健而有馀意……杜甫‘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皆句格天然,而无卑弱之病。”

二、“二节式”的章法

所谓“二节式”,是指以四句为一个意段把诗分作前后两节。

这种章法多用于咏物律诗

杜甫写了不少咏物作品,在这类作品中,每每使用“二节式”的布局

前节的笔墨重在描写物的形态特征

后节的笔墨重在由此及彼的联想

用这种格局写出的作品不仅逼真地再现了物的形态和精神

而且寄托了作者的思想志向或审美情趣

且看作者早年写的《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前四句是就胡马的形与神角度下笔

写它的产地,它的坚挺骨架,它的短小而尖锐的双耳,它的轻快如风的四蹄

这些描写,都是作者眼前所见的

后四句则由眼前所见转入想象

它所向之地,不存在漫长的里程

即所谓瞬息千里,人们在危难之际可以生命相托

有了这样的骏马,可以驰骋沙场,建立功勋

很明显后四句写的并非实际目击

而是作者由此时到彼时、由此地到彼地的想象

由于作者没有局限于眼前所见

而是在时空上作出极大的扩展

所以能够生动地揭示出骏马的精神性格

同时,又因为有前四句的实笔刻画

才使得后四句的想象不至于架空

所以说,此诗的笔墨布局是实描与虚拟的结合

实与虚相互映发,成功地展现了骏马的风采

清人查慎行盛赞此诗的章法,说道:“前半只说骨相,后半并及性情,何等章法!”

纪昀则对后四句的想象之辞大加赞赏,说道:“后四句撇手游行,不跼题,妙!仍是题所应有,如此乃可以咏物。”

《瀛奎律髓汇评》“撇手游行”四字,形象地表述了杜甫咏物能超越时空限制的笔墨特征。

由以上分析可知

“二节式”的章法格局,前节在于描绘物象,后节在于寄托情志

物象是引发情志的原由,情志是谋篇立意之所在

杜甫咏物律诗的章法多属于此

本文只是探讨了杜甫律诗“四节式”和“二节式”两种章法格局

在题材上也只是涉及到登临、抒怀、咏物

通过对作品的解析,我们似乎能够认识到近体诗的章法的存在及其意义了。

故笔者以为章法实在是不可否定的

它对于我这初学写诗的人来说“有如夜路之灯,寸步不可失之。”

“有如夜路之灯,寸步不可失之。”

总结:

什么是“二节式”

是指以四句为一个意段把诗分作前后两节。

“二节式”的章法,是不是我们所说的先景后情呢?是

那么“四节式”呢?

点题→写景→言事→结情

“四节式”也是先景后情吗?

大家先看刚才的例诗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承转句入情了吗?显然没有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再看转句也没入情吧?其实这个情是隐含在里面的

所以,我们这一讲的作业就是:写一首这样的五律

作业:写一首《五律?我的2020》

要求:

1、用“四节式”的章法来写(即:点题→写景→言事→结情)

2、其他要求不变(之前所学过的五律知识)



下课









献花(0)
+1
(本文系星星点灯火...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