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022-04-21 | 阅:  转:  |  分享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古诗三首》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以“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为语文要素,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三首》一课,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描绘节日情景”为语文要素,编排了《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古诗。

《元日》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抒发了喜悦之情;《清明》描写了诗人清明时节雨中赶路所见,触景伤怀,抒发自己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诗人作客他乡,逢节思亲的心情。

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相关传统节日的习俗,激发学生探究传统节日的兴趣,为后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积累素材。

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的这种方法,但方法单一,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古诗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总结。其次,课前学生们通过预习,已有绝大部分同学能将古诗背诵下来,但是他们对古诗所蕴含的不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以帮助学生体悟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借助文本注音,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自主识记“魂、牧”等5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欲、牧”等7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教学重点)

3.通过对文本的解析,了解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难点)

方法与策略:

本课我采用“创设情境、朗读体会、点拨学法、迁移运用,展开想象和活动促学”等方法进行本课的教学。

教学预设过程:

经验导入,激趣促学(2分钟)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校“红领巾宣讲团”为什么要在今天去祭扫“十三烈士墓”吗?

预设:因为马上就是清明节了,而清明节是人们扫墓祭祖的日子。红领巾宣讲团是为了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之情才去祭扫“十三烈士墓”的。

导语:同学们都有感恩情怀,老师为你们点赞。其实,清明不仅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还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清明》,去体会人们在这一天的复杂心情。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我班学生参与清明祭扫宣讲活动的经验,能够拉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走进诗人,理解背景(2分钟)

1.诗人简介: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诗人的信息,整合后派代表汇报,师生进行补充。

2.创作背景: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杜牧的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人及创作背景的了解,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和诗人抒发情感的理解。

三、解读诗题,明确节日(1分钟)

1.借助文本注释,知道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2.通过学生汇报,了解清明过节的时间,即公历4月5日左右。

【设计意图】通过诗题的解读,使学生们能够大致推断出文本的内容,为赏析古诗具体内容作铺垫。

朗读古诗,会意悟情(26分钟)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1.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自读提示:

(1)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读流畅。随文读准“欲断魂、酒家、牧童”等词语的读音。

(2)用竖线标出本首诗的朗读停顿。

3.指生朗读古诗,并按停顿标注读出节奏。

要点:在七言绝句中,停顿一般遵循“上四/下三”停顿规律,其中“上四”一般可分为“上二/下二”。指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声断气连,读出停与连。

4指导朗读

指生配乐朗读,欣赏互评。

提示:第二句句末的“魂”和第四句句末的“村”韵母都是un。朗读时要把押韵的字通过拖长音读出韵味。

(2)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3)师生对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提示:按节奏读,注意合适的停顿和拖长音。

再读古诗,理解古诗内容

1.组内交流清明时节自己家人都有哪些习惯性的活动。

预设:学生交流:家人早起去踏青,父亲去扫墓,家会祭祖,小孩荡秋千、放风筝等。为找出本诗中特有的事或物作铺垫。

2.圈出本诗中表示清明节特有的事或物的词语。

古诗题目 传统节日特有的事或物 《清明》 雨纷纷、欲断魂 3.借助文本动画,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诗意。

要点:让学生观察视频中雨中行人的面部表情和走路姿态,感悟古诗前两句的意思,体会清明时节行人的愁绪。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指路,作者寻路的情形,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组内交流等方式体会作者那时那刻的心情。

5.小组汇报:过清明节时的节日情景;阐述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师补充。

预设: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这样的天气给行人又增添了一份愁苦,看人们失魂落魄的样子就能感同身受。作者似乎想借酒消愁,于是询问牧童这附近哪有酒店,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村庄。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以及触景伤怀的凄凉之情。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有节奏、有韵味的朗读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借助文本动画、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小组交流,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本诗情感。

方法迁移,学习新诗(5分钟)

1.通过《清明》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除“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外,还可以利用图片、想象画面,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古诗大意。借助以上方法学习《元日》。

2.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单。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任务单 诗题 走进

诗人 解读

诗题 过节

时间 过节

习俗 描述节

日情景 阐述思

想感情 《元日》 3.小组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4.教师总结促提升

虽然这两首古诗节日不同,习俗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但是通过诗人的妙笔都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节日习俗。激励我们好好学习,成为有文化底蕴的人。

5.辨析字形,规范书写

(1)出示生字。归类观察。说说易错难写字的关键笔画。

(2)重点指导:

“牧”,“牛”撇横宜短,竖要正直。“攵”横画在上撇下部起笔,下撇靠短横左端起笔;捺放撇收。

“欲”,左右等宽。“谷”两撇平行,上短下长,“口”上宽下窄,大小适中。“欠”上窄下宽,撇捺舒展。

(3)师范写,生观察笔画位置;生练写,师巡视指导;师生评议,改进书写。

6.熟读成诵,积累悟情

引导背诵方法:借助关键词语、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提炼学习《清明》的方法,采用方法迁移来学习《元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正确、规范书写“牧、欲”等7个生字。

六、活动促学,巩固提升(3分钟)

1.通过希沃白板5设置课堂竞赛游戏,巩固所学。

2.在会背的基础上学习吟唱这两首古诗。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七、优化作业,提高质量(1分钟)

1.背诵古诗,默写《清明》,并和同学互相交流这两首古诗的节日情景。

2.通过不同方式搜集、了解我国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习俗。

3.两首古诗任选其一,完成古诗配画。(选做)

【设计意图】该作业既能巩固教学目标设定的内容,又能强化本课的语文要素。

板书设计:

中国传统节日 诗题 作者 节日 过节

时间 习俗 所表达

的情感 《清明》 杜牧 清明节 公历4月5日前后 扫墓、踏青、放风筝…… 思念

伤怀

凄凉 《元日》 王安石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放鞭炮

喝屠苏酒

换新符 欢乐

喜庆

向上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板书,便于学生对比记忆,体会不同节日的不同习俗,体悟诗人不同的情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







献花(0)
+1
(本文系May花雪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