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0第1章 矿井概况-替换
2022-04-27 | 阅:  转:  |  分享 
  
第一章井田内大部分地区被第四系黄土及第三系红土所覆盖,在泾河沿岸及黑河下游出露有白垩系下统洛河组,井田主要沟谷内出露华池组。依据钻孔揭露及地质填图资料,井田内地层由老至新依次有:三叠系上统胡家村组(T3h),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中统延安组(J2y)、直罗组(J2z)、安定组(J2a),白垩系下统宜君组(K1y)、洛河组(K1l)、华池组(K1h),上第三系(N)及第四系更新统(Q)、全新统(Q4)。

孟村井田北以七里铺西坡背斜为界,南部董家庄背斜东部倾端伸入井田内部,二者发育次一级的褶曲,由南至北依次为塬口子向斜、谢家咀背斜、礼村向斜。o~5o,最大7o~8o(塬口子向斜);两翼起伏幅度80m~180m,一般100m左右。井田内褶曲都有钻孔控制。对煤系、煤层的沉积分布及其厚度变化关系密切。向斜轴部煤系、煤层较厚,背斜轴部煤系、煤层较薄沉积无煤区仅发育在七里铺~西坡背斜和董家庄背斜的轴部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组合断层条按照落差分类:落差≥10m的1条10m>落差≥5m的2条m>落差≥m的条落差<m的条按照可靠程度分类:可靠断层20条较可靠断层条控制较差断层条其余断层落差<5m,不进行评级。

图1-1-1孟村井田构造纲要图

三、煤层特征

(一)井田煤层特征

本井田延安组含煤2层,其中仅第一段所含的4号煤为可采煤层,第二段所含的4上煤,全区不可采。现仅将井田内唯一可采的4号煤层特征叙述如下:

4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一段中部,上距4上煤14.49m~34.3m,平均25.76m。全井田分布,见煤点49个,可采点49个,见煤点可采率100%,含煤面积62.37km2,可采面积60.00km2。煤层全厚3.7~26.30m,平均16.25m,含1-2层夹矸,夹矸单层厚0.10m~0.30m,总厚度0.20m~0.55m,平均0.27m,一般为0.2m~0.30m。夹矸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炭质泥岩次之。

表1-1-1三维地震解释的断层特征一览表

序号 断层

名称 断层性质 断层产状 区内走向长度(m) 控制

程度 备注 走向 倾向 倾角 落差

(m) 1 DF1 正 NW SW 50° 0~16 >350 较可靠 含水性较好 2 DF2 正 NW NE 45° 5~30 >1860 可靠 可能含水 3 DF2-1 正 NW NE 40° 0~8 430 可靠 可能含水 4 DF2-2 正 SN-NW W-SW 45° 0~13 580 较可靠 可能含水 5 DF3 正 NWW SSW 55° 0~4 160 6 DF4 正 NE NW 55° 0~5 180 可靠 无含水迹象 7 DF5 正 NW NE 45° 0~6 245 可靠 弱含水 8 DF6 正 NW NE 40° 0~5 280 差 弱含水 9 DF7 正 NWW NNE 60° 0~5 210 较可靠 含水 10 DF8 正 NW NE 60° 0~6 310 较可靠 弱含水 11 DF9 正 NW SW 65° 0~2.5 105 12 DF10 正 SN W 60° 0~4 130 13 DF11 正 NNE SEE 55° 0~7 145 差 弱含水 14 DF12 正 NW NE 50° 0~6 125 较可靠 含水 15 DF13 正 NE SE 45° 0~5 140 可靠 含水 16 DF14 正 NE SE 55° 0~5 125 可靠 含水 17 DF15 正 SN E 45° 0~5 200 可靠 弱含水 18 DF16 正 SN E 55° 0~11 260 可靠 弱含水 19 DF17 正 NEE NNW 45° 0~12 480 可靠 局部含水 20 DF18 正 NW NE 55° 0~7 120 可靠 含水 21 DF19 正 NEE SSE 60° 0~5 255 可靠 含水 22 DF20 正 NW SW 60° 0~3 155 23 DF21 正 NW SW 55° 0~11 290 可靠 局部含水 24 DF22 正 NWW SSW 45° 0~5 185 可靠 25 DF23 正 NNE NWW 50° 0~2.5 120 26 DF24 正 NEE SSE 45° 0~5 130 可靠 续表1-1-1三维地震解释的断层特征一览表

序号 断层

名称 断层性质 断层产状 区内走向长度(m) 控制

程度 备注 走向 倾向 倾角 落差(m) 27 DF25 正 EW-NE S-SE 50° 0~12 670 可靠 无含水迹象 28 DF26 正 NEE NNW 55° 0~7 >400 差 弱含水 29 DF27 正 NNW NEE 45° 0~5 255 较可靠 含水 30 DF28 正 NE NW 55° 0~5 200 可靠 无含水迹象 31 DF29 正 NE SE 55° 0~38 >2580 可靠 含水 32 DF29-1 正 SN E 40° 0~16 330 较可靠 含水 33 DF30 正 NW NE 55° 0~3 150 34 DF31 正 NE SE 55° 0~18 680 较可靠 局部含水 35 DF32 正 NEE NNW 65° 0~4 180 36 DF33 正 NW SW 55° 0~8 >300 差 含水 37 DF34 正 NW NE 55° 0~10 >560 较可靠 局部含水性好 38 DF35 正 NNW NEE 40° 0~8 290 较可靠 含水性较好 39 DF36 正 NE SE 45° 0~7 280 可靠 含水性较好 40 DF37 正 SE-NE SW-SE 45° 0~22 >840 可靠 含水性较好 41 DF38 正 NW NE 55° 0~4 180 42 DF39 正 NW SW 55° 0~20 820 可靠 含水性较好 煤层埋深为393.0m~889.74m,平均664.49m,底板标高+259.01m~+454.56m。伪顶为小于0.50m的炭质泥岩,分布零星。直接顶板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和细砂岩。

4号煤层特征详见表2-1-2,4号煤层全厚平面分布见图2-1-2。

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4号煤层伪顶多为黑色炭质泥岩,厚度小,直接顶板为较易冒落的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岩石饱和抗压强度为(0.4~25.8)MPa,属Ⅱ类顶板,基本顶为中砂岩、粗砂岩,其岩石饱和抗压强度为6.7MPa~17.2MPa,属较稳定型(Ⅱ)。

井田内各煤层埋藏深度较大,地表无煤层露头及风化带。

表1-1-24号煤层特征参数统计表





号 煤层厚度(m) 煤层特征参数 与层煤间距(m) 见煤点数 可采点数 分布

面积(2) 可采面积(km2) 分布

位置 最小最大平均(点数) 标准

偏差 变异系数(%) 可采率

(%)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4 3.70~26.30

16.25(45) 6.46 39.7 100 14.49~34.325.76(9) 45 45 60.47 58.77 全井田

井田4煤属低变质烟煤,煤的视密度1.36t/m3,真密度为1.47t/m3,普氏硬度系数为1.48,煤岩类型以暗淡煤为主,夹半暗及半亮型煤。。

4号煤层为低灰、低硫、低磷、富油、中高挥发分、中等软化温度灰、高热值不粘煤(31号)是良好的环保型动力用煤水分

Mad(%) 灰分

Ad

(%) 挥发分

Vdaf

(%) 发热量

Qgr,d

(%) 全硫

St,d

(%) 磷

P

(%) 焦油

产率

Td(%) 软化

温度

ST() 煤类 4.34 13.30 32.17 28.67 0.61 0.018 7.4 1299 不粘煤(31)

孟村井田构造简单,煤层埋藏深度在00m以上,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地表水泾河最大流量8150m/s,黑河最大流量1.60m/s。应做好井口工及其它防洪疏排工作。

基岩承压水补给来源以区域径流为主,各直接充水含水层埋藏深,裂隙不发育,补给条件不良,导水性差,径流滞缓,水文地质条件,属二类型。

地下主要含水层有三层,一是白垩系洛河~宜君组中粗碎屑岩含水岩组,单位涌水量为L/s.m,为井田内基岩中富水性较强的含水岩组。二是直罗组底部含水岩组,单位涌水量为L/s.m,含水岩组富水性微弱。三是延安组段底部砂岩含水岩组,单位涌水量为0.000577~0.00000265L/s.m,含水性弱。因此,井田内洛河~宜君组中粗粒砂岩含水层为区域含水层,厚度大,富水性较好,渗透性强,为矿井开采的主要充水因素。



由于地质构造简单,基岩裂隙不发育,所以充水通道主要为人工通道,即煤层开采形成的冒落带和导水裂缝带。

地下水是通过煤层开采后所形成的冒裂带流入,其水量大小取决于冒裂带高度及所穿越含水层的厚度。冒裂带沟通不同基岩含水层,使地下水直接进入,成为矿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充水通道。

煤层上覆延安组、直罗组含水层均在导水裂缝带影响范围内,这两个含水层将是矿井直接水水源。2015年1月《孟村煤矿综放开采对地下含水层影响评价》洛河组上下段含水层在富水性、水温、水位、水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通过上、下段配合抽水观测,上下含水层天然状态下水力联系较弱,白垩系含水层存在上下分层现象。白垩系洛河组砂岩含水层为井田主要含水层,是矿井的间接充水含水层,其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富水性较强白垩系含水层富水层段集中于含水层上部200m范围,含水层下部富水段分布较少。侏罗系为泥岩、砂岩互层组合结构,以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可视为结构性整体隔水层,累计洛河组下段,则煤层顶板水害防治可利用的隔水层厚度约243m,该隔水层具备一定的再生隔水层能力。

4煤顶板距洛河组底板95.96~196.53m,平均145.31m。洛河组上段底界间距为168.35~308.00m,平均2m。按18.79倍裂高采厚比预测4煤~顶板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为40.59~225.m,平均200.18m。波及洛河组含水层范围为0.52~127.33m平均68.57m洛河组下段厚度.50m~.33m,平均m。白垩系含水层位于导水裂缝带影响范围,一部分该含水层水将涌入矿井,成为矿井间接充水水源。

综上所述孟村井田4煤综放开采对洛河组含水层产生一定影响,对洛河组含水层总体影响有限,不会对洛河组含水层的潜在供水作用产生影响。

局部地段,洛河砂岩含水层有可能与4煤导水裂缝带贯通,地下水通过透水“天窗”进入,对矿井开采可能构成一定威胁。

m3/h,最大涌水量735m3/h。矿井排水设计同时考虑增加黄泥灌浆析出水量75m3/h。依据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全井田4煤层瓦斯采样点17个,采集了23个样其中4煤层瓦斯样21个,4煤层顶板(围岩)瓦斯样2个。瓦斯采集以解吸法为主,瓦斯成分及含量测定结果详见表-1-4。揭煤CH4

ml/g.daf

最小最大 自然瓦斯成分(%) CH4

最小最大 CO2

最小最大 N2

最小最大 0.021.16 1.98~62.38 0.30~54.46 25.69~87.73 2015年11月,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交了《孟村矿井4上、4号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估报告》,报告结论为4号煤层最大瓦斯含量为5.55m3/t,4上煤最大瓦斯含量为5.79m3/t,4号煤层埋深每增加100m,瓦斯含量增加0.93m3/t。

依据矿井最近几年实测数据,矿井瓦斯涌出量与原预测值偏差较大,根据《陕西彬长孟村矿业有限公司关于2019年度孟村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报告》,矿井401101回采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6.71m3/min,矿井最大相对瓦斯涌出量为4.81m3/t,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为35.05m3/min,矿井瓦斯等级为高瓦斯矿井。

矿井建设有瓦斯抽采系统,目前综放工作面采用采前预抽、边采边抽以及采空区抽采等措施。尽管首采区瓦斯含量相对较低,低于预测数值,但本矿区内的水帘洞煤矿曾出现过局部突然瓦斯涌出量增大,瓦斯浓度高等引起的瓦斯事故,下沟与大佛寺矿井建设过程中也遇到过瓦斯富集区,所以,在生产中应对瓦斯监测、排放予以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煤层厚度大、有构造变化、顶板封闭性较好的区域应引起特别注意。

2.煤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性

根据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2015年11月4日编制的《孟村矿井4上、4号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估报告》,孟村矿井4上、4号煤层没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

3.煤尘爆炸危险性

本井田在4个钻孔采了20个煤尘爆炸试验样,试验结果详见表-1-5。试验结果表明,4煤测试的火焰长度>366~>400mm,岩粉用量54%~70%,属于爆炸性煤层钻孔号 火焰长度(mm) 岩粉用量(%) 爆炸结论 M2-4 >400 70 有爆炸性 M4-1 >366 67 有爆炸性 M6-4 >391 70 有爆炸性 178 >367 54 有爆炸性 发火期一般3~个月。由本井田平均地温梯度为3.℃/100m,其中非煤系地层平均为.93℃/100m,煤系地层平均为.24℃/100m。北部及中部局部区域为二热害区东南部为地温正常区其余为一级热害区。就全井田来看,二级热害区主要分布于井田北部,地温正常区仅分布于东南、东北角,其余大部分区域为一级热害区。

图1-1-34号煤层底板等温线图

6.冲击地压

天地科技、煤科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岩石力学实验室于2014年11月编制完成了《孟村矿井冲击倾向性鉴定及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研究报告》。根据鉴定结果,矿井为冲击地压矿井。其中,4号煤层冲击倾向危险性等级为强,煤层底板无冲击,顶板为弱冲击岩层。另根据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9年3月提交的《孟村矿井4号煤层冲击危险性评价》报告,本矿井4号煤层总体上具有强冲击危险性。

本矿井在建井期间曾发生多次地压显现,今后应重视对冲击地压的观测和研究工作,确保井巷施工安全。

7.煤层顶、底板岩性

4煤伪顶分布于井田东部及西部大部分地段,厚度一般小于1.0m,为炭质泥岩、泥岩。先期开采地段中部地段,煤层直接顶厚度一般为10~14m,向南向北厚度变薄,一般小于10m。井田东北角及西南局部地段,煤层伪顶之上为顶砂岩。伪顶厚度薄,稳定性差,随煤层开采而冒落,属不稳定岩体。直接顶砂泥岩属稳定性较差的岩体,顶砂岩一般为中等稳定岩体属易冒落的顶板。属软弱岩层,遇水易膨胀,产生底鼓现象

综上所述,矿井应该加强顶底板的管理和支护工作,确保安全生产。

第二节矿井建设及开采现状

孟村矿井及选煤厂建设项目于2010年5月开工建设,至2018年9月矿井提升、运输、给排水、供电、通风、采掘面布置、安全监控等系统及设施和选煤厂地面生产系统等均按6.00Mt/a设计规模建设完成;2018年9月份矿井及选煤厂开始联合调试,各项生产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安全及环境保护措施齐全;并于2018年12月取得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联合试运转的批复(陕煤局复[2018]124号)。

主要生产系统如下:

一、开拓、开采

孟村矿井为立井单水平开拓,在工业场地布置有主立井、副立井和回风立井,在+320m设车场水平。井下采用大巷盘区式布置,初期移交401盘区,按“一井一面”模式建设,初期在401盘区布置1个综采放顶煤工作、1个预抽瓦斯工作面和4个掘进工作面。

目前401盘区巷道开拓系统已形成,首采工作面401101综放面2018年6月份开始试生产,至2020年3月已回采完毕。4号煤采用长壁分层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分层开采最多分两层。上分层开采高度2.4m~12.0m,下分层开采高度为2.4m~12.0m,一般截割高度3.0m,放煤高9.0m,采高为12m。工作面长度为180m,年推进度约为2010m(6.0Mt/a),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选用MG500/1330-WD型双滚筒电牵引采煤机,SGZ1000/2×855型前部刮板输送机,SGZ1200/2×855型后部刮板输送机,SZZ1350/700型转载机,PCM4000型破碎机,电动机功率为3×400kW、运输能力为2600t/h、带宽1400mm的伸缩带式输送机,ZF13000/21/40型放顶煤支架,ZFG13000/24/40H型过渡支架和ZTZ19910/25/38型端头液压支架。

根据井下采掘工程平面图资料(2020年5月),井下中央大巷已按五巷布置(分别为中央带式输送机大巷、中央一号回风大巷、中央二号回风大巷、中央一号辅助运输大巷和中央二号辅助运输大巷),且该组大巷已全部掘至原403盘区巷开口位置。401101综放面已回采完毕,由于接续工作面401102综放面尚未形成,目前矿井处于停产状态。

本矿井开采现状详见图1-2-1。

二、提升系统

1.主立井提升

主立井装备一对45t箕斗提煤,提升高度534m,井筒直径为6.5m,选用一台JKMD-5.7×4PⅣ型落地式多绳提升机,配恒减速液压站,双电动机直联拖动。提升机配置两台TPTD3000-24型交流变频同步电动机,每台电动机功率3000kW,电压1450V,双机直联驱动,转速38r/min,最大提升速度m/s。/过放缓冲装置和防撞梁等安全保护设施。

2.副立井提升

副井提升系统采用立井罐笼提升,提升高度为555m,井筒直径为8.5m;选用900mm轨距1.5t矿车双层四车非标多绳宽罐笼(长×宽×0×2800×9150mm)和900mm轨距1.5t矿车双层四车非标多绳窄罐笼(长×宽××1270×9150mm)各一个,井下大型设备多,对常用设备、材料直接升降,对液压支架、胶轮车等大型设备尽量不解体或少解体,保证设备的性能和减少井上下拆装工程量。

图1-2-1采掘工程平面图

支架+平板车重39t。选用一台JKMD-5×4ZⅢ型落地式多绳摩擦式提升机,配ZKTD-315/75型悬挂式低速直流电动机1台,电动机功率2240kW,电压800V,转速36r/min,最大提升速度9.42m/s,配直流电控。在井口、井底设有过卷/过放缓冲装置和防撞梁等安全保护设施。

三、井下运输系统

1.主运输

工作面运输巷和大巷均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方式。

井下煤炭运输系统

401盘区生产时,在401盘区内布置一个炮掘面、一个综掘工作面。井下煤炭运输系统简述如下:401盘区综采工作面来煤由工作面顺槽可伸缩带式输送机运至401盘区带式输送机,转载至中央大巷带式输送机运至井底煤仓(直径为10m、仓容为2200t),原煤经井底煤仓缓冲后由仓下给煤机给入装载带式输送机,经定量斗称重后,由主立井提升至地面。井下煤炭运输系统示意图见图1-3-1。



图1-3-1井下煤炭运输系统简图

煤炭运输系统设备

目前井下已安装中国大巷带式输送机和一条401盘区带式输送机。主要参数如下:

中央大巷带式输送机:输送量Q=3000t/h,带宽B=1600mm,带速V=4.5m/s,机长L=1135m,倾角δ≈0°~14°。隔爆电动机YB710M2-4,功率N=1250kW,电压U=10kV,共三台,功率配比2:1;减速器:H3SH19,i=25,共三台;调速型液力耦合器650DTPKL型,共三台;盘式制动器KPZ-1600,制动力矩402kN·m,1套;逆止器DSN280,逆止力矩280kN·m,1套;阻燃型钢丝绳芯输送带ST/S3500,长度2360m;驱动方式采用隔爆电动机+调速型液力耦合器+减速器的驱动系统。

401盘区带式输送机采用两部带搭接布置形式。其中,一部带式输送机长1227m,输送量Q=3000t/h,带宽B=1600mm,带速V=4.5m/s,机长L=1227m,倾角δ≈-3.9°~15°。隔爆变频电动机YBBP5001-4,功率N=710kW,电压U=660V/1140V,共两台,功率配比1∶1;减速器:ML3PSF100+压力润滑,i=22.5,共两台;盘式制动器KPZ-1400/4×YZ100,额定制动力矩152kN·m,1套;逆止器DSN130,逆止力矩130kN·m,1套;阻燃型钢丝绳芯输送带ST/S1250;驱动方式采用隔爆变频电动机+减速器的驱动系统。

2.辅助运输

井下采用轨与轨运输相结合的方式

井下大巷、工作面辅助运输巷道主要采用无轨胶轮车,现有防爆无轨胶轮车辆900mm轨距平板车装载进罐笼,经副立井下至井底,出罐后经换装后再用无轨胶轮车运至使用地点。炮掘面的矸石用胶轮车运至充填区进行充填。车辆配备如下:

WC24RE型无轨胶轮人车10辆(其中维修备用2辆);

WC3E型平板式无轨胶轮材料车11辆(其中维修备用2辆);

WC10J型后翻自卸式无轨胶轮材料车20辆(其中维修备用2辆);

WCB10E型防爆运管车2辆;

WC7RE型生产指挥车型防爆胶轮车3辆;

ZL20EFB型防爆装载机4辆。

四、通风系统

本矿井为高瓦斯矿井,矿井初期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式,采用抽出式通风方法,主、副立井进风,回风立井回风。矿井已在回风立井井口附近安装2台FBCDZ№38/2×630型防爆对旋轴流式通风机,1台工作,1台备用,通风机主轴转速480r/min。每台通风机配备两台YBF800-12型通风机专用隔爆变频电动机,每台电动机功率630kW,电压10kV,转速480r/min。风井通过电机反转实现反风。

目前矿井首采工作面401101综放面已回采完毕,接续工作面尚未形成,井下正在掘进403盘区巷和接续工作面巷道。矿井实际配风量为16000~17000m3/min(267~283m3/s),矿井负压1235Pa,等积孔9.6m2,现有风机可以满足矿井401盘区生产需要。

五、排水系统

本矿井排水系统由建于副立井井底附近的主排水系统、401盘区排水系统和抗灾排水系统组成。

1.主排水泵房设备110kV变电所,其两回110kV电源中一回取自亭口110kV变电站,另一回取自罗峪110kV变电站。站内安装三台SSZ11-M-25000/110、110±8×1.25%/10.5kV、25000kVA的全密封式三相双绕组自冷式有载调压降压变压器。正常运行时,两台运行,一台备用。

该110kV变电站以10kV电源向主立井提升机房、副立井提升机房、瓦斯抽采泵站、回风立井通风机房、4号变配电室、强排配电室、空压机站、制氮站、生活饮用水处理站、井下主变电所和401盘区变电所供电;1号10kV开闭所以10kV电源向1号职工宿舍、2号职工宿舍和3号职工宿舍供电。

在井下设有主变电所、401盘区变电所以及大巷胶带机头变电所。下井电缆为8回MYJV42-8.7/10kV3×240mm2电缆沿副立井敷设下井,分别向主变电所、401盘区变电所系统1、401盘区变电所系统2及中央大巷带式输送机机头变电所供电。井下各变电所的变配电设备为隔爆型,其高、低压侧主接线为单母线分段。采掘设备供电电压为3.3kV、1.14kV和660V。掘进工作面的局部通风机采用“三专二闭锁”和“双回路、自动切换”方式供电。

七、通讯、监控系统

1.矿井监测监控系统

孟村矿为高瓦斯矿井,该矿井现已安装一套KJ90X型矿井安全监测系统。另外,针对本矿井的冲击地压、水害、自燃灾害,矿井还分别装备有矿压综合监测系统、水文动态监测系统和煤矿自燃火灾束管监测系统

井下已安装一套KJ69J型C&C08B行政电话交换机的基础上扩容800门,总容量增加至2000门。其中为选煤厂行政电话用户预留50门

在主副井口房、孟村110kV变电站、瓦斯抽放站、黄泥灌浆站、制氮站、通风机房、空压机房、主副立井提升机房、抗灾排水配电室设置直通电话。地面共设79部本安型矿用调度电话机和22部直通电话。井下共设36部本安型矿用调度电话机和34部直通电话。

井下设一套KT106型矿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和一套KXT23型矿井安全广播系统。

八、井下消防洒水(给水)系统

401盘区井下消防洒水用水量为1746.9m3/d,由联合工业场地内胡家河矿井深度处理后的井下排水供给,处理的井下水水质可以满足《煤矿井下消防、洒水设计规范》GB50383-2016中规定的井下消防洒水水质要求。

处理后的井下排水重力流至井下消防洒水水池,井下消防洒水由井下消防洒水水池重力供给。井下消防、洒水与井下生产用水管道合用。井下消防洒水管从主立井进入井下,在井底减压,然后再分别供至各用水点。其中在回采工作面进回风巷口、变电等硐室入口、带式输送机机头等重点保护区域及井下交通枢纽的15m范围内设置消火栓;在运输大巷、工作面运输巷每隔50m,在辅运大巷、回风大巷每隔100m设置一个消防水栓。

九、瓦斯抽采系统

矿井地面已建建设瓦斯抽采站1座,站内安装6套地面永久瓦斯抽采系统,编号分别为1、2、3、4、5号其中瓦斯抽采系统用于采前预抽瓦斯抽采系统并兼顾掘进工作面边掘边抽;3瓦斯抽采系统用于瓦斯抽采系统和瓦斯抽采系统备用。系统2BEC80型水环真空泵2台,1台工作,1台备用。每台2BEC80型水环真空泵选配一台YB710M1-4型,功率800kW,电压10kV,同步转速1500r/min。

瓦斯抽采管路主管为Φ820螺旋焊缝钢管,干管为Φ720螺旋焊缝钢管。

十、压风系统

矿井已在工业场地建有一座空气压缩机站,站内安装5台SA400A型螺杆式空气压缩机,2台工作,2台备用,1台检修。每台空气压缩机主要技术参数为额定排气量70.5m3/min,排气压力0.85MPa,冷却方式为风冷,功率(400+15)kW,电压10kV。

压缩空气主干管为φ377×9(mm)无缝钢管;压缩空气次干管为φ219×6(mm)无缝钢管;压缩空气支管1选用φ159×4.5(mm)无缝钢管;压缩空气支管2为φ108×4(mm)无缝钢管。

十一、防灭火系统

本矿井煤层属Ⅰ类容易自燃煤层,设计采取以黄泥灌浆为主、注氮防为辅的综合防灭火措施,并配有束管监测系统。

黄泥灌浆系统:综放工作面灌浆量为172m3/h,采用随采随灌的方法。工业场地设有灌浆站一座,用水直接由井下水处理站内灌浆供水泵供至制浆站,将运来的黄土倒入制浆池,浸泡2个小时,由行车式泥浆搅拌机进行搅拌,达到一定的水土比(4:1)后由主立井敷设的一趟D219×12的无缝钢管重力供至工作面,在工作面运输巷每隔50m设置一个灌浆管。

氮气防灭火产氮量00m3/h,氮气纯度98%,氮气出口压力0.8Mpa,冷却方式为风冷,机组功率(2×250+40)kW,电压10kV。

氮气干管为Ф273×7无缝钢管,沿回风立井敷设一趟至井下,满足日常井下防灭火注氮使用要求。

另外,本矿井还安装有KJ90X型安全监测系统和JSG-8型煤矿自燃火灾束管监测系统。可对井下采掘地点的瓦斯、风速、温度、一氧化碳等进行实时监测。

十二、供暖、降温系统

孟村目前供热由胡家河煤矿的换热站进行供热,换热站热源来自大唐彬长电厂集中供热。矿井拟在工业场地建设能源利用机房,在余热利用供热系统未形成前,该换热站可提供约25t/h蒸汽作为备用热源承担本矿基本热负荷,当余热利用供热系统正常运行后,胡家河煤矿换热站作为后备热源使用。

矿井综合楼(办公楼、招待所、集控楼)设置独立的中央空调系统。冷热源集中设置在招待所地下室制冷换热机房,夏季利用两台RSW-240-2型水冷螺杆式冷水机组提供7/12℃冷冻水,冬季利用两台BG-S400×24型水-水波纹管换热器提供60/50℃热水。餐厅及集控楼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办公楼及客房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空调系统。空调水系统为一次泵变水量双管制系统。室内空调设计参数冬季为20℃~22℃,夏季为24℃~26℃。

十三、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目前井下按原设计要求完善了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包括井下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系统,全面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其中,紧急避险系统包括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在井底车场设有一号永久避难硐室,在中央大巷和401盘区巷道交界处设二号永久避难硐室,硐室建设规模均为100人。各采掘工作面1000m范围内设临时避难硐室,避险人数30人。

第节生活饮用水处理站、生活污水处理站瓦斯抽放泵等设施建设已。用于煤炭地面集运的原煤仓动筛车间、产品仓、地面及铁路装运站、铁路专用线均为胡家河、孟村矿井用设施,已在胡家河投产后全部投入使用1、2、3号职工宿舍和浴室灯房及任务交代室联合建筑



图1-3-1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图



孟村煤矿项目(6.00Mt/a)初步设计变更第一章矿井概况





1―42



孟村煤矿项目(6.00Mt/a)初步设计变更第一章矿井概况



1―44



孟村煤矿项目(6.00Mt/a)初步设计变更第一章矿井概况





1―51



孟村煤矿项目(6.00Mt/a)初步设计变更第一章矿井概况



1―51















献花(0)
+1
(本文系bcmcscb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