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写给三个中医青年-末流郎中2022.04.27
2022-04-27 | 阅:  转:  |  分享 
  
写给三个中医青年



对象:三个小中医。二人出于中医家庭,一人教师家庭。

原因:年轻人想跟末流郎中聊聊,因为不可抗力,无法秉烛夜谈。

废话写作:末流郎中



正文:

年轻人好学并勤于思考,很好。盲目相信末流郎中,感激!

我有几个不成熟看法,写下来,供各位参考,并祈抛砖引玉:



经方派,时方派和学院派都没错。

当下的临床中医和带教老师,基本上是这三个方向。客观说,中医不是落后了、退化了,总的来说,比以前要进步些。有一个著名的作家说,没有伟人的时代是最伟大的时代。也就是说,如果整体素质可靠,那么相对比较时,区别不是很大。至于良莠不齐,这个情况自古有之,不算当代独有。



经方,中医临床学之奠基,为源头,为规矩,为规律,为方向指南。虽然人事有变迁,但生命固有的规律,那些天然客观的东西不会变。所以,我们不要嘲笑讥讽经方派,说人家老古板,说人家拘执不通,其中有一定不易之理。



时方,大抵指宋元以降的东西。从汉唐到明清,种族融合,生活习惯、气候等各种变化,作为一个医者,他必须要应时应势作出改变,因为医者是治病救人,切近生命的。这不比诗词歌赋,它要严格很多。所以通过学习和运用,这就有所发展,增加了适用性。与时俱进嘛。时方,与时俱进之方也。而被后代冠以时方派的那些宗师,都是很认可推崇经典的,自己有开一代风气的气派和本事,却没有数典忘祖。这些大师的流派定义,是后人评估的,并非他们在时的标榜,这和当代动不动就说某某派、某某创始人相比要谦虚低调很多。



往往有学经方的,看不起学时方的,学时方的似乎对经方家有看法。其实这个非常不必要。守一定之规矩,与时俱进,切合实情,解决问题就好了。这个是医学的客观,和喜好无关,脱离了这条,你无论经方和时方,都是在固执己见。



关于学院派这个说法,大抵是中医学院校建立,中医教材编撰后才有的。这个方面大抵有两类同志。一类是民间的,确有自己的长处,认为学院出来的同志们不会治病。不太会的存在,但同样的教材,有些人不但会治,还是高手哩。那你如何理解呀?反过来,民间的同志,可以自问,你到底会治多少病,你到底读了多少书呢?如果你把自己平生所学教给儿女,你纯粹是复制你的长辈还是有所进步呢?还有,医之理虽不可尽解,但大体上,你得让人知其然的同时要知其所以然,如果做不到,想办法提高改进是正确的方法。如果做不到又不愿意做,那未免太遗憾了。学院的同道们,确实读了不少书,这个积淀很宝贵。但问题是,总结好了没有,提炼消化好了没有,如果没有,那只是个复读机。这时遇到历练高手,难免会败下阵来。教材是个好东西,举个例子,五版教材,它里面古典中医里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是有的。教材编撰素材来自于海量的圣贤,这是非同小可的。如果把这些圣贤的东西学好了,那可要出一个冠绝古今的大师。



传统武术里,先是站桩练气,做基本功训练。然后学徒手和器械的基本套路,等功底纯熟,再练对攻,对攻熟练后,才练特技和单操手,精进后,师父对你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考核合格后,才会让你行走江湖,否则怕你丢人。



教材是指,不能成为高手的原因,是不能因指而见月,这个见月是有要求和过程的。你只据指而未能见月,你不能怪月亮不存在,是你看不见。看不见月亮是为什么呢?是你的态度和学习方法有问题。



既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现实践和反复自我检讨,这是一个合格中医的必经之路,其实并没有民间和学院派的区分。各位不要误会,我是民间的世传中医,虽学过教材,民间特征还是主体。我对同道们没有任何预设成见。纯粹因为爱中医而说几句实在话罢了。



读书的问题。

读书,医者免不了的事。如何读,是个问题。一是要咬文嚼字,二是要整个读,三要注意前后呼应。比如说《伤寒论》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简单说,辨,观察思辨,然后大体把握的意思。然后太阳,什么是太阳?府义,经义,运气义,界面义,得整明白,这个不要糊涂。“病”,古义有二,一个是生病.一个是苦恼纠结,肉体和情志两方面都要了解。再去思考,它为什么从乎“丙”呢?这个太重要了。然后是脉,脉象呗,得会切脉和基本脉象把控,然后是证候的搜集和把控。这个并,是合并,综合,然后推定,再找治法。如果仅仅背诵“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这句话,意义不大。因为你没有入骨入血,你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古圣贤写作时,很严谨,惜字如金。很多东西,你得注意整个的看,注意前后呼应。《伤寒论》里有很多这样的文法。《论语》里有句话“既来之,则安之”。个别同志可能理解成消极被动的接受类。这就是不注重前后呼应的原因。这句话,有个前提,“有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远人不服,修文德使之来,既能使之来,又能使之安。其实是主动积极的。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这样教,学生可能差点,以后要时间来真领悟。如果医者把书读错了,那会诱导出回禄之灾,是很不好的。



力戒贪婪。

贪多嚼不烂,东西不是学的越多越好,要讲究转化的效率。南拳北腿直隶戳,你想啥都精通很困难的,所以务必由一门深入而旁及其它,否则你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头来还搞不好。很多年轻人,热情奔放,啥都感兴趣,啥都想学,纯粹是猴子下山,转了好几个大圈圈后发现,其实自己啥都没有弄好。如果能够积极自我反省,回头还可以。如果自省不及,就会埋怨老师和师父,没有教自己真功夫。其实,老师和师父,核心在教授你治学方法,打造你学习运用的能力,很多东西靠自己。起手在基本功,高的境界也在基本功。提十公斤东西都觉累的手,你学人家铁沙掌高手截砖断石试试?保证折了你的爪子!经验,当然是有的,有老师和师父引导,比自己摸索要快,可是你四诊不周全,阴阳也不明白,给了你有什么用呢?反生祸端。大家不妨做一个实验,看一本建国初期中医名家的医案。五年后,再读,如果有会心感,那就真读懂了。那些老先生,平淡无奇之方,治稀奇古怪之病。玄机在哪里?在理法方药基本功的笃实、勤于思考和乐于思考!



强调背诵和思考并重。

背书是辛苦的,但真的不能跳过去。有些同志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句话好象对,可实践起来,是一地鸡毛。你啥都不记得,你去理解什么?你去背诵什么呢?纯粹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讲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指素材积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讲反复诵读和思考后,灵光一闪,理解了懂了。思而不学,思考啥呀?学而不思,自然就迷糊了。



我看见一个老夫子给人治腿抽筋,用了三味药,枳壳、白芍、炙甘草。这个方表面简单,可背后呢?是笃实的经方功底。他为什么芍药甘草汤加了枳壳呢?思考这个问题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末流郎中4月27日凌晨













































献花(0)
+1
(本文系中医198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