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率分析法计算公式(比率分析法的含义)
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成本)/销售收入
销售毛利=销售收入-成本
销售毛利率表示每1元销售收入中扣除销售成本后,可以用于支付期间费用和贡献于利润的比例。
销售净利率表明每1元销售收入可以带来的净利润,它是在销售毛利率的基础上,考虑了主营业务对企业整体经营,包括非常项目和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后得出的指标。
净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
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指标说明,企业在扩大销售、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必须加强生产和经营管理,降低成本和费用(期间费用)及营业外支出,才能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增加利润。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销售收入=(净利润+所得税+利息费用)/销售收入
总资产收益率反映一段时期内企业运营整体资产获收益的能力,表示为企业净利润与平均总资产的百分比。
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总资产平均值
总资产平均值=(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总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指标,能够说明企业同时在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支出等各方面取得的整体效果。通常认为,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整体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影响总资产收益率的因素很多,包括销售量、销售价格、产品成本、管理效率、资本结构等。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所有者或者股东所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表示为企业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百分比。
权益报酬率=净利润/股东权益
净资产收益率体现的是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是投资者最为看重的财务指标,是所有财务比率中综合性最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指标。在分析净资产收益率时,需要将该指标与所有者资金的必要报酬率进行比较。
每股利润=净利润/流通股总股份
上述指标中,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和净利润率分别说明企业生产(或销售)过程、经营活动和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越高则获利能力越强;资产报酬率反映股东和债权人共同投入资金的盈利能力;权益报酬率则反映股东投入资金的盈利状况。
权益报酬率是股东最为关心的内容,它与财务杠杆有关,如果资产的报酬率相同,则财务杠杆越高的企业权益报酬率也越高,因为股东用较少的资金实现了同等的收益能力。每股利润只是将净利润分配到每一份股份,目的是为了更简洁地表示权益资本的盈利情况。
para4
市价比率
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是指普通股每股所获得的净利润,又称每股净利润或每股盈余,表示为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全部净利润除以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加权平均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加权平均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当期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己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己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如果公司发生普通股股数的变动,则要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普通股股数。如果不能获得加权平均的数据,可以选择使用年初和年末普通股股数的算术平均数。
每股净资产是每股普通股所拥有的权益,也称为每股权益。表示为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全部净资产除以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每股净资产=(净资产-优先股股东权益)/加权平均发生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分子中的净资产是期初和期末净资产的算术平均数,再扣除优先股股东所拥有的净资产,分母中的加权平均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计算方法与每股收益中的计算方法相同。
市价比率反映股市对公司的评价
市盈率是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值,反映投资者为获得每1元利润所愿意投资的金额。
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收益(净利润/流通普通股)
市净率是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与每股净资产的比值,也称市值与账面价值之比,反映投资者为获得每一元净资产所愿意投资的金额。
市净率=普通股股价/每股净资产
市净率=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普通股股东权益/流通普通股)
市销率=每股市价/每股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流通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
市盈率,它代表投资者为获得的每一元钱利润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它一方面可以用来证实股票是否被看好,另一方面也是衡量投资代价的尺度,体现了投资该股票的风险程度。
假设abc公司为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为25元,每股收益为0.68元,则其市盈率=25/0.68=36.76倍。该项比率越高,表明投资者认为企业获利的潜力越大,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购买该企业的股票,但同时投资风险也越高。
市盈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股票市价是一个时点数据,而每股收益则是一个时段数据,这种数据口径上的差异和收益预测的准确程度都为投资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会计政策、行业特征以及人为运作等各种因素也使每股收益的确定口径难以统一,给准确分析带来困难。
股利支付率
股利支付率是指普通股每股股利与每股收益的比值,反映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和进行现金股利分配的能力。
股利支付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每股收益
普通股每股股利=普通股现金股利总额/年末普通股股数
股利收益率
股利收益率是指普通股每股股利与每股市场价格的比值,反映普通股投资者的投资所带来的确定的收益能力。
para5
其他成长性指标
在实际当中,我们更为关心的可能还是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即成长性。成长性好的企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更能吸引投资者。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企业在过去几年中销售收入、销售利润、净利润等指标的增长幅度来预测其未来的增长前景。
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100%
营业利润增长率=(本期销售利润-上期销售利润)/上期销售利润×100%
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
在评价企业成长性时,最好掌握该企业连续若干年的数据,以保证对其获利能力、经营效率、财务风险和成长性趋势的综合判断更加精确。
在财务分析中,比率分析用途最广,但也有局限性,突出表现在:比率分析属于静态分析,对于预测未来并非绝对合理可靠。比率分析所使用的数据为账面价值,难以反映物价水准的影响。可见,在运用比率分析时,一是要注意将各种比率有机联系起来进行全面分析,不可单独地看某种或各种比率,否则便难以准确地判断公司的整体情况;二是要注意审查公司的性质和实际情况,而不光是着眼于财务报表;三是要注意结合差额分析,这样才能对公司的历史、现状和将来有一个详尽的分析、了解,达到财务分析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