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数据应用与实践(6)
2022-05-07 | 阅:  转:  |  分享 
  
大数据应用与实践(6)

胡经国







链接:RFID

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即射频识别技术),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它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利用无线射频电子标签



5、大数据天气预报

从手机到交通地图,很多应用长期以来就需要数据支持。一款名为WeatherSignal的应用,可以利用Android手机中的传感器,提供实时的天气数据。这些手机中含有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以及照度计等。它们都可以收集与天气预报有关的数据,并将它们添加到天气预测模式中。



链接:WeatherSignal

WeatherSignal,即智能天气预报平台,它能将用户的智能手机变成天气数据收集装置,从而用智能手机打造一个天气预报平台。WeatherSignal试图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处理方法,来处理Android智能设备收集的本地天气数据,并且进行共享,从而创建一个庞大的天气预报平台。



6、Yelp的Hipster手表

无论你与嬉皮士关系亲密,还是想要竭力避开他们,Yelp(美国最大点评网站)都能帮助你。使用一种名为WordMap(世界地图)的搜索技巧,你可以通过搜索评论中使用的相关词汇,搜索主要城市,比如嬉皮士。地图上会表示出红色评论的位置。红色色彩越浓,意味着评论中所使用词汇的频率越高。以嬉皮士这个词为例,它一般都是指身穿讽刺意味的T恤、留有八字胡的人。

7、大数据胸罩

某网站正利用大数据帮助女性寻找号码更合适的胸罩。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女性都戴错了胸罩的号码。为此,这家网站试图帮助解决这个问题。用户只要填写网站上的调查问卷,它就可以根据答案做出反应,并通过计算给出正确型号的胸罩。该公司的内部品牌,甚至会基于用户的反馈和公司收集到的数据,开发和设计新式胸罩。

总之,利用大数据的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可能需要时间去寻找大数据的更多应用方式。你最近看到有趣或不同寻常的大数据项目吗?

十二、大数据能否让地震预警更加快速有效

日本3.11大地震的惨景让人记忆犹新。中国也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可喜的是,中国成功地预警了2013年2月19日的云南巧家10时46分59秒的5.0级地震。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信息化或者大数据技术来解决地震预测和预警这个世界难题呢?

1、地震预测困难的原因

说地震预测预报是最重要的世界难题,这绝不为过。重要是因为它的发生会涉及大面积人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困难是因为其覆盖的科学领域太多,太繁杂。

我们知道,每天的天气预报多数是通过地面气象站收集到的气温、风力和空气湿度数据来判断未来24小时的天气情况,再结合气象卫星和数学模型进行验证。而对于大家关注的PM2.5的预报则更加简单,就用仪器在观测点抄收数据就可以,不需要做预测工作。

但是,地震预测预报则非常困难。其原因是,首先要知道该地区属于什么地震带,其地质构造是什么样子。因为,没有这个地震地质基础,收上来的数据所建立的模型可能都是错误的。其次是模型的准确性。由于地震的发生机理非常复杂,因而我们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还不能完全真实的反应客观规律。比如,一个非线性的变化,我们多数是通过线性模型来反应,这对于预测结果会有很大的偏差,数学中称为混沌效应。最后是采集的数据庞大。关于地震数据,采集的种类多、项目杂、地域广、时间长,因此基础数据的存储需要很大的数据存储容量。好在尽管如此复杂,我们还是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新路,让地震预警不再遥远。

2、用数据监控形成预警网

中国是地震多发区,上个世纪发生过多次大地震。在新中国建国以后,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下,由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带队,从板块学说入手,建立了一支群测群防的地震预报队伍。

具体方法是这样的。在板块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带,先建立多个观测网点。然后,层层落实到人,进行基础参数的观测记录。要观测的基础参数包括:地磁、地电、磁偏角、地面温度,以及地下水水温、水位和水中气体氡的含量。观测点每天观测记录数据,汇集成表格,作为备案。如果有异常,就要向上一级区县级地震小组汇报反映。由于基层观测点的设备比较基础简陋,数据是否准确,县级以上会做出判断甄别,去除干扰信号。然后,区级再向市级与省级汇报,最后汇报到国家地震局。

可见,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地震预警网。如果观测点很多,产生的数据量也会很大。仅凭简单的人工手绘趋势图比较原始。而且,如果地震很快发生,可能这种工作只能起到记录作用,而失去了预警作用。但是,就是这样的原始预警系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还准确预测出了辽宁海城地震,让世界地震预报界感到震惊。而日本3.11大地震震前提前2分钟向全国发布。这更让世界人们知道,我们可以通过监测震源发生地震后,马上通过无线电系统对外发送应急广播,通过电视、手机短信等多手段通知受灾区域。这样,会给大家赢得宝贵的时间,安全转移贵重财产和人员。

中国2013年2月的地震预警系统也是基于这个原理。据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介绍,他们所开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原理是这样的: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速度很快、垂直传播;横波横向传播,其速度只有每秒3.5公里左右。我们的接收装置接收到地震纵波信号以后,就用无线电(速度=光速)快速传播到预警系统,并且就此向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中国地震局工作人员表示,中国地震局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2013年已经进入发改委立项程序;计划投入20亿元,用5年时间建设覆盖全国的由5000多个台站组成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该工程在福建省先行试点。

3、大数据技术保护生命与财产安全

推而广之,其实地震、火山等等地质灾害都可以利用这种原理进行实时监测的。只是观测点越多,需要存储和处理的数据就越多。美国在黄石火山安放了几百个观测仪器;数据实时传到他们的预警系统;然后通过互联网对外界发布。所以,一旦黄石火山出现问题,美国政府会率先知道。其观测数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常规数据,另一部分是异常突发数据。一个地区的异常突发数据越多,产生地震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预警系统主要是对这些异常突发数据进行快速反应。

这里说到大数据,除了海量数据存储与加工处理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数据的多样性;这对于地震问题就更加明显。我们刚刚列举的是大地震前的自然地理特征参数指标;其实动物异常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比如,唐山大地震发生前,不光是地下水位上涨,水温提高,就是老鼠、蛇以及猫、青蛙都有异常反应。对这些震前征兆,其实一般人如果留意都可以发现。可以想见,一个那么大的地震,生物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征兆。我们进行地震预报预测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找到这些震前的蛛丝马迹;然后快速确认,把消息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以便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现在,地震预报出现了很多所谓的民间科学家。他们也经常根据动物或者地磁的变化来判断地震。当然,这里的误差也比较大。但是,这毕竟是一种尝试。在人的生命安全面前,这样的尝试应该是被容许的。所以,希望现在那些小地方的地震预测网站,可以通过多数人的手机图片拍摄或者短信消息上传,来汇集震前动物异常。至少这可以为专业地震局提供最真实资料。这其实也是大数据收集的一种。这样的行为应该是合法的。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地震、火山、海啸以及洪水等自然灾害,就像我们地球母亲的“感冒和咳嗽”一样。我们不可能把它们完全排除。但是,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它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希望新的大数据技术,能在防震减灾方面多做贡献。让日本3.11地震的惨剧不再发生。





2016年5月30日编写于重庆

2019年12月3日修改于重庆

2022年5月7日修改于重庆

4







献花(0)
+1
(本文系胡经国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