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登上月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上月球》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太阳、地球、月球》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认识月球的 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结合模拟实验学习活动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能 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教材内容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了学生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科学学习 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课前 进行搜集关于月球的资料,从而对对月球有了初步的认识,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活动。第二部分活动过程,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所搜集整 理的信息并积极讨论,搭建自身对月球的认知体系,进而通过模拟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实验,让学生学会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初步了解认识到月球环 形山的成因,进一步丰富对月球的认识,并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来论证自身的科学猜想。学习人类登月的科学历程,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丰富学生 科学认知层面,同时培养学生向科学家学习,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优秀品质。第三部分则通过“假如我们要登上月球,需要做哪些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一下”的实践拓展活动,进一步给巩固前期所学科学知识同时,通过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 力。本课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 对月球有初步的大体的了解,但对月球的科学认知还处于浅层次的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也需要加强指导和学习,要积极避 免“搜集资料就是上网百度搜索”的情况,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与他人交流、听广播、看书报等多种方式搜集信息的方法,进而开展 对月球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搜集资料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初步对资料的处理分析。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 究精神以及空间想象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月球的相关资料。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2.了解环形山的形成。3 .通过了解登月所需做的相关准备,进一步加深对月球认识。4.了解科学技术对登月历程的影响。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环形山 的形成。2.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科学态度目标:1.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合作学习;科学、技术、社 会与环境目标1.培养搜集分析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及空间想象力。【重难点】讨论交流月球的相关资料;通过模拟实验 ,初步了解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月球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教师准备:课件、不同大小的石子、相同大小的玻璃球、沙 盘、直尺【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3出示]视频引入课题,板书课题:21登上月球。2.学生描述对于月球的认识,引发学习 兴趣。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二、活动过程活动一:说一说你对于月球的认识1.[PPT4-6出示]介绍自己搜集的月球资料。2.重 点交流月球的基本情况。3.你还想了解月球的哪些知识呢?引导学生明确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活动二: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1.[PPT 7-8出示]课件出示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月球上的环形山。2.引导学生总结环形山特点。3.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环形山形成的原因。4.开展小组讨论环形山形成的原因,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5.交流各小组的讨论结果 活动三:模拟环形山的形成。1.[PPT9出示]教师出示不同大小的石子、相同大小的玻璃球、沙盘、直尺图片2.学生思考并设计实验。3 .实验步骤:投放不同大小的石子,观察沙盘上沙子被撞出的坑洞有什么不同。从不同高度往沙盘上投放相同大小的玻璃珠,观察玻璃珠撞出的坑洞 有什么不同。4.根据现象推测月球环形山的成因。4.[PPT10出示]小组交流实验现象,教师总结环形山的成因5.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 验记录单上。活动四:人类登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PPT11出示]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登月资料,教师做相应补充。2.[PP T12-13出示]补充学习资料:我国的探月工程。三、拓展活动-----假如要登上月球,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1.[PPT14 出示]假如你要去月球旅行,你应该做哪些准备?。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完善登月方案。【板书设计】登上月球对于月球的认识环形山的成因探月历程【记录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