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信息技术条件下运用导学案提高学习效率的研究 结题鉴定审批书
2022-05-08 | 阅:  转:  |  分享 
  
一、工作报告(不超过2000字)

内容提示: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研究计划完成情况;研究变更情况(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成果形式、管理单位、完成时间等);成果的出版、发行情况,转载、采用、引用情况;成果的代表作等。 信息技术条件下运用导学案提高学习效率的研究结项鉴定审批书

课题组成立于2017年6月,同时被确定为2017年度xxx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课题编号:我组成员不断在课堂实践基础上结合本校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愿景前提下思考形成本组的研究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于2018年2月底顺利完成中期评估。目前,实施方案中所制定的研究目标和任务,业已完成,申请结题。现将课题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活动过程活动和研究计划完成情况

自课题申报后,本课题组成员就紧锣密鼓按计划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培训》、《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等相关文件和理论,大大提高了成员的理论素养以及进行教育科研的基本功,为更好的进行本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学校教务处和政务处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级有关培训活动,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业务水平,我们多方查阅教学、教改资料,调查教学实际,了解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开题报告的指导下,按照课题分工,各课题成员已经基本完成既定计划。课题主持人xxx老师认真主持课题研究工作,起草课题研究方案、中期实施计划、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结题鉴定审批书等书面材料,并做好督促工作,保证课题研究工作到位,不拖延。xxx老师配合主持人,具体负责组织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搜集与课题相关学习材料,协助主持人撰写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结题鉴定审批书,负责各种资料的整理并汇总成册。xxx老师组织高一学生学情调查,并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研究并制作《历史》导学案。xxx老师研究并制作《语文》导学案。xxx老师组织高二学生学情调查,并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研究并制作《数学》导学案。xxx老师组织高三学生学情调查,并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研究并制作《数学》导学案。课题组成员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工作,共同努力实现研究目标,同时课题组成员之间又加强相互协作,充分发挥集体优势,确保按时、按量、按质完成研究任务。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首先在各年级文科班进行高中学习策略的问卷调查,以尽快掌握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的困难。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开设了一系列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课题组成员一起讨论其中的得失利弊,集思广益,进行及时反思、及时总结。

课题预期研究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目前研究计划已经基本完成。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7年6月-8月)

本阶段课题组成员群策群力,携手合作,一起攻克立项难关,成功立项。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9月-2016年4月)

本阶段在市县教研室专家指导下,在学校教务处领导下,课题组成员更是团结一致,献计献策,协作调研,基本完成课题预期研究计划,并取得国家CN刊物发表论文、校本教材和全套高中政治导学案等课题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年5月-6月)

本阶段在xxx主持下,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xxx协助主持人完成结题报告和结题鉴定审批书,xxx整理会议纪要,xxx复印论文、校本教材,xxx和xxx整理过程性材料。工作即将完成。

二、成果研究内容及方法的创新程度、突出特色和主要建树

在学术研究中,本课题从高中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理论和学科的具体特点,在导学案的编写交流反思过程中有效地贯彻“四步教学法”,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优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形成网络资源,提供学习交流平台,促进高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具体如下:

1、学情调查显示,传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效率低下,师生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亟待改进;?结合学校学生实际,运用“四步教学法”和“学案导学”,活跃课堂,提升教学效率。为高中教学研究得出了一定的经验。?

2、本课题对提高教学效果开展了深入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对探究资源应用于课堂价值的认识;综合多种研究方法。研究涉及教育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

3、课堂教学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和学习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可疑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面前谈自己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于会涉及到外汇的“买入价”和“卖出价”的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能帮学生找到答案

4、从唯教材到参考。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当好一堂课的设计者,要学会挖掘素材。教师要结合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离乱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课堂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知识的理解。

5、教法灵活多变。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演练法、研讨教学法及情感体验教学法都可以尝试。

6、点面结合。高中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文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三、研究变更情况

变更前:主持人:xxx

成员:xxxxxxxxxxxxxxx

变更后:主持人:xxx

成员:xxxxxxxxxxxxxxx





(可另续页)

三、研究报告(不少于10000字)

内容提示: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成果的社会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的研究设想等。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1、高效课堂模式“四步教学法”的研究。

2、围绕“四步教学法”编制导学案的研究。

3、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研究。

4、以教与学方式转变专项课题为载体,引导教师开展导学案教研,发表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将相关成果结集出版。

(二)研究对象和实施教师

1、研究对象

我们确定高二(19)班、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教学有效性研究。

2、实施教师

课题主持人xxx为主抓教学的副校长,研究教师xxx、xxx为培优班教师。他们均为我校青年骨干教师,有着一定的研究经验。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针对教学中课堂效率的提升和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交流,不断及时总结经验、经过再研究上升理性的认识。行动研究法具体策略为:

进入下一轮研究



问题——计划——行动(实践)——观察(检测)——反思

2、调查研究法:对目前中学课程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采用问卷式、访谈式和数据采集式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方法。

3、个案研究法: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导学案的使用情况,讨论导学案的实际运用,找出科学方法,并形成文稿,再次返回课堂,纠正课堂出现的问题。

4、逻辑归纳法:在实践过程中,分阶段总结探讨导学案课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模式。

(四)研究内容

1、“四步教学法”与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关系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转变教学方式的背景分析;(2)“四步教学法”模式及其特点;(3)“四步教学法”构成;(4)“四步教学法”具体流程及操作。

2、运用导学案提升教学效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导学案及其编制要求;(2)学案导学的效用;(3)高中导学案编制成册。

3、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信息技术及其特征;(2)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对教学的极大促进;(3)信息技术在高中课堂中的运用

4、围绕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组织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学案导学、课例研究等专题,开展教学模式新探究,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校和老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形成系列论文集、导学案系列集

二、研究结论与观点

(一)时代的呼唤、传统教学模式效率低下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变促使教学改革

1、时代的呼唤

21世纪国际竞争是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说到底就是人才的较量。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是提高民族素质的。而教育最重要的领域是教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民族素质的提高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教学上。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社会公民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从上世纪末开始,美国、英国、日本等当今世界主要大国为适应新世纪新时代的发展都进行了课程改革。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使我们的教育能不断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民族素质、把脉时代发展潮流,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了。在这样的大改革中,广大政治教师应有清醒的认识、与时俱进的意识,勇于实践,在拼闯中走出一条高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道路来。

2、传统教学模式效率低下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缺乏自主探究性、思维拓展性、主动创造性和灵活处理性的一个规范式的程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它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或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吸取的知识营养多来自于课本和有限的一些资料。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3、新课程下高中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的问题。新课程改革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就要求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集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但凡事都要循序渐进。一些老师在还没有完全把握新课程的特点的时候片面追求教学设计的新颖性,结果学生没有改变,仍然是老师拨一拨,转一转,只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还有一些教师只是注重学生对教材基本观点的接受,对其中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某些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面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有点教师回应“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教参”便成为问题的标准答案。足见在一些教师潜意识里依然关注的是教案,总希望学生是自己手中的木偶,在自己实现安排好的空间里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验预定目标。岂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这样的课只是在作表面文章。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应仅停留在口号上。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是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应是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关注我们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吧。我们应该真正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二)“四步教学法”与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四步教学法”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核心理念指导下,以“三个坚持”为内容的教学方法。一是坚持以学定教;二是坚持教与学的统一;三是坚持教为学服务。这是四步教学法最为根本的思想和实质。思想性体现在:第一,核心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自主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并享受学习;第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要着力激发学生的活力,培养学生通透的灵魂;第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要聚焦到学生能力的研究和培养上,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要调适好教与学的关系,坚持以学定教,坚持教与学的统一,坚持教为学服务。

“四步教学法”构成:

自主学习(10分钟):精设学案,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15分钟):交流互动,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10分钟):释难解疑,总结反思

当堂训练(10分钟):针对训练,矫正落实

操作流程如图一:



具体操作如下:

1、自主学习(10分钟):精设学案,自主探究

本环节属于课堂前延部分,给予学生大约10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首先,教师需要精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在熟悉学情、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编写学案。编写学案时注意四点:(1)设计“真问题”贯穿始终,既启发学生思考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2)安排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活动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仅为搞形式而无谓浪费课堂时间,降低课堂效率。(3)针对重难点、考点、易错易混点等精选习题并体现层次性,这样既达到训练落实的效果又贯彻了素质教育。(4)学案上要设计疑难问题展示卡,有助于老师在批阅学案时集中学生预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这样使备课、讲课更具有针对性。

其次,教师要善于指导并敢于放手给学生利用学案结合课本自主预习探究的机会。蔡元培先生说过:“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学”中充分暴露思维、暴露问题,提高老师上课的针对性。老师如果怕学生出问题而不让学生“自学”,就会使学生养成了一种思维惰性,学到的知识也是假知识、死知识。学习的效率自然也高不了。

再次,学生应该利用自主学习时间,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结合学案自主探究新课知识,完成自主探究相关问题,并把预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如实填在展示卡上。

2、合作交流(15分钟):交流互动,合作探究

本环节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有两步:

首先,学生交流展示自主探究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这些成果,相互评析去粗取精,并作简洁评价同时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形成正确的观点。

其次,合作探究,释难解疑。老师首先要根据学情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提出合作探究问题(来源一是学生疑难问题展示卡出现比较集中并比较典型的问题,二是老师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而设计的问题);其次,各小组分工明确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学生相互质疑问难、辩驳解疑过程中提高学生辨析能力,同时在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同学的观点来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观点,达到“兵教兵”的效果。老师在该过程巡视检查,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了解学生的思维,找准问题所在。最后,各小组把本组达成的一致意见交流共享,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辩论。

3、拓展延伸(10分钟):释难解疑,总结反思

本环节是在交流环节结束后,老师要做准确、客观鼓励性的评价,并对出现的疑难、重难点精讲点拨,对知识、能力、方法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实现对本堂课知识的升华。之后,给学生几分钟让其在知识、方法、能力认真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构建知识树,感悟自己本堂课的收获。学生之间对自己的知识树及收获进行交流。

4、当堂训练(10分钟):针对训练,矫正落实

本环节让学生限时完成学案设计的针对性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完成后,老师展示答案,小组成员互批,错点当堂反馈。老师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评点拨,及时矫正,甚至可以对易错点进行变式训练达到巩固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三)导学案与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学案导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编制的学习方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目前国内有关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学案的构建原理、设计原则及组成部分,或探讨“学案导学”的特征、涵义,或对学案导学的应用作简略论述,或把学案当成教案,机械地按学案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或把“学案”编写成为典型例题的习题集等。大都缺乏对完整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体系框架进行深入研究,缺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涅灭了“学案导学”的真正内涵,使之成为一种形式上的负担。

但在我校,要求教师真正围绕“四步教学法”编制利于学生学习和能力提高的导学案。在“自主学习”环节,要求教师经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编制出具体的学习目标。问题一般涉及到教学的目标和自学指导,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关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于价值观等各方面;在“合作交流”环节,要求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比如必须精通教材,融会贯通,深刻理解课堂学习目标,通过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方法、情感,了解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等来编制学案。它要求教师创设合适的情境,以问题为主要形式,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展示。在“拓展延伸”环节,要求教师精选讲授内容,拓展延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拔高知识,提炼方法,并进行知识总结,形成知识体系;在“当堂训练”环节,要求教师选编一些容易发生错误的习题,以“紧扣教材、当堂完成作业”为目标来编制习题,并让学生在实练中总结经验教训。(如图二)



“导学案”的运用对于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在新课改的的精神指导下,导学案以教师的教与学为研究对象,定位于“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由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堂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成“重思考、重交流、重展示,堂堂满堂彩”的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学模式。它摒弃了传统备课模式中的形式主义,追求的是实际效果。避免了传统备课无效而繁琐的项目及要求,避免了抄袭现成教案,应付检查,造成备课与学情严重脱节的状况。它将“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了有机统一。一份好的“导学案”,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个人施展的空间。在这一研究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把握教材,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和学生的自学能力(钻研教材、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力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创造性地探索并最大限度地实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教与学的创新。通过“导学案”科学有效的导学、导思、导议、导练、导评,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加学生自主探索的主体活动,有利于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养成,也有利于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四)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吸取的知识营养多来自于课本和一些有限的资料。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如果舍去了通过信息技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这一途径,那无论是怎样先进的教学模式,都将是失败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创新

(一)研究成果

1、建立了“学本诵本读本”三本阅读体系

我们的实验中,阅读教学内容的多元,既体现打破常规语文课堂上只教一本书的局限,而补充新鲜的文本资料扩充阅读课堂的容量,又体现学生阅读选择的自主性和阅读内容的多样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实验教师打破阅读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

2、构建信息技术环境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在我们的课题中,构建了根据不同阅读材料而采用的不同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设计最优化,阅读过程有效化,阅读教学目标纵深化。

3、形成了信息技术与阅读课程有效整合的思路和方法

巧用、妙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建立资源库和阅读交流平台,并在互式白板辅助阅读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阅读课程的整合达到最优化,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二)研究创新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容量扩充是本课题的创新

“教材只是例子”(叶圣陶语),教每一篇课文的目的决不仅仅是让学生把这一篇课文“吃透背熟”,而是以课文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语文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为教材文章合理分类,并按照类型的不同梳理课堂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课文思想感情和读写知识,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核心价值,并通过课课进行常态检测,检测阅读课堂的有效性。这样高效地用4-6周时间,解决完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再利用剩下的十几周时间,补充新的阅读资源,“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于漪语),以此为学生打开一扇扇文化的窗口,进而将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文引向生活中一切有益的读物,引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天地,这样就使教师真正在“语文教材中突围”,解决了“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大大扩充阅读课堂的容量。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是本课题的创新

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又致力于“怎么教”的问题。本课题的研究使得阅读教学形式的开放:比起过去“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几步骤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践行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显然有了很大的改观。如:我们针对不同阅读材料所采用的不同教学模式,涵盖语文教材中阅读课文、同步阅读材料、古代经典、现代儿童文学作品。使阅读课堂教学是成为语文素养提升的主渠道。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会阅读”,而且要让学生“快乐学习”。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创新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技巧,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

3、信息技术与阅读课程的有效整合是本课题的创新

我们的实验发现:信息技术与阅读课程的整合可有效地改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即能实现下述目标:增强学生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阅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阅读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阅读分享合作交流,而且还促进了本校学生与其他阅读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四、研究成果与影响

本课题自从开展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具体领导下,课题组成员精诚团结,集思广益,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大胆推开导学案的普及运用,效果良好。

(1)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资源对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阅读资源开发指导意见,结合语文本身特点,我们课题重视阅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知识的积累。而在这种语文积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应包括三方面内容:Ⅰ是语言材料的积累——读本开发的作用。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才有可能真正学好语文这门学科。而一般情况下语言材料都不会是孤立存在的,肯定是以一定的文本为载体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Ⅱ是语言典范的积累——诵本开发的作用。诵本收录古今中外精彩的语篇章等。语言典范往往包蕴着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凑”,积累语言典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Ⅲ是语言规律的积累——学本的有效利用。通过听、读理解语言,通过说、写表达思想感受,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关键。而学生理解语言规律,是在长期模仿学习、语言实践中通过反复多次的感性接触进行的,这就势必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读、写来达到这一目的。由此可见,语文的积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以大量的阅读材料为依托,通过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阅读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确实能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信息技术环境阅读教学模式对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针对不同阅读材料所构成地不同阅读课型,我们研究了针对性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具有一套操作的系统要求和基本程序,使得教学模式可以被传授和学习、被示范和模仿,使模式的运用成为一种技术、技能和技巧,而实验教师登讲台就有了进行教学的“常远见武器”,获得预期的实验效果。教师在运用这些“基本套路”时,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条件或情境灵活调整,形成适合教学实际的“变式”。教学模式示范引导功能的发挥,对于实验教师尽快展开实验教学、学校教学工作规范化、正常教学秩序的建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所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法,教学模式的诊断预测功能,还帮助预测我们检测预期的教学效果,因为它揭示出一种“如果……就必须……”的规律性联系。教学模式诊断预测功能的发挥,有效地增强对阅读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调节,使之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发挥教学模式的多维功能,在实验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信息技术与阅读课程整合对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信息技术技术对阅读课堂教学的强化作用,是针对传统阅读课堂教学的弱点而言的。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是以直接教学为基础的。直接教学过程的最基本方法是讲授、练习、评价反馈和复习,存在许多弱点。例如:教学表达能力较为有限,基本上限于依靠口语交流和黑板表达教学内容全班学生被迫以同样的速度阅读同样的内容;教师无法了解每个学生的理解程度,无法向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对话指导和及时的反馈等。我们的课题研究发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的阅读教学,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使之得到强化:利用多媒体演示增强教学信息的表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分组学习,有助于适应学生在阅读速度方面的差别;利用自动化练习手段,可以提供及时的阅读效果反馈;利用网络支持教学通讯,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课题的研究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热情,促进了学生学习策略的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也有存在有一些问题。

一是教学行为转变并不十分到位,有的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教学理念,但在真正教学中还是跳不出传统教学的阴影,转不过这个弯,“穿新鞋、走老路”。

二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人数众多,情况复杂,每个学生在高中政治学习方式方面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我们只能针对那些共性的问题加以指导,很难面面俱到。

三是课题的有关研究内容尚未做出更深层次的研究,暂时处于一种初步探索阶段,很难形成一系列完善的模式体系等等。

六、今后研究设想

1、使自编教材呈现序列化,集结成册,更具推广价值。

2、随着学生年龄增长,阅读能力提升,逐步丰富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量。

(可另续页)四、阶段成果(可另附页)

序号 作者 成果形式与名称 完成时间 出版单位或发表刊物名称、期号

或成果在研究过程中的获奖情况 五、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初审意见





六、县(市、区)课题管理部门审核意见(局直学校不填此项)



(第五项和六项内容经管理办审验后,以拍照图片格式作为“鉴定审批书“的附件电子稿上传)



七、xxx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结题专家鉴定意见



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条件下运用导学案提高学习效率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 xxx 立项编号 AYJKY17210 鉴定意见

























专家鉴定组组长签字:

年月日 能否通过鉴定 通过□不通过□ 市课题管理部门审批意见

















(盖章)

年月日

—2—





―1―





―14―





―15―





―6―









献花(0)
+1
(本文系星星的泪光...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