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談賈島[數息樹邊身]與莊子的[宋榮子]
2022-05-09 | 阅:  转:  |  分享 
  
談賈島[數息樹邊身]與莊子的[宋榮子]一般人寫詩都是隨興為之,獨獨唐代詩人賈島最常被談及他費了三年才寫出兩句詩“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
還在該詩的頸聯旁加注: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現今網路上對這兩句詩詞大多解說:“作者賈島走的很累,好幾
次依靠在樹邊休息。”我對這種解讀另有看法,試以全詩解析以供參考。原詩《送無可上人》˙賈島(779年-843年)圭峰霽色新,送此
草堂人。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終有煙霞約,天
台作近鄰。此詩我將它分為上4句與下4句來解讀[上四句“借句”於王維<渭城曲>,或可說是仿製]這首詩賈島運用了許多“借句”
,最明顯的第一句[霽色新]是借句王維的[柳色新]˙<渭城曲>唐˙王維(692年-761年)王維<渭城曲>另題作《送元二使
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對照《送無可上人》賈島借用王維的字句與情境
:圭峰[霽色新](柳色新),送此草堂人(勸君更盡一杯酒)。[麈尾](輕塵)同離寺,蛩鳴[暫別親](無故人)。注:王維送行
元二被派使安西即龜茲城(今新疆.庫車),而賈島送行無可上人到越州(廣西)去當主持,情況雷同都是唐朝的邊疆,這兩位詩人的朋友
可能是行事不合時宜,不受上級的賞識被貶官。[為何賈島要仿製王維此詩?]這兩首詩都是送別親友的詩,王維出生早於賈島100多年。歷代
詩詞學者對賈島的詩稱為[苦寒]甚或“僧衲氣”(他曾入寺為僧,名“無本”,十幾年後還俗,參加科考數次落榜,藉與無可上人的關係寄居於
圭峰草堂寺,其詩歌中“有句無篇”。),此詩雖借了<渭城曲>我認為他是故意這樣做,他的用意在下4句可看出,他為朋友表達不滿抱屈的脈絡
,耗時三年才寫出那兩詩句。˙借意的下四句: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1.[獨行潭底影]借意於禪公
案之[龍潭吹燈]2.[數息樹邊身]借意於莊子.[逍遙遊].宋榮子.篇4.[天台作近鄰]借意於天台宗創始人釋智顗(538
年-597年)˙借意於莊子.逍遙遊.宋榮子.篇˙[獨行潭底影]指佛陀或修行者在還沒悟道之前,孤獨的在黑暗中探尋佛法真諦。[數息
樹邊身]“數息”是禪宗打坐時以數數字來調理呼氣與吸氣頻率,讓心情安定(降伏其心)。“樹邊身”指如同佛陀在菩提樹下盤坐讓肉身進入般
若的悟道。這兩句詩表達了莊子.逍遙遊.的[定乎內外之分]:「獨.行」對「數.息」,動作對動作。「潭.底.影」對「樹
.邊.身」,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極為工整的聯之“切對”。所以賈島本人在《送無可上人》頸聯旁自注:“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
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我推測這兩句詩的靈感來至莊子.逍遙遊.[宋榮子篇]它有近似[數息],[樹邊身]的語詞:“而宋
榮子猶然笑之。…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竟,…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數息樹邊身]/[未數數
然]。雖然,猶有[未樹])簡譯:宋榮子對於一個公務員努力做事因而得到讚譽或羞辱,猶然一笑置之。也不去斤斤計較建立多少功勞(
未數數然),哪些名聲.功績還沒樹立(未樹)。[宋榮子篇]此篇在強調,做為[人]應持以“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身為人,不
為自己的私利,不求功,不求名。若從逍遙遊.[宋榮子篇]全文更可體會賈島要送行無可上人的情境,及他“一吟雙淚流”要表達的
意念。˙[麈尾]同離寺…[數息]樹邊身˙之借句2:莊子。逍遥遊: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
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
,則已矣。推論:唐朝寺廟對於修行法門可能有明顯劃分,[南頓.北漸]南方寺廟大多主張不拘於形式的[頓悟],北方則強調打坐參禪的[
漸悟]。從[數息樹邊身]這一句可推測,賈島與無可上人雖身在[南頓]的寺廟卻主張[漸悟],當然受排擠,只能[獨行潭底影],或因此被派
到偏僻的廣西。王維詩送元二出使安西(今新疆.庫車),而賈島詩送無可上人到越州(廣西)去當主持,我想這被派去邊疆的兩人不善於
人際關係,都是不得上級和同事的寵譽,雖有大鵬鳥的鴻飛之志,但行事獨立志難伸,[莊子: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天空
的藍色是正色?在萬里的高空下看也是藍色嗎?),主張[北漸]就不是[正色]嗎?賈島以詩替無可抱不平,所以“一吟雙淚流”。有一傳
聞賈島為僧15年後,在34歲時脫了僧籍還俗,參加科舉考試。無奈,考了多年都沒有考上,後半生更加窮困,無可上人對賈島照顧頗多,
兩人既是親戚,又是好友和知己,賈島曾在寺院借宿,一呆就是三年多。[獨行潭底影]借意:禪公案˙龍潭.崇信禪師吹燈˙宣鑑
禪師(德山)(782年-865年)修行[漸悟]對於[頓悟]不削,直挑龍潭寺,直接走進法堂,對崇信禪師說道:“久向龍潭,及乎到來,潭
又不見,龍又不現。”龍潭禪師一聽,遂欠身道:“子親到龍潭?”宣鑑禪師便默不作聲(此話禪頭,他答不出來)。因此拜師於崇信禪師門下。有
一天晚上,宣鑒侍立在一邊,崇信禪師對他說:夜深了,你為什麼還不下去?宣鑒道別了就出去,卻又馬上回來了,說道:外面黑。崇信禪師就點
了紙燭給宣鑒,宣鑒剛剛想接過來,崇信禪師卻又一口將燭火吹滅,宣鑒禪師因此大悟(《五燈會元》卷七)於是向崇信禪師禮拜表示感謝,崇信
禪師卻問他:你見了個什麼道理?宣鑒禪師說:從今天開始,我更不會懷疑天下老和尚的舌頭了。第二天,崇信禪師升座,說道:你們中間有一
個漢子,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子打下去都不回頭,將來他是會在孤峰頂上,立我的道去的。這等於是當眾印可了宣鑒的開悟。頓悟後的德山就
說:“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玄。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意思是,把所有的玄理都弄通了,也不過像一根毫髮放置在太虛世界那樣渺小;
把所有的微妙都窮盡了,也只是像一滴水匯入浩瀚的大川那樣微不足道。不在明心見性上下功夫,光靠研習經典是無濟於事的。˙莊子。逍遥遊
宋榮子˙全文: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
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竟,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
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
無名。”[天台作近鄰]天台宗又稱法華宗又稱止觀宗。因為它重視佛教教理的研究,同時結合了止觀的實際修行,以「教觀雙美」而聞名。南
連仙霞嶺。《妙法蓮華經》為正依的經典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天台宗的佛學,實際上是龍樹的「中
觀」、馬鳴「心真如」說、《法華經》和中國道家(尤其是莊子)思想四者的綜合。在整個天台禪修的方法中,除了以如來禪為脈絡的止觀法門外
,天台歷史還告訴我們,可以接納棒喝直指,乃至參公案、看話頭等禪宗的修行方式;也可以奉行淨土宗的觀想念佛、持名念佛,以及眾人共結蓮社,集體求生西方淨土;亦可以修習適合於社會大眾的經懺佛事,進行自懺和懺他,普及佛法,利樂有情;更可以接納密教等秘密大乘的一切行持。可謂「圓人受法,無法不圓」,「舉手低頭,皆成佛道」。
献花(0)
+1
(本文系曾百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