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ycghzw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高考作文备考】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98
2022-05-13 | 阅:  转:  |  分享 
  
【高考作文备考】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98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尊重、张扬个性,有利于发展、创新;牢记、遵
守规则,有利于自律、前行。如果只强调张扬个性,规则便不复存在;如果只机械遵守规则,个性则可能被淹没。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
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导考生辩证思考“个体发展与群体规则”关系的作文题。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话揭示了“尊重、张扬个性”和“牢
记、遵守规则”的价值意义,为考生提供了写作思路。如果没有个性发展就很难有思想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创新:达尔文的进化论推翻了神
创说,富兰克林电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没有规则的约束,世界则变得无序、混乱,正是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的约束才使人能健康发展,
社会变得和谐,世界更加和平。第二句话揭示了“只强调张扬个性”“只机械遵守规则”的弊端,且指出了二者的相互影响。只强调张扬个性,超过
一定的限度,突破规则的范围,小则伤及自身,大则影响社会。但我们也应当看到规则的制定有其时代、地域甚至人为的因素,如果只机械遵守规则
,则会束缚个性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综上所述,尊重、张扬个性和牢记、遵守规则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二者不可分割。只有辩证思考个性与
规则的关系,正确把控个性的张扬和规则的遵守,才能真正促进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本次写作引导考生正确理解“个性”和“规则”的内涵,
辩证思考二者的平衡关系。写作时不仅要准确理解个性的张扬,还要思考规则的约束,不能就其一点而论。在论述两者关系时应既具有思辨性,又具
有逻辑性,而不能笼统论述为“既要又要”。文体不限意味着考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最擅长的写作形式。但无论选择何种文体均应符合
相应的文体特征;若选择应用性文体,应充分体现具体交际情境,并能完成交际目的。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45年主席在延安杨家
岭住处的窑洞里,与黄炎培进行了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谈话,成为党史国史上著名的“窑洞对”。黄炎培坦诚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
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凡初起之时,都是艰难困苦,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力求从万死
中求得一生,因而无不显得生气勃勃、气象一新。及至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情性发作,由少数演变为
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也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主席非常认同: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贵不佐三代”,也包含了先生你讲的
这些道理。多年后,再谈“窑洞对”时说: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上述材料会启发
当代青年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围绕党史上著名的“窑洞对”展开。黄炎培的谈话中心是《左传》名言“其
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意思是他们兴盛时生机勃勃,势不可挡,灭亡时也很迅速,突如其来。后边是对“兴勃亡忽”阐释。主席引用的“君子之泽
,五世而斩”“富贵不佐三代”也包含着黄炎培同样的道理。“自我革命”则是解决“兴勃亡忽”历史周期律的方法。要求青年思考(写作角度),
写一篇文章。“自我革命”不仅仅关乎国家的兴亡,同样也适合时代青年,青年在当下背景下,不“躺平”,不“佛系”,要“自我革命”,才能承
担得起民族复兴的重任。自我革命意味着刀刃向内、刮骨疗毒,是自我反思,自我改变,自我革命,是青年要继承的品格,青年人自我革命才能实现
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行文思路:由“窑洞对”引出观点“自我革命,永葆兴盛”,然后用“自我革命意味着刀刃向内、刮骨
疗毒”“自我革命是青年最鲜明品格”“自我革命是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三个分论点分层论述,最后强调自我革命任重而道远,青年必须坚持
,这样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永葆兴盛。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知其不可而为之”,人面对难以实现之事,要
积极有为,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庄子在《庄子·内篇·人间世》里提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
之若命,德之至也。”在庄子看来,人知道不可奈何,应甘心承受,将之看作是命中注定,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思想。比较“有为”和“无为”两
种不同的态度,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少于800字。【文题解析】:本作文题属于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核心概念为“有为”与“无为”,属于二元关系类作文。材料中“无为”不是不作
为,无作为,而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有为”不是胡乱作为,任意而为,而是任重道远,弘毅而行。本题思辨性极强,对考生的思维广度、深度,
思辨度等思维品质有较高的要求。参考立意(1)循自然之道,于无为中进取。(2)任重道行远,无为亦不轻。(3)持无为之心,行有为之道。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宋代画家马远被世人称为“马一角”,他在绘画构图上运用“金边银角”法,在边、角上充分展开笔墨,大胆
裁去常规画法中中央占据的内容,使画面中间透亮,视野开阔,给观众以更大的想象空间。他的这种以“不全”而求其“全”的创作思维,让人耳目
一新。马远的绘画创作思维在艺术和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
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一、材料解读:写作材料共有两段话组成。第一段
话又分为两层。第一层对宋代画家马远“金边银角”画法技巧及其作用进行体阐释,即他在绘画上敢于突破常规,重视在边角上下功夫,大胆裁去中
央部分的内容。其功效在于“画面中间透亮,视野开阔,给观众以更大的想像空间”。第二层为总结性话语,他的“金边银角”构思实际上为一种以
“不全”而求其“全”的创作思维。第二段话实际上可以说是写作的引导语,共有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明确了写作内容,第二句话暗含了写作指令
。二、关于符合题意考生可从四个层面去把握题意:一要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马远“金边银角”画技的具体含义及其作用;二要准确理解“不全”而求
其“全”的含义。“在“金边银角”与“不全”而求其“全”中建立一定的关联。三是材料的落脚点(重心)应该为“不全”而求其“全”。四要将
马远的绘画创作思维延伸到处理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考生可以结合文字材料阐述自己对于“不全”而求其“全”的具体理解,可以是艺术创作领域
的,也可以是社会生活领域的,在这范围内写作,都属于符合题意。在写作时,要扣紧“不全”和其“全”,并准确解读其含义,将理论联系具体生
活实际,写出自己的见解。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学者韩震:中国的国际形象在过去往往是被他者所塑造的,是他人想象中的中国。
现在,我们需要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出发,更多地讲述中国自身发展的故事,通过日常生活里的故事来体现中国社会发展的变化,如生活方式的变化
、器物的变化、学生教育方式的变化等等,讲述普罗大众容易接触和理解的事物。记者白岩松:要让世界懂中国,也需要中国真的懂世界;懂世界与
懂中国需要的不是大嗓门,而是一种能力一种心胸。学校为迎接外国留学生,请你作为代表向国际友人发表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演讲,为此
请你写一篇演讲稿。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这是一道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中,韩震的论述,指出了如今的我们应当从“别人讲我们的中国故事”向“我们自己讲自己的中国故事”转变。而要实
现这一转变,我们就必须充分了解自己。了解的方式可以有哪些呢?最好的方式,就是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日常生活里的中国故事来形象
具体地展现中国变化。而记者白岩松的话,则说明我们要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既要有讲好自己的故事的底气,又要有放开怀抱、拥抱世界、读懂
世界的心胸和能力。这说明,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唯有自信而又开放的中国,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因此,写作时,围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写作任
务,就要从“讲好自己”和“读懂世界”这两个方面综合思考。“讲”既是我们对待自己的一种态度、一种方式,也是我们对外传播的一种工具、一
个平台。“中国故事”虽然要立足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实际,却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群体的,可以是文化、科技、体育、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日常生活。而“讲“故事”的目的,既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也是为了让世界人民了解、理解正面的中国形象。写作任务中要求针对外国留学生写一篇“讲好中国故事”的演讲稿,写作时要注意演讲稿的文体要求和外国友人这一对象。参考立意:1.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应当读懂自己。2.用自信和开放讲好中国故事。3.讲好中国故事,要立足当下,仰望星空。
献花(0)
+1
(本文系ycghzw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