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2 熔化和凝固教案
2022-05-13 | 阅:  转:  |  分享 
  
第3节汽化和液化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液体蒸发时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2.了解蒸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与特征。理解沸点的概念。

4.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汽化时物质要吸热。

5.会画液体沸腾图像。

6.通过对“坎儿井”工作原理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设计思路

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验机会,提高学生对实验探究是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的认识。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从中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用以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汽化及其两种方式,归纳总结出蒸发的几个特点。

观察水的沸腾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此有了一些初步认识,请学生描述沸腾现象。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给出的基本观察内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由学生归纳出实验的目的,明明白白地进行实验和观察。

三、教学资源

1.实验录像:“乙醚蒸发”。(条件允许时,可将录像、投影片等一并做入课件)

2.实验器材:酒精、棉花、酒精灯(酒精灯需要大火或多头或者用酒精炉)、铁架台、烧杯、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小量杯、麻油、滴管、打火机、手表。

3.投影片: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数据记录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装配示意图;方格坐标;蒸发与沸腾对照表及其空白表。

四、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

新课引入

用手指沾水(或酒精)在黑板上写“同学们好”,不一会水干了,提问:水到哪儿去了?

板书:一、探究蒸发现象

请同学们观看“乙醚蒸发”的实验录像:



观察现象,思考解答问题,得出蒸发的概念。





认真观看录像,注意实验方法,根据现象思考、研



用创设的情境引入蒸发,学生感到自然,容易接受。



通过乙醚蒸发能使金属盖底的水结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 将盛有少量乙醚的金属盖放在表面粘有水的塑料泡沫上,向烧杯内充气加速乙醚蒸发。

暂停放录像,提问:乙醚为什么减少了?请学生猜一猜下面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继续放录像,展示最终的现象。请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请学生一起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谈谈感受,分析、猜测原因。



指导学生一起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观察、辅导各小组的实验,及时纠正不足。



请各小组介绍本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试解释之。









知识梳理

请学生概括各组实验结论,归纳、推导结论。

请学生解释录像中“杯底水结冰”的原因。完成课本P34蒸发概念填空及问题。



知识应用

设问:

生活中有蒸发以及蒸发吸热的现象吗?请举例说明。

我们班的同学有会游泳的吗?说说当你刚从游泳池上岸时的感觉,并解释原因。

你知道“坎儿井”有何作用吗?



演示实验:

将酒精缓缓滴入已盛有麻 讨、解答的问题。







解释现象。猜测实验的最终现象,大多为:乙醚全部被蒸发掉。

对最终现象感到惊讶、意外、奇怪,萌发探究欲。小组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大意是:为什么金属盖下面的水会结冰呢?



用棉花沾酒清擦在自己的手上,根据感觉进行猜测与假设。



学生实验:

(1)取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在室温下观察示数是否相同?

(2)将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酒精中,观察示数变化情况。

(3)将这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并与另一支温度计相比较,观察示数有何不同?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液体蒸发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

思考解答问题。独立完成练习,若有问题可以请教老师。







讨论思考问题,试说明之。

有此经历的学生介绍感受,并运用以上结论解释原因。

看课本P34,“火洲”里的坎儿井,明确其作用和原理。



只能闻到酒精的气味而 让学生在意外的发现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这种真实的物理情境,创生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将实验探究的方法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推导结论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出的结论,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建立自信,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生的活动情况,直接反映出他们对蒸发和蒸发吸热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应关注这里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学生可以看到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 油的小量杯内,使酒精将麻油的表面全部覆盖,请学生闻气味。

搅动液体使部分麻油漂浮在酒精表面,再请学生闻气味。





沸腾的引入

蒸发时液态变成气态进行的较缓慢,而水烧开(即沸腾)时液态变成气态进行的较快。请几位同学描述一下沸腾现象,看谁说得全面。

板书:二、探究水的沸腾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P35中给出的基本观察内容进行研究,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活动应观察什么?从而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实验。

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投影:实验装配示意图)

要求组内同学分工合作,明确个自任务。

请学生点燃酒精灯,开始做实验。(投影: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数据记录表)

参与学生实验,了解情况,协助有困难的小组完成实验。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请学生汇报本组实验的情况及得出的结论,尤其注意沸腾前和沸腾时的区别。

投影汇报小组的实验数据记录表。



简介水的沸腾图像的画法,并示范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水的沸腾图像。投影方格坐标。

引导学生对水的沸腾图像进行分析,同时完成课本P36填空练习。















闻不到麻油的气味。





可以闻到两种液体的气味。提出问题并讨论解答。

得出结论: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知道蒸发与沸腾进行时快慢程度不同。回忆、描述自己印象中水沸腾时的情况。





看课本归纳出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研究水沸腾时的温度。明确实验步骤及观察的内容。







看实验装配示意图,动手组装实验器材,烧杯内倒入150ml、20℃左右的水。





组内明确分工,一人看表计时,一人读出数并记录在表格中,同时都注意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实验结束后记入表中。

认真细致、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





经小组讨论后汇报本小组在不同时间段的水温、气泡、声音情况,并小结实验。

得出结论:沸腾需要吸热。沸腾是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听介绍,看示范,了解水的沸腾图像的画法。



初步了解利用图表分析问题是物理学常用的方法。根据图表做练习。

油但闻不到气味,搅动后两种气味都可以闻到,这一事实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从而进行深入的思考。







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出蒸发与沸腾的又一区别,学生大多可以接受。由于水沸腾现象日常不易直接观察,特别是其内部情况,学生对此了解很少,很难较全面的进行描述,故引发探究欲。









明确各自任务,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教师的参与会给学生极大的鼓励,同时也可以保证实验的效果。



通过对实验全过程的观察,学生不难得出沸腾的条件和主要特征。





由于初二学生对函数图像还没有接触,教师用两个坐标点举例说明绘图的方法。应使学生对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 归纳结论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观察中水的状态变化、水温变化、沸腾进行时的情况,全面概括实验。





知识梳理

引入汽化的概念、汽化的两种方式,沸点的概念。



与学生一同看课本P36,几种液体的沸点,简介大气压和沸点与大气压有关系。举例说明:高原的气压低,水的沸点低于100OC。



全课小结

请学生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以便对全课的回忆、巩固和提高。投影蒸发与沸腾对照表。(空表)

提示学生从状态变化、吸放热情况、对温度的要求、状态变化的快慢程度以及相关因素等七个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将已经整理好的蒸发与沸腾对照表展示给学生。



知识应用

请学生看课本P36,《生活?物理?社会》,了解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水蒸汽现象的应用。







布置作业

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P38,《WWW》中的1-4题。

小组讨论,统一认识,结论大致为:1、状态:液态变成气态;2、沸腾时水温不变;3、沸腾时不能停止加热,沸腾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看课本P34和P36,画出相关的内容。



了解常见几种液体的沸点,学会查沸点表。初步了解大气压及其与沸点的关系。







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填写蒸发与沸腾对照表。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将本组所填的对照表与老师展示的对照表进行比较,找出优点与不足,进行必要的修改。











知道蒸汽机是利用水蒸汽来工作的机器,了解蒸汽机的工作过程。

学生经小组讨论得出的结果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是正常的。可以请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最终统一认识。

此时提出汽化的概念、方式,更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大气压后面将要系统的研究,故此处不必作较多的介绍.









学生通过相互间的交流,既提高了合作的意识,又实现了相互间的互补,同时也有利于对本课知识的整体回顾,形成知识框架。













蒸汽机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学生目前还不具备全部弄懂的条件。这里教师协助学生知道水蒸汽是怎样被利用的即可。

汽化和液化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液化放热。











































































































































































2.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

3.通过对汽化和液化的总结比较,能区别二者的不同。



4.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二、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会自己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去获得答案。注意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习惯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实际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的求知欲望。

三、教学资源

1.实验器材:圆锥瓶、蒸发皿、冰块、热水、温水、注射器、橡皮塞、乙醚。

2.课件:生活中的液化现象(录像);液化石油气

3.图片:水蒸气的凝结、露、雾

四、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

新课引入

复习:汽化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汽化现象,它吸热还是放热?

2、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什么

相同点和不同点。

举例:日常生活中的汽化现象?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例子?



总结: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鼓励,引入探究活动。









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思考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举例回答教师提问



用复习旧课的方法引入新课,即对前面内容做了复习,又引入了新课内容,学生感觉比较自然,容易接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

探究活动:(活动2.5)

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教师演示课本P37图2—19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释现象,提出问题



知识梳理

总结、板书: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



知识应用

请学生举出在日常生活中用降温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例子



课件:(录像)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只有降温才能使气体液化吗?

提示:家中常用的液化石油气也是降温得到的吗?



课件:模拟石油气的液化:

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石油气变成液态后装入钢罐的。

引导学生质疑:压缩体积真的可以使气体液化吗?



探究活动:乙醚的液化

教师演示课本P37图2—20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释现象,提出问题

知识梳理

板书:

二、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2、压缩体积



知识应用

举例:

气体打火机用的丁烷气体,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成为液态,储存在打火机里的。

我国长城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是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装在火箭里的氢和氧都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以液体状态存在的。



知识梳理

引导分析:液化与汽化是相反的过程,既然液体气化要吸热,那么气体液化就要放热。

板书:

液化放热



全课小结

请学生回忆本课知识点,讨论总结判断液化现象的方法。





课堂练习

一、研究有关“白气”的形成问题:1、严冬,在室外谈话可看到谈话者的嘴里冒“白气”。

2、夏天,剥去棒冰纸可看到棒冰在冒“白气”。

3、水沸腾时,壶周围冒“白气”。点拨: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是组成空气的一种成份,人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所以当人们看到的这种“白气”已经是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是水蒸气放热液化成水形成的。所以“白气”不是气体,而是液体。



二、欣赏图片,解释现象



布置作业

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P38,《WWW》中的5-6题。











观察实验,简述实验现象

讨论解释:“雨滴”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

填空:P37看一看,想一想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做笔记













小组讨论

举例



观看录像,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



讨论



猜想:液化石油气可能是用什么方法获得?









质疑、提问、讨论











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液化的第二种方式,即压缩体积。

填空:P38





记笔记





































解释:为什么水蒸气的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











讨论、总结

















小组讨论:白气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模拟雨滴形成的实验让学生亲眼目睹了气体的液化过程。这种真实的物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将来源于生活的点滴现象,分析总结为学生头脑中固化的物理知识,再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给定结论的质疑,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会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思考去解决问题。

































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的求知欲望。





























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加强了合作精神,实现了互补,有利于形成知识框架。











1













献花(0)
+1
(本文系公职资料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