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六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2022-05-13 | 阅:  转:  |  分享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来源:学科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仪器:大烧杯(2个)、试管(6个)、导管、橡皮塞、酒精灯、试管夹、集气瓶、试管架、铁丝、火柴。药品: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三瓶)、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蜡烛、稀硫酸、汽水。[来源:学.科.网Z.X.X.K]—6]来实施探究得到结论并填在书P115页的表格上,并作出分析:(1)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成红色。

(2)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二氧化碳也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4)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和水能发生化学反应这一事实,学会根据现象、结论作出科学分析。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分析,用多媒体展示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学生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熟练写出相应化学方程式。 提问: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为什么会有一层薄膜?可能是怎么来的? 学生讨论:1、与二氧化碳反应。

2、与氧气反应。

3、与水反应。并用实验探究得出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结论。 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并熟练写出:

CO2+Ca(OH)2=CaCO3↓+H2O

知道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 多媒体展示干冰及用途,并提问: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和已有的化学知识,能否说出二氧化碳有哪些应用?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1、二氧化碳可以制汽水。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3、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4、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等用途。 让学生了解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二氧化碳的功与过(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与研究)。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关注温室效应。 学完本课题,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相关用途。 反思与交流。 【板书设计】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

无气体无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2)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3)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可以制汽水。

(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3)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等用途

[来源:学科网]CO2),据此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

4、用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下列性质:(1)CO2的密度比空气大。(2)CO2能溶于水。

随堂检测

1、判断正误,并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1)干冰不是冰,而是固体二氧化碳。

(2)盛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了瓶壁上有白色沉积物,是因为石灰水长期放置,水分蒸发干,最后氢氧化钙沉积在瓶壁上。

(3)物质燃烧后,都有二氧化碳生成。

(4)氢气与二氧化碳一样,可以从一个容器向另一个容器里倾倒。

(5)通常情况下,加压可以使二氧化碳在水里溶解得更多些。

2、为什么有时人走进久未开启的菜窖会突然晕倒?进入菜窖前应该怎样检验,才能避免发生这种事故?

3、如何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会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你对现今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的客观事实,有什么看法?





【作业设计】:

1、书P120页3,6,7,8题。

2、课后完成书P119页调查与研究。

【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一种常见的气体,它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向空气中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影响生态平衡。从而教育学生为了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你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样做,增强环保意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2、认识一氧化碳在冶金工业的重要用途,知道生活中一氧化碳的产生途径,致人中毒的机理及对环境的污染。

过程与方法:

1、熟练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2、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对比,学习对比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的两面性。

2、通过对一氧化碳的毒性的了解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对比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有关实验仪器(一氧化碳性质实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指导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并要求学生学会和二氧化碳进行对比。 学生首先回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并在教师指导下,观察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对比得表格如下:



CO2

CO



颜色







气味







状态







溶解性







密度







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初步学会对比学习的方法。 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实验即[实验6-7]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出回答:能够燃烧,放出大量热,火焰呈蓝色。化学方程式为:



2CO+O2===2CO2 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由现象得出结论。 多媒体展示煤炉里,煤层上方、中方、下方各发生的化学反应。 学生书写各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上方:2CO+O2===2CO2



中方:C+CO2===2CO



下方:C+O2===CO2 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即[实验6-8] 观察现象并归纳结论:

正常血液CO血液

(深红色)(鲜红色)

原因:一氧化碳及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一氧化碳有毒。 了解一氧化碳的中毒的事例过程。 提出讨论问题:1、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2、用煤火取暖时,应该怎样防止煤气中毒?3、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很少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4、如发生煤气泄漏,应该怎么办? 学生围绕问题,讨论、交流、汇报:1、炭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在缺氧,不通风等条件易发生煤气中毒,因此,取暖时应保持通风。2、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中毒不易发觉,加入有气味的气体,有利于及时发现煤气泄漏。如发生煤气泄漏事件,应及时关闭泄漏源,保持通风等。 通过对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增强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实验即[实验6-9]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现象,并根据现象作出分析,填写下表

现象





分析





化学方程式





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学会根据现象分析结论。 提问:由于一氧化碳气体有毒,在设计此实验时,书中用了尾气回收装置,你有何新的改进方案?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1、气球收集。2、重新用作能源,来还原氧化铜。 学会探究新方法,新途径的能力。 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你能说出一氧化碳的用途吗?其中哪些有利于人类,哪些不利于人类?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1、有利的一面:如作为能源、冶炼金属等。2、不利的一面: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等。[来源:学+科+网]2===2CO2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CO+CuO===Cu+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有利的一面:如作为能源、冶炼金属等。

不利的一面: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等。

附:

课堂练习一

1、不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的途径是()

A、燃着的香烟B、煤炉烤火

C、紧闭门窗的空调房间D、浴室中使用着的燃气热水器

2、不适合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

A、氢气B、氧气C、一氧化碳D、二氧化碳

3、一氧化碳有毒是因为()[来源:学_科_网Z_X_X_K]3、有A、B、C、D四种气体,A和B、B和D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点燃都会爆炸;A和B化合生成C,C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和D化合生成E;C溶解在E里生成F,F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写出它们的化学式:A,B,C,D,E,F。

4、符合下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

③说明CO得氧后的产物是CO2

④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

A、①②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作业设计】

书P119-120页1,2,5,题

【课堂练习】:见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

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的两面性。了解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注意家庭中使用一氧化碳时要注意安全,学会自己检查泄漏的方法,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板书总设计】

课题3CO2和CO

一、↓+H2O



二、O的性质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

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略小

化学性质

可燃性2CO+O22CO2蓝色火焰

毒性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

还原性CO+CuOCu+CO2(用于冶金工业)



【教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燃



点燃



高温



点燃











献花(0)
+1
(本文系公职资料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