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时,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 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并且辨析了面积单位与相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区别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等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 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开展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课堂上多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在研究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 算公式,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通过 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 推导的方法进行。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反思整个教学过 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复旧迎新,搭建桥梁。学生对面积的概念能否准确建立是解决面积计算的基础,因此新课伊始, 我对涉及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唤醒学生记忆:感知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包含面积单位的大小与多少,为新课的探索做准备铺垫。二、让学生体验 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围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经历了“实验——猜想——验证”的科学研究过 程。即先引导学生尝试求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逐步产生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拼各种长方形进行验证,逐步归纳出了 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 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促进学生获 得对数学的理解。在这种研究与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三、确利 用迁移,促进学生理解新知。?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 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这节课中,我两次运用了迁移。第一次是利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知道长方形 周长的计算方法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进而猜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能与什么有关?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第二次是利用长 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将长方形渐变为正方形,从而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进行合理的猜 想,从而为新知的形成创立了条件。四、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篮球场 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 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上述,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大胆猜想公式——验证公式——运用公式。首先思起 源于疑,让学生敢于提出猜想,围绕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围绕着一个个问题自主合作学习,探索出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快乐。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操作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长 方形和验证长方形面积运算公式的时候,速度慢,摆的图形不美观,学生操作的时间比较长。这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的疏忽,如果把要求提得再明确一 些,学生操作会得心应手,时间也会节省很多,效果会更好一些。2、整节课容量较大,在教学中我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有点“赶”教学的 感觉,特别是在讨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是不是正确时,学生没有经过充分的讨论、思考,内化知识的过程,便匆忙收场。3、课堂提问还需 进行锤炼。评价语言还不够准确精彩。还需做到简洁明了,提高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创设 丰富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帮助他们学会学习。要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现在仅仅是一个开始,今后仍需要我在教学中去不断的实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