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八年级物理下简单的机械实验题专题练习
2022-05-16 | 阅:  转:  |  分享 
  
八年级物理下简单的机械实验题专题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
____一、实验题1.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某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钩码,分别做了甲、乙、丙三组实
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次数钩码重/N动滑轮重/N钩码上升的距离/c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弹簧测力计上升的距离/cm机械效率120
.8511566.7%240.851.715②360.85①1583.3%(1)在实验中,测绳端拉力F时,应尽量______向上匀
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且在拉动过程中读数;(2)结合右图中测力计示数,表格中编号①的数值是______,②的数值是______;(3)分
析数据可得结论:同一滑轮组,______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4)汽车作为一种“机械”,提高效率对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请你指
出以下三种提高效率的方法中,方法______是与本实验同理的;方法一:鼓励人们“拼车”出行,使汽车尽量装满人员方法二:汽车制造厂用
新材料减轻汽车重量方法三:经常给汽车做保养,保持良好的润滑(5)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可能的原因是:______;(6)小明认为:钩
码数量一定时,无论将钩码提升多高,都不影响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小芳则认为:钩码提升的高度不同,有用功就不同,机械效率就变化了,你
认为______的看法是正确的。2.某班同学利用杠杆做了以下的实验:A:“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当杠杆静止在图甲所示的位置时,
杠杆处于______(选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如图甲中,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
小明同学用图乙所示的方法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测出此时的拉力大小为F1,发现,其原因是:______;(3)用绳子拴住一根粗细不同的
大树某处,静置后大树水平平衡,如图丙所示,现将大树从拴绳处沿竖直方向切成A、B两段,根据图丙可判断GA______GB(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B:“探究杠杆的机械效率”(4)如图丁所示,每个钩码质量为m,O为支点(支点处摩擦可忽略,杠杆的自重不
可忽略),他将2只钩码悬挂在B点,在A点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拉力为F1,测得A、B两点上升的高度分别为h1、h2,
则此次杠杆的机械效率为η=______(用物理量的符号表示);(5)他将2只钩码悬挂在C点,在A点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
C点上升高度仍为h2,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F1(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此弹簧测力计做的功将______第
一次做的功(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杠杆上每小格长为2cm
)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1)实验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如图甲所示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适当往
______调,或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适当往______(均选填“左”或“右”)调;(2)如图乙所示,调节好杠杆后在杠杆左边距离支
点4格的A处挂了2个钩码,为使杠杆平衡,应在杠杆右边距离支点8格的处挂______个钩码;(3)完成探究后小明又提出新的问题:“若
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明利用如图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在杠杆点处挂上2个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点处竖
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弹簧测力示数为______N,以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动力,钩码处绳子拉力为阻力,多次调整力和力臂
的大小进行测量,当杠杆水平平衡时发现:总是______,其原因是______;(4)小明将图丙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作用点从点移到点,
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丁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______N。4.如图所示,在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1)如
图甲所示杠杆静止,此时杠杆处于______(选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
___(选填“左”或“右”)调节:实验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是_________。(2)实验中,如图乙所示,杠杆处于静止状态
。已知杠杆的刻度尺每格为5cm,钩码每个重0.5N,小红把数据记录在下表: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
1.510115(3)小红根据以上实验数据马上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你认为是否合理?答:______(选填“是"或“否”)。理由:_
__________。(4)小明用弹簧测力计在B点向下拉使杠杆平衡,如图丙所示。现将弹簧测力计绕B点从a位置转动到b位置的过程中,
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则拉力F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
,实验前,杠杆左端下沉,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测量_____.(2)如图乙所示,杠杆上的
刻度均匀,在A点挂4个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B点挂_____个相同的钩码;当杠杆平衡后,将A、B两点下方所挂的钩码同时
朝远离支点O方向移动一小格,则杠杆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3)如图丙所示,若不在B点挂钩码,改用弹
簧测力计在B点向下拉杠杆,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当测力计从a位置转动到b位置时,其示数大小将_____.(4)如图丁所示,已知每
个钩码重0.5N,杠杆上每小格长度为2cm,当弹簧测力计在C点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拉力F
的力臂大小为_____cm,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为_____N6.小明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每个钩
码重2N,测得的数据如表:物理量实验次数钩码总重G/N钩码上升的高度h/m测力计示数F/N测力计移动距离s/m机械效率η140.1
1.80.3260.12.40.383%340.11.40.557%440.21.41.057%(1)在实验中,测绳端拉力F时,应
尽量竖直向上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且在拉动过程中读数。(2)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______。(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
2次实验是用______图做的。(4)分析第1、2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______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5)分析
第3、4次实验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7.某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杠杆的平
衡条件”实验。(1)实验前,发现杠杆左高右低,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______位置平
衡;(2)调节杠杆平衡后,在不同的位置挂不同数量的钩码,使杠杆重新平衡,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两个结论:①F1+
l1=F2+l2;②F1l1=F2l2。你认为正确的是第______(选填“①”或“②”)个结论,第4次实验中的阻力臂
是______cm;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16556251010534156104220
8(3)如图甲所示,在杠杆的左端40cm处挂2个50g的钩码,而在杠杆的右端20cm处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往下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这时测力计的读数F=______N;如果测力计沿图中虚线方向向下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测力计读数______(选填“”、“
”或“”)F;(4)杠杆在图乙所示的水平位置平衡后,用手使杠杆缓慢地转过一个角度(如图丙所示)后松手,杠杆______(选填“能
”或“不能”保持静止。8.王瑞在实验室完成如下探究,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一)如图所示是用刻度均匀的轻质杠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的实验装置:(1)如图甲所示,实验前没挂钩码时杠杆静止的位置,此时应将螺母向______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测
量______;(2)如图乙所示,杠杆平衡后两侧分别挂上钩码,杠杆的左端会下沉,要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在不改变右侧钩码的数量
和悬挂位置的前提下,只需将______即可;(3)如图丙,每个钩码重0.5N,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测量结果______(选填“符合”
或“不符合”)“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二)如图为探究物体(钢球)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4)实验原理:
①钢球从平滑斜面上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只与钢球起点位置的高度有关,起点位置越高,该速度越______;②钢球从
平滑斜面上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在水平木板上撞击木块,木块运动的距离越长,运动钢球所具有的动能越______;(5)实验现象:①同一
钢球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静止向下运动,在水平木板上撞击木块,钢球开始向下运动的起点位置越高木块运动的距离越长,说明钢球的动能大小与_
_____有关;②同一高度由静止向下运动,在水平木板上撞击木块,钢球的质量越大,木块运动的距离越长,说明钢球的动能大小与_____
_有关。9.如图所示,小梦学习小组利用铁架台、带有刻度的杠杆、细线、弹簧测力计、若干钩码(每个钩码重均为0.5N)等实验器材,探究
“杠杆的平衡条件”。(1)实验前,小梦观察到杠杆如图甲所示,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侧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
左”或“右”调节,实验过程中,杠杆支点在中央位置的目的是______;(2)将天平调整好后,如图乙所示,在点挂3个钩码,应在点挂_
_____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便于测量______,在上述实验中,若将水平位置平衡的杠杆
,两端同时去掉一个钩码,杠杆______(选填“仍然平衡”、“沿顺时针旋转”或“沿逆时针旋转”;(3)如图乙所示,小梦用弹簧测力计
替代钩码,在点竖直向下拉,然后将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要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______(选填“变
大”或“变小”。10.小明和小红一起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1)实验前,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停在如图甲
所示的位置,小明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小红认为也可以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调(选填“右”或“左”),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小红将图乙中杠杆两侧的钩码各取下一个,杠杆会______(选填“右侧下降”或“左侧下降”)。(3)若小明只将图乙中的杠杆左
侧的两个钩码取下,要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右侧钩码______(说出钩码移动的方向和格数)。参考答案1.竖直2.478
.4%增大物重一拉力F还需要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小明【解析】【分析】【详解】(1)[1]测绳端拉力F时,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
弹簧测力计,目的是使钩码受到平衡力。(2)[2]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分度值为0.2N,示数为2.4N。[3]第二次实验中②机械效率
的数值(3)[4]分析三次实验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可以通过增大物重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4)[5]方
法一中鼓励人们拼车出行,使汽车尽量装满人员,是通过增大物重增大效率的,方法二中汽车制造厂用新材料减轻汽车重量,是通过减小机械重量
增大效率的,方法三中经常给汽车做保养,保持良好的润滑是通过减小摩擦增大效率的,故方法一与本实验同理。(5)[6]原因可能是机械之间
有摩擦,绳子有重量,所以拉力需要克服摩擦力和绳重。(6)[7]由公式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无关,所以小明的说法是
正确的。2.平衡右F1的力臂测量错误大于大于小于【解析】【分析】【详解】(1)[1]杠杆的平衡状态是指杠杆处于静止或
匀速转动状态,所以当杠杆静止在图甲所示的位置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2]图甲中杠杆左低右高,说明重心偏左,平衡螺母应往右调。(2)
[3]图乙中动力臂测量错误,动力臂是指支点到动力的垂直距离,动力臂应与拉力垂直,所以不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3)[4]图丙中大树
处于平衡状态,左侧的力臂小于右侧的力臂,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大树左侧部分的重力大于右侧部分的重力。(4)[5]克服钩码重力所做的
功是有用功,拉力做的功是总功,则此次杠杆的机械效率为(5)[6]他将2只钩码悬挂在C点,在A点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C
点上升高度仍为h2,此时阻力臂变大,阻力和动力臂不变,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会变大。[7]因为钩码悬挂在C点,使C点上升高度仍
为h2,额外功会减小,但钩码上升的高度不变,有用功是不变的,所以弹簧测力计所做的总功是减小的。3.右右13.3大于杠杆的
重心没有通过支点,杠杆的自重对杠杆平衡有影响1.1【解析】【分析】【详解】(1)[1][2]实验时,杠杆左端下沉,说明杠杆的重
心在支点的左则,故重心应向右移动,因此应将如图甲所示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适当往右调,或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适当往右调,直到杠杆在水平
位置平衡。(2)[3]如图乙所示,调节好杠杆后在杠杆左边距离支点4格的处挂了2个钩码,设每个钩码质量为,每格长度为,杠杆左边4格处
挂2个钩码,设在杠杆右边距离支点8格的处挂个钩码,由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得,即为使杠杆平衡,应在杠杆右边距离支点8格的处挂1个钩码。(
3)[4]由图丙可以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指针在以下三格处,示数为。[5][6]用如图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杠杆的重心没有通过
支点,杠杆的自重对杠杆平衡有影响,故总是大于。(4)[7]小明将图丙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作用点从点移到点,则现在的动力臂为(原来动力
臂为),动力臂为原来的3倍,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因阻力和阻力臂大小不变,故动力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即如图丁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此
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1.1N。4.平衡右方便力臂的测量否数据少,实验结论容易出现偶然性变大【解析】【分析】【详解】(1
)[1]图甲中实验前没挂钩码时,杠杆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2]发现杠杆右端上翘,调节时重心应向右移动,应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右旋一些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3]在实验中也必须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3)[4][5]不合理,该同学只测量了一组数
据便得出结论,结论具有片面性。(4)[6]图丙中,当弹簧测力计绕B点从a位置转动到b位置的过程中,要保持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拉
力F将变大,这是因为当拉力倾斜时,阻力阻力臂不变,拉力F力臂变小,所以力才会变大。5.力臂6不能变大43【解析】【分析
】【详解】(1)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杆右端偏高,左端的平衡螺母应向上翘的右端移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杆上,便于测
量力臂大小,同时消除杠杆自重对杠杆平衡的影响;(2)设杠杆每个格的长度为L,每个钩码的重力为G,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ALA=FB
LB,即4G×3L=FB×2L,解得FB=6G,需挂6个钩码;若A、B两点的钩码同时向远离支点的方向移动一个格,则左侧4G×4L=
16GL,右侧6G×3L=18GL,因为16GL<18GL杠杆不能平衡;(3)保持B点不变,若拉力F向右倾斜时,此时F的力臂变短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力变大;(4)当弹簧测力计在C点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此时动力臂等于OC=×4×2cm=4c
m;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F1==3N.6.匀速74%b提高物重无关【解析】【分析】【详解】(1)[
1]在测绳端拉力时,需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测力计。(2)[2]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3)[3]由数据知第2次实验中,s为h的3倍
,所以滑轮组由3段绳子承担物重,而被提升的物重为6N,其它3组为4N.所以第2次实验是用b图做的。(4)[4]分析第1、2次实验,
两次所用滑轮组相同,但第2次物重大于第1次物重,机械效率也大于第1次的机械效率,所以可得使用同一滑轮组,提高物重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
械效率。(5)[5]第3、4次实验只是改变了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机械效率没变,所以可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无关。7.左
水平②52能【解析】【分析】【详解】(1)[1]杠杆静止时,杠杆左端偏高,右端偏低,平衡螺母需向左调节。[2]实验前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2)[3]经过1、2、3组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为,故第②个结论正确。[4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3)[5]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6]当向右倾斜拉时,阻力和阻力臂都不变,动力臂变小,则动力变大,故(4)[
7]用手使杠杆缓慢地转过一个角度后松手,杠杆的力臂都减小,且减小的幅度都相等,则,杠杆能平衡。8.左力臂左侧的钩码去掉1个符
合大大速度质量【解析】【分析】【详解】(1)[1][2]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杆左端偏高,应将平衡螺母应向上翘的左端
移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杆上,便于测量力臂大小。(2)[3]如图乙所示,杠杆平衡后两侧分别挂上钩码,杠杆的左端会下沉,
若每个钩码重是,每个小格长为,支点左侧支点右侧所以杠杆的左侧会下沉,要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在不改变钩码数量的前提下,只需
将右侧两个钩码向右移动1格。(3)[4]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力的方向应竖直向上,由得解得,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示数是3
N,测量结果符合“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4)①[5]钢球从平滑斜面上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起点位置越高
,重力势能越大,到达斜面底端时的动能越大,速度越大。②[6]实验中是通过钢球撞击木块移动的距离来观察钢球动能大小的,利用了转换法;
被撞木块的运动距离越长,说明钢球对被撞物体所做的功就越多,钢球原来所具有的动能就越大。(5)①[7]质量一定的钢球开始向下运动的起
点位置越高,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越大,因此动能越大,对木块做功越多,木块移动的距离越长。②[8]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向下运
动,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一定,质量越大,所具有的动能越大,对木块做功越多,木块移动的距离越长。9.左消除杠杆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2力臂沿逆时针旋转变大【解析】【分析】【详解】(1)[1]实验前,小梦观察到杠杆如图甲所示,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右端
下沉,应将杠杆右侧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2]实验过程中,杠杆支点在中央位置的目的是消除杠杆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2)[3]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一格的长度为,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可得,故应在点挂2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4]因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由力臂的定义,力的作用点与支点的距离即为力臂的大小,即力臂可在杠杆下直接读出,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大小。[5]在上述实验中,若将水平位置平衡的杠杆,两端同时去掉一个钩码,因为所以杠杆沿逆时针旋转。(3)[6]当拉力向右倾斜时,拉力力臂变小,要保持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因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则拉力将变大。10.右左侧下降向左移动2格【解析】【分析】【详解】(1)[1]杠杆左端下沉,应将杠杆重心向右移,所以应将两端的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的均可)向右调节。(2)[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左边右边如果在两侧钩码下再各取下一个相同的钩码后左边右边杠杆不再水平平衡,左边会下沉。(3)[3]杠杆左侧的两个钩码取下,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左边右边即向左移动2格。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答案第1页,总2页试卷第1页,总3页答案第1页,总2页试卷第1页,总3页
献花(0)
+1
(本文系骆骆课堂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