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ⅱ)(含解析版)(1)
2022-05-18 | 阅:  转:  |  分享 
  
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Ⅱ)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3分)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号 B.邑号 C.爵号 D.官号

2.(3分)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3.(3分)如图所示战役是()



战役示意图

A.明朝与瓦刺之战 B.明朝与后金之战

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

4.(3分)表1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表1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5.(3分)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休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 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6.(3分)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忽视了以个人自由的保护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7.(3分)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好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局力图()

A.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D.推动英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

8.(3分)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主要由于()

A.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D.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9.(3分)在20世纪,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 B.第三世界兴起

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 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0.(3分)1951年,美、英等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中国、朝鲜、越南被排除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该和约的签订违反了()

A.《联合国家宣言》 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 D.《波茨坦公告》

11.(3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影响力增强,一些亚洲国家独立后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其中有()

A.马来西亚 B.印度 C.新加坡 D.泰国

12.(3分)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他在此强调的是()

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20世纪80年代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52分)

13.(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国必有学百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国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





(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14.(20分)阅读分析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鲁)肃对(孙权)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釁(缝隙,可乘之机)……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三国志?鲁肃传》

材料二

(诸葛)亮答(刘备)曰:“……今(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鲁肃和诸葛亮对荆州认识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鲁肃和诸葛亮提出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步骤。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荆州问题对孙、刘双方未来关系的影响。





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Ⅱ)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3分)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号 B.邑号 C.爵号 D.官号



【考点】12:西周的分封制.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王、侯、公孙等姓氏”切入,结合分封制进行思考。

【解答】材料给提供了有关中国姓氏的某些起源,让据此类推有关王、侯、公孙等姓氏的来源,在中国古代,公、侯、伯、子、男属于爵位的称呼。故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爵号。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准确获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分)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考点】2R:古代市的变迁.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阻碍因素”切入,结合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进行思考。

【解答】题干要求是阻碍因素,A有利于商业发展,排除;

C和商业没有关系,也排除;

D是商业发展的表现。也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分)如图所示战役是()



A.明朝与瓦刺之战 B.明朝与后金之战

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



【考点】V6:康熙帝的历史功绩.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康熙帝的历史功绩。康熙时,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自从噶尔丹(1644﹣1697)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失败后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

【解答】如果能够看清楚“克什克腾旗”,就应该知道这是清朝的历史,所以排除A和B,C和D项是清朝的民族关系的部分。大小和卓是天山回部造反,噶尔丹是蒙古族的叛乱,曾经在乌兰布通之战中打到北京附近。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康熙帝的历史功绩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图片材料分析的能力,基础题,难度不大。



4.(3分)表1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表1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考点】GC:经济体制改革.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注意表格中的时间和数据。

【解答】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1997年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结果,故D项正确。

A项涉及的是轻工业、重工业比重的问题,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B项涉及的是计划与市场的问题,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市场经济逐步形成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以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为切入点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就解决问题的能力。



5.(3分)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休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

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考点】58:英国工业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17﹣18世纪”切入,结合工业革命进行思考。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所以此题的史实在工业革命前,所以A、D排除;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的农业发展水平高于欧洲大陆。所以B项排除;

英国新贵族的出现应该有利于工业革命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英国的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的能力。



6.(3分)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忽视了以个人自由的保护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考点】69:美国《1787年宪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需要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意义对“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结合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建立的是一个联邦国家,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克服之前邦联的弊端,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以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考查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意义的把握,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7.(3分)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好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局力图()

A.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D.推动英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



【考点】55:英国的殖民扩张.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完全用在英语教育”切入,结合英国的殖民扩张进行思考。

【解答】根据题干所知,英国的这个政策,就是一个殖民教育。所以A和D可以排除;

而B项的基督教没有体现。所以B也排除;

实际上英国的政策和日本在中国基础教育推广日语一样,就是同化教育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英国的殖民扩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进行分析比较的能力。



8.(3分)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主要由于()

A.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D.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考点】6F: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成立.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德国的统一的影响。

【解答】材料中“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联系所学,说明由于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故这巨变是德国的统一。故D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基本上都是德国统一过程中或统一后带来的影响,故ABC排除。

故选:D。

【点评】德国的统一为资本主义扫清了发展的障碍,使德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发展的道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强国。



9.(3分)在20世纪,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

B.第三世界兴起

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

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考点】R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需要掌握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方式及其变化。解题的关键是对“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的特点以及消失的理解。

【解答】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是带有浓厚封建性和扩张性的国家,他们对外扩张是赤裸裸的武力征服,随着这些帝国的消失,其侵略扩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考查对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方式及其变化的把握,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3分)1951年,美、英等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中国、朝鲜、越南被排除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该和约的签订违反了()

A.《联合国家宣言》 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 D.《波茨坦公告》



【考点】UE:联合国的成立.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联合国的成立。需要掌握《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解答即可。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家宣言》明确规定,不单独与法西斯国家签署停战之类的协定。而材料中美国的做法明显违背了《联合国家宣言》的宗旨,故A项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联合国的成立,考查对《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影响力增强,一些亚洲国家独立后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其中有()

A.马来西亚 B.印度 C.新加坡 D.泰国



【考点】TO: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亚洲经济的发展。需要掌握二战后印度的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结合二战后印度的经济政策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结合所学可知,印度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应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二战后亚洲经济的发展,考查对二战后印度的经济政策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12.(3分)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他在此强调的是()

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20世纪80年代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考点】EP: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解答】由材料中的“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说明了20世纪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走向现代化的速度加快,在经济上的共同之处也越来越多,故A正确;

材料没有强调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经济联系,故B错误;

C错在“差距缩小”不合题意,故C错误;

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52分)

13.(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国必有学百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国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

(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考点】B7:新文化运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学必以粹为有用”“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切入,结合新文化运动进行思考;

(2)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评析切入,结合文艺复兴进行思考;

(3)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切入,结合新思想的萌发进行思考。

【解答】(1)从材料“”可得出邓实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是绝对否定的态度;

(2)评析观点“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首先表明对观点的态度,认同还是否定。接着阐述理由,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①对文艺复兴的认识;②对“亚洲古学复兴”论的看法;③分析两者异同;④总体评价。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有理;

(3)从材料可知,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新思想的萌发,结合所学即可得出背景及作用。

故答案为:

(1)同:反对儒学独尊。

异:邓实:倡导国粹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2)邓实的观点是片面的。

①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核心。是资产阶级文化运动但不是完全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结果,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

②亚洲古学复兴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救亡运动,以挖掘人文特点及地域特色方式复兴中华古学来达到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法。结果,宣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未能产生实质性影响,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化守旧主义;

③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达到运动效果。亚洲古学复兴,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影响力不够。

因此,亚洲复兴只是学习欧洲的做法,并未有欧洲当时的阶级基础,故其效果影响就存在差异性,不过也不能因此否定它的作用。

(3)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评价的能力。

知识积累:

历史观点评析型试题的解题步骤大概是:

(1)提炼观点。主要是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2)判断表态。这又分四种情况:正确的,错误的,对中有错的,错中有对的。

(3)揭示真相。客观对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

(4)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



14.(20分)阅读分析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鲁)肃对(孙权)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釁(缝隙,可乘之机)……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三国志?鲁肃传》

材料二

(诸葛)亮答(刘备)曰:“……今(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鲁肃和诸葛亮对荆州认识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鲁肃和诸葛亮提出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步骤。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荆州问题对孙、刘双方未来关系的影响。



【考点】1U: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三国时期的政治状况。考查鲁肃和诸葛亮对荆州认识的相同之处;鲁肃和诸葛亮提出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步骤;荆州问题对孙、刘双方未来关系的影响。需要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状况的表现、影响等知识。

【解答】(1)本小问的相同之处,依据材料一“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依据材料二“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可以得出相同之处是荆州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战略要地。

(2)第一小问的战略目标,依据材料一“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釁(缝隙,可乘之机)…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可以得出鲁肃的目标是夺取荆州,确保江东;进而占据长江流域,形成南北对峙;实现建立帝业的战略目标;依据材料二“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可以得出诸葛亮的目标是夺取荆州,进占益州;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形成三方鼎立;实现复兴汉室的战略目标。

(3)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一、二的内容可知,孙、刘双方双方围绕荆州必然展开激烈争夺;双方均视曹操为主要敌人,为抗击曹操,在荆州问题上会有所妥协。

故答案为:

(1)荆州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战略要地。

(2)鲁肃:夺取荆州,确保江东;进而占据长江流域,形成南北对峙;实现建立帝业的战略目标。

诸葛亮:夺取荆州,进占益州;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形成三方鼎立;实现复兴汉室的战略目标。

(3)双方围绕荆州必然展开激烈争夺;双方均视曹操为主要敌人,为抗击曹操,在荆州问题上会有所妥协。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时期的政治状况。考查对三国时期的政治状况的表现、影响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献花(0)
+1
(本文系木直人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