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 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①《梅花落》:是古代横笛名曲。梅花:多种植在江南,塞上无梅。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牧马归来, 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的画面。B.李诗的一、二句描写:登城四望,黄沙在月光下像雪一样洁白,远远近近的月色就如满地的秋霜。C.高诗虽 写到了冰雪,但气候回暖,画面透着生机和希望;李诗则借月光营造了温暖而静谧的气氛。D.李诗一、二句写色,第三句写声,末句抒心中所感 ,前三句都在为末句的抒情烘托、铺垫。16.两首诗都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情,但相比而言,李诗抒情直而白,高诗抒情曲而妙。请你结合两首 诗的第三、四句,简要分析这个特点。(6分)【答案】15.C16.①李诗用动作直接传情。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 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乡之情。②高诗巧借曲名传情(或借景传情等)。高诗拆开了“梅花落”的曲名,三、四句既是写实,描写风传笛曲,夜之间声 满关山;也构成了虚景,仿佛风吹故乡的落梅花片,一夜之中,将香和色洒满关山。【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的能力。C.“营造了温暖而静谧的气氛”错误,李诗形容沙似白雪,月如秋霜,气氛是凄寒的。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抒 情特点的能力。高诗,“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 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 ,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 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 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 手也难以画出的。李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 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 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 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用动作直接传情: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乡之情,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