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内部实验室检测规范
2022-05-23 | 阅:  转:  |  分享 
  
内部实验室检测规范IATF16949:2016程序文件CX01-01~39—2010(第三版)程序文件文件
编号:0.1第1页共1页标题:批准页第3版第0次修改程序文件CX01~39
—2016版号:第三版生效日期:编制人:KKK审核人:批准人:批准日期:受控状态:发放号:持有
人:程序文件文件编号:0.2第1页共1页标题:修订页第3版第0次修改修
订表修订序号修订程序文件编号对应条号修订内容批准人批准日期程序文件文件编号:0.3第1页
共2页标题:目录页第3版第0次修改程序文件目录序号程序文件编号文件名称ISO17025条款1CX0
1-2016保护客户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程序4.12CX02-2016保证实验室诚信度程序4.13CX03-2016质量手册的管理4.
24CX04-2016文件控制程序4.35CX05-2016网络系统检测用计算机及软件管理程序4.36CX06-2016要求、标书
和合同评审程序4.47CX07-2016分包管理程序4.58CX08-2016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4.6,4.79CX09-201
6投诉处理程序4.810CX10-2016不符合检测工作控制程序4.911CX11-2016纠正措施程序4.1112CX12-20
16预防措施程序4.1213CX13-2016记录控制程序4.1314CX14-2016内部审核程序4.1415CX15-2016
管理评审程序4.1516CX16-2016质量监督工作程序5.217CX17-2016人员培训考核和技术档案管理程序5.218CX
18-2016检测环境控制程序5.319CX19-2016实验室管理程序5.320CX20-2016检测方法及方法确认程序5.4序
号程序文件编号文件名称页码21CX21-2016新项目评审程序5.422CX22-2016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5.423CX23
-2016仪器设备管理程序5.524CX24-2016期间核查程序5.625CX25-2016量值溯源程序5.626CX26-20
16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程序5.627CX27-2016标准物质管理程序5.628CX28-2016采样程序5.729CX29-
2016样品管理程序5.830CX30-2016检测工作程序5.931CX31-2016现场检测管理程序5.932CX32-201
6应急检测工作程序5.933CX33-2016检测过程发生异常情况处理程序5.934CX34-2016事故处理程序5.935CX3
5-2016质量控制程序5.936CX36-2016例外允许偏离程序5.937CX37-2016检测报告管理程序5.1038CX3
8-2016档案管理程序5.1039CX39-2016数据控制与保护控制程序5.10标题:保护客户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程序文件编号
:CX01-2016第1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为了保证本实验室的公正性,保护客
户的技术资料、商业机密、被测样品及检测数据等的所有权以及客户不愿向外透露的其他信息。二、范围本实验室保密范围的保密或管理工作包括
:抽、送检的样品及客户要求保密的技术资料、信息;检测及检测业务的原始记录、检测结果及检测报告、质量分析报告、重大试验事故分析报告的
内容;检测及检测业务技术机密;正在进行的新检测技术研究资料、信息及研究动向信息;未公开的技术、情报资料及实验室正在起草的有关文件;
检测设备的详尽技术文件;属于专利范围的内容;实验室验证或比对结果;实验室其它规定的保密内容。三、职责保密工作由质量负责人负责,保
密员由相关技术人员兼任,负责监督保密程序执行,涉及保密内容的所有工作人员均有保密的责任。四、程序4.1各类工作人员,应按照《质量
手册》的公正性声明和质量承诺,保护客户的机密资料和所有权。4.2试验区域、样品室应实行加锁管理。4.3对来访者一律由专人负责接待,
洽谈业务在接待室进行,未经许可或无检测部人员陪同,不得擅自进入试验区域、样品室。4.4未征得质量负责人同意,工作人员不可进入与本职
工作无关的样品室、检测室;不得直接或间接地查看、询问与已无关的被检样品和原始记录及检测情况。4.4.1如委托方要求用电话、传真、电
子邮件等方式送报告检测结果、检测报告时,委托方应在《试验委托单》备注栏中注明传送方式,包括邮寄、电话、传真以及具体接受单位、接受人
、接受时间或保密要求(如设置密码等方式)。4.4.2.1综合办公室应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发送结果报告,为维护委托方的保密要求,具体可以
指定保密员进行操作。4.4.2.2发送前由保密员填写《电话、传真、电子邮箱传送检测报告(结果)登记表》须经质量负责人审批。标题:
保护客户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的程序文件编号:CX01-2016第2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4
.4.2.3保密员按《试验委托单》中客户要求或商定的接受时间,及时发送检测报告或检测结果。注意发送前应通过电话联系,核实接受人、接
受单位。5.4.2.4检测报告由委托方自取。4.5凡违反保密程序者,根据情节和后果情况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后果严重、恶劣者直
接追究法律责任。4.6凡属保密的文件按规定范围传阅处理,不准将文件带至公共场所和家中,防止泄密。4.7凡带有机密要求的文件草稿,会
议记录应按保密规定保管处理,不可乱放或自行处理。五、附表或记录5.1CX01-01保护客户机密信息和所有权工作检查记录5.2
CX01-02电话、传真、电子邮箱传送检测报告(结果)登记表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04-2016《文件控制程序》6.2
CX05-2016《网络系统检测用计算机及软件管理程序》6.3CX38-2016《档案管理程序》标题:保证实验室诚信度程序
文件编号:CX02-2016第1页共1页第3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确保本中心全体员工不受任何来
自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内外部压力或影响,保证本中心对监测结果判断的独立性和诚实性。二、范围适用于本实验室所有检测活动。
三、职责3.1实验室主任负责发布公正性声明,对公正、诚信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2实验室全体员工按公正性声明要求开展检测活动;
3.3质量负责人负责对检测工作诚信度进行监督。四、程序4.1为了鉴别潜在的利益冲突,中心主任应根据本中心监测工作特点,界定对
监测结果公正性有影响的关键岗位人员职责;制订并发布公正性声明,规定保证全中心监测活动公正性的具体要求。4.2中心主任应取得省环保
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对我中心监测活动公正性的理解和支持,并要求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出具不对本中心工作实施财务、行政或其它方面的干预,确保本
中心对监测结果判断独立性和诚实性的公告(或声明)。4.3全中心员工在监测活动中应自觉遵守公正性声明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环境
保护的法规、标准和环境监测标准方法、技术规范;采取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不参与任何可能会降低本中心技术能力、判断的独立性、公正性和监
测诚信度的活动,保证监测结果和监测报告不受任何可能影响其技术判断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影响。4.4在监测工作日常管理
、质量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过程中,如发现监测工作不符合或潜在不符合公正性声明的要求、从而影响了本中心诚信度时,中心主任应根据情
节轻重程度及时对责任人进行教育或处罚,同时质量负责人启动《不符合的检测工作控制程序》、《纠正措施程序》或《预防措施程序》。五、附表
或记录CX02-01公正性声明CX02-02实验室行为准则执行情况检查表CX02-03实验室检测能力维护情况检查表六、相关程序文件
6.1CX10-2016《不符合检测工作控制程序》6.2CX11-2016《纠正措施程序》6.3CX12-2016《预
防措施程序》标题:质量手册的管理文件编号:CX03-2016第1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一
、目的质量手册的管理主要是对其进行控制并保持其现行有效,明确管理者和持有者的责任。二、范围适用于本实验室质量手册的编制、修订、
改版和使用。三、职责3.1质量手册由质量负责人归口管理,负责组织其编制、发放、宣贯、借阅、回收、归档并监督执行。3.2质量手册
由实验室主任批准和发布实施。3.3当质量手册编制或作出重大修订后,由质量负责人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学习和贯彻。3.4质量负责人应维
护质量手册的现行有效。四、程序4.1编制和审批4.1.1由质量负责人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要素和质量职能,按实验室主任指令组织编制质
量手册初稿进。4.1.2由实验室主任组织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和综合室对质量手册初稿进行讨论,专门会议审定,记录由综合室负责存档。
4.1.3质量手册由实验室主任批准并颁布实施。4.2质量手册的日常管理按照HHRBDC/CX01-04-2010《文件控制程序》进
行。4.3质量手册的版本和修订4.3.1质量手册分正本(一本)和副本(若干本),受控和非受控。正本和副本,受控和非受控均应在首页
加注相应的标记。4.3.2受控副本编号登记发放,受控正本存档。手册内容需作更改时,应首先对受控正本进行更改,其后再对受控副本进行跟
踪更换。更换下来的手册或手册插页应及时加注“作废”标识,归档保存或者销毁。4.3.3非受控手册文本仅作发放登记,不作发放编号。4
.3.4遇到下列情况应考虑对手册进行改版:1)认可准则改版;2)组织机构发生重大变化;3)检测标准和服务能力发生重大变化;4)
评审中出现较大管理体系问题;5)法律法规变化。4.3.5遇有以下情况,手册应予修订:实际执行中发现手册条款不适应现实工作或有不完
善之处;组织机构或人员岗位调整,影响手册的执行;现行手册的条款与有关标准和法律、法规有矛盾;内审和评审中认为需要进行调整。标题:
质量手册的管理文件编号:CX03-2016第2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4.3.6质量负
责人提出修改计划报实验室主任批准后实施。修改的手册报实验室主任批准发布实施。4.3.7质量负责人应定期对质量手册进行审核,对不适应
的部分进行及时的修改和调整,当修改部分文字较少或需紧急修改时,可以进行手写修改。修改的部分应由其签字并注明修改日期。4.4质量手
册的发放和回收手册发放由综合室资料员XXX负责。受控副本上交认可委,并发放至技术负责人XXX。非受控本可发给上级主管机关和客户;受
控本发放时应造册登记,由领用人员签名确认。领用人员在调离实验室时应及时交回手册。受控本更换下来的旧版手册应及时回收,并加注“作废”
标识。4.5质量手册的借阅0.9.5.1受控手册属实验室内部文件,不得外借和带离实验室。0.9.5.2非受控手册的借阅、发放和复印
,应得到实验室主任的批准。4.6质量手册持有者的责任4.6.1手册持有者应组织本部门的员工认真学习并熟悉手册的内容和要求。手册的存
放应方便本部门员工的使用。4.6.2手册持有人须妥善保管手册,不得自行更改。持有者不经批准不得擅自外借和复印,丢失时,应及时报告质
量负责人。4.6.3质量手册的解释权归实验室主任。4.7质量手册宣贯4.7.1质量手册颁布、修订或改版后,质量负责人负责制定宣贯
计划,并做好宣贯工作,使全体人员充分了解质量手册内容并正确执行。4.7.2实验室新进人员,各部门负责人有责任对其做好宣贯工作。五、
附表或记录5.1CX03-01《质量手册修订记录》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04-2016《文件控制程序》6.2CX38
-2016《档案管理程序》标题:文件控制程序文件编号:CX04-2016第1页共3页第3版
第0次修改一、目的控制本公司管理体系的所有文件的制定、批准、发布、发放、变更,防止使用无效、过期、作废文件;并定期审查、修订
文件,确保文件持续适用和满足使用要求。二、范围适用于本实验室内部制定和形成的和来自外部的与检测工作有关的法规性文件、技术文件、技
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资料的控制。三、职责3.1实验室主任负责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批准;3.2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技术性文件的
编制和批准;3.3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编制及审核;3.4各科室负责本部门技术性文件的编制和审核;3.5办公
室负责文件的日常管理和控制。四、程序4.1文件分类4.1.1文件资料按其性质分为四类:a)质量手册是本公司管理体系的纲领性
文件,它明确了本公司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组织机构、部门和人员职责以及体系中各职能部门质量活动的要点。b)程序文件:质量手册的支持
性文件,描述为实施管理体系要素所涉及到的各职能部门的活动的完成所规定的途径(或方法),明确了具体质量活动的目的、范围、责任部门(人
)和工作流程。c)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程序文件的细化,指导开展检验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操作性文件;d)质量记录是质量活动的见证
性文件,它具有可追溯性,应尽可能表格化,要求记录做到真实、准确、及时。记录包括实验室所有质量活动和检测活动的即时记录,诸如原始观测
记录、报告、内审和管理评审的报告等。质量计划则是实验室针对特定质量活动,规定专门质量措施、资源和活动顺序的文件。计划包括检测计划、
审核和评审计划、能力验证和比对计划、测量溯源计划、人员培训计划、仪器设备维护计划、开展新项目的计划、采购计划、抽样计划等。4.1.
2文件资料按其管理方式分为受控类和非受控类。本实验室的管理体系文件和技术文件是受控文件,外来技术文件和法规性文件是否受控由办公室
确定。4.2文件的编制、批准4.2.1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由质量负责人根据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
力的通用要求》、GB/T15481-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要求组织编制,实验室主任批准。标题:文件控制程序文
件编号:CX04-2016第2页共3页第3版第0次修改4.2.2作业指导书等技术性文件由
相关检测业务科室人员编写、室主任审核、技术负责人批准。4.2.3其它文件由实验室主任指定人员编写,实验室主任批准。4.2.4经
批准的文件由办公室档案管理员编号登记。4.3管理体系文件编号方式□□-□□-□□□□发布年期文件顺序号文件类型识别号
记录编号□□-□□-□□记录顺序号关联程序或作业规范文件顺序号文件类型识别号文件类型识别说明:QM——质量手册CX——
程序文件ZY——作业指导书、规范说明:主体文件的编号形式是××□□—□□—□□□□文件附表(记录)的编号形式是××□□
—□□4.4文件的发放4.4.1由档案管理员填写《文件发放回收登记表》,经批准后按规定的发放范围发放文件。保证对管理体系运行
起重要作用的各个场所,都能得到并使用现行有效的文件。4.4.2文件发放时要注明分发号和文件受控状态,由领用人签收。受控文件应加盖
“受控文件”印章。4.4.3受控文件不得私自外借或随意复印。4.4.4文件破损严重影响使用时,文件使用人可到办公室更换,交回破
损文件,补发新文件,新文件的分发号与原文件相同,破损文件按本程序4.5条款处理。4.4.5文件丢失后文件使用人须重新办理申领手续
,但必须在领用原因中作出说明,档案管理员在补发文件中应给新的分发号,并注明丢失文件的分发号作废。4.5文件的评审和更改4.5.1
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应定期分别组织对现有技术文件和管理体系文件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更改,以保证持续适用和满足使用的要求。标
题:文件控制程序文件编号:CX04-2016第3页共3页第3版第0次修改4.5.2文件需
要更改时,一般应由原编制部门负责填写《文件修改申请表》,说明更改原因,对重大更改还应附有充分的证据。4.5.3文件更改的审核、批
准由原文件的审核、批准人负责,当原审批人不在岗时,可由接替其岗位的人员审批。4.5.4文件更改申请批准后,由原编制部门实施更改(
文件修改单页不超过30字的,可由文件持有人根据批准后的《文件更改申请表》用碳素墨水划改相应部分)。文件更改时应注明更改人标识和更改
生效时间,并按原《文件发放回收登记表》的名单发放修改后的文件,同时收回作废的旧文件。4.6文件的换版与作废4.6.1文件经多次
更改或需大幅度修改时,应进行换版,原版文件作废,换发新版本。4.6.2作废的文件由档案管理员按原《文件发放回收登记表》收回并记录
,对需保留的作废文件应加盖“作废”印章,防止误用;对要销毁的作废文件,由档案管理员填写《档案销毁记录》,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方可销
毁。4.7文件的管理4.7.1审批后的原版文件由档案管理员登记归档,存入磁盘的文件均应有备份,备份文件也应标识归档。4.7.2
借阅与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应向办公室提出申请,办理借阅手续。4.7.3复制管理体系文件须经质量负责人批准,由档案管理员办理,并
登记编号。4.7.4内部审核前,档案管理员应全面检查各类在用文件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4.8资料的收集与管理检测业务科室
负责有关技术标准、外来文件、技术文件和技术资料及其信息收集,并及时将收集到的信息或资料提供综合档案室,由档案管理员登记编号造册,或
进行跟踪收集,以保证技术标准及各类文件现行有效。4.9保存在计算机系统内电子文件或在网络上发放传输的文件,应及时备份、严格控制
,确保安全完整,具体执行《网络系统检测用计算机及软件管理程序》。五、附表或记录5.1CX04-01文件发放回收登记表5.2
CX04-02受控文件清单5.3CX04-03程序规范文件审查表5.4CX04-04文件修改申请单5.5CX04-05
文件借阅复制登记表5.6CX04-06文件档案和记录分类表5.7CX04-07文件归档登记表5.8CX04-08文件销
毁申批单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05-2016《网络系统检测用计算机及软件管理程序》6.2CX38-2016《档案管理程
序》标题:网络系统检测用计算机及软件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05-2016第1页共2页第3版
第0次修改一、目的对检测用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网络系统、计算机软件进行有效的控制,维持系统正常运行,以保护数据、信息、文件的完
整性和安全性。二、范围适用于进行检测数据采集、处理、运算、记录、报告、存贮和检索,信息和文件存贮、传输或检索的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
、网络系统、软件的管理。三、职责3.1技术负责人负责全实验室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软件的维护、升级和管理等技术支持工作;3.2
各科室负责网络系统、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系统管理软件的安全使用、保密和日常维护工作;3.3质量负责人负责本程序执行情况的监督检
查工作。四、程序4.1网络系统4.1.1任何科室和个人,未经网络管理人员同意不得进入网络服务器机房,不得擅自安装、拆卸或
改变网络设备。4.1.2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利用联网计算机从事危害本实验室数据服务器、局域网服务器、工作站的活动,不得危害或侵入
未授权的服务器、工作站。4.1.3严禁在局域网上使用来历不明、引发病毒传染的软件;对于来历不明的可能引起计算机病毒的软件应使用
杀毒软件检查、消毒,确保检测用软件和数据、信息、文件的完整和安全。4.1.4局域网上必须使用合法版权的软件,维护知识产权。4.
1.5网络维护员应为每个员工设置服务器登入口令和密码,并根据人员职责设定不同的调阅权限。每个员工负责为自己的登录口令和密码保密
。4.1.6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在局域网计算机上录阅、传送淫秽、色情软件,不得将服务器上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转录、传送到本实验室
外。4.1.7对网络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信息、数据、文件实施保密措施,信息资源保密等级分为:(1)可向Internet网公开的
;(2)可向有关部门或个人公开的;(3)可向全省环境检测系统公开的;(4)可向省环保局系统公开的;(5)可在实验室内公开的;(6)
仅限于本科室使用的;(7)仅限于个人使用的。4.1.8各科室在Internet网和局域网上公布的信息,须经科室负责人核准、实验
室领导批准后方可发布。标题:网络系统检测用计算机及软件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05-2016第2页共2页第
3版第0次修改4.2检测用计算机及数据采集自动化设备4.2.1用于检测和数据管理的计算机及自动化设备应纳入《仪
器设备管理程序》的管理范围。4.2.2检测用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的使用环境条件必须符合其使用要求和检测工作要求(如温度、湿度、电磁
干扰等),必要时应进行有效的监控。4.2.3需要对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进行设置的,应由经培训的操作人员操作,并检查输入数据或参数设
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4.2.4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处理过程中,必须保证整个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过程结束后,应及时进
行检查、核对。若运行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应重新进行采集和处理。4.2.5应对检测数据传输装置和线路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数据传输前
后如需进行压缩、打包或解压缩操作时,应由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人员进行操作,必要时应对传输前后数据的一致性进行检查。4.2.6对计算机
录入或自动化设备采集的数据,以及计算机处理后的数据和结果必须妥善保存,及时备份。检测结果应打印或刻录光盘以便于长期保存。4.3计
算机软件4.3.1所有计算机软件均应备份,由综合档案室妥善保存。4.3.2通用计算机软件(如Windows2000,offic
e,wps等)和商品化的数据处理工作站软件应视为合格软件,可直接投入使用。4.3.3自行研制或委托编制的专用计算机软件(如系统管
理软件,测量或汇总软件、课题专用软件等)应由技术负责人或课题组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对其进行功能测评、验证,并经其批准后使用,保证数据
、信息采集的完整性,数据、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并保存计算机软件的源代码以形成文件。4.3.4在用软件的修改须经
技术负责人授权,修改后的软件要重新履行审批手续。4.4按《保护客户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程序》的规定保证检测数据、信息及文件的保密和
安全。4.5所有计算机应安装病毒防火墙软件。使用软盘、光盘、优盘和移动硬盘操作时,必须先进行病毒检查。若程序或数据已遭破坏,应用
备份软件恢复。4.6网络系统、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出现故障时,应及时通知网络管理员。修复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密措施,防止计算
机中存贮的程序、文件或数据失密、丢失或被修改。五、附表或记录无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01-2016《保护客户机密信息和所有
权程序》6.2CX23-2016《仪器设备管理程序》6.3CX04-2016《文件控制程序》标题:要求、标书和合同评审程
序文件编号:CX06-2016第1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对客户的要求及检测标
书、合同(协议)进行评审,确定本实验室是否有能力和资源履约,以确保标书和合同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二、范围适用于我实验室接受指令性任
务、与客户签订标书或合同(协议)的评审及与客户的沟通。三、职责3.1实验室主任负责来自省环境保护局等指令性任务的接洽和协调;重
要、复杂、大型合同或委托协议的签订,标书的签发;3.2技术负责人主持评审会议和检测方案的批准;3.3合同管理员负责合同评审材料
的收集、保存及任务书的下达,例行、简单合同的签订。3.4项目承担科室配合合同管理员接洽业务,项目负责人负责检测方案的编制,标书和
合同的填写。四、程序4.1业务接洽4.1.1实验室主任负责指令性任务的接洽并协调;4.1.2业务受理员负责客户委托业
务接洽,检测室配合;4.1.3检测项目负责人选择检测方法,对分包项目、使用的非标方法、经我实验室验证确认但未经计量认证的检测方
法要征得客户同意。必要时进行现场踏勘,编制检测方案;4.1.4检测方案需经技术负责人批准;4.1.5遇客户电话订约,应了解
和记录客户的情况及其需求,向客户说明所能提供的服务,与客户达成初步意向。4.1.6对于招投标项目,由项目负责人填写标书;4.1
.7业务受理员根据业务内容、范围和客户要求按以下两种方式,对合同、委托协议和标书进行评审:(1)对于简单任务、例行和常规工作、
内部客户要求由合同管理员按4.2.1有关内容进行确认后与客户签订;(2)对复杂、先进、重大任务的合同、委托协议或标书,按4.2进行
评审,合同、委托协议及标书由实验室主任签订。4.1.8合同书除交委托方外,公司财务部、实验室综合室应各留存1份;4.2合同
、委托协议及标书评审4.2.1评审内容(1)合同内容是否符合环保法规要求,选用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是否合适;(2)时间要求能否满
足;(3)人力、技术等资源是否配置得当和充足;(4)分包或协作单位的工作条件、能力应满足要求;(5)客户要求与合同草案之间是否有差
异;(6)经费核算是否全面并符合《关于调整我省计量检定收费标准的通知(粤价[2004]43号)》和财务制度。标题:要求、标书和合
同评审程序文件编号:CX06-2016第2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4.2.2评审会议
(1)由技术负责人主持,项目负责人及项目承担科室负责人参加评审会议;(2)合同管理员汇报草拟的合同,项目负责人汇报草拟的检测方案或
标书,与会人员对合同或标书内容进行逐条评审,提出改进意见;(3)会后合同管理员根据评审结果对合同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合同通知客户
,得到客户的承认;(4)标书由项目负责人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标书由实验室主任签发投标。4.3任务下达4.3.1承接指令性任务
和客户委托的业务并签订合同后,由合同管理员将合同、委托协议及标书正式移交项目负责人。4.3.2送检样品由送样人交样品管理间。4
.4合同签订后的任何偏离由项目负责人或合同管理员及时与客户沟通,并保存相应的记录。4.5在执行合同期间,如需对合同进行修改
应按4.2条款重新进行评审,并将修改内容及时通知所有受到影响的人员,包括客户。五、附表或记录5.1CX06-01试验检测技术服
务合同5.2CX06-02检测委托书-代检测协议5.3CX06-03客户样品及有关资料审查登记表5.4CX06-04要
求标书和合同评审表5.5CX06-05合同协议登记表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07-2016《分包管理程序》6.2CX
30-2016《检测工作程序》标题:分包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07-2016第1页共2页第3版
第0次修改一、目的选择合格分包方,对分包项目进行有效控制,保证向客户提供准确有效的检测报告。二、范围适用于分包检测项目
的控制。三、职责3.1各检测科室负责提出分包需求和分包可行性方案、分包协议起草,并使用分包实验室;3.2技术负责人负责分
包需求批准,质量负责人负责对分包方能力评审;3.3总工室负责分包协议的签订和分包使用登记;3.4办公室负责分包档案管理。四
、程序4.1下列情况下可将部分检测项目分包:4.1.1检测项目所需仪器设备昂贵、且使用频次较低;4.1.2特殊的检测
项目;4.1.3暂时的未预料原因(如工作量突然增加、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检测需要更多专业技术配合、暂时不具备能力等)。4.2
应选择遵守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标准、并具有相应检测能力的实验室进行分包。4.3分包批准
程序4.3.1各检测科室根据检测工作需要填写《分包项目申请表》提出书面分包申请,包括分包项目、分包理由、分包实验室选择、分包可
行性等内容;向相关分包方索取有关证明材料,起草分包协议。4.3.2质量负责人组织内审员和相关检测人员对分包方的能力进行评审,并
填写《分包单位调查评价表》,如结果符合要求,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由总工室与分包方签订分包协议。4.3.3分包协议内容包括:(1)
分包项目名称和执行的检测依据;(2)分包项目检测费用;(3)双方承担的责任义务;(4)违约责任;(5)分包有效期限。4.4分包
的终止和变更4.4.1分包协议履行过程中,应对分包方进行定期评审,若发现分包方的能力发生变化,不能满足本实验室要求时,应立即终
止分包协议。4.4.2分包协议的终止由相关检测科室提出书面申请材料,交质量负责人审核,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由总工室实施。4.4.
3应在原分包协议终止后,再进行分包方的变更。分包方变更程序见本程序4.3条款。标题:分包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07-201
6第2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4.5分包项目应在检测工作实施前以书面形式征得委托方同意
。4.6检测报告中分包方的检测结果必须以“××项目由×××实验室分包”字样明确标识。分包方提供的检测报告连同本站检测原始记录与
检测报告副本一起存档。4.7办公室负责保存有关分包的所有记录(如能力评审记录、分包协议、分包方能力证明材料等)。五、附表或记录
5.1CX07-01分包项目申请表5.2CX07-02分包项目一览表5.3CX07-03分包方调查评价报告5.4C
X07-04合格分包方名册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06-2016《要求、标书和合同评审程序》标题: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文
件编号:CX08-2016第1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规范对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服务
和供应品的采购,加强检测用试剂和消耗性材料的管理,确保检测工作质量。二、范围适用于对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选择、采购、接
收、储存及使用的控制。三、职责3.1质检室负责仪器设备服务商和供应商的选择和建档资料的收集,仪器设备的采购;3.2各检测
科室负责试剂与消耗性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和建档资料的收集,试剂与消耗性材料的采购;3.3各检测科室负责本室服务和供应品的申购、使用
、接收及对其使用的评价和反馈。四、程序4.1各检测科室根据本室所需服务和供应品,填写《服务与供应品需求申请表》。4.2对
检测质量有影响的供应品采购文件(包括采购申请表、图纸、检查方法以及表明检测结果可被接受的技术条件等信息或资料)在发出之前,其技术内
容应经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4.3采购员应优先选择质量有保证的服务商或供应商,并保持服务商和供应商选择的稳定性。若服务商或供应商
无独立质量保证时,应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对服务商或供应商进行评估,选择质量相对保证的服务商或供应商。评估的主要内容:(1)各服务方
同类服务比较,各供方同类材料、仪器设备的性能比较;(2)各服务方和供应方的质量保证、服务能力;(3)性价比;(4)其他用户的使用信
息反馈。仪器设备服务商和供应商、试剂与消耗性材料供应商的评估分别由质检室和相关检测科室负责组织,技术负责人、有关检测人员参加,评估
意见应记入《供应(服务)商评价表》。4.4新购入的所有影响检测质量的供应品、试剂、消耗性材料等均由仓库管理员会同有关检测人员进
行验收。对无质量保证的供应商供应品,应进行重点检查,必要时按相应检测标准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要求后方可入库。对有质量保证的供应商提
供的产品,也要定期抽检,以保持对其质量的监控。4.5仓库管理员应建立健全入库试剂、消耗性材料台帐,检测人员领用材料须登记,领用
剧毒品须经室主任批准。4.6常用的试剂、消耗性材料应保持一定量的储备,对易挥发或不宜久放的试剂、材料,尽可能做到随用随买。4.
7试剂、消耗性材料应贮存于固定的场所(仓库),严禁烟火,无关人员不得入内。保持存放场所的适宜环境条件,并配备通风、防火、防盗等
设施。液体试剂仓库应安装防爆灯。固体试剂、液体试剂及气瓶等应分类存放。剧毒品存放在保险柜内,钥匙由两人保管。标题:服务和供应品采
购程序文件编号:CX08-2016第2页共2页第1版第0次修改4.8过期、变质、损坏的
试剂和消耗性材料由仓库管理员提出报废清单,经技术负责人审核、站长批准后,各检测科室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处理。凡有毒有害物品按《实验室管
理程序》4.3条款处置。4.9办公室应保存所购服务和供应品的记录、服务和供应商的评价记录、获批准的服务和供应商名单。4.10
在确保其他客户机密的前提下,实验室在明确客户要求、监视实验室中与工作相关操作方面积极与客户或其代表合作。这种合作可包括:a)允许
客户或其代表合理进入实验室的相关区域直接观察为其进行的检测和/或校准。b)客户出于验证目的所需的检测和/或校准物品的准备、包装和
发送。客户非常重视与实验室保持技术方面的良好沟通并获得建议和指导,以及根据结果得出的意见和解释。实验室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应当与客户
尤其是大宗业务的客户保持沟通。实验室将检测和/或校准过程中的任何延误或主要偏离通知客户。4.11实验室应向客户征求反馈,无论是正面
的还是负面的。应使用和分析这些意见并以改进管理体系、检测和校准活动及客户服务。主要活动包括满意度调查、检测服务评价等。五、附表或记
录5.1CX08-01服务与供应品需求申请表-普通品5.2CX08-02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申请表5.3CX08-03大型
仪器设备\物资验收表5.4CX08-04采购计划领用登记表5.5CX08-05供应商评价表5.6CX08-06合格供应
商名册5.7CX08-07检测服务评价表5.8CX08-08客户满意度调查表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19-2016《
实验室管理程序》标题:投诉处理程序文件编号:CX09-2016第1页共1页第3版第0
次修改一、目的正确、有效地处理客户和被检测方对本实验室工作质量提出的投诉,维护客户的权益和本实验室服务信誉。二、范围适用于所有
客户和被检测方对本实验室工作质量投诉的受理和处理。三、职责3.1质量负责人负责客户投诉的受理,科室主任、项目负责人负责其它不满
意信息的受理,并及时上报质量负责人。3.2质量负责人组织投诉调查、分析复验(必要时)、纠正措施落实以及向客户反馈信息;3.3
各责任科室配合受理人做好客户投诉处理工作;3.4办公室负责投诉记录的归档保存。四、程序4.1投诉受理4.1.1客户就本实验
室质量方针、检测结果、服务质量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可提出投诉。4.1.2受理人对来访者所投诉的问题应在《投诉登记表》中作相应记录
,并由投诉人签字。对电话、传真等形式的投诉,由受理人在《投诉登记表》作相应记录。4.1.3办公室在发检测报告时,不定期附检测报告
用户意见表,主动征求客户意见,提高检测工作质量。4.2投诉的处理4.2.1质量负责人组织内审员及相关人员对投诉的问题进行调查、
分析,判定是否存在影响工作质量的因素,并责成有关人员处理,处理完毕后填写《投诉受理与处理记录表》。4.2.2需对检测结果进行复测
时,由质量负责人指定人员(一般为非原检测人员)对原样品进行检测,原样品无法检测时,可使用备样或在同等条件下重新采样分析。复测过程应
由质量监督员进行质量监督。4.2.3如投诉内容涉及违反本实验室质量方针或程序,或者对实验室管理体系的作是否符合CNAS/CL01
: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产生疑问时,质量负责人应按《内部审核程序》对涉及的要素和部门进行附加审核。4.2.4经
核实确定不属于本实验室责任的问题,通过与投诉者沟通解决。4.3投诉的反馈4.3.1质量负责人就客户投诉涉及事项的调查、处理结论
向顾客反馈,反馈应采用书面的形式。4.3.2证实检测报告有误时,应按《检测报告管理程序》发放更改报告,并承担客户损失和不良影响。
4.4所有投诉记录由综合室负责归档保存。五、附表或记录5.1CX09-01投诉登记表5.2CX09-02投诉受理与处理记
录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14-2016《内部审核程序》6.2CX37-2016《检测报告管理程序》标题:不符合检测
工作控制程序文件编号:CX10-2016第1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及时对检测工
作中出现的不符合项进行识别和控制,以保证检测工作质量。二、范围适用于对不符合管理体系要求和技术要求的检测活动,以及有差错检测报告
的控制。三、职责3.1内审员和质量监督员分别负责对管理体系和技术运作的各环节中所出现的不符合工作进行识别,并跟踪不符合工作的处
理结果;3.2检测报告审核人员、授权签字人负责检测报告的质量控制;3.3质量负责人负责对不符合项评价并作出处理决定;3.4
各科室负责对本室不符合工作采取纠正措施。四、程序4.1不符合项的识别4.1.1不符合项的识别可在管理体系和技术运作的各个环节
进行,例如客户投诉、质量控制、仪器设备校准和期间核查、消耗材料的核查、质量监督、检测报告审核签发、内审和外审、管理评审等。4.1.
2检测人员按照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开展检测工作,一旦发现偏离,则以记录。质量监督员通过对本室检测人员进行监督,在人员、技能、设备、方
法、样品处置和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核查,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报质量负责人。4.1.3质量负责人通过各科室反映的情况,以及客户投诉
等进行分析,提出是否增加内部审核的频次,或进行附加审核建议,报实验室主任批准后实施。4.1.4质量负责人组织内审员对管理体系运
行情况进行审核,对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记录,具体程序见《内部审核程序》。4.1.5报告审核人和授权签字人通过对检测报告的格
式、内容、所含信息量和结果表示等进行审核,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检测报告及时记录,并反馈到质量负责人。4.1.6质控人员依据《质量
控制程序》对检测结果的有效性进行监控,记录和分析产生不符合结果的原因,并报质量负责人。4.2不符合项的评价。4.2.1质量
负责人对所有发现的不符合工作按要素和科室进行统计分析,对个别的、偶然发生的不符合工作,被证实不会影响检测质量的,鉴别为一般不符合项
;4.2.2经统计分析,属某科室整体出现不符合项或某要素失控,或直接影响到检测报告质量的,鉴别为严重不符合项;4.2.3凡
检测报告中出现不符合项均定为不合格检测报告。4.3不符合项的处置4.3.1属一般不符合项并能现场纠正的工作,由质量负责人通
知责任科室或相关人员进行现场纠正,检测工作正常开展。标题:不符合检测工作控制程序文件编号:CX10-2016第2页
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4.3.2属一般不符合项而不能现场纠正的工作,及属严重不符合项工作,则由质量
负责人通知责任科室采取标识、隔离、立即停止工作等措施,并组织责任科室有关人员对产生不符合项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纠正措施。4.3.3
属不合格检测报告则由授权签字人扣发报告。由报告审核人核查原始记录,属打印错误的则立即通知纠正,属其他原因引发的不符合要求的,按
4.3.2条款处置。如果不符合检测报告已发出,则由办公室负责收回,并重新发放符合要求的检测报告。4.3.4对经常性或重复性出现
的不符合项(或不合格检测报告),通过原因分析,如涉及到需对管理体系文件的修改,则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4.4不符合工作的控制
4.4.1不符合工作识别人负责对纠正措施的实施结果进行跟踪验证,证实所采用的纠正措施已消除了产生不符合工作的所有因素,报请质量
负责人批准后通知相关部门恢复工作。4.4.2若所采用的纠正措施消除不了产生不符合工作的因素,则通知客户本实验室暂不具备开展该项
检测工作的能力,取消该项检测工作,必要时给客户一定赔偿。五、附表或记录5.1CX10-01不符合检测工作报告单六、相关程序文件
6.1CX14-2016《内部审核程序》6.2CX04-2016《文件控制程序》6.3CX16-2016《质量监督
工作程序》6.4CX35-2016《质量控制程序》标题:纠正措施程序文件编号:CX11-2016第1页
共1页第3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为消除已发生的不符合工作或其它不期望情况的原因,防止不符合工作的再度发生,实
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二、范围适用于本站管理体系或技术运作活动中纠正措施的制定、实施和验证。三、职责3.1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
运作活动中不符合工作纠正措施的审批;3.2质量负责人负责管理体系活动中不符合工作纠正措施的审批;3.3项目负责人负责本项目不符
合工作原因分析、纠正措施的选择及实施;3.4不符合工作识别人负责对纠正措施进行跟踪验证。四、程序4.1当在内部审核、客户抱
怨、质量监督、质量控制、员工观察等过程中,发现有可能再度发生不符合项时,由审核人或识别人填写《不符合项及纠正措施表》,外部审核或管
理评审中发现有可能再度发生不符合项时,由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纠正措施,并将其纳入管理评审报告中。4.2责任科室负责人组织本科
室人员调查并分析产生不符合的所有潜在原因,包括客户的要求、样品管理、方法和程序、员工技能和培训、消耗品、设备及其校准等。4.3
责任科室会同不符合识别人选择最能消除问题和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纠正措施。纠正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程度和风险大小相适应。4.4针对技
术运作工作中可能再度发生不符合项所制定的纠正措施由技术负责人审批;针对管理体系活动中可能再度发生的不符合项所制定的纠正措施由质量负
责人审批。4.5纠正措施由责任科室负责实施。当纠正措施导致对文件修改时,应按《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修改文件并经批准后再实施。4
.6不符合工作识别人负责对采取的纠正措施进行跟踪验证,确保并评价纠正措施的有效性。4.7当不符合工作导致违反本站质量方针或
程序,或对本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运作是否符合CNAL/AC01: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产生怀疑时,在纠正措施实施后由
质量负责人按《内部审核程序》和《管理评审程序》对涉及的要素和部门实施计划外的附加审核。4.8纠正措施相关记录由办公室归档,并将
其中重要的记录作为下次管理评审的输入。五、附表或记录5.1CX11-01纠正措施记录5.2CX11-02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
情况一览表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04-2016《文件控制程序》6.2CX14-2016《内部审核程序》6.3CX
15-2016《管理评审程序》6.4CX10-2016《不符合检测工作控制程序》标题:预防措施程序文件编号:CX12-20
16第1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消除潜在不符合或其它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减少不
符合工作发生的可能性。二、范围适用于管理体系和技术运作活动中预防措施的制定、实施与验证。三、职责3.1技术负责人负责提出技术
运作活动中潜在的不符合、及其潜在不符合工作原因分析、并对采取的预防措施进行审批;3.2质量负责人负责提出质量管理活动中潜在的不符
合、及其潜在不符合工作的原因分析、并对采取的预防措施进行审批;3.3质量监督员和质控员分别负责技术运作和质量管理活动中潜在不符
合工作的识别和预防措施的监控;3.4责任科室负责制定预防措施并组织实施。四、程序4.1技术负责人组织员工进行预防不符合工
作方面的培训,并纳入年度人员培训计划,提高员工预防意识。4.2潜在不符合识别4.2.1建立质控样和典型项目的监控指标体系,
检测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和趋势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偏离;4.2.2质量监督员在监督活动中识别潜在不符合,分析
可能发生的原因;4.2.3质控人员通过对质控样抽查、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情况的分析,掌握监控指标的变化趋势,识别潜在的不符合
;4.2.4各管理岗位人员通过管理评审、内审、日常检查以及内、外部的交流与沟通,从技术运作和管理体系中寻找和发现薄弱环节,对潜
在不符合进行识别和分析。4.3识别潜在不符合信息后,由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分别从技术运作和管理体系两个方面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深
入调查研究,确定潜在不符合发生的根本原因,衡量不符合发生的风险性,明确预防措施的责任科室。4.4责任科室负责制定预防措施。技术
负责人负责审批技术运作方面的预防措施,质量负责人负责审批管理体系方面的预防措施,然后由有关责任科室负责实施预防措施。4.5质量
监督员和质控员分别对技术运作和质量管理活动方面的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跟踪验证。4.6必要时,分别由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
人对技术运作中和质量管理活动中的预防措施组织有效性评审。4.7由预防措施引起的管理体系文件的任何更改,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4.8预防措施相关记录由办公室归档,并将其中重要的记录作为下次管理评审的输入。标题:预防措施程序文件编号:CX12-2016
第2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五、附表或记录5.1CX12-01预防措施记录5.2CX11-
02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一览表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04-2016《文件控制程序》6.2CX14-2016《内部审
核程序》6.3CX15-2016《管理评审程序》6.4CX16-2016《质量监督工作程序》6.5CX26-2016
《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程序》标题: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编号:CX13-2016第1页共3页第3版
第0次修改一、目的规范本实验室各类记录管理,保证质量记录能为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提供客观证据,检测原始记录能复现检测过程
。二、范围适用于本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和检测工作中的各种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三、职责3.1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各类记录格式的设
计,批准质量记录格式;3.2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记录格式的批准;3.3技术运作和质量活动实施人员负责记录的填写和校对,保证记
录的完整性、真实性;3.4办公室负责各类记录归档。四、程序4.1记录的分类4.1.1管理体系运行中形成的记录为质量记
录,主要包括:(1)质量监督记录;(2)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记录;(3)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4)投诉处理记录;(5)管理体系文件控
制记录;(6)服务和供应商记录;(7)合同评审记录;(8)分包记录。4.1.2检测技术运作过程中形成的记录为技术记录,主要包括
:(1)方法确认记录;(2)新项目评审记录;(3)各类检测原始记录(包括采样记录);(4)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记录;(5)质量控
制及其评审记录;(6)仪器设备使用、维护、运行检查和自校记录;(7)人员培训和考核记录;(8)检测报告副本。4.2记录要求
4.2.1记录应使用钢笔或不褪色笔填写,要求字迹端正、清晰。4.2.2应在各类活动中及时、真实填写原始记录,不得凭追忆事后
补填或抄填。标题: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编号:CX13-2016第2页共3页第1版第0次修改
4.2.3检测原始记录应完整地记录标准方法、规范中规定的信息,包括检测条件、检测过程、计算公式、数据处理、检测结果、质控记录以
及影响不确定度的各种因素,确保检测过程的可复现性。记录中还应包括检测人员和校对人员的签名。对于记录表式中无内容可填的空白栏,应用“
/”标记。4.2.4检测原始记录不得涂改。当记录中出现错误时,应在错误的数据上划一横线(不得覆盖原有记录的可见程度),并将正确
值填写在其右上方。对所有的改动应有更改人签名或盖章。4.2.5对于检测过程中的特异情况和有必要说明的问题,应记录在备注栏内或记
录表边旁。4.3检测原始记录数据处理4.3.1记录测量数据时,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检测数据的有效位数和误差表达方式应符合有
关误差理论的规定。4.3.2数值修约按GB817019-1987《数字修约规则》进行。4.3.3检测人员应根据标准方法、规
范要求对原始记录作必要的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时,发现异常数据不可轻易剔除,应报告项目负责人或科室主任,必要时报告技术负责人,进行研
究后决定取舍。4.3.4离群数据的统计检验(1)对同一样品的分析测试结果:(a)检测测试结果方差中异常值用科克伦(Cochra
n)最大方差检验方法;(b)实验室内重复或平行测定结果中的异常值用格拉布斯(Grubbs)法或狄克逊(Dixon)法;(c)检验多
个实验室平均值中的异常值用格拉布斯(Grubbs)法。(2)环境及污染源检测中不同的时空分布出现的异常值,应从该测点周围当时的具体
情况(气象、水文因素变化、局部阵发性污染源情况等)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用统计检验方法来决定舍取。4.3.5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非法定计量单位的记录应转换成法定计量单位的表达,并记录换算过程。4.4检测原始记录的校对和整理4.4.1检测人员填写原始记
录后,应由有上岗资格的人员对原始记录中的计算、数字修约和判定进行校对,并在原始记录上签名。4.4.2检测和校对工作结束后,检测
人员负责对所有原始记录进行整理、装订并交检测报告编制人作为出具检测报告的唯一依据。对需跨室交接的检测原始记录,交接前应由科室主任校
核并签名。4.5记录编目所有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应按《文件控制程序》要求的方式进行分类编目。4.6记录的收集与保存4.6.1
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的相关记录、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记录、投诉处理记录、分包记录、方法确认记录由总工室负责收集。4.6.2
采样、检测原始记录和报告副本由项目负责科室收集。4.6.3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内审员的培训和考核、技术人员的技术档案、文件控
制记录等记录由办公室收集。4.6.4仪器设备采购记录、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证书原件等由质检室收集。标题: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编号:
CX13-2016第3页共3页第3版第0次修改4.6.5仪器设备运行检查记录、自校记
录、使用和维护记录由仪器使用科室收集。4.6.6合同评审记录由合同管理员收集。4.6.7所有记录均由办公室按《档案管理程序
》归档。除仪器设备档案本有关记录、技术人员技术业绩档案为长期保存、检测报告副本保存10年外,其余记录保存期均为5年。4.7记录
的管理4.7.1记录经收集、整理后,应及时交办公室档案管理员存档,并认真履行交接手续。4.7.2存档的记录未履行审批手续不
得更改、查阅。4.7.3存放记录的场所应干燥整洁,具有防盗、防火设施,室内严禁吸烟或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外来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
。4.7.4档案管理员应及时登记存档记录,以方便检索查阅。4.8记录的借阅和复制4.8.1本站员工因工作需要借阅记录须
经档案管理员同意,复制记录须经质量负责人批准。4.8.2外单位人员一般不得借阅和复制记录,确因需要须经实验室主任批准。4.8.
3借阅、复制记录应办理登记手续,借阅人不得泄密和转移借阅,不得在记录上涂改、划线等,阅后及时交还档案管理员,并办理注销手续。4
.9记录的保密4.9.1记录应存放在指定场所,并采取保密措施。4.9.2借阅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摘抄或将记录带离指定
场所,不得查阅其他无关记录。4.10记录的销毁保存的记录如超过保存期,由档案管理员提出销毁申请,经实验室管理层批准后,由档案管
理员执行销毁。4.11记录格式4.11.1各类记录格式由质量负责人组织编制。4.11.2技术记录格式由技术负责人批准。
质量记录格式由质量负责人批准。4.11.3记录格式需要更改时,执行《文件控制程序》有关文件更改的规定。4.12存储在电子媒
体中的记录除执行本程序外,还应执行《网络系统、检测用计算机及计算机软件管理程序》。五、附表或记录5.1CX13-01记录清单5
.2CX13-02记录归档登记表5.3CX13-03记录借阅登记表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04-2016《文件控制程
序》6.2CX05-2016《网络系统检测用计算机及软件管理程序》6.3CX38-2010《档案管理程序》标题:内部审
核程序文件编号:CX14-2016第1页共3页第3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定期对管理体系和检
测活动进行内部审核,确保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并为改进、完善管理体系提供依据。二、范围适用于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活动。三、职责3.
1实验室主任负责批准内部审核方案;3.2质量负责人负责制订内审方案及每次审核实施计划,策划和组织内部审核工作并担任审核组长,主
持实施内部审核,编制内审报告;3.3内审员实施审核,编制《内审检查表》、《内审记录表》、《潜在不符合项及预防措施表》和《不符合项
及纠正措施表》,并对预防和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验证;3.4责任科室配合内部审核工作;负责预防措施、纠正措施的制订和组织实
施;3.5总工室负责内审员的培训与管理;3.6办公室负责内部审核活动资料的保存、归档。四、程序4.1内部审核方案4.1
.1质量负责人根据管理体系运行状况,在每年末编制下一年度的内审方案,对关键要素、关键部门应加强审核频次,内审方案应覆盖所有部门
和所有要素。4.1.2内审方案包括以下内容:审核要素、涉及的部门;审核的时间安排;审核的预期目的。4.2审核准备4.2.1
质量负责人根据内审方案安排,制定每次审核实施计划,内审实施计划包括以下内容:----审核要素、内容;----审核依据;----审
核方法;----审核组分工与时间安排;----审核用表。4.2.2质量负责人根据内审实施计划成立审核组并担任审核组长,审核组成
员应与被审核工作无关。4.2.3质量负责人提前一周向被审核部门发出审核通知。被审核部门如对审核时间安排无异议,应做好必要的准备
,确定配合人员并向审核组提供所需资源。标题:内部审核程序文件编号:CX14-2016第2页共3页第3版
第0次修改4.2.4内审员针对所分配到的任务,编制《内审检查表》。4.3审核实施4.3.1质量负责人召开审
核前会议,介绍本次审核的目的和范围,说明审核采用的方法和顺序,澄清审核实施计划中不明确的内容,落实审核组所需资源。4.3.2审
核组成员按审核实施计划进行审核,对重要的要素和审核对象的薄弱环节予以重点关注。4.3.3内审员可采取交谈、查阅文件资料和记录、
现场检查等方式,按审核实施计划逐一检查,收集客观证据,检查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编制《内审记录表》。4.3.4审核组对发现的问题
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建议。4.3.5质量负责人召开由被审核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审核组成员参加的会议,通报审核结果。4.3.6
审核组就发现的不符合项和潜在不符合项与被审核部门交换意见、进行确认后,由责任科室制订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审核组与被审核部门商定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完成时间期限,向被审核部门发出《不符合项及纠正措施表》或《潜在不符合项及预防措施表》。4.3.7当审核中发现
的问题导致对管理体系运作的有效性,或对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产生怀疑时,应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如果调查表明检测结果可能已受影响,应
由质量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书面通知有关客户。4.4审核报告4.4.1质量负责人在内审结束后一周内编制《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报告》
,审核报告发放范围为实验室最高管理层、技术负责人和被审核部门负责人。4.4.2审核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审核目的、审核范围、审核
日期;审核依据的文件;审核人员及被审核部门;审核情况总结;不符合项分布情况、严重程度及纠正要求等。4.5纠正、预防措施4.5.1
被审核部门收到《不符合项及纠正措施表》和《潜在不符合项和预防措施表》后,应对不符合项及潜在不符合因素进行分析,确定纠正或预防措
施,按期实施。4.5.2内审员进行跟踪检查,验证纠正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并作记录。4.6针对质量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出现的质量事
故、客户反馈信息及抱怨等特殊情况,质量负责人可组织不定期审核。4.7内部审核中全部记录资料由质量负责人移交办公室保存归档。标题
:内部审核程序文件编号:CX14-2016第3页共3页第3版第0次修改五、附表或记录5.
1CX14-01内部审核计划表5.2CX14-02内部审核首末次会议记录5.3CX14-03内部审核检查表5.4C
X14-04内部审核报告5.5CX14-05内部审核不合格项报告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04-2016《文件控制程序》6
.2CX11-2016《纠正措施程序》6.4CX12-2016《预防措施程序》6.5CX13-2016《记录控制程序》
标题:管理评审程序文件编号:CX15-2016第1页共3页第3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对
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审,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体系,确保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现并满足客户的要求。二、范围适用于管理体
系管理评审活动。三、职责3.1实验室主任负责主持管理评审活动;3.2质量负责人负责制订管理评审计划,编制管理评审报告,组织
评审意见的实施;3.3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参加管理评审,并负责提交评审所需资料或书面材料;3.4责任科室负责管理评审中提出的预防措
施、纠正措施的组织实施;3.5办公室负责管理评审活动资料的保存、归档。四、程序4.1管理评审每年不少于一次。4.2当出现下
列情况时,可增加管理评审频次,组织临时管理评审:(1)机构发生变动、资源和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时;(2)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客户对检测质
量的投诉连续发生时;(3)法律、法规、认可标准发生重大修改时;(4)管理体系不能有效运行、内部审核中发现严重不符合时。4.3管理
评审计划应包括如下内容:(1)评审目的、依据和内容;(2)参加评审人员;(3)评审时间安排;(4)有关评审准备工作要求。4.4评
审准备评审会议前3天由质量负责人根据评审输入的要求,组织收集评审资料,并将有关评审文件发至参加评审人员。4.4.1管理评审的输入包
括:(1)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
力认可准则》;(2)管理评审计划;(3)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4)近期内部审核结果;(5)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标题:管理评审程
序文件编号:CX15-2016第2页共3页第3版第0次修改(6)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状况;
(7)客户反馈和投诉记录;(8)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结果;(9)质量控制情况及监控方法有效性分析;(10)资源保证充分性分析;(
11)检测报告质量分析;(12)人员、业务量和业务类型的变化情况,新技术的应用;(13)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报告;(14)法律、法
规、认可标准的变化;(15)管理体系运行状况,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和有效性;(16)改进的建议;(17)实验室的发展战略
。4.5评审实施4.5.1评审会议由实验室主任主持,一般要求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参加。不定期评审由组织者决定参加人员。质量负责人
报告近期内审结果和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技术负责人报告与技术运作相关的输入资料;4.5.2参加评审人员应进行适当分工,评审方式为召
开评审会议和查阅有关资料,按评审计划及评审内容逐项评审,展开分析、讨论并对管理体系的适应性、有效性作出评价,确定改进目标,对存在或
潜在的不符合项提出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确定责任人和完成期限。4.5.3评审组应对评审情况进行记录,并对评审内容作出评价,由质量
负责人编制评审报告。4.5.4评审报告内容应包括:评审日期、地点、主持人;评审组成员;评审目的;评审内容;评审意见和结论;需采
取的纠正措施、预防措施以及管理体系文件中需修正调整的内容。4.5.5评审报告由实验室主任批准。4.6评审后的工作4.6.1
评审结束后,质量负责人根据需修正和调整的内容,指定相关科室或人员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修订,负责落实纠正措施和
预防措施,确保在约定的时间内实施,并对其有效性和适应性进行验证。4.6.2评审结果应输入本实验室策划系统,作为制定下半年度工作
目的、目标和活动计划的依据之一。4.7管理评审结束后,由质量负责人将评审报告和评审相关记录分别按《文件控制程序》和《记录控制程序
》交办公室保存归档。标题:管理评审程序文件编号:CX15-2016第3页共3页第3版第0
次修改五、附表或记录5.1CX15-01管理评审计划5.2CX15-02会议签到表5.3CX15-03各部门输入报告5
.4CX15-04管理评审报告5.5CX15-05管理评审验证记录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04-2016《文件控制程
序》6.2CX11-2016《纠正措施程序》6.4CX12-2016《预防措施程序》6.5CX13-2016《记录控制
程序》标题:质量监督工作程序文件编号:CX16-2016第1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
一、目的对检测人员包括在培人员进行经常性的足够的监督,解决过程控制中的弊病,确保检测工作质量。二、范围适用于与检测质量有关的监
督工作。三、职责3.1质量负责人负责检测质量监督工作的总体管理;3.2质量监督员负责本科室(或主管项目)的监督工作。四、程
序4.1监督的内容4.1.1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4.1.2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和工作状态;4.1.3检测工作环境受控状况;
4.1.4标准、技术规范、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的执行情况;4.1.5原始记录的原始性和检测报告、原始记录的完整性、正确性;4.
1.6质量监督员认定影响工作质量的其它事项。4.2重点对以下情况进行监督4.2.1验证比对试验时;4.2.2新项目开展、新设
备投入使用时;4.2.3发生用户投诉时;4.2.4检测数据有异议或数据处于临界状态时;4.2.5执行纠正措施时;4.2.6关键岗位
的检测;4.2.7应急检测或仲裁检测时;4.2.8新工作人员上岗时;4.2.9样品情况比较特殊时。4.3质量监督员由本实验室发文
聘任。4.4质量监督员由熟悉检测方法和程序,了解检测工作目的以及能正确评定检测结果的人员担任。4.5质量监督员在质量负责人的指
导下,在所在科室(或主管项目)内实施连续的、不定期的、足够的监督工作。程序文件文件编号:CX16-2016第2页
共2页标题:质量监督工作程序第3版第0次修改4.6质量监督员在实施监督过程中,发现有影响检
测工作质量的问题时,有权要求暂停检测工作,立即纠正。情况较严重或现场无法立即纠正的,由质量监督员填写《不符合项报告纠正和预防措施要
求表》,说明纠正措施和完成时限。检测人员在未实施纠正或落实纠正措施前,不得继续类似的检测工作。4.7质量监督员在实施质量监督过程
中与被监督人员发生争议且无法确认时,应记录相关情况,及时向质量负责人汇报,由质量负责人裁定争议。4.8质量监督员应在规定的期限内
对纠正情况进行验证,当证明不合格已消除时,检测人员可以继续检测工作。4.9质量监督员应将完整的质量监督过程和结果填入《质量监督记
录表》中,经检测室主任审核后将记录交质量负责人。4.10质量监督员应对发现问题的纠正情况进行跟踪,同时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加强监
督和控制。4.11必要时,质量负责人可对监督过程中发现较多的共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内部审核。4.12质量监督记录由办公室存档。五
、附表或记录5.1CX16-01质量监督记录报告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14-2016《内部审核程序》标题:人员培训
考核和技术档案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17-2016第1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
规定了人员培训、考核和技术档案管理要求,以提高全实验室人员职业道德、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保证检测工作质量。二、范围适用于本实验室
与质量活动有关人员的培训、考核等活动的控制。三、职责3.1实验室主任负责培训、考核计划的批准;3.2质量负责人负责人员业务培
训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3.3总工室负责人员业务考核工作;3.4各科室按计划组织人员参加培训和考核;3.5办公室负责人
员年度考核和技术业绩档案管理工作。四、程序4.1人员培训4.1.1培训内容(1)基础知识: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环境
质量评价,计量基础知识,标准化知识,质量监督和管理,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检测专业知识,化学安全和防护、救护知识,新标准宣贯学习,新
理论、新技术、计算机、外语等基础知识。(2)实际操作技能:包括样品制备、检测仪器设备的使用及维护、标准物质的使用、各检测项目测试方
法及操技能作等。(3)岗前培训。(4)有关法律法规、管理体系文件、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等。
(5)继续教育、提高学历教育等。4.1.2培训方法(1)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有两种形式,一是提倡实验室内部以老带新、二是参
加外部机构组织的各种培训班。(2)其它内容培训教育采取自学与组织培训相结合、以业余自学为主的方式。4.1.3申请、审批、记录(
1)年初由各科室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人员变动情况,上报培训需求,由总工室汇总后交质量负责人编制年度(或临时)培训计划;(2)培训计划
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由总工室组织实施;(3)参加培训人员于培训结束后应及时填写《员工培训成绩登记表》,经科室主任和实验室主任签署意见
后,交办公室归档。4.2考核4.2.1年度考核:年度考核由实验室主任主持,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作为职工评
定晋升技术职称、聘任职务以及年度奖惩的依据。标题:人员培训考核和技术档案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17-2016第2页
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4.2.2检测项目持证上岗考核(1)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和实验室组织的各类检测
项目持证上岗考核,所有检测岗位必须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2)上岗证由实验室统一制作,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所在科室、上岗项目(或岗
位)等,并附上岗人员1寸彩色近照、加盖实验室公章。上岗项目为经考核合格、当前实际承担的检测项目。(3)上岗证发放情况应留下记录,考
核合格证书及上岗证的复印件应进入各人技术业绩档案。4.2.3其它各类考核(1)外出学习培训的职工参加主办单位组织的考核,回单位后
应及时持考核成绩证明和有关证书复印件到办公室办理登记归档手续。(2)实验室内组织的各类培训由培训主办部门组织考核或总结,并由办公室
留下相关记录。4.3人员技术业绩档案管理4.3.1办公室为每位业务人员建立技术业绩档案,定期收集有关记录,保证技术业绩档案的完
整、有效、保密。4.3.2人员技术业绩档案应包括下列内容:(1)人员简历(包括主要工作业绩);(2)反映业绩有关材料(包括论文、
著作、科研成果、专利证书等);(3)授权和能力确认材料;(4)培训和技能考核记录及证书复印件;(5)上岗证复印件;(6)年度考核记
录;(7)学历证书、职称证书和各种资格证书(证明)复印件;(8)各类获奖情况记录。4.3.3技术业绩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人员相关情
况发生变化时,技术业绩档案应及时有所反映。4.3.4技术业绩档案由办公室保管,技术业绩档案查阅实行审批制度,经实验室主任批准方可
查阅。五、附表或记录5.1CX17-01外出培训学习审批表5.2CX17-02内部培训计划实施表5.3CX17-03人
员培训记录5.4CX17-04员工培训成绩登记表5.5CX17-05检测人员上岗审批表5.6CX17-06检测人员上岗
培训操作考核记录5.7CX17-07检测业务扩项/变更审批表5.8CX17-08人员技术档案登记表六、相关程序文件6.1
CX38-2016《档案管理程序》标题:检测环境控制程序文件编号:CX18-2016第1页共2页第
3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保障检测场所环境条件满足检测标准和仪器使用要求,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二、范围适用于检
测环境条件的监控、记录和管理。三、职责3.1各检测业务科室负责提出检测环境条件要求,作好环境条件控制、维护和记录工作,并负责本
室实验室的内务管理;3.2技术负责人和实验室主任分别负责检测环境条件要求的技术审核和批准;3.3综合室负责检测环境条件的保障;
3.4质量负责人组织对检测环境条件实施监督。四、程序4.1各检测业务科室主任根据检测标准、规范等技术文件,对影响检测的环境
因素(如温度、湿度、电网电压、水压、通风、噪声、振动、防尘、无菌等)提出书面的控制要求,交技术负责人审核并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由综
合室组织实施。4.2环境条件要求4.2.1实验室的布局应合理,按项目特点采取有效隔离措施,防止相邻工作区间交叉影响,同时应充分
考虑实验室能源、采光、通风的要求。测试区域(包括样品制备和存放区域)应与办公场所分离。4.2.2实验室环境条件必须能满足测试需要
及仪器设备使用维护的要求。天平室、仪器室、大型分析仪器间应安装窗帘、配置空调、安放干湿温度计以对环境温湿度进行有效监控,并在仪器使
用登记本上作好记录。4.2.3测定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二氧化硫、氟化物(电极法)等项目的实验室应根据需要控制适宜温度,并在分
析原始记录表中记录测定时的环境温度。4.2.4检测用消耗性材料的储存对环境条件有要求时,应有措施予以满足,避免耗材的损坏和变质
。化学试剂应存放在干燥、洁净、通风、阴凉、避光的房间,固体试剂与酸类、有机类液体试剂隔离存放,有机类液体试剂仓库应安装换气扇和防爆
灯。标准溶液和标准物质的储存应满足相应要求。4.2.5检测过程中有废雾废气产生的实验室和试验装置,须配备合适的排风系统,以保证
检测质量和检测人员健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等离子发射光谱仪上方应配有抽气罩,测汞仪废气应引向室外。气相色谱、液相
色谱、色质联机仪器间应安装换气扇。可吸附有机卤素测定仪使用、酸碱溶液配制、有机溶剂蒸馏和有机物提取操作应在通风橱中进行。4.2.6
仪器间应与样品前处理间分开。4.2.7应保持样品前处理实验室清洁、整齐,室内不得存放对样品可能造成污染的挥发性化学试剂。在
试样处理、制备过程中尤其应注意不使样品污染和损失。4.2.8实验室应配急救箱、灭火器、烟雾报警器、洗眼器、防毒面具等与检测范围
相适应安防设施。4.2.9环境空气、废气、水质连续检测系统及需在现场进行采样和检测的项目,其环境条件应按有关标准、规范进行控制
。标题:检测环境控制程序文件编号:CX18-2016第2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4.3
质量负责人组织对检测环境实施监督。若环境条件不符合要求,质量负责人应责成相关科室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使其达到标准、规范的要求
。4.4当环境条件危及到检测结果时,检测人员应终止检测并报项目负责人,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检测工作有效进行,同时对此期间出具的检测
数据有效性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4.5综合室负责空调、去湿机等各种保证环境条件设施的日常维护,定期检查设施完好性和环境条件的符合
性。4.6进入和使用特殊工作区域的限制计算机房、化学危险品库、样品管理间、贵重大型仪器间、自动检测控制室等可划为特殊区域,实验室
内无关人员不得随便进入。五、附表或记录5.1CX18-01试验室环境条件记录表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30-2016《检
测工作程序》标题:实验室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19-2016第1页共2页第3版第0次
修改一、目的加强实验室内务管理,保证实验室环境条件和设施便于检测工作正常运行,并符合有关安全、健康、环保的要求。二、范围适用于
实验室的内务管理和安全管理。三、职责3.1各科室负责本科室范围内的实验室设施、环境卫生和工作秩序的日常管理,负责有关安全、健康
设施的正确使用、维护和保养;3.2质量监督员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的监督;3.3行政科负责实验室的安全、消防管理。四、程序4.
1内务管理4.1.1检测人员应经常打扫、整理实验室,保持地面、桌面、仪器设备表面的整洁和各种仪器、设备、器皿的有序放置。实验操
作时,应着工作服。实验室内严禁吸烟,不准放置与实验无关的杂物,不得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4.1.2实验室内应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且
布局合理、取用方便,各检测科室负责水、电、气、暖、消防器材等各种设施的日常性检查,实验后及时切断设备的水、电、气源。下班前应检查实
验室门窗是否关闭。4.1.3外来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实验室,确因工作需要(如参观、复议等)应经实验室主任批准由本实验室人员陪同方可进
入。4.1.4实验室走廊、楼梯、出口应保持畅通。4.1.5为保证实验室相邻区域之间不产生不利影响,实验室布局上应采取有效的隔离
措施。4.1.6对检测场所有进行修理、改造、装饰等要求时,由各检测科室提出相应方案,经技术负责人审核、实验室主任批准后,由行政科
组织施工,检测业务科室做好协助工作。4.2危险品管理。4.2.1本实验室使用的危险品包括:易燃、易爆、有毒、强腐蚀性化学物品及
高压气瓶等。4.2.2危险品的申购、领用按《服务和供应品管理程序》执行。各检测科室应对领用的危险品指定专人妥善保管。4.2.3
危险品试剂不能放在敞开式实验架上,应置于隔离室或隔离柜内。剧毒品必须保存于保险柜内,两人共管。4.2.4高压气瓶应按不同性质气
体隔离,于指定地点靠墙直立固定存放,氢气、氧气、乙炔等易燃易爆气瓶不能存放在易燃化学物品附近,与明火和加热设备的距离应符合安全要求
,切忌日光直射,保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标题:实验室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19-2016第2页共2页第
3版第0次修改4.2.5危险物品上必须要有清晰的标签和明显的标志。保管人员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4.2.6各级各类检验人员要熟悉危险物品的种类,使用操作方法及保管贮存措施施,熟悉各种意外伤害的处理和中毒解救措施,以防止意
外事故的发生和蔓延。4.3“三废”处理4.3.1“三废”是指检测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废气、废液和废弃物。4.3.2各检测科室
负责对“三废”的日常处理,不得随意擅自排放和丢弃未经处理的“三废”。4.3.3“三废”处理应有专用的记录本,记录内容包括处理日期
、“三废”名称、处理数量、处理方法、处理人和科室主任签字等。4.3.4废液及废弃物处理:凡能回收利用的废液如实验用后的氯仿、四氯
化碳、含银的废液等,应尽量回收利用;酸碱类废液应适当集中后用氢氧化钠或硫酸中和至近中性后用水稀释排放;含氰化物的废液应单独处理,在
碱性条件下加漂白粉使其分解,再清洗排放;实验用后的四氯汞钾、农药、含砷废液须倒入专用具盖废液桶;接触过剧毒品的手套、滤纸等废弃物应
用专用具盖桶收集,集中处理。4.3.5废气处理:样品消化、萃取等过程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应在通风柜中进行;原子吸收仪、原子荧光光
度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液相色谱仪、测汞仪等仪器分析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应抽至室外稀释排放。4.3.6本实验室无法处理的测
试废液和废弃物用具盖专桶收集后,由行政科定期送具有资质的处理单位统一处理。4.4仪器设备安全接地、防触电贵重仪器设备及用电负荷大
的仪器设备应安全接地或屏蔽接地,应定期对接地装置进行检查和维护。仪器设备使用前必须检查其安全性能,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4.5
防盗人员离开实验室时,及时关闭门窗。重要实验室和保管贵重物品、剧毒品、危险品的库房应有安全防盗措施(如加防盗门窗、保险柜等),并由
专人保管。五、附表或记录5.1CX19-01日常监督计划表5.2CX19-02日常监督记录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08
-2016《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标题:检测方法及方法确认程序文件编号:CX20-2016第1页共3页
第3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对本实验室开展的检测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控制,以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二、范围适用
于本实验室检测活动的各个直接环节方法选用、制定和确认。三、职责3.1各检测业务科室负责检测方法的选用、制定、验证和不确定度分析
;3.2质量监督员负责对在用检测方法的有效性进行控制;3.3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对制定方法的评审和验证;3.4技术负责人
负责检测方法的确认、批准。四、程序4.1方法的选用4.1.1档案管理员负责检索最新检测方法标准、规程及其他技术规范,提供受
控标准文本清单,并按《文件控制程序》保证检测人员所用文件是最新有效版本。4.1.2检测人员在接受检测任务后,选择符合要求的标准
方法,开展检测工作。4.1.3对于非标准方法应注意:4.1.3.1由项目负责人应与委托方协商,征得委托方同意,并双方签字后方可
执行。4.1.3.2如委托方委托检测时,指定特殊就检测方法,可采用委托方提供的可靠的检测方法。4.1.4当采样作为检测方法的一
部分时,则同时执行《采样程序》,加强对样品的管理。4.2制定检测方法4.2.1制定检测方法的条件(1)检测业务科室接收到检
测任务后,检索在用受控文件,确认没有现行有效版本的检测方法时,需制定检测方法;(2)原选用的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表明,其测量不确定度过
大、影响检测数据的可靠性时,需重新制定检测方法;(3)超出其预定范围使用的或扩充和修改标准检测方法时,需制定检测方法。4.2.2
检测业务科室指定检测人员依据客户的要求,查找标准、规程、技术规范或有关科技书籍、期刊,选用或参照相关的检测方法,编制检测方法。若
选用的方法部分属于站内在用受控文件的有关内容,在编写检测方法时,可直接注明引用文件的名称、章节和序号等;若采用客户指定的或科技书籍
、期刊上公布的方法等,则在编写检测方法时,采用其复印件作为附件。4.2.3制定的检测方法应包括以下内容:(1)方法名称及编号;
(2)适用范围;标题:检测方法及方法确认程序文件编号CX20-2016第2页共3页第3版
第0次修改(3)对样品要求;(4)被测定参数名称及范围;(5)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6)环境条件;(7)操作过程的描述,包括:
——样品采集、处理、运输、存储和准备;——测试前的检查;——仪器设备检查和校准(或调整);——测试过程;——测试结果和记录方法;—
—安全措施等注意事项。(8)需记录的数据、计算公式、结果表达方式;(9)精密度、准确度和不确定度评定。4.2.4根据编制的检测
方法进行检测试运行、数据处理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出具试运行检测报告,报质量负责人组织评审。4.3制定方法的评审4.3.1质
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对本实验室新制定的检测方法按《新项目评审程序》进行评审。审核制定的检测方法内容是否全面,方法能否满足客户提出的技术
要求,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是否合理,结果表达是否准确。评审后经技术负责人批准。4.3.2评审中发现制定的方法不能满足客户要求时,应
及时与客户协商。4.4制定方法的验证4.4.1依据制定的检测方法开展正式检测,出具正式检测报告;4.4.2质量负责人组
织相关人员,采用类似方法进行比较、用标准物质进行核对或采用实验室间比对等方式对制定方法的结果进行验证,以证明其能满足预期的用途。4
.5方法的确认4.5.1确认范围(1)非标准方法;(2)本实验室制定或选定的方法;(3)超出预定范围使用的标准方法;(4)
扩充和修改过的标准方法。4.5.2确认技术采用以下5种技术之一,或是其组合进行确认:(1)使用标准物质进行核对;(2)与其它方
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标题:检测方法及方法确认程序文件编号:CX20-2016第3页共3页第3版
第0次修改(3)实验室间比对;(4)对影响结果的因素进行系统性评审;(5)对所得结果不确定度进行评定。4.5.3确认
办法(1)对于本实验室选用新版标准、规程、技术规范开展的检测方法,授权签字人在签发检测报告时,应将新旧标准、规程、技术规范的技术要
求、检测条件和操作过程进行比对,对开展的检测能力进行确认。(2)对于其它需确认的方法,质量负责人应尽可能选择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
际中已经公布的、可行的方法;尽可能选择权威技术机构或有关科学文献、刊物公布的方法,以及其它可以参考的可靠的检测试验方法。(3)对
于其它需确认的方法,质量负责人应审核方法的编制,并召集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研讨、论证、必要时进行验证性试验,或召开专家评审会。论证或验
证结果,应有书面记录,经技术负责人批准生效,并应登记备案。(4)确认方法应尽可能全面,以满足预定用途或应用领域的需要。确认情况应记
录入《检测方法确认表》中。4.6测定不确定度的评审详见《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4.7数据控制检测人员按检测方法中规定的要求
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并由校对人员进行核对。当利用计算机和自动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存储、运算和转移时,则按《网络系统、检测用计算机及计
算机软件管理程序》执行。五、附表或记录5.1CX20-01方法确认评审表5.2CX20-02允许方法偏离申报审批表5.3
CX20-03计算机内容变更申请表5.4CX20-04计算机软件登记表5.5CX20-05现行有效标准清单六、相关程序文
件6.1CX04-2016《文件控制程序》6.2CX06-2016《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程序》6.3CX21-201
6《新项目评审程序》6.4CX22-2016《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6.5CX28-2016《采样控制程序》标题:新项
目评审程序文件编号:CX21-2016第1页共2页第1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为开展新的检
测项目提供足够的能力和资源,保证新项目的工作质量。二、范围本程序适用于以下新开展的检测项目:2.1需投入经费的新项目;2.2利用
现有设备新开展的项目;2.3现已开展、但技术依据发生较大变化的项目;2.4本实验室新制定检测方法的项目。三、职责3.1各检测科
室负责新项目的立项申报及筹建;3.2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新项目评审;3.3技术负责人负责新项目的技术审批;3.4实
验室主任负责新项目的立项批准。四、程序4.1新项目申请4.1.1新项目申请科室负责新项目依据标准及其它技术资料的收集、调研,
写出调研报告,内容包括:目的意义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经费概算等。4.1.2新项目申请科室填写《新开展项目申请
/审批表》,由室主任签署意见后连同调研报告一并交技术负责人审核、实验室主任批准。4.1.3实验室主任批准后列入工作计划并通知相关
检测科室。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项目,由实验室主任将有关材料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列入工作计划并通知相关检测科室。
4.2新项目筹建4.2.1新项目负责人应熟悉新项目依据的标准、检测方法等技术资料,作好技术准备工作。4.2.2新项目负责人列
出所要购置仪器设备清单,做好仪器设备购置前的信息收集和调研工作,并按《仪器设备管理程序》、《标准物质管理程序》做好仪器设备和标准物
质的订购、验收、领用工作。4.2.3新项目负责人根据标准、检测方法和其它有关技术资料编制作业指导书。4.2.4质量负责人负责新
项目人员培训和考核取证工作。4.2.5新项目负责人准备测试样品,按作业指导书进行检测试运行,并做好记录。4.2.6试运行正常后
,新项目申请科室向质量负责人申请评审;质量负责人组织人员对新项目进行评审,填写《新开展项目申请/审批表》,并报技术负责人审批。如评
审结果为不符合,由责任科室进行整改,直至达到要求。标题:新项目评审程序文件编号:CX21-2016第2页共
2页第3版第0次修改4.2.7新项目通过评审后,可对社会开展具有法律效力以外的一般委托检测业务。如需对社会出
具公证数据,由质量负责人组织进行计量认证扩项申请的准备工作,待新项目通过计量认证后,方可对外正式开展具有法律效力的公证检测业务。4
.3检测依据发生较大变化的项目4.3.1当检测所依据的检测方法标准、规范等发生较大变化时,相关检测科室应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室
主任审核后报技术负责人审批。4.3.2责任科室按本程序4.2条款负责项目改造工作的落实。4.4新开展项目的所有相关记录、原始资
料交办公室存档。五、附表或记录5.1CX21-01新检测项目研究文件清单5.2CX21-02开展新项目申请表5.3CX
21-03新检测项目任务书5.4CX21-04新检测项目研究方案5.5CX21-05开展新项目评审表5.6CX21-0
6新检测项目研究评审报告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23-2016《仪器设备管理程序》6.2CX27-2016《标准物质管
理程序》标题: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文件编号:CX22-2016第1页共6页第3版第0次
修改一、目的为合理表征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给出合理统一的不确定度评定方式和步骤,定量说明测量结果的可信度,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二、范围适用于本实验室检测过程中可能导致不确定度来源的管理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三、职责3.1质量监督员组织对测量不确定
度的评定;3.2质量负责人对评定的测量不确定度确认;3.3检测人员提供采样、测量过程中有关不确定度信息,并实施本程序;3.
4仪器设备管理员提供测量仪器特性的不确定度信息。4.1检测工作中测量不确定度有以下主要来源,具体由检测人员、设备管理人员提供
相关信息:(1)采样代表性不够;(2)样品均匀性;(3)测量过程中环境条件不完善;(4)测量仪器分辨率、精度不能满足要求;(5)分
析测试方法和检测过程的偏差(主要指反应效率、分析空白、基体效应、干扰影响、回收率等不确定度分量);(6)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7)
试剂纯度;(8)数据处理和修约;(9)操作人员素质因素。4.2测量不确定度由质量监督员组织评定计算。4.3测量不确定度分类
测量不确定度分类见图1。标题: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文件编号:CX22-2016第2页共6页第3版
第0次修改标准不确定度B类标准不确定度UB(ui)U(k=2)U(k=3)U95U99扩展不确定度不确定度A类标准不
确定度UA(ui)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A类相对不确定度UAre1相对扩展不确定度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相对不确定度度合成相对不确定度Uc
re1B类相对不确定度UBre1测量不确定度Ure1(k=2)Ure2(k=3)Ure195Ure199图1测量不确定度分类标
题: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文件编号:CX22-2016第3页共6页第3版第0次修改建立数
学模型确定被测量Y与输入量X1,X…XN关系求最佳值由Xi最佳值xi得Y最佳值y列不确定度式分析由测量所有可能不确定度来源按不确定
度传播律列不确定度式标准不确定度评定B类评定A类评定N标准不确定度评定是否完成?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算扩展不确定度不确定度报告图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图标题: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文件编号:CX22-2016第4页共6页第3版
第0次修改4.4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过程4.4.1建模:建立测量结果的数学模型,明确测量结果不确定度来源,被测量Y常取决
于其它量Xi;i=1,2,…,N,即Y=f(X1,X2,…,XN)。由X1,X2……XN的最佳值x1,x2……xN可得到Y的最佳值
y,则y=f(x1,x2……xN)。Y的标准不确定度uc(Y)取决于Xi的标准不确定度:uc(Y)=ψ(u(X1)
,u(X2),…,u(XN))4.4.2不确定度来源分析以评定模型为基础,分析有哪些不确定度分量、各个不确定度分量构成
和不确定度分量的性质(A类或B类)。应层次分明、归类正确。4.4.3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1)A类不确定度评定用对观察列进行统计分
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称为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A类不确定度评定采用贝塞尔法,最佳值平均值平均值的标准不确定度(2)B类确定度
评定用不同于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度度,称为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获得B类标准不确定度信息来源有:a.倍数如xj
取自仪器使用说明书、校准证书、手册和其它来源,且给出的不确定度U(xj)为标准偏差的kj倍,则标准不确定度u(xj)=U
(xj)/kj。b.正态分布如给出不确定度U(xj)对应的置信水平p为0.95,0.99,0.997时k=1.96,2.
58,3,即可得标准不确定度:u(xj)=U(xj)/kj。c.均匀分布当Xi在[xj-a,xj+a]区间内,各处出
现的机会相等,而在区间外不出现,则xj服从均匀分布。xj的标准不确定度标题: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文件编号:CX22-2016第
5页共6页第3版第0次修改当B类评定分量无任何信息,仅知它在某一区间内变化时,经常采用均匀分
布。4.4.4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引入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完全相关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无相关时合成标
准不确定度4.4.5计算扩展不确定度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乘以包含因子k,扩展不确定度为U=kuc(1)一般情况下,k=2~
3(2)测定次数较少时,由置信概率查t分布表得出k值,包含因子——置信系数——显著水平——自由度自由度(n测定次数)4.5检
测方法标准、技术文献、参考资料或其他实验室的评定已给出的不确定度值,经质量监督员确认后,可予以采用。4.6测量结果报告4.6.1
若仅有不确定度时,用下列形式:U=自由度=置信水平P=4.6.2若有测量结果时,可采
用下列形式之一:(1)=U==P=(2)=P=4.7
不确定度报告4.7.1要给出尽可能多的信息,多到可以复现。4.7.2可以用绝对形式也可用相对形式。4.7.3通常情况下用扩
展不确定度。4.7.4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只能取两位,计算中间过程可多取一位。4.7.5不确定度是有单位的,与最佳值的单位
一致。4.7.6报告测量结果时,其中最佳值的最末位数数量级与不确定度末位数的数量级相等。标题: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文件编号
:CX22-2016第6页共6页第3版第0次修改4.7.7遇到下述情况之一时,应在检
测报告中提供测量不确定度的信息:(1)客户有要求时;(2)不确定度对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影响时;(3)不确定度对满足某标准、规
范极限有影响时。4.8检测实验室不确定度估算方法的简化4.8.1对检测实验室,有些检测A类评定分量占主导地位,B类评定分类可
以忽略不计。4.8.2进行不确定度估算时:(1)可以不给自由度;(2)合成时,可以不考虑相关性;(3)k可以统一取2。4.8.
3对于广泛公认的检测方法,如果该方法规定了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的极限值和计算结果的表示形式,在实验室遵守该检测方法和测量结果报
告要求的情况下,即可认为符合要求。五、附表或记录CX22-01测量不确定度分析评定报告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30-2016
《检测工作程序》6.2CX28-2016《采样控制程序》6.3CX35-2016《质量控制程序》6.4CX37-201
6《检测报告管理程序》标题:仪器设备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23-2016第1页共4页第3版
第0次修改一、目的对全实验室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二、范围适用于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
、建档、使用、维护、标识、修理、报废等项管理。三、职责3.1技术负责人负责仪器设备的申购、维修、停用、降级的审批,实验室主任负
责仪器设备申购、报废的批准;3.2各检测科室负责本室仪器设备购置申请、使用、日常维护以及仪器设备操作使用、维护规程的编写;3.3
质检室负责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标识管理;3.4办公室负责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四、程序4.1购置4.1.1检测科室需购置
仪器设备,应填《仪器设备申购表》,室主任签署意见后,交技术负责人审批、报实验室主任批准。4.1.2对价值5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
除填写《仪器设备申购表》外,检测业务科室还应提交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各供方同类仪器设备性能及主要技术指标、质量保
证能力、同类仪器设备的价格比、用户使用情况等。4.1.3批准后的《仪器设备申购表》交质检室采购,购置合同由办公室归档。4.2验
收4.2.1仪器设备购入后应经调试、验收合格,计量器具经计量检定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由仪器设备管理员会同检测科室验收,仪器使用人
在《仪器设备档案》本的仪器启用验收记录中填写验收记录。验收内容包括:(1)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整机完整性与外观检查,检查主机、附
件与合同及装箱单是否一致,使用说明书等技术资料是否齐全。(2)根据合同规定技术要求和相应的标准、规程、使用说明书等对仪器设备性能及
技术指标进行质量验收。4.2.2验收后处理(1)验收合格的仪器设备按本程序4.3条款建档。(2)验收不合格的仪器设备由质检室与供
方进一步协商处理。4.3建档4.3.1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仪器设备统一编号并登记。4.3.2各检测科室协助仪器设备管理员做好仪
器设备档案资料的整理收集工作,包括:申购表,购置合同及购置调研报告,出厂合格证,使用说明书,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规程或自校规范,维护
方法,校准、检定证书或自校记录,比对报告,期间核查记录,功能检查记录,使用维护记录,维护计划,自校仪器量值溯源图以及仪器设备档案本
中包含的所有信息。标题:仪器设备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23-2016第2页共4页第3版第
0次修改4.3.3办公室负责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确保仪器设备档案的完整性。4.4使用4.4.1仪器设备放置地点应满足标准、技
术规范和使用说明书要求的环境条件,注意电源电压、温湿度、电磁干扰、有害气体、噪声与振动等因素,不应存在危及仪器设备及其辅助设施安全
使用的外界因素。4.4.2仪器设备应办理领用手续,明确保管人和放置地点,保管人或放置地点有变化时应及时通知质检室,在《仪器设备档
案本》中记录。4.4.3凡对检测结果准确度和有效性有影响的测量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检定或校准。4.4.4当使用说明书不
够详细、不足以指导操作,或会对检测工作带来危害时,由仪器设备使用科室负责编写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室主任审核后,交技术负责人批准。仪器
设备使用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为:(1)设备开机前要求:包括环境条件要求和配件安装、接线等要求。(2)接通电源开机后要求:包括开机步骤
,预热时间、有关数据显示要求、状态记录等。(3)仪器设备状态检查及自校操作要求:包括仪器设备零位、满量程调整及检查,与标准样品的比
对及数据记录等。(4)正常测试时的具体操作步骤。(5)测试结束后仪器设备的操作要求:包括仪器设备及配件的复位,相关数字指示、显示复
零要求等。(6)设备使用完毕后操作要求:包括关闭水、气、电源的顺序,电源插头的连接及必要的后处理等。(7)仪器设备操作过程中的注意
事项。(8)操作过程中出现故障的处理。必要时,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规程应包括维护和期间核查要求的内容。4.4.5操作特殊类型仪器设备
人员应由实验室最高管理层授权,仪器使用者应经过技术培训,熟悉使用说明书或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的内容,防止操作不当造成人员和设备事故。4
.4.6使用仪器前,必须检查其是否在合格或准用有效期内,并检查环境条件是否符合使用要求,使用后应在《仪器设备使用登记本》中作好登
记。《仪器设备使用登记本》用完后应交办公室存档。4.4.7凡发生仪器设备损坏或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贴上“停用”标志,
必要时进行有效隔离。相关检测科室应核查由于上述缺陷对以前所进行检测工作的影响,并应执行《不符合的检测工作控制程序》。4.4.8外
单位借用仪器应经实验室主任批准,仪器设备保管人员应做好借用前和归还时的功能检查工作,必要时按《期间核查程序》进行核查,并做好记录。
4.4.9必要时应进行仪器设备期间核查,以保持其校准状态的可信度,详见《期间核查程序》。4.4.10因工作需要需运输仪器设备
时(如外出采样、现场检测、送检、外借等情况),在运输前后均应检查其功能,运输途中进行保护性包装,运输工具要合适,做到防震、防尘、防
雨、防潮。搬动时应轻拿轻放,有放置位置提示要求的,按位置提求要求摆放,无放置位置要求的,按正常使用状态摆放。4.5维护4.5.
1根据仪器设备性能和说明书要求,在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规程中明确维护要求和维护方法。标题:仪器设备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23-
2016第3页共4页第3版第0次修改4.5.2对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仪器设备由仪器设备
管理员会同各检测科室共同制定年度维护计划,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由仪器设备使用人员实施维护。4.5.3仪器设备使用人员应对所使用
的各类仪器设备做好日常维护保养,注意防震、防虫、防潮,使用后及时清理、保持整洁,保管好所有的附件和工具。4.5.4仪器设备较长
时间不用时,也应定期维护,并按说明书要求定期通电,检查其功能是否正常。4.5.5仪器设备维护计划和维护记录由办公室归档。4.6
标识管理4.6.1本实验室控制下的所有仪器设备应有校准状态标识,根据下述状态,分别贴上相应标识:(1)合格证(绿色)(a)经计
量检定、校准或比对证明性能指标符合要求者;(b)不必检定/校准,经检查功能正常者(如计算机、打印机、冰柜、冰箱、空压机、超声波提取
器、振荡器、稳压器等)。(2)准用证(黄色)(a)经检定、校准或检验,证明其性能指标在一定量限、功能内符合使用要求的仪器设备,且写
明限用范围;(b)降级使用的仪器设备。(3)停用证(红色)(a)损坏的仪器设备;(b)计量检定/校准/比对不合格的仪器设备;(c)
超过检定周期的仪器设备;(d)暂不使用的仪器设备。4.6.2每台仪器设备应有明显的标识表明其状态,由仪器设备管理员根据有效证书负
责填写相应标识及其内容后交仪器设备使用科室粘贴。4.7停用4.7.1经使用科室主任同意、报技术负责人批准、质检室备案,可对暂不
使用的仪器设备贴上“停用”标识。4.7.2停用后重新启用的仪器设备应向技术负责人申报,经检定合格并贴上合格标识后方可使用。4.8
修理4.8.1经检定/校准/比对不合格或检测过程中发现有问题的仪器设备,由使用科室填写《仪器设备维修申请表》报质检室确认并经技
术负责人批准后,由质检室负责组织修理。4.8.2修复的仪器必须经过检定/校准或检验,证明满足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4.7.3修理
情况需登入《仪器设备使用档案》。4.9报废4.9.1对因故无法满足检测要求并无法修复的仪器设备,可申请报废。由使用科室在《仪器
设备档案》本中填写《仪器设备报废审批表》,经室主任同意、报技术负责人审批、实验室主任批准。报废的仪器设备由质检室组织处理。标题:
仪器设备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23-2016第4页共4页第3版第0次修改4.9.2报废后
的仪器设备档案仍由办公室保存。4.10利用外部设备的管理4.10.1当仪器设备突然损坏、而工作又急需时,或对使用频率低且价值昂
贵、本实验室尚未配置的仪器设备,可租借外部设备。4.10.2租借外部设备必须先填写《使用外部设备登记表》,经室主任同意后,报技术
负责人批准。必要时,相关科室负责与对方签订协议并留档。4.10.3利用外部设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量程、准确度等技术指标符合
检测工作的需要;(2)具备有效的合格证明,计量器具必须具备有效检定证书;(3)仪器设备的使用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应检测工作要求。五、
附表或记录5.1CX23-01仪器设备购置申请单5.2CX23-02仪器设备验收表5.3CX23-03仪器设备一览表5
.4CX23-04仪器设备维修维护计划5.5CX23-05仪器设备期检校计划5.6CX23-06仪器设备维修申报表5
.7CX23-07仪器设备维修维护记录5.8CX23-08仪器设备检定校准通知5.9CX23-09仪器设备使用记录5
.10CX23-10主要仪器设备授权使用一览表5.11CX23-11仪器设备降级使用评定表5.12CX23-12试验设备出库
回库状态检查记录5.13CX23-13仪器设备报废封存申报表5.14CX23-14设备档案及检定证书移交登记表5.15CX2
3-15仪器设备问题整改通知单5.16CX23-16仪器设备故障维修记录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10-2016不符合检测工
作控制程序6.2CX24-2016期间核查程序6.3CX38-2016档案管理程序标题:期间核查程序文件编号:CX24
-2016第1页共1页第1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保持测量仪器设备在两次检定/校准期间校准状
态的可信度,使其满足检测工作要求。二、范围适用于对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有效性有影响的测量仪器,重点是检测关键项目、使用环境较差或使
用频繁、漂移率大、且有稳定核查标准的在用仪器设备。三、职责3.1各检测业务科室负责本室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计划的编制和实施;3.2
质量负责人负责期间核查计划批准;3.3办公室负责期间核查记录的归档。四、程序4.1检测关键项目、使用环境较差或使用频繁、有
一定漂移率、且具有稳定核查标准的仪器设备在两次校准或检定之间必须进行期间核查。4.2各检测业务科室每年编制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计划,
期间核查计划由质量负责人批准。4.3检测人员按计划进行期间核查,必要时,可会同仪器设备管理员一起进行,期间核查应有记录。质量监督
员负责期间核查的现场监督,科室主任对期间核查结果进行确认。4.4如期间核查结果不合格,应立即按《仪器设备管理程序》规定办理停用手
续。同时对期间核查前发出的有关检测报告进行追溯分析,及时通知可能受到影响的委托方,具体按《不符合的检测工作控制程序》执行。4.5
检测业务科室完成期间核查后,及时将记录交办公室存档。五、附表或记录5.1CX24-01仪器设备期间核查方案5.2CX24-
02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计划5.2CX24-03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表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23-2016《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6.2CX10-2016《不符合检测工作控制程序》标题:量值溯源程序文件编号:CX25-2016第1页
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必须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影响的仪器设备、标准物质进行有效控制,保证量值
的可溯源性。二、范围适用于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影响的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量值溯源。三、职责3.1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仪
器设备检定计划的编制,并组织实施;3.2各检测业务科室协助仪器设备检定计划的具体实施;3.3技术负责人负责仪器设备检定计划的批
准。四、程序4.1每年初由仪器设备管理员编制仪器设备检定计划,报技术负责人批准。检定计划应进行动态管理,如仪器设备状态发生变化
(新购置、停用、重新启用、报废等),检定计划应进行相应更改,检定计划的更改应报技术负责人批准。4.2仪器设备管理员根据检定计划,
提前一个月与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联系,送检或现场检定的日期提前5天通知有关检测业务科室。检测业务科
室做好准备工作,并协助送检或现场检定。仪器设备管理员在仪器设备检定后及时在《检定计划及实施记录表》中记录,并将检定结果和证书归档。
4.3外部计量检定服务机构必须是能出具相应的资格、测量能力和溯源性证明的法定计量机构或授权机构。综合档案应保存其相应的资质证明。
4.4对于无检定规程、标准、相关技术资料,或无法溯源到国家基准,或国内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无法检定的仪器设备,可通过自校或实验室间验
证比对试验,证明其符合要求。自校仪器设备应由检测业务科室技术人员编写自校规程,室主任审核、技术负责人批准。4.5仪器设备自校及检
测过程中,应首先使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颁布的具有有效证书的标准物质,保证能溯源到国家基准;当无此类标准物质时,应采用能保证质量
、行业认同的标准物质,并经质量负责人批准。4.6仪器设备使用时,必须具有有效的检定(校准、比对)证书(报告)。如发现使用未经检定
(校准),或检定(校准)不合格的仪器设备,应立即停止检测,并对此期间出具的数据有效性作出相应评价。对于因特殊情况需使用超过检定周期
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必须执行《例外允许偏离程序》,填写《允许偏离申请表》,并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待检测活动结束后立即组织检定,同时评
价检测数据的有效性。标题:量值溯源程序文件编号:CX25-2016第2页共2页第3版第
0次修改五、附表或记录5.1CX25-01仪器设备量值溯源图5.2CX25-02仪器设备自校通知单5.3CX25-03
仪器设备自校记录5.4CX25-04仪器设备运行检查记录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36-2016《例外允许偏离程序》6.2
CX26-2016《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程序》标题: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程序文件编号:CX26-2016第1页
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保证和维持检测工作质量、增强对检测结果的信任,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二、范围适用于外部组织的或由本实验室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三、职责3.1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计
划的制订及组织实施,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活动的结果评定或评价;3.2技术负责人负责实施验证比对计划;3.3综合室负责上报
外部组织的验证比对结果;3.4综合室负责内外部验证比对相关记录、报告等资料的保存和归档。四、程序4.1验证比对分类4.1.1
国家认可委组织的实验室间验证比对。4.1.2省合格评定协会组织的实验室间验证比对。4.1.3本实验室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4
.1.4本实验室组织的内部比对。4.2外部组织的实验室间验证比对4.2.1积极参加国家认可委或省合格评定协会组织的实验室间
验证比对试验。4.2.2收到外部验证比对通知后,如实验室主任认为需要,会同技术负责人制定具体的验证比对计划,计划内容应包括:验证
比对目的、参加验证比对项目及人员、时间安排及经费预算等。4.2.3技术负责人及时组织参加验证比对人员做好准备工作,严格按照组织者
要求和本实验室工作程序进行验证比对工作。验证比对结果由综合室及时反馈给组织者。4.2.4收到技术负责人验证比对总结报告后,由质量
负责人组织相关科室对参加的验证比对项目进行分析与评价,编制本次验证比对总体分析评价报告。4.3本实验室组织的实验室间或内部比对4
.3.1必要时本实验室可根据专业特点组织省内各级实验室间进行比对,或内部比对。4.3.2技术责人负责编制本实验室组织的实验室间
或内部比对计划,并组织实施。4.3.2.1计划内容应包括:比对目的、比对项目及邀请参加单位、参加人员、时间安排及经费预算等。4.3
.3相关检测科室主任组织有关人员按计划参加比对活动。4.3.4质量负责人组织对比对结果分析评价,并编制评价报告。4.3.5综
合室负责将本实验室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评价报告发往有关参加比对的外部实验室。4.4有关实验室间比对评价报告及其原始记录资料等交综合
室归档保存。标题: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程序文件编号:CX26-2016第2页共2页第3版
第0次修改五、附表或记录5.1CX26-01实验室间比对方案5.2CX26-02实验室比对计划5.3CX26-0
3比对试验评审分析报告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04-2016《文件控制程序》6.2CX06-2016《要求、标书和合同评
审程序》6.3CX10-2016《不符合的检测工作控制程序》6.4CX11-2016《纠正措施程序》6.5CX12-2
016《预防措施程序》6.6CX13-2016《记录控制程序》6.7CX15-2016《管理评审程序》6.8CX19-
2016《实验室管理程序》6.9CX20-2016《检测方法及方法确认程序》6.10CX35-2016《质量控制程序》6.1
1CX37-2016《检测报告管理程序》标题:标准物质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27-2016第1页共2
页第3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对标准物质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确保其完整性和有效性。二、范围适用于本实验室标准物
质、基准试剂、标准样品和标准气体的管理。三、职责3.1质量负责人负责标准物质申购、报废的审核,实验室主任负责批准;3.2各检
测科室负责标准物质使用和日常维护;3.3标准物质管理员负责标准物质的采购、验收、发放,证书管理和标识管理。四、程序4.1购置
4.1.1年初由检测人员提出标准物质申购需求,标准物质管理员编制申购计划,交质量负责人审批、实验室主任批准后购置。申购计划应包括
名称、规格、数量、定值范围、成份、用途等。4.1.2标准物质管理员负责标准物质采购,应选择能溯源到SI测量单位或有证标准物质供应
商。4.2验收4.2.1标准物质管理员对购置的标准物质有效证明、品种、数量、有效期进行验收,验收合格者登记入库,对不合格的标准
物质,采取退货或索赔措施,严禁不合格标准物质入库。4.2.2所有标准物质均应有证书,资料员负责证书的管理工作。4.3领用使用
标准物质应办理领用手续,并作好登记。4.4存放4.4.1标准物质应存放在干燥、清洁的专用房间或专用橱柜内,避光保存,严防污染或
损坏,易变化的标准物质最好存放在冷藏柜内。4.4.2对于自配的各类标准贮备液,应按存放条件要求相对集中存放,专人管理。4.5使
用4.5.1标准物质使用前,必须检查其是否在合格或准用有效期内。4.5.2自配标准溶液必须严格按标准方法配置,在配制和标定过程
中应有专人复核每个数据,并贴有显著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及浓度、配置日期、有效期、配制和标定人员姓名等。4.5.3标准滴定溶液的配
制及标定方法详见GB/T601—2002《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4.5.4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原始记录应交标准物质管
理员统一保管。4.5.5现场检测工作中需使用标准物质时,应在标准物质的运输、保管和使用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和损坏。标
题:标准物质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27-2016第2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4.6标准
物质的核查每年两次对库存标准物质进行核查,变色、变质、破损和超过有效期的标准物质按不合格标准物质处理,停止使用、办理报废手续,并在
报废的标准物质证书上加盖“废止”章。五、附表或记录5.1CX27-01标准物质核查计划5.2CX27-02标准物质核查记录
5.3CX27-03标准物质领用记录5.4CX27-04标准物质库存台帐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08-2016《服务
和供应品采购程序》6.2CX13-2016《记录控制程序》6.3CX14-2016《内部审核程序》6.4CX19-20
16《实验室管理程序》6.5CX25-2016《量值溯源程序》标题:采样控制程序文件编号:CX28-2016第1页
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检测样品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采
样工作必须符合标准、规范要求。二、范围适用于采样过程的控制。三、职责3.1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订布点、采样方案;3.2采样
人员实施采样,保证所采样品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负责样品的安全移送工作;3.3样品管理员负责样品的接收、登记,并做好样品标
识以及样品的贮存、流转工作;3.4质量监督员负责采样质量监督;3.5技术负责人负责采样方案审批。四、程序4.1例行检测
采样点位必须进行优化,并经同级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对优化后的最佳测点数、站位、覆盖范围进行定期复验
,当发现环境条件和周边污染状况有较大变化时,应作适当调整并报批。4.2完全按照标准采样方法、采样规范的简单的检测任务,不必编制
采样方案。4.3其他检测任务的布点、采样应根据检测目的,确定采样点位、采样时间、频次、间隔时段和采样方法,使样品在数量上、时空
分布上能正确反映被测物质的浓度水平和变化规律,保证所采样品有足够的代表性、完整性和可比性。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订检测方案,方案应包含有
布点、采样内容,检测方案应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必要时报同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4.4采样工作主要由检测业务科室承担,每个点位应由两
人协同采样,至少有1人参加过同类采样工作。4.5采样人员应提前做好采样设备、器具、物资等准备工作,如大气和废气采样设备的流量校
准、采样管的清洗与干燥,噪声测量仪的声级校准,水和废水采样器具和盛样容器的清洗、固定剂的配制等。4.6按标准、规范和检测方案要
求实施采样。需加化学剂保存的样品,由采样人员在现场加入。采样过程中不得离开现场,不准吸烟。每个样品采完后及时在包装容器上贴好标签、
作好标识,并在采样记录表上做好详细采样记录(包括采样方法、环境条件、采样点位说明及相关图示、采样人签名等)。4.7防止采样过程
中样品被污染,环境检测采样时尽可能采集现场空白样,现场空白和实验室空白两种试验结果之间应无明显不合理差异。4.8采集好的样品应
尽快送实验室。样品运输前,由采样人员清点样品数量,避免漏采。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样品污染、变质,防止盛样容器破损。标题:采样控制
程序文件编号:CX28-2016第2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4.9样品交接过程中如发现
缺样、样品渗漏、污染、破损等情况,按《样品管理程序》及时采取补救措施。4.10水质采样中,清、污采样器具不得混淆。在水质采样准
备间内环境水质采样瓶与污染源废水采样瓶应分架存放,不得混用。4.11质量监督员经常对本科室的采样工作实施监督。4.12检测
人员应熟悉和了解本专业范围内样品的采集程序和方法。对每位新参加采样人员应进行采样前的培训。五、附表或记录5.1CX28-01抽
样计划表5.2CX28-02抽样结果记录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13-2016《记录控制程序》6.2CX29-201
6《样品管理程序》标题:样品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29-2016第1页共3页第3版第
0次修改一、目的样品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对样品的采集、接收、流转、处置、存放以及样品的识别等各
个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并根据客户要求做好样品的保密与安全工作。二、范围适用于本实验室检测工作中样品的采集、接收、处置、识别等
项管理。三、职责3.1样品管理员负责样品的收发、标识、符合性检查、贮存、移交等项管理;3.2检测人员负责样品采集、有效性确认
以及检测过程中样品的贮存、处置、流转、标识转移等项工作,并对检测过程中的样品加以防护。3.3质量负责人负责样品管理状态的监督。
四、程序4.1样品的采集详见《采样控制程序》。4.2样品的接收4.2.1检测样品由样品管理员统一接收,任何人不得直接对外
承接检测样品。4.2.2样品管理员应对样品进行符合性检查,包括:(1)样品包装、标志及外观是否完好;(2)对照检测委托协议、采样
单等检查样品的名称、采样地点、样品数量、形态性状等内容是否一致;(3)样品是否损坏、污染或已过有效期。若检查样品有异常,或对检测方
法规定的条件有所偏离时,样品管理员应填写《样品入库登记表》和《样品处理申请表》如实反映情况。当对样品是否适合检测有疑问时,应及时向
委托方或采样人员询问,要求进一步说明,并由委托方或质量负责人提出处理意见。样品管理员应记录有关说明及处理意见。4.2.3样品符合
性检查后,样品管理员应作好样品登记,确定样品唯一性编号,并将样品标识固定在样品容器上。4.3样品的标识4.3.1样品标识由样品
唯一性编号和样品测试状态标识组成。(1)样品唯一性编号方法×××××××——××××——××样品类别年号月
份日期采样地点或编号样品序号样品类别可分为地表(水)、地下(水)、污(水)、(环境)空(气)、废气、土(壤)、固(废)、煤(
样)、生(物)等。烟尘、油烟样品序号可用滤筒编号代替。标题:样品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29-2016第2页
共3页第3版第0次修改(2)样品测试状态标识分为“未测”()、“在测”()和“测毕”()3种
。样品初始测试状态“未测”()由样品管理员标识;(3)留样样品标识中应含有保留期限的信息。样品标识应明示在样品容器较醒目且不
影响正常检测的位置。在检测过程中由检测人员及时做好分样、移样的样品标识转移,并根据样品测试状态在样品测试状态框中作相应的标记。4.
4样品有效性确认4.4.1样品管理员进行样品符合性检查、标识和登记后,应尽快通知检测人员领样。4.4.2检测人员领取样品
后,应对样品的状态进行记录并确认,包括是否异常或是否与相应的检测方法中所描述的正常状态有所偏离。4.4.3如果对样品是否适用于测
试有任何疑问,或者样品与提供的说明不符,或者对所要求的检测规定得不够详细时,检测人员应通过项目负责人或合同管理员在检测工作开始之前
询问委托方,并要求进一步予以说明,相关过程应作好记录。4.4.4检测人员在完成样品有效性确认后方能开始测试工作。4.5样品的流
转4.5.1样品流转过程中,除样品唯一性编号需转移和样品测试状态需标识外,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随意更改样品唯一性编号。检测原始
记录应使用样品唯一性编号。4.5.2样品在制备、测试、传递过程中应加以保护,避免变质、污染或受到非检测性损伤。4.6样品的贮存
4.6.1水质样品变化快、时效性强,所有样品均留样保存意义不大。但对于测试结果异常或超标样品、应急检测和仲裁检测样品,应尽可能按
样品保存条件要求保留到检测报告发出后15天。4.6.2土壤、底质、生物、煤样、固废等易保存样品应分样保留一年。4.6.3样品贮
存间应置冷藏柜及样品存放柜,用于进本实验室后测试前样品及留样样品的存放,两者需分区放置,以免混淆。4.6.4样品管理员负责保持样
品贮存间清洁、干燥、通风、无腐蚀的环境,并对贮存环境条件加以保持和监控。标题:样品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29-2016第3
页共3页第3版第0次修改4.6.5样品贮存间应有防火、防盗和保密措施,以保证样品安全。4.
6.6样品保存期满后由样品管理员提出处理意见,经原项目负责人批准,安排专人处理,注意处理过程中不得污染环境。4.7分包、流动场
所、现场检测样品的管理4.7.1对提供给分包实验室的样品,在交付前应检查样品的完好性,对重要样品做好分样留样工作,交付分包实验室
的样品应有分包方的接收凭证。4.7.2对流动场所、现场检测样品,检测人员应确保样品的真实属性,做好样品确认、标识及管理工作。4.
8不合格样品(项目)的控制、反馈4.1不合格样品(项目)的检测与正常产品项目检验相同。4.2检测室发现不合格样品(项目
)时,提出检测原始记录。综合办公室针对不合格样品(项目)及时填写《不合格样品(项目)通知单》。经技术负责人签发后及时上报相关单位。
4.3当发现不合格样品(项目)时,检测部负责人负责进行鉴别,对不合格样品(项目)进行明显标识。4.4发现的不合格品(项目)
由相关单位负责处置,本实验室只存档处置结果(《不合格样品(项目)处置及反馈报告》)。五、附表或记录5.1CX29-01样品入库
登记表5.2CX29-02样品发放登记表5.3CX29-03样品留样登记表5.4CX29-04样品损坏丢失报告表5.5
CX29-05样品处理申请表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01-2016《保护客户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程序》6.2CX07-2
016《分包管理程序》6.3CX28-2016《采样控制程序》6.4CX30-2016《检测工作程序》6.5CX31-
2016《现场检测管理程序》标题:检测工作程序文件编号:CX30-2016第1页共3页第3版
第0次修改一、目的加强检测过程控制、规范检测工作秩序,确保检测结果科学、公正、准确。二、范围适用于本实验室开展的各类
检测工作。三、职责3.1实验室主任负责来自省环境保护局等指令性检测业务的接洽和协调;3.2一般检测业务由合同管理员受理,检
测业务科室主任负责任务分流及下达;3.3各检测业务科室组织采样,检测,样品管理,编制、校核检测报告;3.4总工室相关经授权
人员负责检测方案和检测报告的审核;3.5授权签字人负责检测方案和检测报告的批准;3.6办公室负责检测报告发放,检测报告
副本和原始记录归档管理。四、程序4.1检测业务受理4.1.1实验室主任负责来自省环境保护局等指令性检测业务的接洽和协调;
4.1.2合同管理员负责一般检测业务受理;4.1.3外委检测样品由样品管理员按《样品管理程序》统一接收。4.2合同评审按
《要求、标书和合同评审程序》进行。4.3检测任务下达指令性检测任务由实验室主任下达至各检测业务科室,一般检测业务由业务受理科室
主任分流并下达给本科室检测人员,检测人员根据检测委托协议或合同开展检测工作。4.4样品的标识由样品管理员按《样品管理程序》进行样
品标识。4.5检测前准备4.5.1检测业务科室应在检测前选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如需采用非标准方法时按《检测方法及方法确认程序》组
织方法确认并征得委托方同意后执行,检测结束后,所有非标方法的来源、方法确认记录及方法等资料应连同检测报告副本和检测原始记录一并存档
。4.5.2检测人员到样品管理员处领取检测样品。4.5.3对需采样的检测业务,由检测业务科室组织相关人员按《采样程序》进行采样
。4.6检测过程4.6.1检测人员按《样品管理程序》进行样品有效性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4.6.2检查仪器设备是否正常完好,
其校准状态标识是否有效,并做好相关的记录。标题:检测工作程序文件编号:CX30-2016第2页共3页第
3版第0次修改4.6.3检查环境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如检测项目对环境条件有控制要求,应做好环境监控记录。4.6.
4检测人员应持证上岗,并按国家标准、规范或作业指导书所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测。4.6.5检测人员应正确操作仪器设备,如实记录检测原
始数据或现象。检测数据须由校对人员进行校对,校对人员应具备相应项目的上岗资格。4.6.6检测过程中发生下述情况属异常情况:(1)
样品丢失或损坏;(2)仪器设备意外损坏、过载或误操作;(3)突然发生停电、停水等情况;(4)检测环境条件发生较大变化;(5)检测结
果出现明显不合理现象等。当发生异常情况时,按《检测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处理程序》处理,及时在原始记录中记录发生的异常情况,并报告室主
任或项目负责人。当检测无效时,应报技术负责人,由技术负责人决定处理方法。对于造成人员伤亡或设备、样品损坏等情况应按《事故处理程序》
处理。4.6.7现场检测按《现场检测管理程序》进行。4.6.8分包项目按《分包管理程序》进行。4.7检测报告编制、审核
与批准4.7.1本实验室授权的检测报告编写人员或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检测报告,室主任校核,总工室相关经授权人员审核,授权签字人批准
签发。4.7.2检测报告的管理按《检测报告管理程序》进行。4.8报告的发送及保存4.8.1经批准的报告由办公室负责加盖印章后
发放,委托方凭有效证件(如身份证和委托协议、合同副本),领取检测报告。需寄发的报告由项目负责人挂号寄发,并保存寄发记录和凭证。4.
8.2检测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副本由办公室存档。4.9检测后样品处理检测后需留样保存的样品退回样品管理间,由样品管理员根据《样品
管理程序》处理。标题:检测工作程序文件编号:CX30-2016第3页共3页第3版第0
次修改五、附表或记录5.1CX16-01质量监督记录报告5.2CX18-01试验室环境条件记录5.3CX07-01分包
项目申请表5.4CX20-01检测方法确认表等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06-2016《要求、标书和合同评审程序》6.
2CX07-2016《分包管理程序》6.3CX13-2016《记录控制程序》6.4CX18-2016《检测环境控制
程序》6.5CX20-2016《检测方法及方法确认程序》6.6CX23-2016《仪器设备管理程序》6.7CX2
8-2016《采样控制程序》6.8CX29-2016《样品管理程序》6.9CX31-2016《现场检测管理程序》6.
10CX33-2016《检测过程发生异常情况处理程序》6.11CX34-2016《事故处理程序》6.12CX37-201
6《检测报告管理程序》标题:现场检测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31-2016第1页共2页第3版
第0次修改一、目的对现场检测的环境、样品、设备、人员等实施有效控制,以保证所有离开本实验室场所的现场检测工作质量。二、范
围适用于客户要求或必须到现场进行的检测工作。三、职责3.1实验室主任负责来自省环境保护局等指令性现场检测业务接洽和协调;3.2
合同管理员负责一般现场检测业务受理;3.3授权签字人批准现场检测工作方案;3.4检测业务科室负责现场检测的实施和控制。四、程序4
.1现场检测包括以下形式:4.1.1自带仪器设备到现场、由本实验室检测人员实施的检测;4.1.2利用外单位仪器设备、由本实验
室检测人员到现场实施的检测。4.2合同管理员受理现场检测业务,检测业务科室主任下达检测任务。必要时,检测业务科室应编制现场检测工
作方案,经总工室相关经授权人员审核、授权签字人批准后实施。4.3现场检测应由两名以上持证人员进行。4.4现场检测开始前应对现
场环境条件进行必要的监控和记录,确保符合标准、规范要求。4.5应检查现场检测仪器设备的完好性和有效性。4.5.1对自带的仪器设备
在运输途中切实做好防震、防尘、防潮工作,必要时应进行期间核查。4.5.2使用外单位的仪器设备应确认其处于正常完好状态,并具有有效
期内的检定/校准/验证证书。使用者应在原始记录中附该仪器设备的有效证书复印件。无法提供有效证书复印件时,应记录证书的编号、检定/校
准/验证单位及最近检定/校准/验证日期。4.5.3长期借用外单位仪器设备的情况下,应由仪器管理员负责与借方签订仪器设备(租)借用
协议,并纳入本实验室管理体系的管理,仪器设备的有效证书复印件由本实验室存档保管,在原始记录中不必附证书的复印件或相关信息。4.6
现场检测必须按标准、规范或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并认真填写检测原始记录。检测过程中若发生异常现象,可按《检测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处理
程序》处理。4.7检测人员应参加现场检测的全过程,不得擅离职守,应在记录检测结果后再撤离检测现场。4.8检测结束后,由检测人员
对需保存的样品安全、完整送交样品管理员妥善保存,直至样品留存期满。4.9现场检测结束后,按《检测报告管理程序》编制、审批和发放检
测报告。标题:现场检测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31-2016第2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
改五、附表或记录5.1CX31-01外携仪器设备使用登记表5.2CX31-02现场检测环境条件记录5.3CX31-0
3现场检测工作记录5.4CX37-01检测报告审批信息表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29-2016《样品管理程序》6.2
CX33-2016《检测过程发生异常情况处理程序》6.3CX37-2016《检测报告管理程序》6.4CX13-2016《
记录控制程序》6.5CX38-2016《档案管理程序》标题:应急检测工作程序文件编号:CX32-2016第1页
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快速、有序地实施突发性事故的应急检测,为事故处置提供及时、准确和有效
的技术支持。二、范围来自交通主管部门、市政部门或业主单位通知的由本实验室直接实施检测的突发性事故。三、职责3.1实验室主任
负责应急检测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批准检测报告;3.2技术负责人提供可能出现的危害有关的特性、控制标准、检测方法、防护措施、处置技
术等信息资料,审核检测报告;3.3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现场调查,制定检测方案,实施现场采样、测试和实验室分析,编制检测报告;3.
4综合室负责应急检测的运输、物资供应等后勤保障工作。四、程序4.1接报正常上班期间由综合室负责突发事故的接报,节假日和下
班期间由值班人员负责接报;接报人员应作好详细记录,并立即报告实验室主任。4.2决策实验室主任根据事故情况,决定应对办法和要求,
并对应急检测工作进行统一调度。4.3应急检测的准备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和综合室人员在接到通知后1~2小时内,保证完成以下工作
:4.3.1技术负责人将可能出现的危害的有关特性、控制标准、检测方法、防护加固措施、处置技术等信息资料提交给实验室主任和检测室。
4.3.2质量负责人制定检测方案并组织检测室人员完成现场采样、测试的仪器、试剂、器皿、防护器具和记录等准备工作,4.3.3留守
实验室的检测人员进入应急状态,实验室设备进入开机待测状态。4.3.4综合室保证检测车和必要的物资到位。4.4应急检测的实施。
4.4.1总工程师和相关检测业务科室有关人员到达现场,立即展开调查踏勘,确定应急检测方案(包括检测对象、布点方法与范围、检测项
目、采样方式、采样频次等内容),对事故的严重性进行初步判断,并将现场情况和应急检测方案反馈给实验室主任,由实验室主任作出决策。4.
4.2总工程师应及时提供检测业务科室所需的技术支持,对于不具备检测能力的项目,应迅速安排好样品的委托分析事宜。4.4.3按
照检测方案,相关检测业务科室立即安排现场采样测试工作,检测人员应注意自身的安全防护,做好现场记录,并尽可能地协助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
出警戒区域范围及应急防范措施。标题:应急检测工作程序文件编号:CX32-2016第2页共2页第3版
第0次修改4.4.4行政科应及时安排好人员、样品的接送以及物资供应。4.4.5实验室应保证样品随到随检,迅速
提交数据;剩余样品应按保存条件的要求保留到污染事故处置妥当之时。4.4.6检测期间,有关人员间应保持通讯联络和信息传递和畅通。
4.4.7应急检测过程中的仪器设备的校准、质控要求、样品的标识和管理等可以简化,非标方法的确认和设备使用登记可以事后补遗,但采
样测试记录和实验室分析记录仍应按有关程序执行。4.4.8应急检测如与其它工作发生冲突,应优先安排进行应急检测。4.5应急检
测报告4.5.1应急检测报告应及时、迅速,可根据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求通过电话、传真、局域网报告;向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报出的书面报
告须经总工程师审核、实验室主任批准。4.5.2对事故发生后可能长期滞留在水体、土壤、作物等环境中的污染物,应定期跟踪检测,并向
主管部门报告。4.5.3应急检测所形成的各种记录、报告应按《记录控制程序》和《档案管理程序》予以保存。五、附表或记录5.1
CX31-01《外携仪器设备使用登记表》5.2CX31-02《现场检测环境条件记录表》5.3CX31-03《现场检测工
作记录》5.4CX37-01《检测报告审批信息表》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29-2016《样品管理程序》6.2CX3
3-2016《检测过程发生异常情况处理程序》6.3CX37-2016《检测报告管理程序》6.4CX13-2016《记录控
制程序》6.5CX38-2016《档案管理程序》标题:检测过程发生异常情况处理程序文件编号:CX33-2016第1页
共1页第3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正确、合理处理检测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情况,保证检测工作顺利进行并
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二、范围适用于检测过程中发生下述情况时的处理:2.1样品丢失或损坏,检测工作无法继续进
行;2.2检测过程中仪器设备的意外损坏;2.3突然发生停水、停电、误操作或其它干扰;2.4发生人员伤亡事故;2.5检测过程中环境条
件发生较大变化;2.6检测结果的离散性太大等。三、职责3.1凡不危及人身安全、未造成仪器设备和样品损坏、可安排重新检测的异常情
况由各相关检测业务科室负责处理;3.2对造成无法恢复的检测异常情况,由技术负责人主持处理;3.3凡造成人员伤亡、仪器设备损坏
、或给用户带来损失的异常情况,由实验室主任负责主持处理。四、程序4.1异常情况发生时,检测人员应首先尽力保证人员、仪器设备、样
品的安全,并确定是否需要停止检测工作。4.2如已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应立即组织抢救。4.3确认人身安全未遭受危害情况下,应确认使
用的仪器设备是否正常,样品是否遭受损坏,如有仪器设备异常或样品损坏的可能,应立即停止检测并保存已有的数据。4.4在确认仪器、样品
均正常后应对保存下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若有效可继续进行检测;若无效,对于可恢复的检测过程应重新安排检测,并报室主任备查。4.5对于
无法恢复的检测过程,检测人员应报告室主任及技术负责人,由技术负责人召集有关人员分析研究后提出处理意见。4.6对造成人身伤亡或仪器
设备损坏或给用户带来损失的异常情况,应按《事故处理程序》运行,并填写《事故记录表》。4.7对于发生的异常情况,不论检测数据取舍与
否,都应在原始记录中如实记录。五、附表或记录5.1CX33-01检测事故分析处理报告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34-201
6《事故处理程序》标题:事故处理程序文件编号:CX34-2016第1页共2页第3版第
0次修改一、目的及时处理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各类事故,使事故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并通过总结教训、采取纠正措施达到预防类似事故的再次
发生。二、范围适用于在检测工作中所发生事故的报告、分析和处理工作。三、职责3.1事故当事人、在场者或发生事故科室主任负责事故报
告;3.2技术负责人负责事故调查、分析和认定,并提出处理意见;3.3实验室主任负责事故处理意见批准。四、程序4.1事故的认定检测
工作事故包括:4.1.1在样品的运输、分析等过程中发生样品损坏、丢失;4.1.2由于保管、操作不当或意外情况造成仪器设备损坏或人
身伤亡;4.1.3已发往委托方的检测报告有严重错误;4.1.4检测报告、原始记录泄密;4.1.5检测人员玩忽职守,伪造、篡改检测数
据,仿冒他人签字或私盖公章等;4.1.6由于工作疏忽或受不正当的商务、财务等因素影响,造成经济损失或严重社会影响。4.2事故报告
与分析4.2.1一旦发生事故,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保护事故现场,并报告责任科室负责人及技术负责人,事态严重时,同时报告实
验室主任。4.2.2事故责任科室尽快在《事故记录表》中记录事故的全过程(包括经过、原因、后果或影响、直接或间接责任者等)。4.2
.3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事故调查分析。调查人员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后在《事故记录表》中记录,内容包括:调查结果、原因分析
、处理意见建议。4.2.4技术负责人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并报实验室主任审批。4.3事故的处理。4.3.1按事故造成的损失、
产生的后果以及当事人态度给予处理。4.3.2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4.3.3事故影响直
接涉及委托方的,应由当事人、责任科室作出书面或口头致歉,并协商解决办法。由于管理体系原因造成的事故,按《内部审核程序》由质量负责人
组织附加审核。4.3.4事故处理完毕后,有关事故记录、资料等交办公室归档。标题:事故处理程序文件编号:CX34-2016第
2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五、附表或记录5.1CX34-01检测事故分析处理报告5.2
CX34-02事故调查处理记录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11-2016《纠正措施程序》6.2CX14-2016《内部审
核程序》标题:质量控制程序文件编号:CX35-2016第1页共3页第3版第0次修改一
、目的对检测的有效性进行监控,保证检测质量。二、范围适用于现场采样、现场检测、实验室分析等检测活动的质量控制。三、职责3.1
质量负责人负责制订全实验室质量控制计划、质量控制工作的组织管理并负责对监控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审;3.2质控人员负责本室质控工作的
实施与检查,对检测有效性实施监控;3.3各检测科室主任负责本室质控工作的组织落实和质控结果的审核。四、程序4.1质控人员根据
本科室各检测项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监控方法,制订本科室质控计划,上报质量负责人审核汇总后,由质量负责人制订全实验室质量控制年度计划
,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4.2质量控制的方法(1)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或参考物质(质控样)进行准确度控制;(2)参加实验室间
比对或能力验证活动;(3)空白试验、平行样测定、加标回收率测定;(4)利用相同或不同的方法(或仪器)进行重复检测;(5)对有效期内
的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6)一个样品不同特性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选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应与所进行检测工作的类型和工作量相适应。4.3
质控人员在监控过程中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据或检测结果异常时,及时通知检测人员并按《不符合的检测工作控制程序》进
行处理,防止报出错误的结果。4.4实验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按《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程序》进行。4.5采样质量控制4.5.1
采样布点方法及采样点具体位置的选择应符合国家标准及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4.5.2环境检测现场采样时,应选择部分项目采取现场
空白样,与样品一起送实验室分析。并分析比较现场空白样与实验室空白样之间的结果差异。4.5.3采样过程中注意环境条件或工况的变化
,并及时记录。4.6仪器设备质量控制4.6.1检测计量仪器设备应经检定/校准/自校合格。4.6.2对采样设备(特别是空
气和废气采样仪器)应经常进行检查和维护,每次使用前进行必要的校准。4.6.3噪声检测仪每次使用前应用声级校准器进行校准。SO2
、NO2、CO等现场直读式测试仪,每次使用前应用标准物质进行校准。标题:质量控制程序文件编号:CX35-2016第2页
共3页第3版第0次修改4.7标准溶液的配制4.7.1用精称法直接配制标准溶液,应尽量使用
基准试剂或纯度不低于优级纯的试剂,所用溶剂为GB6682-199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规定的二级以上纯水或优级纯(不得
低于分析纯)溶剂。试剂称样量一般不应小于0.1克,用检定合格的容量瓶定容。4.7.2用基准物标定法配制的标准溶液,至少平行标定
3份,平行标定相对偏差不大于0.2%,取其平均值计算溶液的浓度。4.7.3用工作基准试剂标定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时,经两人进行实
验,分别各做四平行,取两人八平行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其扩散不确定度一般不应大于0.2%。4.8校准曲线的制作
与使用4.8.1按分析方法步骤,通过校准曲线的制作,确定本实验室条件下的测定上限和下限。使用时,只能用实测的线性范围,不得将校
准曲线任意外延。4.8.2制作校准曲线时,包括零浓度点在内至少应有6个浓度点,并包括分析方法的测定上、下限点。4.8.3离
子选择电极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冷原子吸收(荧光)测汞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仪器分析方法校准曲线制作必须与样品
测试同时进行。4.8.4校准曲线比较稳定的分光光度法项目,每次分两天至少做两条校准曲线,要求两条曲线的回归方程之截距、斜率经检
验无显著性差异后,合并使用。每条校准曲线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一个月。标准溶液或其它主要试剂重新配制后,应重新制作校准曲线。4.8.5
制作校准曲线用的容器和量器,应经检定合格,使用的比色管应配套。4.8.6在样品分析不制作校准曲线的情况下,应在样品分析同时测
定校准曲线上1~2个点,其测定结果与原校准曲线相应浓度点的相对偏差不得大于5%,否则需重新制作校准曲线。4.9精密度控制用平行
双样进行精密度控制。凡能进行平行双样分析的项目,每批样品均做10~15%的平行双样,样品数较少时,每批样品应至少测定一份样品的平行
双样,相对偏差应符合《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第四版)》表2-5-3实验室质控指标体系的要求。4.10准确度控制4.10.1
环境检测可采用测定标准物质(或质控样)作为准确度控制手段,选用的标准物质(或质控样)尽可能和分析样品具有相近的基体。污染源检测推荐
测定加标回收率作为准确度控制手段。4.10.2标准样品测量的相对误差及加标回收测定的回收率应符合《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表2-5-3实验室质控指标体系的要求。4.11质控人员负责落实本室检测人员的检测质量控制工作,分发质控盲样,检查、汇总有关
质控数据。4.12质量负责人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实验室监控方法、监控计划、监控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审。标题:质量控制程序文件
编号:CX35-2016第3页共3页第3版第0次修改五、附表或记录5.1CX35-0
1年度质量监控计划表5.2CX35-02质量监控异常情况记录5.3CX35-03质量监控期间核查计划5.4CX35-04
质量监控期间核查评审报告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10-2016《不符合检测工作控制程序》6.2CX26-2016《实验
室间比对、能力验证程序》标题:例外允许偏离程序文件编号:CX36-2016第1页共2页第3版
第0次修改一、目的对允许偏离方针、程序或标准(规范)的例外情况作出规定,严加控制,以保证能正常有序地进行检测工作。二、范
围适用于由于时间紧迫或无法克服的客观原因,对检测依据(标准)偏离,或者文件化的政策、程序或标准(规范)的内容本身存在着不尽合理的
地方而出现的偏离。三、职责3.1检测项目负责人负责提出偏离申请。3.2质量负责人负责涉及管理体系程序的例外偏离批准;3.3
技术负责人负责涉及检测过程技术问题的例外偏离批准。四、程序4.1由于情况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管理体系运行或检测过程中可能会发生
对现行程序、检测标准进行偏离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但不仅包括)以下情况:(1)某些管理体系文件制订不完善、未及时修订;(2)完成紧
急检测任务时需使用超检定周期测量设备;(3)特殊情况下需偏离标准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检测。4.2允许例外偏离以不违背本实验室质量
方针、不降低质量要求为原则。执行例外偏离后,检测人员应对偏离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初步评估。4.3偏离的申请与核查4.3.1检测员在执
行检测活动中,当出现本程序适用范围内发生的情况时,可以向检测项目负责人提出例外或偏离申请。4.3.2由检测项目负责人填写《例外允
许偏离申请表》,说明偏离的内容与原因,交综合室核查。4.3.3综合室应对申请的原因核对质量体系的有关文件和要求,确认需要实施偏离的
,对一般的偏离,可同意实行例外许可并实施跟踪,特殊重大情况应拟定一个实施跟踪和善后处理措施的建议,交技术负责人或质量负责人审批。4
.3.4必要时,技术负责人组织进行验证以表明例外偏离不会影响质量。4.3.5当综合室在审核中认为可能造成下列不良后果时,应向技术
负责人提出明确的意见:(a)可能涉及法律或法规的规定;(b)涉及合同质量;(c)涉及实验室的质量方针;标题:例外允许偏离程序文
件编号:CX36-2016第2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d)有违实验室的公正性;(e)有
严重的社会影响;(f)对人身和财产构成危害;(g)对仪器设备和样品有影响;(h)其它不良的连带影响;(i)难以追溯结果。4.4重
大偏离的审批4.4.1技术负责人对重大偏离的审批即对检测部提出的重大偏离要求签署批准或不批准。4.4.2对由于质量体系存在缺陷的例
外许可,技术负责人应向质量负责人通报,由质量负责人作出质量体系文件的修订、调整或补充计划报总经理批准后实施。4.4.3偏离例外允许
后,应安排份跟踪计划,收集和反馈有关偏离后的影响。如产生产不良影响时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4.4.4如产生重大法律或社会经济后果,质
量负责人则应立即向最高管理者报告。4.5客户确认及资料保存4.5.1对检测或校准方法的偏离,应征得客户同意。4.5.2实施偏
离的例外许可批准文件及客户同意的书面意见或口头意见的记录应附在原始记录后随检验报告一并存档保管。五、附表或记录5.1CX20-
02《例外允许偏离申报审批表》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10-2016《不符合检测工作控制程序》6.2CX20-2016《
检测方法及方法确认程序》标题:检测报告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37-2016第1页共4页第3版
第0次修改一、目的确保本实验室准确、清晰、明确和客观的报告每一项检测或系列检测结果,并符合检测方法的要求。二、范围适用于
本实验室的各类检测报告的编写、审核、批准、更改、补充和保存管理。三、职责3.1技术负责人是本程序的实施负责人,保证程序实施的资源
。3.2综合室负责本程序的运行管理监督。3.3全体检测人员执行本程序。四、程序4.1报告的编写4.1.1检验项目负责人是报告编写
的责任人。4.1.2报告编写的依据应是经审核无误的合格原始记录和现行有效技术标准。4.1.3报告至少应包含以下信息:A标题例如:
XX实验室XXXXX检测报告B本实验室全称及地址C报告编号、委托单编号、来样日期(或现场检测日期)、检验日期D检验的类别:如送
样、省市监督抽查、现场检测等E报告内容超过一页的应有每页的唯一标示(共页第页)(如果适用)F委托(受检)单
位的名称或地址(如果适用)产品生产厂家(如果明确)G样品名称及型号规格H样品特性与状态,必要时应照片或计算机打印明确说明I检
验依据所采用的标准中文名称与代码或对采用任何非标准方法的明确说明J检验结果应准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K涉及的抽样程序(如果适用)I
对特殊检验条件(环境条件)的描述(如果适用)M检测方案的批准编号(仅对工程,必要时)N所出具的报告必须使用本中心的统一封面,
封面设计由综合办公室统一制定标题:检测报告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37-2016第2页共4页第3版
第0次修改O必要时应附以对检测过程的描述(如果适用)P检测试验、计算、复要求核、审核人员签字并符合。4.1.4报告
编写人员对报告的打印、校对、确认无误后填写《检测报告审批信息表》并签名,连同报告、原始记录一起报本实验室指定的报告审核人。4.1.
5报告的编写人对报送的报告负技术责任。4.2报告的审核4.2.1实验室应以文件形成指定各类的责任人。4.2.2被批准的报告审核人是
报告审核的责任人。4.2.3审核人在接到报告后应在1-3天内审核完毕,应客观填写《检测报告审批信息表》。4.2.4报告审核人审核且
确认无误后签字后连同《检测报告审批信息表》、原始记录报综合办公室,并办理相关等级手续。4.2.5报告审核人对报送的报告技术责任。4
.2.6综合办公室收到报告并履行等级手续在当日内集中报送技术负责人,并对《检测报告审批信息表》中的不符合项准确记录。4.3报告的批
准;4.3.1技术负责人是报告批准的责任人。4.3.2技术负责人在收到报告二日内应对报告审查完毕,并填写《检测报告审批信息表》,并
签述是否批准的意见,不批准时应指明存在问题。4.3.3审查完毕后,送综合办公室,并办理相关登记手续。4.3.4对批准后的报告技术负
责人负有技术责任。4.4报告的发放与存档4.4.1综合办公室接到由技术负责人批准的报告后,应及时给予该报告的分类编号,复制相应的分
数,并装订成册(如果适用)。4.4.2综合办公室应审查存档资料是否符合要求,存档资料至少应包含:(A)委托书(B)检测方案(C)原
始记录(D)审批表(E)报告一份。4.4.3综合办公室及时填写《检测报告审批发放登记表》,并按规定存档。4.4.4上述技术文件的保
留期为五年。4.4.5技术文件的借阅及调用应经技术负责人或质量负责人批准,批准后的具体手续由综合办公室办理。5.检测报告的更改、
补充程序5.1报告的更改5.1.1报告如作任何更改,必须重新打印,涂改无效。5.1.2报告签字盖章后尚未发出之前出现差错,应立即
进行更改,原报告作废。标题:检测报告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37-2016第3页共4页第3版
第0次修改5.1.3当报告发出之后我方发现差错,应立即电话或书面通知客户更改报告,并填写《检测报告变更申请表》后与原报告、修
改后报告一起综合办公室登记留存。5.1.4如客户在收到报告后要求对非检测数据进行更改时,应核对客户所填写的《试验委托单》,如属打印
错误应收回已发出的报告,并填写《检测报告变更申请表》审批后重新打印正确报告;如果不是打印错误,而是客户对《试验委托书》填写错误或其
他原因要求报告,根据不同情况,按本规定第5.2条处理。5.1.5如客户对报告检测数据、检验结论及事故原因分析等有异议,由综合办公室
负责按KJKF/CX29-2010《抱怨处理程序》处理。5.1.6上述情况中,因我方工作差错造成的工作量,一律免费用,并向有关方
面致歉。如造成客户经济损失,需磋商赔偿处理。5.1.7对检测结果出错情况,综合办公室应了解差错原因,如发现属仪器设备、工作条件或试
验操作错误原因引起的,除以书面形式记录差错情况外,应以KJKF/CX27-2010《检测事故报告处理程序》处置。5.1.8对已发
出报告更改后的编号,应在原编号后加上“”号,以示与原报告的区别,如系补充的报告,应在备注中说明是“对检验报告“XXXX-XXXX
的补充件”字样。5.1.9《检测报告变更申请表》格式见附表。5.2委托方因对《试验委托单》填写错误或其它某种原因要求修改检测报告
的,根据不同情况按如下规定处理。5.2.1下列任一情况,一律不予更改:已核准的检测数据;实际送样日期及检测日期;二个或二个以上
不同时间或不同批样本的试测结果合并成一个报告;非本实验室检测的数据要求合并到本实验室的检验报告中(由本实验室承办的分包除外);对
样品状况及其他重要检测信息的正确描述。5.2.2不同样品,对原来编在同一份报告中而要求分开的,可在填写《检测报告更改申请表》并交
回检测报告原件以后分开。5.2.3委托方要求改变检测单位名称的,交回检测报告原件后更改。关于改变检测报告中检测单位的有关规定另见第
5.3条。5.2.4因某种客观原因或实际情况,不得不偏离上述规定的个别特例,由技术负责人签字后执行。5.3关于更改检测机构名称的
规定5.3.1涉及不同检测机构之间检测报告的变更,应得到相关机构有关负责人及报告批人的签字同意,如果加盖计量认证章,必须以所检项目
被计量认证通过的项目所覆盖为前提。要加盖机构认可章,则应以所检产品通过机构认可所覆盖为前提。标题:检测报告管理程序文件编号:
CX37-2016第4页共4页第3版第0次修改5.4关于增补检验报告的规定。5.4.1委
托方因特殊原因对同一检验报告同时需要三份以上检验报告的,须在《试验委托单》上写明。5.4.2委托方因遗失或其它原因要求补发报告(所
有签名人员原则上应与原报告相同),并酌情况费。5.5综合办公室应对检测报告统一编号,明确标识,统一归档,保管标识应便于检索、查询,
保存的环境应防潮、防火、防蛀、防盗、防损坏。6.检测报告的查询和借阅按《文件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处理。6.1本实验室的检测报
告查询严格执行有关保密制度,切实保护客户利益。6.2为方便查询,综合办公室应设专人管理,建立台帐。查阅时须办理登记手续后方能查
询。6.3检测报告未经综合办公室负责人批准不得带出综合办公室。6.4检测报告超过保管期限或不再具有保存价值时,应经总经理批准
,进行处理或销毁,并做好记录,各责任人签字。五、附表或记录5.1CX37-01检测报告审批表5.2CX37-02检测报告更
改申请表5.3CX37-03检测报告更改审批表5.4CX37-04检测报告发放登记台账5.5CX37-05报告抽查情况记录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01-2016《保护客户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程序》6.2CX04-2016《文件控制程序》6.3CX13-2016《记录控制程序》6.4CX30-2016《检测工作程序》6.5CX38-2016《档案管理程序》标题:档案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38-2016第1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一、目的建立适合本实验室实际情况、符合档案法要求的档案管理制度,保证各类记录、资料的保密要求和方便检索,为管理体系和检测工作运行情况提供证据。二、范围适用于各类文件、检测科研资料、记录、仪器设备档案、人员技术业绩档案的管理。三、职责3.1各科室负责本室各类文件、检测科研资料、记录、仪器设备档案资料等的收集保管工作,并按时交综合室归档;3.2综合室负责各类文件、记录、资料档案的管理。四、程序4.1各科室应将各类文件、记录、资料及时归档,这些文件、记录、资料包括:4.1.1质量手册;4.1.2程序文件;4.1.3技术性文件、资料(包括各类作业指导书、标准、技术规范等);4.1.4仪器设备档案资料;4.1.5人员技术业绩档案资料;4.1.6检测报告副本及其检测原始记录;4.1.7合同评审记录;4.1.8各类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详见《记录控制程序》;4.1.9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合格证书及附表;4.1.10行政文件(包括实验室内文件和外部文件);4.1.11本实验室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发展规划等;4.1.12科技项目(包括科研、技改)档案资料;4.1.13财务凭证等资料;4.1.14其它需归档的文件资料。4.2各科室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收集整理需归档的文件、记录和资料后,交办公室档案管理员统一归档。档案管理员应检查提交归档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签收符合要求的资料,有权拒收不符合要求的资料,责成相关科室重新整理,直至符合要求为止。标题:档案管理程序文件编号:CX38-2016第2页共2页第3版第0次修改4.3档案管理员应对接收的资料进行分类、编目、登记、统计和必要的加工整理。建立台帐,必要时编制检索卡片。4.4采取必要的防潮、防尘、防盗、防火、防虫等措施保证档案贮存环境条件的符合性。4.5档案存放地应有明显的标识,档案管理员应定期检查档案的保存情况,对损坏的档案及时采取修补措施。4.6档案不允许外借。档案查阅,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应由查阅人提出申请,经实验室主任(外单位人员查阅)或科室主任(实验室内部人员查阅)批准后,由档案管理员办理查阅手续。需复印档案时,由复印要求人提出档案复印申请,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由档案管理员复印后将复印件交给需求者并登记。4.7档案管理员负责档案的保密工作。4.8超过存档期限的档案,由档案管理员填写《档案销毁记录》,由实验室领导、相关技术人员、档案管理员成立鉴定小组,经鉴定同意后由两人以上人员实施销毁。五、附表或记录5.1CX38-01档案销毁记录六、相关程序文件6.1CX04-2016《文件控制程序》6.2CX13-2016《记录控制程序》6.3CX17-2016《人员培训考核和技术档案管理程序》6.4CX23-2016《仪器设备管理程序》标题:数据控制与保护程序文件编号:CX39-2016第1页共5页第3版第0次修改1.0目的:为保证检测数据采集、计算、处理、记录、报告、存储、传输的准确、可靠、有效和保密,特编制本程序。2.0范围:2.1检测数据的采集;2.2临界数据的处理;2.3检测数据的计算和处理;2.4数据的修约;2.5数据的判定;2.6数据的转移;2.7错误数据的更正;2.8可疑数据的处理;2.9计算机以及数据的管理。3.0职责:3.1技术负责人:3.1.1组织编制、修订和批准自动化测量程序软件;3.1.2组织对自动测量软件的验证;3.2检测室负责人:3.2.1规定本部门检测原始数据的采集方法;3.2.2组织制定自动化设备的操作规程。3.2监督员:3.2.1校核检测数据和判定结果;3.2.2对可疑数据进行验证。3.3检测员:3.3.1认真采集和记录原始数据;3.3.2按规范计算和处理数据。3.4技术负责人应当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4.0程序4.1数据的采集4.1.1检测室负责人应按照本部门承检标准和检测细则的要求,规定出每一类承检产品或项目的检测原始数据的采集方式和格式。标题:数据控制与保护程序文件编号:CX39-2016第2页共5页第3版第0次修改4.1.2如采用自动采集或打印原始数据,检测室负责人应对采集数据所用的测量系统实施验证和控制,控制方法参见本程序第4.4.4条。4.1.3采集的原始数据应进行修约或截尾,遵循先修约后运算的原则,最终报出数据的有效位数应当遵循标准的规定或多出标准规定一位。4.2临界数据的处理4.2.1当测得值接近临界控制值时,检测人员应当增加测量次数,以观察测量结果的发散趋势。如果连续观测到的测量值趋于平稳或收敛,则可以按照数据处理的规定或程序进行数据处理。4.2.2如果连续观测到的测量值趋于发散,应查找发散原因,以判断是测量仪器还是被测物品的问题。当肯定是被测物品的内在质量问题时,则应按照标准的规定给出物品的质量判定。4.2.3当仪表指示在某一区间摆动时,检测员应根据小风险原则读取最大值或读取最小值。4.3数据的处理4.3.1检测员应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处理应首先确认使用的物理常数、数表、计算公式、图表和曲线等。数据计算时应遵循先修约,后计算的原则。4.3.2数据的修约应执行GB8170-87标准的规定。4.4数据的判定4.4.1极限数据是指测得值已接近或可能超过标准规定的值。对此类数据的判定应首先确定测量不确定度,然后根据测量不确定度的大小来判定临界数据合格与否。4.4.2极限数值的判定依据GB1250-89标准的规定。4.4.3可疑数据是指偏离约定值或估计值的测量结果,此时应采取以下步骤来确定或排除测量的可疑因素:(1)用期间核查方法检查仪器的校准状态,并使用标准物质或核查标准来检查测量仪器的稳定性和重复性;(2)检查检测结果的监控结果(参见《结果质量的控制程序》);(3)检查测试方法和步骤;(4)对已测物品进行重复测试;(5)检查环境和消耗品的影响。4.4.4如能用以上排除方法找到原因,监督员或检测室负责人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向技术负责人提出纠正措施的建议。纠正措施的实施应执行《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管理程序》。标题:数据控制与保护程序文件编号:CX39-2016第3页共5页第3版第0次修改4.4.5如使用上述排除方法仍不能找到存在的问题,检测室的负责人应中止检测活动并组织相关人员实施有效的验证方法来确定偏离的原因。4.5数据的转移4.5.1数据的转移应本着“文件相关”原则,即:保存转移前的原始数据凭证以便核实查证。4.5.2数据在转移过程中不允许进行修约、计算、变更。4.6数据的更正4.6.1数据的更正是指由于记录错误引起的对数据的更正。在原始记录中如发生记录错误需要对错误数据进行更正时,应遵循在错误数据上划二条水平横线后,再在错误数据右上角填写正确数据的更正方法。更正数据的操作人员应对更正后的数据进行签章确认和负责。4.6.2如需对客户手中保存数据的更正,申请人应以书面形式向技术负责人提出要求,详细说明原因后,由技术负责人签发一份书面通知,正式向需要更正数据的所有用户提出更正数据的声明。修正检测报告应执行《检测报告的编制和管理程序》。4.7自动化测量设备的管理4.7.1技术负责人应对本公司所有用于检测的计算机、自动化设备、文档打印的自动化设备以及自动化设备所用的软件和网络文件实施统一有效的管理。4.7.2测量软件的编制和验证4.7.2.1技术负责人应组织编制检测用计算机或自动测量设备应用软件及计算机网络文件。4.7.2.2测量软件应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对其使用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4.7.2.3经验证合格的测量用软件和在网络上发布使用的网络文件应形成书面文件,经技术负责人批准编号后控制使用。这些文件由资料员统一保管。4.7.2.4经安装调试合格后的测量软件和网络文件,应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加密码锁,实施文件控制管理。未经技术负责人的批准或授权不得随意调整、变动测量软件和网络文件。调整测量软件应执行《管理体系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4.7.2.5技术负责人应组织使用自动化设备检测负责人制定操作规程,规定使用和维护要求。4.7.3计算机软件的保存和变动4.7.3.1自编的计算机软件应形成书面文件和磁盘备份保存。备份保存的磁盘文件应考虑以下安全措施:(1)防止磁场对磁盘数据的破坏;(2)防止因操作系统或硬件配置的升级使磁盘文件不能兼容和继续使用;(3)防止未经授权改动磁盘文件;标题:数据控制与保护程序文件编号:CX39-2016第4页共5页第3版第0次修改(4)防止磁盘丢失和未经批准使用;(5)储藏文件的环境条件的控制。4.7.3.2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文件的变动应由技术负责人授权的人员实施,未经授权的人员一律不得变动计算机文件。4.7.3.3如操作人员认为确有必要进行文件变动时,应向技术负责人提出申请。按《管理体系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实施。4.7.3.4获准变动的计算机软件,应由执行人负责删除旧的文件,安装新的文件,经验证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允许新旧文件同在一台机器上运行。4.7.3.5计算机中不得保存保密文件,如确有需要,应实施密码封锁。4.7.3.6上网公布文件应有技术负责人负责把关。涉及检测结果、客户和公司的保密信息的文件不得在网上运行和保存。公司的保密应执行《保护客户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程序》。4.7.4计算机设备及其软件保管的环境4.7.4.1计算机及自动化设备的运行应能保证在相对干燥、恒温、无烟尘、无强大磁场干扰、防止静电和相对安静的条件下。对要求较为严格的使用环境,应建立环境监控手段、设施并予以记录,环境监控应执行《检测环境的建立、控制和维护程序》。4.7.4.2计算机软件的保管应参照4.7.3.1条款的要求。防止霉变和数据的丢失。必要时也应建立环境监控手段、设施并予以记录。4.7.4.3读取外部磁盘文件时应首先检查磁盘病毒,在采取安全预防措施并保证能够安全运行后,再读取磁盘文件。4.7.4.4非专用报告打印计算机不得保存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4.7.4.5公司检测用计算机禁止运行游戏和其他非检测用程序软件。4.7.5商业软件的使用4.7.5.1公司用于检测用的各类商业软件必须采购正价版,或随机配带的装机软件。此类软件应当作为受控文件归档保管。4.7.5.2采购的正价版或随机配带的装机软件无需形成源程序文件,可经验证合格后直接使用。4.7.5.3上述装机软件必须随仪器附件或随机文件妥善保管,并经常检查装机软件在仪器上的运行状况。相关程序和记录1.《文件控制程序》标题:数据控制与保护程序文件编号:CX39-2016第5页共5页第3版第0次修改数据的转移自动打印及贮存数据报告的编制人工采集和记录测量数据自动设备自动采集测量数据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引用物理、化学常数的确认计算公式、图表、曲线数据的更正执行更正程序正式书面通知客户说明原因数据控制方案(DCP)数据的判定不确定度的评定与应用数值的修约(GB8170)极限数值的判定(GB1250)可疑数据的判定与核查检测结果不一致结果的验证临界值的处理附图:数据控制方案92/97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7877A...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