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你会用SUM函数吗
2022-05-26 | 阅:  转:  |  分享 
  
SUM函数

你会用SUM函数吗?

由于职务的关系,经常有机会跟求职者交谈。也经常会向应聘者提出有关电脑操作的问题。

比如:你电脑水平怎么样,你会用Office吗?你了解Excel中的函数公式吗?

大多数面试者的回答是相当自信的,有人会说我很精通电脑,非常精通Office,但是多数人对于Excel中公式的回答是不熟悉。

由此可见国人的电脑水平或者说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水平还亟待提高。

但也有例外,我就遇到有人回答:我会用Excel的自动求和、我会用Excel中的SUM函数等等。

在接下来的电脑操作面试,结果往往是糟糕的,多数求职者对SUM函数的理解仅局限于自动求和的功能。

SUM函数用得最多的,可能就是“=SUM(data)”,这就是常见的自动求和给出的类似公式。

在下面的表格中,选中黄色区域,再单击工具栏上的“∑”按钮,电脑会立即给出自动求和的结果。

Excel设计得非常智能化,在单击“∑”按钮之前,不论你选择的是:B14:F19、C15:E18、C15:F19或者是黄色区域,

电脑都能立即得出正确的合计结果。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总成绩









合计

有的表格因设计者的思路,数据安排并不在一起,用“∑”按钮得出的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那就需要人为修改公式。

选中H28单元格,单击“∑”按钮,然后用鼠标选择要进行求和的第一个区域,按住键盘上的【Ctrl】选择第二个区域,

再单击编辑栏左边的“√”,H28就得到了一个对两个区域求和的公式了。

一月

二月



一月合计

二月合计



还有种对两个区域交叉的区域求和的情况,如下表:对表格中B34:E38与D36:G40相交叉的D36:E38区域求和。

选中H40单元格,单击“∑”按钮,然后用鼠标选择要进行求和的第一个区域,输入一个空格,再选择第二个区域,

再单击编辑栏左边的“√”,H40就得到了一个对两个区域求和的公式了。

很多时候用“∑”自动求和都不能得出我们预期的公式。需要借助插入函数向导或手动输入公式。

单击【插入】→【函数】或者单击编辑栏左侧的“fx”,将打开插入函数对话框。

借助【插入函数】对话框可以查看函数及各参数说明,单击左下角“有关该函数的帮助”,将打开该函数的帮助文件。

Excel内置的帮助文件内容非常丰富,可以通过它找到几乎所有函数的用法,并且有示例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该函数。

打开SUM函数的帮助文件,其中这句话:

如果参数是一个数组或引用,则只计算其中的数字。数组或引用中的空白单元格、逻辑值或文本将被忽略。

也就是说,SUM函数只计算区域中的数字,利用这个特性,可以生成横向或纵向序列,见下表:

序列

SUM函数结合公式的绝对引用,还可以对一列或一行数据进行累积求和。在单元格D59中输入公式:=SUM(C$59:C59),下拖至D63。

日期

日产量

累积产量

如果你还没有接触过相对引用、绝对引用,那么我劝你趁早了解一下,不了解这方面的概念,你将可能无法学好公式。

学习之前可以到论坛里利用搜索功能查看一些优秀的贴子,比如胡剑版主就关于引用这方面有专门的贴子作了介绍:

见胡剑版主——《桩功练习》

以上是SUM函数用于普通公式的例子,接下来讲几个SUM函数数组公式的例子。(本文中所有例子仅使用SUB函数,不涉及其他函数)

☆★

SUM函数只能用作求和吗?它还能做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一下其他的例子。

在下面的模拟员工档案中,利用SUM函数分别求男生、女生的数量:

选中H81单元格,输入公式:=SUM((D81:D87="男")1),按键盘上的【Ctrl】+【Shift】+【Enter】完成公式编写。

这时候,在原公式的两边会自动加上了一对{},这对姐妹花便是数组公式的标志。在Excel中,以三键结束的公式称为数组公式。

论坛中有很多非常好的专门针对数组公式的贴子,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索。这里推荐两个:

gouweicao78版主——我对数组与数组运算的认识

ggsmart——一起来认识数组公式

组别

性别

年龄

一组



男生数量



女生数量

二组

想一想:求女生的数量公式应该怎么写?



以上让我们了解到,原来SUM函数还可以计数。下面增加点难度,需要计算一组的男生有多少人,该怎么编写公式呢?

选中D93单元格,输入公式:=SUM((B81:B87="一组")(D81:D87="男")),最后仍然以三键完成公式编辑。

在公式中如果对文本的引用,需要在文本的两边用一对半角引号包围起来,数字则不需要用引号。

一组男生

二组女生

想一想:求二组女生的数量公式应该怎么写?

查看公式的计算步骤可以单击【工具】→【公式审核】→【公式求值】→【求值】,每单击一次【求值】,公式运算一个计算步骤。

用SUM函数计数非常简单吧!下面留两个思考题,有兴趣的可以自己试着编写公式。

1、求女生中大于25岁的人数;

2、求二组女生大于25岁的人数。

除了用SUM函数自动求和、计数外,它还可以按条件地对数据进行求和计算。请看下面的例子:如何求一组的产量总计完成了多少呢?

选中H105单元格,输入公式:=SUM((B104:B114="一组")E104:E114),按键盘上的【Ctrl】+【Shift】+【Enter】完成公式编写。

工序

产量





一组产量



二组产量





想一想:怎么编写二组的总产量公式?





一组工序1



二组工序4





想一想:怎么编写二组工序4的总产量公式?



和用SUM函数计数的原理一样,还可以设定多个条件对数据进行求和统计。例如:求一组第1道工序的产量是多少。

选中H110单元格,输入公式:=SUM((B104:B114="一组")(D104:D114=1)E104:E114),三键结束完成公式编写。

利用表格的辅助区域设置公式,不仅能使表格数据更直观,还能减少输入公式难度。

下表就是利用表格中已有的单元格为求和条件,对各组各工序的产量进行汇总:

SUM函数的数组公式还经常用于一组数据与另一组数据分别相乘再求和汇总。

如下表是模拟生活用品销售表,C132:H132是每种用品的单价,C133:H138是每天销售的数量。如何对每天的销售额进行汇总呢?

有的人可能会用这种公式:=C$132C133+D$132D133+E$132E133+F$132F133+G$132G133+H$132H133,见J133单元格。

如果产品有100种,上面这种公式的输入无疑是个巨大的工程,输入的时候稍有不慎结果将完全错误。下面看看SUM函数怎么完成这种计算:

选中I131单元格,输入公式:=SUM(C$132:H$132C133:H133),并按【Ctrl】+【Shift】+【Enter】完成公式的输入。

品名

毛巾

牙刷

口杯

香皂

沐浴露

洗发水

金额

单价

如果有100种产品有类似的计算,不!是200种产品,应该不是什么问题了吧?现在的问题是Excel是否有这么多列来容纳产品的种类数了。

因SUM函数求和会忽略文本,所以SUM函数无法对文本型的数字进行求和。

利用文本转为数值的方法,SUM函数的数组公式还可以对文本数据进行求和统计。

wshcw版主——文本转数值的十一种方法

85

32

55

61

79

28

69

73

普通公式

57

92

70

38

数组公式1

49

76

88

数组公式2

想一想: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本文所列举的都是仅使用SUM函数为基础的公式。SUM函数如果结合其他的函数,将会有无穷无尽的变化。

另外在Excel中,SUM函数还可以用于定义名称、条件格式、数据有效性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读完本贴,希望对你有所有益,那正是我的初衷。

如果将来你到某个公司应聘,恰好面试官问你,你会用SUM函数吗?不知道你会做怎么的回答?

谢谢大家!

60.00

77.00

74.00

211.00

88.00

73.00

95.00

256.00

74.00

70.00

98.00

242.00

70.00

83.00

61.00

214.00

292.00

303.00

328.00

923.00

207.00

243.00

265.00

297.00

283.00

213.00

247.00

246.00

224.00

228.00

261.00

210.00

1487.00

1437.00

96.00

60.00

82.00

100.00

91.00

89.00

81.00

94.00

96.00

68.00

86.00

98.00

79.00

97.00

74.00

95.00

75.00

78.00

100.00

67.00

84.00

67.00

76.00

88.00

71.00

99.00

63.00

91.00

98.00

69.00

90.00

88.00

88.00

98.00

501.00

1.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00

1.00

2.00

1.00

3.00

1.00

4.00

1.00

?2010?/?9?/?1

152.00

152.00

?2010?/?9?/?2

168.00

320.00

?2010?/?9?/?3

204.00

524.00

?2010?/?9?/?4

137.00

661.00

?2010?/?9?/?5

175.00

836.00

22.00

3.00



1.00

26.00

23.00

22.00

23.00

27.00

26.00

2.00

一组



1.00

776.00

2.00

687.00

4049.00

一组

4.00

871.00

1.00

936.00

3.00

779.00

2.00

501.00

4.00

899.00

1712.00

一组

1.00

2.00

719.00

3.00

650.00

1.00

672.00

4.00

767.00

1.00

2.00

3.00

4.00

1712.00

687.00

779.00

871.00

4049.00

672.00

1220.00

650.00

1666.00

4208.00

8.60

5.70

3.20

4.50

20.50

19.80

?2010?/?9?/?1

29.00

57.00

52.00

49.00

29.00

29.00

2129.90

2129.90

?2010?/?9?/?2

29.00

33.00

57.00

54.00

44.00

31.00

2378.70

2378.70

?2010?/?9?/?3

28.00

30.00

45.00

42.00

30.00

53.00

2409.20

2409.20

?2010?/?9?/?4

40.00

37.00

27.00

27.00

34.00

48.00

2410.20

2410.20

?2010?/?9?/?5

53.00

35.00

37.00

54.00

26.00

30.00

2143.70

2143.70

?2010?/?9?/?6

52.00

34.00

48.00

35.00

41.00

34.00

2465.80

2465.80

.00

990.00

1.00

990.00

横向序列

纵向序列

献花(0)
+1
(本文系雨夜自酌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