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考语文文言句式类型盘点
2022-05-26 | 阅:  转:  |  分享 
  
一、考点要求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规定“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属于理解能力层级。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即表明侧重考
查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性。《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高考考查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所谓“理
解”是指能辨认出这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知道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二、命题规律根据近几年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的考查情况,该考点有以下几点规律:1.考查形式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选择题的形式,二是结合文言语句翻译的主
观题的形式。2.考查内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仍然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即
将这一知识点设置于文言文翻译中,通过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来检查考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3.高考趋势考生在备考时要结合课文中的典
型例句,比较其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特点,从而分类辨识文言特殊句式。三、考点解读——从教材说起(一)判断句式判断句是对事物的
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句
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
示法:(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
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也”判断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
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有的判断句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2.用副词“乃”“则
”“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③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
代词的“是”相区别。如: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③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
山记》)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DD项上句为祈使句,
其余为判断句。(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1.用介词“于”表被
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幸”“结”的动作是由“于”
后的“赵王”“君”发出来的。2.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结构表被动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为”,“为……所……”表被动如: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②为仲卿母所遣。(《孔雀
东南飞》)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5.用“被”表被动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动词本身表被动①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③而刘夙婴疾
病。(《陈情表》)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信而
见疑,忠而被谤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解析:选AA项为省略句,B、C、D三项为被动句。(三)倒装句式文言文的倒装句是与
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句子成分
的顺序会出现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式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等形式。1.主谓倒装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
意义,在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上面句子的现代汉语顺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2.宾
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形:(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另外,在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
也是前置的。如:①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②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③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作宾语的疑
问代词有“谁、何、孰、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
记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句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这类句子要注
意两点: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①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②未
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正常语序应该是“恐年岁之不与吾”“未有之也”。(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里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
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之为)……”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4)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项王、
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例句意思是“项王、项伯面向东边坐,亚父面向南边坐”。(5)文言文中,“自”作宾语时常常置于动
词之前。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
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其形式有:(1)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③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陈涉世家》)例中“客有吹洞
箫者”即“有吹洞箫之客”,余例类推。(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如:①蚓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例句中的中心词分别
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3)在中心
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五人墓碑
记》)(4)数量词作定语时后置,构成“中心词+数量词(定语)”的形式。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4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介词“于”加
宾语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劝学》)(2)介词“以”加宾语组成的介宾短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译作状语。如:①具告以事。(《鸿门宴》)②为坛而盟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承前省略动词的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介词“乎”组成
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
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译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译作状语。(
3)“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与其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沛公安在D.夫晋,何厌之有解析:选AA项为状语后置句。4.选出不属于定语后置
句的一项()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蚓无爪牙之利解析:选BB项为判
断句。(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在文言文中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1.省略主语主要有承前省
、有呼应下文省、对话省三种情况。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这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
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静女)爱而不见,(静女的男朋友)搔首踟蹰。(《诗经·静女》)2.
省略谓语谓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
语》)②除臣(为)洗马。(《陈情表》)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接上文而省略。理解时要补充出来。4.省略介词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
“以”。如:①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黔之驴》)②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鸿门宴》)③赐之(以)彘肩。(《鸿门宴》
)5.省略中心词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或状语修饰的词,一般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而省略的。读文言文时,应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
解上的障碍。如:①宫中府中(之吏),俱为一体(之吏)。(《出师表》)②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出师表》)5.下列句子中没
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A.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
屠惧,投以骨解析:选CA项,“岁也”省略谓语动词“是”;B项,三处省略主语;D项,省略“投”的宾语“之”,代指狼。(五)常见固定
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
俗成,经久不变。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陈述语气有以、无以、有所、无所、比及、为……所、以为、以……为有……用来、没有……用来、
有……的、没有……的、等到……的时候、把……当做疑问语气奈何、何如、如(奈)……何、得无……乎、孰与、孰若怎么办、怎么样、把…
…怎么样、大概……吧(恐怕……吧)、跟……相比……感叹语气何其、一何、何……之多么、何等、多么、怎么……这样啊反问语气无乃……乎、
不亦……乎、得无……乎、何……为恐怕、只怕、不是……吗、难道……吗、为什么……呢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在高考中经常考查的固定结构。1.“
以为”“以……为”“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
剑舞。(《鸿门宴》)更多的场合,“以为”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1)在“……以为……”“以……为……”句
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做…
…”。如: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2)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
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了“以”的宾语“之”。2.“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
”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等。由于介词“以”具有表
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1)“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
”,用来表示原因。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2)“以”字当“拿”
“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
下之职分也。(《出师表》)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3.“如……何”“奈……何”“若……何”文言文中,“如(若)”
“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
“为什么”等。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
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译作“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如:以君之力曾
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为“怎
么样”。如: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4.“何以……为”“奚以
……为”文言文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
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5.“何……之有”“何……之有”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
“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
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6.“不亦……乎”“岂(其)……哉(乎)”“盍……乎”①范氏富,盍已乎?(《国语》)译文: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
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②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译文: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不亦……
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是副词,可译为“也”;“乎”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可以用现代汉语
“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来翻译。如: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②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
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7.“无(毋)乃……乎(与、欤)”“无乃……乎”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
式中的“无”为副词,相当于“非”;“乃”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可
译为“恐怕(只怕、大概)……吧”。如: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后汉书·邓寇列传
》)译文: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注意:“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来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
…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8.“得无(微、非)……乎(耶)”“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
,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
问时,可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9.“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可译为“哪”或“哪个”。如:①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③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
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指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
件”。如: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纳谏》)“孰与”两词连用,就不表示抉择,而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沛公曰:“孰与君少
长?”(《鸿门宴》)注意:“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
)……”;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公之
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0.“与其……孰若(岂若)……”“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
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如: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有时,“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如: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11
.“……有(无)……以……”“……有(无)以……”中的“有”“无”都是动词(谓语),“以”字用在另一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与“有”“
无”之间,表示关联,可译作“(没有)用来(拿来)”“来”等。如:①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②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③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资治通鉴·唐纪》)译文: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用来取代薛季昶的人。“足以”连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义
与“有以”“无以”相近,相当于“能够拿来”或“足够拿来”的意思。如:④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12.“……有所(无
所)……”“……有所(无所)……”是文言文中常见的格式,“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主谓词组的谓语动词之前,组成“所……”词组,也叫做“
所”字结构。它具有名词性,经常用在动词“有”或“无”之后,可译为“……有(没有)什么……”。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
宴》)13.“……之谓也”“其……之谓(也、矣、乎)”文言文中,尤其是议论文,常出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
”“其……之谓乎”的格式。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句名言或一个典故,然后以此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之谓也”是总结性判
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岂管仲之谓乎?(《管仲列
传》)6.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文言固定句式,并翻译整个语句。(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或师焉
,或不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文言固定句式:无以……翻译: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2)文言固定句式:或……或……翻译:有的(句读)向老师
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3)文言固定句式:所以……翻译:我等远离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的崇高品德。文言
句式的判断方法1.借助典范例句,分类辨识这是一种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方法。不是死记一些抽象的格式,而是要结合课文中的典范例句,比较
其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特点,从而分类辨识各类文言特殊句式。在阅读训练或考试时,将试题选句与例句进行比较判断,从而做到举一反
三,提高效率。例如:掌握宾语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特点及其规律后,只要记住下列句子:“彼且奚适”“古之人不余欺也”“惟
兄嫂是依”“何厌之有”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子而做出判断,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了。2.对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有些特殊句式或用法与现代汉语
无太大差别,如主语省略与今天基本相同,再如“……为……所……”“……于……”表被动等,我们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寻找相同点,轻松确定
其句式。也有一些特殊句式,虽然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经常运用的成语熟语里,如“唯利是图”中的宾语前置,“弱肉强食”中的被动
句式,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加以类比,找出相同点,从而确定其句式。而大多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今天已经不再使用,那么,
我们应着眼于二者之间的不同点,看文言文的这一语句现代汉语怎么说,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一种句式。3.立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着眼于对文意的
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
分,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有效地把握。在阅读训练中,我们一定要将有关选语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乃至全篇,仔细体会语感,并进行
比较辨别,从而准确判断其句式特点。4.掌握句式特点,准确翻译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往往要以把握常见的文言句式为基础。事实上,高考中
对文言句子翻译的考查通常是涉及对文言句式的把握的。因此,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特殊句式及其成分省略等基本知识,显得至
关重要。我们要能运用这些相关知识,并将结合具体语境(包括上下文和写作背景两个方面),仔细体味要求翻译的句子,明确句式特点,努力实现
知识迁移,从而顺利地解答这类题目。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考察具体语境,从而准确翻译句子。如果不注意从句式的角度作总体观照,只注意从
一个一个词作局部的断章取义,往往会偏离原文大意,将整个句子的意思弄错。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管仲束缚
,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
,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①管仲束缚,自鲁之齐。(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适幸及齐不死而
用齐,将何以报我?(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4分)译文: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
,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①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遽谢舟师,椎鼓径进,
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
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
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①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3分)译文: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4分)译文: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烈
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
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吾将
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①盍去诸?(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非若所知也。(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③不病于无鸡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3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5.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
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①乌在其为明也?(3分)译文: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好苦我。(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泰然谓美莫己若。(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答案1\答案:①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送到齐国。②如果侥幸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反被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③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任用有道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价功劳(按劳行赏),我用什么来报答你呢?2\答案:①楚国有个学划船的人,刚开始,调头、转弯、快划、慢划,一切都听船师的。②他就辞去了船师,擂鼓径直往前划行,多次碰上急流险滩,便慌张四顾,失魂落魄,坠落了船桨,丢掉了船舵。3\答案:①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②盗贼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坏事,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③后来有一位老人在路上遗失了宝剑,一个路人看见了就一直守护着这把剑。④王烈派人寻找,就是原先那个偷牛的人。4\答案:①为什么不扔掉(赶走)这只猫呢?②这不是你所了解的。③我不担心没有鸡吗?④没有鸡,不吃鸡也就罢了,距离饥寒还很远,像这样,为什么要扔掉(赶走)这只猫呢?5\答案:①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②这(镜子)使我好痛苦(难受)。③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或: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了)。13
献花(0)
+1
(本文系滨城布衣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