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抗战时期“省临时参议会”的“福州三老”☉龙山神獒1938年4月29日,福州即将沦陷,民国福建省政府各机关奉命由福州迁往永安,国民党省党部 迁往连城。除少数高层人士外,一般人员暂不允许携带家眷。先祖父当时在省民政厅任职,随民政厅迁往永安水井街,厅本部随省府在永安文庙内办 公。省主席陈仪率军事、政法、防疫等单位迁往永安近郊吉山。由于日寇疯狂轰炸,民政厅等机关随后也迁往吉山,我祖父举家移居附近新桥村。1 939年在永安成立省临时参议会,由辛亥老人郑祖荫、陈培锟任正副议长,我祖父调任两人秘书,协助工作,他们在永安共同度过艰难的抗战岁月 ,被称为“参议会福州三老”。一、郑祖荫:临终无限悲愤,未见日寇退出国土!郑祖荫(生于阳历1872年5月12日—卒于阴历1943年1 1月12日晚),字兰荪,孺名维善,原籍福州永泰葛岭,世居福州南台龙潭角。1939年任省临时参议会议长。郑祖荫平生酷爱青竹,居所自名 “种竹山房”。其父经营草药业,劳累早逝。郑老早年随叔父学中医,在福州港头开一间小药店(益生堂)。郑老一生都过着清贫日子,常说:“我 是越清贫越有身份”。闲居寡言笑而胸怀磊落,乐与交游知好过从,与友人纵谈时事,到情投意合时,常取出菜橱内香干、虾米或咸鱼以佐酒。先生 少时刻苦攻读,应童子试,冠侯官学界。不喜八股文,酷爱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每日填功过表,自我检束身心。目睹清廷内政腐败,外侮日亟 ,认为革故鼎新必先振作民气,开通民智,同闽清黄乃裳在福州创办《福报》,鼓吹革命,闽人办报由此开端。1902年(光绪28年)成立益闻 社于仓前山古榕书院,并设分社于长乐,以宣传革命。1905年(光绪31年),同邹燕庭、林斯琛等组织福建辛亥革命核心机构“汉族独立会” ,被举为会长。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1906年(光绪32年)夏天任先生为福建支会会长,郑为后任会长。由于无法对外公开活动,设立丙午 俱乐部,掩护革命,开展宣传组织工作。当时清廷宣布准备立宪,各省设咨议局,福建选郑祖荫先生为议员,兼常驻议员。广州起义前,福建党人林 觉民、刘元栋诸人赴粤前就宿先生家中(种竹山房)。先生家贫,既少床铺又乏被帐,几位英烈都睡在地板上。广州起义失败,先生无限悲痛。郑祖 荫与郑钟英于种竹山房前。在永安抗战期间,闽政纷乱,省主席陈仪刚愎自用,首创粮食公沽制,并设运输贸易专卖等公司,办法不良,用人不当, 人民痛苦万分。先生屡次敦促国府主席林森罢免陈仪,经海外侨领陈嘉庚等奔走呼吁,陈调行政院任秘书长。离开永安时,有人劝先生同陈见上一面 ,以释前嫌,先生非但不从,反而公开声言:“他是日本人的好日婿,不是中国好国民。”坚决拒绝会面,不畏强御,于此可见一斑。陈仪娶日本女 子为妾,后陈因策划汤恩伯起义,被汤告密,在台被枪决。其妾留在大陆,生活困难,经老秘书程星龄向周总理反映,批准返日。先生平生骨鲠,教 读日子比从政为多。在永安期间,郑祖荫在各种报刊发表大量抗战文稿,省参议会会刊每期都有他的文章。从民国29年(1940年)9月15日 连续数期的《会务通讯》上,郑祖荫的论述、专论等连篇累牍。省临时参议会的内部会刊《会务通讯》,于民国33年(1944年)7月15日, 改名为《民意》月刊并向社会公开发行,每册售价20元。该刊社址设在永安城关民权路,由改进出版社印刷所承印。刊社拥有社务委员10人,临 时参议长郑祖荫兼发行人,主编黄哲真、赵家欣,编委还有沈炼之、谌震、李由农、卢秋涛、郑拔驾、谢怀丹等16人,阵容甚为壮观。在该刊《征 稿简则》中称“以研究宪政实施,促进地方自治,联系各级民意机构,导扬真正民意为宗旨。”议长郑祖荫在《发刊词》中提出四个目标:“一,不 忽视今日世界民主政治利弊的研究;二,把五权宪法在理论上发扬光大,并毫无保留地透过理论而渗入将来的宪政的实质里;三,把宪草(宪法草案 )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四,在地方自治的动态报导上尽最大的努力”。《民意》目标,制定的可谓宏伟。在全体编辑人员的努力下,确实部分地 反映了民意,较客观地报道了国民参议会的消息,刊登了一些进步人士的文章,如王亚南的《民主问题与经济问题》,羊枣的《东线之伟大胜利》, 赵家欣的《宪政与言论自由》等。该刊的《舆论辑要》栏目,亦多选载进步报刊的文章。民国34年(1945年)12月,该刊在永安出至第三卷 第六期后迁福州编行,一直到民国36年(1947年)8月出至第六卷止终刊。1941年4月21日,福州沦陷。此时郑祖荫因肝病不支,难以 在永安坚持工作,举家从永安迁居祖居地永泰葛岭。先生悲愤于国难当头,终日郁郁寡欢,终于在福州第二次沦陷期间病逝于永泰葛岭,时为194 3年11月12日晚,享年72岁。临终前未见日寇退出国土,极感悲愤。抗战胜利后,归葬于福州第一公墓。郑老曾留有十余箱亲笔手稿,其中有 福建辛亥革命史稿,独惜在文革初期被当地红卫兵扛到公社广场上焚毁殆尽,珍贵史料化为烟云。二、陈培锟:积极筹募抗战资金陈培锟(1877 —1964年),字韵珊,福建闽县人,世居朱紫坊33号。清光绪23年(1897年),乡试成举人,光绪24年(1898年)会试贡士,选 庶吉士,殿试二甲,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与其父陈海梅“同科进士,同点翰林”。陈海梅在此前3年曾获乡试第一,京考得会元,因家贫兄 病未赴殿试,父子同榜,轰动一时。陈培锟在京5年,光绪季年,与夏同善等一同东渡扶桑,光绪末年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宣统元年回闽任福建省 高等学堂(前身为全闽大学堂,现福州一中)监督、福建学院、福建农业学堂、福建法政学堂监督,为福建早期推行新式教育作出贡献。辛亥时期, 陈是同盟会会员。民国初期,福建行政区划分为四道,陈培锟先后历任延建道、汀漳龙道、闽海道和厦门道道尹,治理过福建大部分地区的行政事务 。后任民国省府委员、省财政厅长、代理省府主席、省政府顾问、省银行董事长等要职,并先后兼任福建去毒社、禁烟委员会、赈务委员会、防空协 会等社团负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省人委委员、省文教管委会主任、省文史馆首任馆长等。陈海梅、陈培锟父子都擅长诗文书法,其“父 子翰林字”深受海外华侨喜爱。陈培锟著有《闽文编录》、《海滨谈屑》、《岁寒寮诗藏》等。陈海梅著有《喷饭集》、《折琼集》等,收录诗作2 00余首,多以福州地方谚语、方言、传说为题,成为研究福州民间、民俗文学的珍稀资料。在民国期间,陈培锟在福建金融、实业、建设等多方面 是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旧中国最早的一批股票,其中福州电气股折(1930年),由陈培锟为公司法人。抗战期间,省府内迁永安,陈培锟任省府 顾问、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省防空协会秘书长、省赈务委员会主任等职。当时省府发布法令,要求东南亚闽籍华侨必须捐出其家产十分之一用于购 买救国债卷,陈培锟多次亲赴南洋筹募抗战资金,与刘鸿寿、林炳章并称为抗战时期“福建理财龙虎三杰”。他先后任省企业公司、省贸易公司、省 运输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为福建战时经济、金融、交通等多项实业贡献卓著。当时永安吉山聚集大批文人志士,每到夜幕降临,便会不约而同在 燕溪边民主庙歇凉,谈论国家大事。陈培锟将此庙命名为“榕荫亭”,并撰联:“渔舟夜泊网收月,樵客晚归笠带云。”陈培锟1942年1月1日 ,省府主席刘建绪发表《新年的展望》:提出要一面击寇,一面建省,建设新福建。1943年1月2日,日机30架在永安市区及城郊各地投弹百 余枚,被毁房屋百余间,死伤20多人。1945年,全省人口数为11099364人。当年,全省鼠疫大流行,蔓延42个县、市,发病249 14人,死亡19376人。永安长达7年半的抗战岁月无疑是艰辛的。陈培锟在永安抗战期间主要精力忙于为抗战四处筹募资金,异常忙碌,以至 极少发表文稿。台湾光复时,陈培锟曾随陈仪赴台参加接收工作,陈一生曾五次赴台,利用其在台湾的人事关系和理财能力为陈仪解决了接收过程中 许多疑难问题,尤其是在金融业务方面。从台返闽,他被委任为省府委员与省银行董事长,当时省银行发行的钞票上有其署名。三、我祖父笔记中的 永安抗战岁月先祖父潘守正,字子修,号蕴慈(1892—1984),出身清寒,清光绪28年11岁在福州三牧坊大学堂(后改高等学堂)师从 陈宝琛,后在师范学堂、私立法政学堂求学,参加国文比赛以“为秦始皇立碑山海关口”一文获一等奖,当时福建报刊仅两种,“闽报”(日人所办 )、“普通报”(施景琛办)均有刊载。清光绪丁未33年15岁入乌石山全闽师范学堂求学,5年后毕业,再入私立福建法政学堂学习,1914 年(民国3年)毕业,参加全省高等审判厅承审员考试,获第4名,被派往邵武任承审员,是年即调南平任承审员。民国五年赴京考试,回闽后留福 建制造局任秘书,参与修建洪山桥、筹建梁原小学(供福建制造局及附属制币厂、火药厂等处工作人员的子女就读,民间俗称洪山桥兵工厂)等。后 经高等官吏考试,任晋江县县长,县衙旧址为今鲤城区政府。20世纪30—40年代,祖父在省民政厅、省参议会任秘书。在永安期间,主要担任 县政人员培训工作,按郑祖荫所嘱,撰写《福建辛亥革命史话》,其中主要内容1981年9月载于福州市政协文史委所编《福州文史资料选辑之辛 亥革命专辑》第一篇“辛亥革命在福州”。据其回忆称,这篇资料写作始于1938—1945年在永安抗战期间。1938年日寇由金门取海路攻 陷厦门,5月他随省府民政厅内迁永安。福州沦陷,祖母带合家大小随难民“走反”,从龙潭角、南屿出城,雇闽北土匪押船沿闽江逆水而上,经水 口、延平到永安。1942年在永安临时省会组建省临时参议会,祖父由民政厅调往参议会协助郑祖荫、陈培锟(任正、副议长)工作。当时郑祖荫 、林雨时、陈培锟、刘通诸老嘱其撰写一篇较为完整的辛亥史料留与后人,他们亦亲自动手分别撰写部分亲历内容。祖父当时年轻,非亲历者,虑及 福建乃辛亥革命重要之区,所涉人物、事件头绪纷纭,无从入手,畏难久延。但诸老催逼甚紧,只好勉为其难,约谈诸老,反复查阅、核对史料,发 现相互矛盾处甚多,常为一时一事不下十余次寻人核校、分析,甚至争议至面红耳赤,文稿每改均经郑祖荫、林雨时、陈培锟、刘通、许显时、郑贞 文、陈之麟等前辈反复审查核校。先人已逝,黄花飘零,这段珍贵史料留存于今,经多位元老相互考证,弥足珍贵。抗战期间,福建省临时参议会1 939年设于永安吉山。该会设有正副议长、驻会委员会、审查委员会和秘书处。正副议长由行政院就参议员中遴选,并提请国防最高会议决定。在 吉山,省临时参议会先后举行2届10次大会。第一届从民国28年(1939年)5月至民国32年(1943年)6月,由35人组成,历时四 年,先后共开过6次大会,成立决议案270余件。省临参会第一届第一次大会宣言就提出,该会决议的指导方针是:“第一,求在动员民众上充实 武力;第二,求在不抵触国权内保障民权;第三,求在不伤民力下集中国力;第四,求在不乱根本国策下强化非常时政令”。第二届从民国32年( 1943年)7月至民国35年(1946年)3月,由38人组成,在2年8个月中共开过4次大会,成立决议案138件。两届省临参会基本能 够了解民间的一些疾苦,提出一些维护民众利益的建议。如要求执行约法保障民权、禁止各县预算以外的派款、提高教职工和公务员待遇、革除兵役 积弊、调剂各县粮食、提倡女子教育、减征壮丁等。对于省临时参议会,起初议员们是寄予厚望的,称:“福建之能否在弥天的烽火中站起来,全视 这些决议案之能否彻底实现以为断。”先祖父当时主要协助郑、陈正副议长维持正常会务,编发会刊,并兼负县政人员培训等工作,度过7年多极为 繁重、忙碌的战时岁月。根据相关规定,省参议员的任期为一年,必要时得由福建省政府呈准国民政府行政院延期一年,但福建省临参会7年中只改 选一次。之所以不能按期改选,主要原因是以陈仪为首的省政府和以陈肇英为首的省党部(迁往连城)矛盾日益尖锐,他们都怕自己控制的参议员名 额在改选中丢掉,双方多次明争暗斗协议不成,只好一年拖一年,直到候补名额将次递补到无额可补时,才不得不于民国32年(1943年)改选 一次。此时,因党政首领都已换人,继任省政府主席刘建绪和省党部主委李雄之间的摩擦没有前任那么剧烈,因此多数参议员得以连任,正副议长原 封不动。民国34年(1945年)2月议长郑祖荫因病已逝(1943年),本应立即遴选人员补充,但因党政双方争夺此席激烈,互不相让,只 得悬缺不补,以副议长林希谦暂代议长,直到民国35年(1946年)3月省临参会在福州结束使命。据祖父笔记载,1938年刚到永安时,当 地县城狭小,卫生很差,县政府大门前竟摆满粪桶,而疟疾流行猖獗。福州来的人紧急服用奎宁预防,但当地人不相信这小小的白色西药片就能抵抗 厉害的疟疾。后来,福州卫生人员不断来到,深入民众中广泛宣传,并通力做好环境清理,疏通沟渠,喷药灭蚊,疟疾很快被有效控制。1938年 4月29日:福建省政府各机关单位开始陆续迁往永安。秋:省立长乐、南平、福安等农业职业学校合并改为福建省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校址设在永 安霞岭。1940年3月:陈仪聘严家显(严家淦之弟)为农学院院长,筹备建校,并于9月在黄历乡开学。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 件投降,永安人民为欢庆胜利,拥上街头,尽情欢乐。冬:省立农学院在永安黄历(农学院所在地)公演曹禺的剧作《雷雨》,深受观众欢迎。19 49年解放后,祖父任陈绍宽副省长私人秘书及省人委聘为省文史馆馆员,并先后在省政协的文史、宗教、社会等组工作,参与筹办省政协第一届大 会,参加福建省抗美援朝协会工作,为福州市鼓楼区第二届人大代表。祖父作为福州老一辈文人,一生勤勉好学,品行高洁,劳于著述,诗、文、字 俱佳。因岁月动荡,早年文稿多已散失,他擅长诗文、楹联,曾为福建省内许多景观撰题楹联,如:邵武熙春山登春台、闽侯雪峰寺大殿正联、福州 于山戚公祠蓬莱阁、鼓山、开元寺、陈绍宽胪雷故居、冠豸山松风亭等处,也曾为“福州晚报副刊”、“福建政协文史资料”等题写刊名、栏目名。 我祖母陈秀眉是福州女子师范早期学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因病早逝,祖父效仿陈绍宽先生未再续娶,两人常相互戏称为“臭气相投”,并一同潜 心研究佛学、易经,抄录许多佛学经典,祖父还曾被选为省佛教协会首届副秘书长。现能查到的主要著述有:<<现行法律概要>>、<<民政概况>>(1935年,陈仪题签,司法部、最高检察院题词);<<禁烟概要>>(1935年,陈仪题签,高登艇作序,道林纸铅印本);<<福建乡土教科书>>(1920年,国民学校用,共4册,福州公教印书馆);<<福建省地方行政与地方自治>>(1938年,福建省民众教育师资训练所印行);<<雪峰山志>>(1953年,林屏藩印馆);参与编撰<<福州地方志>>(1979年版);<<百年来所见所闻>>(1979—1983年,手写本,未出版)。遗稿有诗、文、楹联若干,为福建省、福州市政协撰写的文史资料等数十篇。晚年著《百年来所见所闻》(未发表)。在永安抗战期间的“福州三老”都亲历亲记了那段国土沦陷的痛苦岁月。斯人已逝,惠风长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