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植物病理学
2022-05-30 | 阅:  转:  |  分享 
  
马铃薯晚疫病(Potatolateblight)一个发生在鄂西恩施州的实例(一)、症状(二)、病原物(Pathogen)致病
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Bary),卵菌门疫霉属(p360)菌丝
无色无隔膜,孢囊梗无色,具3-4分枝,在产生每个孢子囊的部位,孢囊梗膨大成节状,节基部钝圆而顶端尖细。孢子囊单胞无色,卵圆形,顶端
有乳状突起。(三)、病害循环(四)、防治1.防治时期:在现蕾期开始用药,连续防治2次。也可在病害发生初期,即田间出现中心
病株时立即施药防治。2.防治方法:出现中心病株时亩用(1)52.5%抑快净18克;(2)72%克露(霜脲锰锌)100克;(3)
80%三乙膦酸铝100克,以上任选一种对水3桶喷雾,8天后交替用药再防治一次。咸丰县植保站油料作物病害
我国的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大豆、花生、芝麻等,我国大多数省份均有广泛种植。油料作物病害种类很多,我国已有报道的大豆病害
30种,油菜病害17种,花生病害31种。油菜菌核病、病毒病和霜霉病被称为油菜三大病害,对油菜的生产影响很大。
大豆病毒病发生普遍,在东北和黄淮地区危害严重;胞囊线虫在东三省的一些地区发生猖獗,华北、西北和长江流域的的部分地区也有发生。
花生青枯病和锈病在长江流域及南方省份发生普遍而严重;花生黑斑病、褐斑病在花生产区均有发生。花生根结线虫在华北几省的局部
地区较严重。一、油菜菌核病(Rapesclerotiniose)油菜菌核病俗称“烂杆”,“白杆”等。此病在我国油
菜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发病率为10%~30%,病株减产10%~70%,含油量降低1%~5%。油菜菌核病的寄主范
围较广,可侵染200多种植物。油菜病害(Rapediseases)(一)、症状(Symptom)油菜苗期和成株期均
可发病,在田间以开花结果期发病最多。病菌能侵染油菜地上部分的各个器官组织,茎、叶、花、角果均可受害,茎部受害最重。叶片
:下部叶片先发病,初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圆或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部黄褐,外缘有黄色晕圈。花瓣感病后呈苍黄色、无光泽,
有油渍状褐色小斑。角果: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可形成菌核,种子患病后,表面粗糙,灰白色,无光泽,或成秕粒。杆部
:初水渍状椭圆斑---扩展成长条形或环茎扩展大斑,病斑略凹陷,灰白色---腐烂。(二)、病原物(Pathogen)1
.分类地位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子囊菌门,核盘菌
属。2.形态特征菌丝体聚集成菌核,菌核不规则形,鼠粪状,菌核表面黑色,内部带红色。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1-4个。子囊着生
在子囊盘内,棒形或圆柱形,无色,有柄。每个子囊含有8个子囊孢子,单胞,卵圆形,无色。菌核及其产生的子囊盘3.生物学特性
:菌核耐低温,-40℃,干燥时存活2-3年,浸水状态15-30天失活;菌核可不经休眠期直接发芽,条件适宜产生子囊盘。子囊孢
子受直射光照可降低发芽率。菌丝耐温不耐干,85%生长迅速。(三)、病害循环子囊孢子子囊盘菌核角果茎杆成株菌核
病残体土壤子囊盘油菜菌丝子囊孢子成株病害(花瓣、老黄叶)(四)、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s)
1.菌源数量(有效菌核)2.气候条件:温度、湿度、光照3.栽培管理4.品种(五).防治方法(Contr
olmethods)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搞好药剂防治。使用无病种子,清沟防渍,控制苗期氮肥,开花期喷药防治等措施。1
.实行稻油轮作2.选耐病品种,适期播种3.灭残茬;中耕培土,消灭子囊盘4.重施基肥,早施苗肥5.
药剂防治6.生物防治二、油菜病毒病(Rapeviraldiseases)又名花叶病。我国各油菜产区均有发生,其中
南方冬油菜区发病比较重。长江流域冬油菜区流行年份发病率高达70%以上,减产65%;含油量降低7%左右;(一)、症状(Sym
ptom)不同油菜类型上症状差异很大;1甘蓝型油菜:叶片症状有黄斑型、枯斑型和花叶型三种1)黄斑型:先在叶面上产生淡黄或
橙黄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然后在病斑中央出现黑褐色枯点;2)枯斑型:叶片正面产生淡褐色枯斑,中心有一黑点,枯斑周围略褪绿;3
)花叶型:新生叶上,支脉脉明,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有时出现疱斑,皱缩;茎杆上产生长短不等的黑褐色条斑,蔓延后成长条形枯斑,植株
矮化,结实不良;2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典型症状苗期产生脉明和花叶,叶片皱缩。重病株常在越冬期死亡,轻病者株型矮化,或不能开花
结实,或成熟前枯死;(二)、病原物(Pathogen)主要为芜菁花叶病毒Tu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油菜花叶病毒YoM
V。?其中,芜菁花叶病毒TuMV是最重要的病毒,在长江流域该病毒占80%左右;?CMV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发生较多;?YoM
V较少,主要发生在华北和广东;病毒生物学特性:1.TuMV:病毒粒体线条状;可由汁液传播或由蚜虫作非持久性传毒;2.C
MV:病毒粒体球形;可通过汁液传播或由蚜虫作非持久性传毒;3.YoMV:病毒粒体杆状;可以由汁液、土壤和线虫传播;(
三)、病害循环冬油菜区病毒在十字花科蔬菜、自生油菜和蔊菜等杂草上越夏。秋季首先传播至早播的萝卜、大白菜和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
上,再传入油菜地。油菜子叶至抽薹期均可感病。冬天病毒在植株体内越冬。春天又显症。TuMV和CMV主要由蚜虫作非持久性传毒,
病毒汁液也可传播。获毒、持毒和传毒的时间都很短。(四)、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s)油菜成株期病毒的流行主要取
决于苗期感病程度。油菜品种、播种期、传毒蚜虫和毒源数量及气候条件是直接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五).防治方法(Contr
olmethods)1选育抗病品种:不同品种间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2适当推迟播期:根据预测预报,预期病害大流行年份可
推迟播种10~15天,有避病作用;3治蚜防病:减少油菜地附近蚜虫向油菜地的迁飞、用地膜覆盖避蚜三、油菜霜霉病(Rape
downymildew)危害叶片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黄斑,病斑背面有霜状霉,后期病斑变褐,严重时干枯;危害花器,花器肥大畸形,花
瓣变绿如叶状。花轴肿大呈“龙头”状,病部长有霜状霉层;角果受害后,潮湿时长有霜状霉。(一)、症状(Symptom)(二)
、病原物(Pathogen)色菌界霜霉菌属十字花科霜霉菌(Peronosporaparasitica(Pers.)Fr)
。孢囊梗双叉分枝,顶端着生一个孢子囊。孢子囊卵圆形,单胞。卵孢子球形,黄褐色,表面光滑或有皱纹。越冬: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遗留
田间或玉米垛)内越冬。地表病残体中病菌至少可以存活1-2年;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至玉米植株→萌发侵入→病斑→分生孢
子→再侵染。(三)病害循环(四)发病因素寄主抗病性品种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及叶位对病害抗性有差异。新
叶较老叶抗病;前期较后期抗病。气候条件温度、湿度、雨量等。25℃以上有利于病害的流行;栽培管理使田间湿度增大、植株生长不良
的因素有利于发病;套种加重发病。(五)防治方法以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菌源;药剂防治。二、玉米瘤黑粉病(Co
rnsmut)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重要病害之一,分布广泛。北方发病重于南方,山区重于平原,病害发生早,形成的瘤大,发生在植株中
上部及果穗上减产较严重。局部侵染性病害,在整个生长期,任何地上部均可受害。叶片或叶鞘上可出现病瘤,叶片上病瘤较小,多如豆粒或花
生大小,常成串密生,内部很少形成黑粉。茎和气生根也可生瘤。雄花大部或个别小花感病形成长囊状或角状瘤。雌穗被侵染后,多在果穗上半
部或个别子粒上形成病瘤,严重的全穗形成大的畸形病瘤。病瘤为寄主组织受病菌代谢产物刺激而肿大形成,外被寄主表皮所形成的膜,初白色,
破裂放出冬孢子。(一)、症状(Symptom)(二)、病原物(Pathogen)玉米瘤黑粉病病菌Ustilagomay
dis,玉米散黑粉,属担子菌门、散黑粉菌属病原形态: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暗褐色。厚壁,表面有细刺。无休眠期,潮湿条件下即可萌发
。干燥室内保存,4年后仍有24%的冬孢子可萌发。(三)病害循环(四)发病因素1.气候条件:高温多湿有利于冬孢子的萌发,同时
寄主组织生长柔弱,容易受害。2.栽培措施及栽培条件:多年连作发病重,在干旱少雨的地区,在缺乏有机质的砂性土壤中发病较重。
3.品种抗性:一般杂交种较抗病。硬粒玉米较抗病,马齿型次之,甜玉米较感病。(五)防治方法1.减少菌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残
体,进行翻地。重病田进行2-3年轮作。及时摘除病病瘤携出田外销毁。2.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3.加
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及时灌溉。4.种子处理用4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48小时或种子重量0.2%的硫酸
铜液拌种。三、玉米丝黑穗病(Maizeheadsmut)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发生普遍,其中以北方
春玉米、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受害最重。为苗期系统侵染病害,一般至穗期才表现症状。雄穗受害多数为小花被侵染,花器变形,颖片增长为
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形成菌瘿外包白色膜状物。果穗受害,穗粗短,基部膨大,多不抽花丝,全部果穗转变为菌瘿,成熟时苞叶开
裂,散出黑粉,仅留寄主丝状维管束,故名丝黑穗(一)、症状(Symptom)(二)、病原物(Pathogen)玉米丝黑穗病病
菌丝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reiliana,担子菌门轴黑粉菌属。病原形态:?冬孢子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至暗褐色
,表面有细刺。冬孢子间混有不育细胞,近无色,表面光滑。(三)病害循环(四)发病因素1.品种抗性:品种间抗性差异大(但无免疫品
种)2.菌源数量:连作地发病重,因连作土壤中的菌量会迅速增加。3.环境条件: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条件语发病有密切的
关系。病菌萌发侵入的适宜温度为25℃左右,土壤含水量20%时侵染最适。(五)防治方法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
理3.药剂拌种推荐药剂:粉锈宁、羟锈宁四、玉米其他病害玉米茎基腐病(Cornstalkrot)玉米粗缩病(C
ornroughdwarf)甘薯病害(Sweetpotatodisease)中国已有记载的甘薯病害有30余种。?
为害比较严重的有甘薯黑斑病、甘薯根腐病、甘薯瘟病、甘薯茎线虫病、甘薯软腐病和病毒病等。?局部发生且为害较重的有甘薯根结线虫病、
甘薯疮痂病、甘薯蔓割病和甘薯紫纹羽病等;一、甘薯黑斑病(Blackrotofsweetpotato)甘薯黑斑病又称
黑疤病,俗称“黑膏药”病;?甘薯黑斑病是甘薯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世界各甘薯产区均有发生。也是我国各甘薯生产区普病而严重的病害。
?我国每年因该病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5~10%。?此病不仅在生产上造成严重损失,而且病薯含有毒物质[黑疱霉酮(ipomeama
rone)等呋喃萜类有毒物质],可致人畜中毒,甚至死亡。本病在甘薯苗床、大田和贮藏期皆可发生,主要为害块根及幼苗茎基部,不侵染
地上部分;薯苗染病,多在近地表茎基部现近圆形、黑色凹陷斑,其幼茎、须根亦变黑腐烂,终致死苗“烂床”,严重时病部产生灰色霉层。大
田期和贮藏期薯块染病初呈黑色小圆斑,扩大后呈不规则形轮廓明显略凹陷的黑绿色病疤,病疤上初生灰色霉状物,后生黑色刺毛状物,病薯具苦味
,贮藏期可继续蔓延,造成烂窖。(一)、症状(Symptom)(二)、病原物(Pathogen)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
ystisfimbriataEll.&Halst.),属子囊菌门长喙壳属真菌。甘薯长喙壳菌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厚垣孢子3.子囊壳4.子囊及子囊孢子5.子囊孢子(三)病害循环(四)发病因素1.品种抗性2.
伤口3.贮藏窖的温、湿度(五)防治方法控制病薯、病苗的流通;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壮苗;实行高剪苗和药剂处理
;适时收获,安全贮藏。二、甘薯茎线虫病(Sweetpotatostemnematodaldisease)甘薯茎线
虫病又叫糠心病,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该病在田间直接危害地下薯块和地上茎蔓,在储藏期引起烂窖,育苗期引起烂床,受害后减产10
~50%,严重时绝收。甘薯茎线虫病主要为害甘薯块根、茎蔓及秧苗。秧苗根部受害,在表皮上生有褐色晕斑,秧苗发育不良、矮小发黄。茎部
症状多在髓部,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干腐状。块根症状有糠心型和糠皮型。糠心型,由染病茎蔓中的线虫向下侵入薯块,病薯外表与健康甘薯无
异,但薯块内部全变成褐白相间的干腐;糠皮型,线虫自土中直接侵人薯块,使内部组织变褐发软,呈块状褐斑或小型龟裂。严重发病时,两种症状
可以混合发生。(一)、症状(Symptom)(二)、病原物(Pathogen)毁坏茎线虫(Ditylenchusdest
ructorThorne),线虫,垫刃线虫科茎线虫属。最早在马铃薯上发现,导致马铃薯腐烂,又称马铃薯腐烂线虫。雄虫雄虫头
部雄虫交合刺雌虫雌虫头部侧带区侧带区示6条刻线雄虫雌虫毁坏茎线虫(三)病害循环?甘薯茎线虫以卵、幼虫和
成虫在薯块中越冬,也可以幼虫和成虫在土壤和肥料内越冬。?线虫能从薯苗末端侵入或从新结薯块表皮直接侵入。此病主要以种薯、种苗传播
,也可借雨水和农具短距离传播。?最适温度25-30℃,最高35℃。湿润、疏松的沙质土利于线虫活动为害,极端潮湿、干燥的土壤不宜
其活动。(四)防治方法1.严格执行内检不从病区调运种薯。2.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3.轮作与高梁、玉米或棉花轮作3年。
4.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壮苗,种薯用51-54℃温汤浸种,苗床用净土或用3%呋喃丹颗粒剂0.5千克/平方米处理,以培育无病壮苗
。5.选用抗病品种6.土壤处理可选药剂有5%涕灭威颗粒剂、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克百威颗粒剂或5%灭线磷颗粒剂。三、甘
薯其他病害甘薯根腐病(Sweetpotatorootrot)甘薯瘟病(Sweetpotatobacterialwi
lt)甘薯软腐病(Softrotofsweetpotato)(二)、症状(symptoms)
典型的叶枯型症状。一般在分蘖期后才较明显。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加长而扩展成条斑,可
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病健交界线明显,成波纹状(粳稻)或直线状(籼稻)。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色,最后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病部易见蜜黄色
珠状菌脓。(三)、病原物(Pathogen)Xathomonasoryzaepv.oryzae(Ishiyama)Swi
ngs属假单胞菌目,黄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1~2μmx0.8~1μm,有一根极生鞭毛,在
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蜜黄色或淡黄色,表面隆起,光滑发亮,革兰氏染色阴性。秧苗发病病株细菌病株侵染健株流水细菌在种子、
稻草上越冬细菌(四)、病害循环(Diseasecycle)风、雨(五)、防治措施(Controlmethods)
1.杜绝病源:1)病草处理2)种子处理2.选用抗病良种:选用适合当地抗病丰产型品种。
3.秧田防护:1)秧田远离“三地”;2)湿度管理;3)后期施药。4.农业防治:排灌分开
,浅水勤灌,适时晒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迟、过量。5.药剂防治:目前大田有效的药剂有:叶青双、叶枯净等四、
水稻稻曲病Ricefalsesmut(一).发生危害降低产量产生毒素(二).危害症状症状:仅在穗部
发生,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破坏病粒内部组织,菌丝块增大,露出蛋黄绿色块状孢子座,后色泽转变为墨绿色或橄榄色。最后孢子座表面龟裂,散
布墨绿色粉末状的厚垣孢子。(三)病原菌病原学名:绿核菌Ustilaginoideavirenssakurai(无性态),无
性菌类绿核菌属。稻麦角菌Clavicepsvirens(Coke)Tak.(有性态),子囊菌门麦角菌属1.菌核萌发
2.子座切面3.子囊壳4.子囊和子囊孢子5.厚垣孢子及其着生状6.厚垣孢子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四)病害循环(五)、
防治措施(Controlmethods)播种早熟品种.清除菌源与种子处理加强栽培管理化学防治,破口前5-7天防效最佳,防
效较好的药剂主要有稻曲克星,氧氯化铜,络氨铜,多菌铜,井岗霉素,三环唑,克瘟散,DT,稻丰灵等。五、水稻病毒病Ricev
iraldiseases全世界报道的水稻病毒病有10多种,我国已知的有7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水稻种植
区,黄矮病和普矮病发生较为普遍。(一).重要水稻病毒病及症状黄矮病普矮黑条条纹叶枯黄萎株型矮矮矮正常矮
分蘖不增多增多增多不增多增多叶色黄绿相间浓绿浓绿黄绿黄化症状叶平摆、错位,黑根叶鞘叶鞘有腊,白黑短
线条心叶下垂,枯心,黄角斑叶呈竹叶状(二).病毒特性黄矮普矮黑条条纹叶枯黄萎形态弹状球状球状球状
多形介体黑尾大斑,二点叶蝉黑尾大斑,电光叶蝉灰飞虱,白飞虱灰稻虱黑尾大斑,二点叶蝉介体带毒终生不经卵传终生卵
传终生不经卵传终生卵传终生潜育期10~30天10~30天20~30天25天27~90天早稻本田早稻秧田
晚稻秧田本田7-8月越冬介体:成虫、若虫(看麦娘等)虫媒再生稻再侵染(三).病害循环(Diseasec
ycle)(四).防治措施(Controlmethods)1.栽培防病:合理布局,合理施肥2.治虫防病:设诱杀虫;治迁
飞高峰3.选用抗病(虫)品种5.搞好虫情预报六、水稻其他次要病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Ricebacterialle
afstreak)水稻恶苗病(Ricebakanaedisease)稻胡麻斑病(Ricebrownspot)稻粒黑
粉病(Ricekernelsmut)稻叶黑粉病(Riceleafsmut)稻瘟病(Riceblast)发病历史
1637年,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有记载;1704日本、1839意大利等也有记载和描述;症状稻瘟病在水稻的各生育期、各个部位
均可发生。根据其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叶瘟和穗颈瘟危害最重。A:苗瘟,B:慢性型叶瘟,C:
急性型叶瘟,D:节瘟,E:谷粒瘟,F:穗颈瘟(一)、症状(Symptoms)(二)、病原物(Pathogen)
1.分类地位:无性世代:Pyriculariaoryzae(Cooke)Sacc,无性菌类梨孢属。有性世
代:Magnaportheoryzae(Hebert)Barr,子囊菌门Magnaporthe属2.形态特征:
1)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束生,不分枝;2)分生孢子梗膝状弯曲,成熟孢子脱落后有痕迹;3)分生孢子梨形,两个隔膜
;4)分生孢子发芽-附着孢-侵染丝-侵入寄主。稻瘟菌分生孢子形态图3.生物学特性:分生孢子
在适宜温、湿度下,经6~8小时就可以形成,其中饱和空气湿度最适。分生孢子常于夜间形成,且有两个高峰。在田间,
白天不能形成孢子,湿度是主要限制因子。4.生理分化:病菌极易变异,国际水稻所鉴定存在250多个生理小种
。中国有7个群30多个生理小种。人们常根据菌株在品种上致病能力的不同,采用不同水稻品种作为鉴别寄主将菌株分为
不同的生理小种或类型。(三)、病害循环(Diseasecycle)(四)、防治方法(Controlmethods)
策略:选用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消灭菌源为前提,提高栽培技术,增强水稻抗性为重点,及时药剂防治为辅助的防治措施.
1.种:a.抗病高产品种b.种子处理2.秧:a.培育无病壮秧b.药防保护3.密:合理密
植,利用通风透光4.肥:配方施肥,增强p、k肥5.水:科学管水,适时晒田,介绍沟垄栽培育秧栽
培技术6.药:化学药剂防治(六)、稻瘟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关于稻瘟病菌基因组分析: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稻瘟病菌无毒
基因的研究:Valent研究组克隆了具有品种专化性的AVR-Pita基因和寄主专化性的PWL2两个无毒基因;Leong研究组克隆了
AVR-Co39基因,Lebrun研究组克隆了ACE1基因。致病性变异机制的研究:准性生殖和突变被认为是稻瘟病菌致病性发生变异
的主要原因。无毒基因序列的突变是变异的重要原因。病害生态控制研究:朱有勇教授在英国著名科学杂志《Nature》上发表“稻米基因多
样性和病害控制”(GeneticDiversityandDiseaseControlinRice)科研论文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居第三位。玉米病害有数十种,其中玉米大、小斑病是重要的叶部病害。此外,丝黑穗病、瘤黑粉病
、纹枯病和病毒病也造成严重危害。玉米病害(Corndisease)p185玉米小斑病在我国早有发生的记载,过去只在玉米生长后
期多雨年份发生较重,很少引起重视。60年代以后,由于推广的杂交品种感病,小斑病的危害日益加重,成为玉米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分布
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夏播玉米和春、夏混播玉米地区受害较严重。玉米大斑病为玉米产区广泛发生的病害之一,主要分布在北方玉米产区和南方
玉米产区的冷凉山区。严重发生时,一般减产15~20%,严重的达50%以上。一、玉米大小斑病(NorthernandSout
hernleafblightofcorn)(一)、症状(Symptom)玉米小斑病(Southernleafbl
ightofcorn)椭圆形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黄褐色;椭圆形或纺锤形,不受叶脉限制;黄褐色坏死小点,周围有晕圈。玉
米大斑病(Northernblightofcorn)在具Ht基因的品种上,椭圆形小斑,沿中脉扩展后形成褐色坏死条纹,周围呈
黄色或淡褐色的褪绿斑。在无Ht基因的品种上,产生萎蔫型病斑。湿度大时病部可见灰黑色霉层。(二)、病原物(Pathogen)
1玉米小斑病病菌无性态玉蜀黍双极乳孢菌(Bipolarismaydis),无性菌类双极乳孢属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Cochl
iobolusheterostrophus),子囊菌门旋孢腔菌属;2玉米大斑病病菌无性态为玉米大斑突脐乳孢菌(Exser
ohilumturcicum),无性菌类突脐乳孢属有性态为玉米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turcica),子囊
菌门刚毛座腔菌属;枯萎病:为尖镰孢萎蔫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f.sp.vasinfectum(Atk.
)Synder],属无性菌类镰孢属真菌。产生三种类型的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镰刀型,一般有3个隔膜;小分生孢子卵圆形
,无色单胞,无隔膜或有1个隔膜;厚垣孢子近圆形,卵黄色,表面光滑,单生或串生。(二)、病原物(Pathogen)棉花枯萎病病
原形态图1.小型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2.小型分生孢子3.大型分生孢子梗4.大型分生孢子5.厚垣孢子棉
花枯萎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棉花、秋葵红麻等少数植物,在温室或病圃接种条件下,可侵染麦类、豆科茄科、瓜类、烟草等多种植物。
根据病菌对棉花品种致病力的不同,我国棉花枯萎病划分为三个生理形,即生理型Ⅰ、生理型Ⅱ和生理型Ⅲ。病原物为大丽轮枝孢和黑白轮
枝孢,我国棉区分布的是大丽轮枝孢:VerticilliumdahliaeKleb.,无性菌类轮枝孢属。大丽轮枝菌培养基上
形成大量黑色微菌核,微菌核近球形。分生孢子梗轮状分枝,分生孢子无色,单孢,长卵圆形。棉花黄萎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不同地区的
菌种致病力有显著差异。?棉花黄萎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寄主植物达250种以上。黄萎病:棉花黄萎病病原形态图
棉花枯萎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在棉籽、病残体或病田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棉花播种后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萌发,从棉株根部伤
口或直接从根的表皮及根毛侵入,在寄主维管束组织内繁殖扩展,直至进入枝叶、铃柄和种子等部位;棉花收获后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种子等处越
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三)、病害循环(Diseasecycle)1.越冬2.病菌萌发侵入3.病菌进入维管束
4.发病棉花黄萎病(右)棉花枯萎病(左)1.菌源与发病:彻底清除菌源是防治两病的关键所在。2.耕作制度与发病:连作病
重,轮作病轻。3.农业管理与发病:合理施肥,增施P、K有利于减轻病害。4.气候:枯萎病发病适温是20~27℃,黄萎病发病适温是
25~28℃。5.品种:棉花品种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四)、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s)策略:
保护无病区,控制轻病区,消灭零星病点,改造重病区。1.加强种子检疫(黄萎病重点)2.种子消毒3.
零星病点消毒铲除4.选用抗病品种5.改造重病区(五).防治方法(Controlmethods)二、棉苗病
害Cottonseedlingdiseases棉花苗期病害发生的种类较多,一般为害较重,主要以立枯病、炭疽病和红腐病发生
最为普遍,发病率一般在25%左右,严重年份可达80%。近年来,随着作物种植结构、生产管理水平及水浇条件不断的改变,棉花苗期病害在
一些地区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棉花产量。1、立枯病Cottonsoreshin:一般出土前就可受害,造成烂种、烂芽
,出土后茎基部出现褐色病斑,并逐渐扩大凹陷、腐烂,使棉苗枯倒。子叶受害时产生不规则棕色斑点,后破裂成穿孔。(一)症状2、炭疽
病Cottonanthracnose:一般发芽后受害,可在土中腐烂,出土后幼芽茎基部产生红色纵裂条痕,后扩大成棱形病斑,稍有
凹陷,严重时失水纵裂,使幼苗枯死。子叶上病斑多在叶边缘。3、红腐病Fusariumrotofcotton:
出土前受害,幼芽赤褐色、腐烂,出土后先从根尖开始变黄,后变褐,逐渐蔓延到主根。嫩茎和幼根肥胖是该病重要特征,子叶发病,多在叶边缘
出现灰红色病斑。1立枯病病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无性态为茄丝核菌Rhizocto
niasolani2炭疽病病菌有性态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cingulata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
richumgloeosporioide3红腐病病菌多种镰孢引起,主要有串珠镰孢(Fusariummoniliforme
)和禾谷镰孢(F.graminearum)(二)、病原物(Pathogen)棉苗病害初侵染源主要来自于:(1)带菌土壤及病残
体:(2)带菌棉籽:土壤中病菌主要通过农事操作、流水和地下害虫的活动等在田间扩散蔓延。带菌棉籽通过种子调运而做远距离传播。
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等传播进行再侵染。?(三)、病害循环(Diseasecycle)1精选棉籽2种子处理
(1)药剂拌种;(2)温汤浸种3农业措施(1)精耕细作;(2)适时播种;(3)加强苗期管理。4药剂保护
(四).防治方法(Controlmethods)二、棉铃病害Cottonbolldiseases棉铃病害C
ottonbolldiseases?棉铃病害有数十种,各地发生和危害有差异,主要病害有:炭疽病、疫病、红腐病、黑果病、红粉病
、软腐病和曲霉病等。严重发生时可造成严重损失。(一)症状棉花铃病主要表现为烂铃。棉花烂铃是棉田极为普遍的病害,是由多种病菌造成
的结果。?棉铃感病后,轻的形成僵瓣,重的全铃烂毁。在腐烂的棉铃中65%全无收成,20%形成僵瓣,15%的后期轻烂铃可以收到一些籽
棉。?通常我国北部棉区比南部棉区烂铃轻,一般棉田烂铃率为5~10%,多雨年份可达到30~40%。长江流域棉区常年烂铃率10~30
%,严重的达50~90%以上。1、棉铃疫病Phytophthorabollrotofcotton:?主要为害下部
大铃,发病多从棉铃基部萼片下面开始出现,其次在铃缝,铃尖或铃面。?最初铃面出现淡褐、青褐至青褐色水渍状病斑。一般不软腐,形状不规
则,边缘颜色渐浅,界限不很明显。?病斑扩展极快,3~5天整个棉铃就变成光亮的青绿色,或黑褐色。几天后在铃面局部生出一层薄薄的霜霉
状物,逐渐棉铃腐烂,棉絮变成僵瓣2、棉铃炭疽病Cottonanthracnose:?棉铃初感病时呈紫红色斑点,以后扩大成
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部分稍有下陷,如遇降雨多,天气潮湿,在病斑中央产生砖红色略带轮纹和粘结的分生孢子团,有时几个病斑相连,扩大到
全铃。3、红腐病Fusariumrotofcotton:?病斑多从铃尖、铃缝或铃基部发生。?病部初为墨绿色,水
浸状小斑点,迅速扩展,致使全铃呈黑褐色腐烂,并在铃缝及病部表面产生粉红色至白色霉层,常使纤维粘结在一起。1棉铃疫病病菌苎麻疫
霉(Phytophthoraboehmeriae),色菌界卵菌门疫霉属2炭疽病病菌有性态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子囊菌门小丛壳属,在自然条件下很少发生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
ide为无性菌类真菌3红腐病病菌串珠镰孢(FusariummoniliformeSheld)和禾谷镰孢(F.gramine
arumSchw.),无性菌类镰孢属。(二)、病原物(Pathogen)棉铃病害的侵染循环与苗期的病害是同一循环上的不同阶段。
?铃期的病害是棉苗上的病菌落入土中,或潜伏在棉株内,在铃期再次为害。?病菌可以通过灌溉水和风雨,昆虫在田间的传播。传播到棉铃
上的方式主要是雨水飞溅,将土中和田间病残体上的病菌飞溅到棉铃上,所以中下部棉铃发病多,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三)、病害循环(
Diseasecycle)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及时整枝:?合理施肥:?建立良好的棉田排水系统?作好棉株培土垫
根工作2、药剂防治,波尔多液,甲霜灵等3、选育抗病品种:(四).防治方法(Controlmethods)水稻
重要病害水稻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近百种,我国记载的有70多种,其中最具经济重要性的有20余种。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发生面
积大,流行性强,危害严重,是水稻的三大病害。病毒病种类日益增多,已发现12种,其中,普通矮缩病、黄矮病和黑条矮缩病在我国南方稻区
发生普遍,近年条纹叶枯危害有加重趋势。一、水稻纹枯病Ricesheathblight(一).发生危害
俗称“烂脚瘟”,居“三大病害”之首。稻瘟:主要发生在山区,丘陵带。白叶枯:间
歇性,地区性。纹枯:各稻区,无论什么品种均发病。(二)、症状(symptoms)
水稻纹枯病从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期前后为盛发期,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
鞘枯:近水面处叶鞘水渍状→逐渐扩大呈水纹状斑块→枯黄→菌核→倒状.叶枯:叶鞘上菌丝垂直扩展,症状与叶鞘相似.病斑
不规则形,中部灰白,边缘暗黑,叶枯死。(三)、病原(Pathogen)无性世代为:Rhizoctoniasol
aniKühn(茄丝核菌),无性菌类无孢目丝核菌属真菌。有性世代为:Thanatephoruscucume
ris(Frank)Domk(瓜亡革菌),担子菌门亡革菌属。形态:营养菌丝多核;直角分枝;能产生念珠
状细胞;形成菌核。萌发菌丝(初侵染)菌核和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株菌核菌核病株菌丝菌核再侵
染(四)、病害循环(Diseasecycle)(五)、防治方法(Controlmethods)1.清除菌源:打捞菌核,
避免稻草还田,稻草垫栏肥须充分腐熟后施用。2.农业防治:是防治的关键1)选用耐病品种2)合理施肥
3)科学灌水:前浅、中晒、后湿润;
4)合理密植3.药剂防治:“三准确”:时间、次数、种类
注:本病从茎部发病,打药时应压低喷雾器,使药液尽可能接触下部叶鞘。二、水稻白叶枯病Ricebacteri
alleafblight(一).发生危害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发现;目前是亚洲和太平洋稻区的重要病害;1950年我国
首先在南京郊区发现,目前除新疆外,各稻区均有发生,以华东、华中和华南发生普遍,危害严重。洪水过后,往往造成毁灭性危害.(二)
病原物(Pathogen)“三锈”病原菌都属担子菌门,同科同属而不同种。病原物分别为:条形柄锈菌:(P
ucciniastriiformisWest.)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reconditaR
ob.exDesm.f.sp.triticiEritkssetHenn.)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
niagraminispers.f.sp.triticiErikss.et.Hem.)相同点:1)锈菌均为专性寄
生菌。2)多型:存在多种孢子。3)转主寄生。4)高空、远程传播。远程传播条件:1)菌源地有大量孢
子。2)适宜的气流、水平风力、降雨条件。3)孢子降落时有无感病寄主。小麦“三锈”病原菌不同点条锈
叶锈秆锈夏孢子球形,淡黄色圆或椭圆,橙黄或褐色长椭圆,红褐色冬孢子顶平,柄短。顶略圆或平截,柄短
顶圆,或圆锥型,柄长菌丝发育10~15℃17~22℃20~25℃小麦秆锈病病原菌的夏孢子(右)和冬孢子(左)(
三)侵染循环(Diseasecycle)锈菌的生活史可分为越夏存活、秋苗传染、越冬和春季流行四个阶段。
三种锈菌都是转主寄生菌,但在我国上述阶段都不能长期脱离其寄主,只能和寄主共存渡过。由于对温度的适应性不同,各自的侵染循环也不
同。点片发生大面积流行中心病株春季夏孢子以菌丝体为害秋苗越冬西北、西南海拔高气温低的自生苗上(晚熟春麦)越夏
小麦条锈侵染循环图点片发生大面积流行中心病株春季休眠菌丝在小麦体内越冬越夏(自生苗)秋苗小麦叶锈侵染循环图
大面积流行春季从南方至北移南方冬麦上越冬秋季南移至冬麦区北方晚熟春麦,自生麦越夏冬麦区小麦秆锈侵染循环图
四.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s)1.品种因素:小麦不同品种对锈病的抗性差异十分明显。
2.菌源:菌源基数大病重。3.气候:三种锈病夏孢子萌发需水膜,饱和湿度,温度均不相同。4.栽
培条件:条锈早播,秆锈迟播;低凹、粘土病重、偏施、迟施氮肥病重。(五).防治方法(Controlmethods)1.选用
抗病品种抗病良种来源于:引种、杂交、组织培养、转基因品种。2.药剂防治(三唑酮)条锈病:
一般在拔节—抽穗阶段病叶达1%时喷第一次药,7—10天后据病情再喷一次。叶锈病:孕穗—抽穗阶段病叶达5%时喷药。
3.栽培防病1)调节播期:秋苗易发生条锈和叶锈病的地区,避免早播;秆锈病的地区适当早播可促小麦早熟,减轻后期病害。2)合理
用肥:氮肥不宜过多过晚施用,增施磷钾肥可减轻受害。3)铲除自生麦苗。4)加强田间管理:加强开沟排涝。三、小麦白粉病W
heatpowderymildew麦类白粉病分布于世界各个产麦区,危害小麦、大麦及燕麦等。白粉病是小麦上发生范围最广,危害
程度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小麦受害后,可致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可减产5%-10%,感病品种的田块甚至
绝产无收。(一)症状(Symptom)?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斑表面成粉状,后期灰色,
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周围组织褪绿。?(二)病原物(Pathogen)1.分类地位:有性态:布氏白粉菌(Blumer
iagraminis(DC.)Speer),危害小麦的为该菌的小麦专化型。无性态:串珠粉状孢(Oidium
monilioidesNees)。2.形态特征:菌丝体表生,有暗色的镰形刚毛;分生孢子串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
闭囊壳暗褐色,聚生或散生;附属丝不分枝,子囊有柄,含8个子囊孢子(单胞)。1.分生孢子梗及串生的分生孢子;2.分生孢子;3.闭
囊壳;4.子囊及子囊孢子3.生物学特性:分生孢子对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相对湿度0~100%的条件下均可萌发,直射阳光可抑
制分生孢子的萌发;闭囊壳在10~20℃下易形成子囊孢子,在室温下,子囊孢子只需1d即可侵入寄主。寄生专化性:记录的生理小种有6
0多个。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夏菌丝体在自生苗上越夏菌丝在麦苗上越冬分生孢子病害流行分生孢子再侵染分生孢子(气流
传播)(三).病害循环?(Diseasecycle)?(四).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s)病
害的流行主要取决于:1﹒寄主抗病性有显著差异;农家品种大都表现感病,抗性表现较好的大多是带有黑麦亲缘的杂交后代。
2﹒气候条件(温度、湿度、日照)影响病菌分生孢子发育。(五).防治方法(Controlmethods)1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安排抗性基因品种的布局。2.药剂防治:生长期施药。3.栽培措施?:及时灭茬,铲除自生苗
。四、麦类黑穗病Wheatsmut(一).症状(Symptom)散黑穗腥黑穗初有灰色膜,破裂后,整株或多数小
穗变为黑粉。穗形正常,颖壳外张,黑粉鱼腥味,籽粒变为菌瘿。(二).病原物(Pathogen)散黑穗病:小麦(Ustilag
otritici(Pers.)Jens.大麦(U.nuda(Jens.)Roster)腥黑穗病:网腥(
Tilletiacaries(DC.)Tul.)光腥(T.foetida(Wallr.)Lindr)
下右:小麦光腥黑穗冬孢子小麦散黑穗病冬孢子(上)下左:小麦网腥黑穗冬孢子(三).侵染循环(Diseasecycle)?
黑穗病的侵染循环分为两种类型:1.花期侵染型(系统为害):包括大小麦散黑穗病。 2.幼苗侵染型:小
麦腥黑穗病侵入花器冬孢子随生长点侵入幼苗随植株生长进入穗部呈黑粉从子房壁侵入病菌以菌丝态潜入种胚越夏,越冬花
期侵染型侵染循环图随植株进入生长点菌瘿菌瘿脱粒时破裂散出冬孢子散出冬孢子在如下场所:①种表②土壤③肥料萌发孢
子从芽鞘侵入幼苗侵染型侵染循环图(四).防治方法(Controlmethods)1.严格种子调运调运
种子时,应注意有无病史和必要的检验工作。2.种子处理 (1)冷浸日晒;(2)石灰水浸种;(3)温汤浸种;
(4)药剂拌种(多菌灵,三唑酮)。棉花病害在棉花的整个生育过程中,常常发生多种病害。据记载,我国约有40种左右
。其中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检疫性病害,在局部地区造成很大损失;棉花苗期和铃期的多种病害在各棉区均普遍发生。棉花苗期病
害的种类较多,主要的一类是引起烂种、烂芽、茎基腐和根腐,常见的有炭疽病、立枯病、红腐病、猝倒病等。另一类病害主要危害苗叶,如黑斑病
、褐斑病、茎枯病、角斑病等。棉铃病害,我国已发现有20种左右,其中以炭疽病及红腐病为主,其次是黑果病、红粉病、疫病、
曲霉等。一、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CottonFusariumWiltandVerticilliumWilt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世界棉花种植区的主要病害,中国大部分棉区均有发生,枯萎病发生较为普遍,黄萎病目前仍是内检对象。(一)、
症状(Symptom)病名枯萎病黄萎病发病时期幼苗至成株期苗期发病很少叶片症状网纹、黄化、紫红、青枯、皱缩黄斑
、西瓜叶株型变矮、丛叶株型一般不变发病特点从上往下发病,落叶由下往上发病,不落叶内部症状柄、茎秆维管束呈深褐色柄
、茎秆维管束呈黄褐色病症潮湿时产生红色霉状物潮湿时有白色霉状物1.导管堵塞学说甲基酯酶降解导管内壁果胶物
质,导致导管中树胶和凝胶体聚集,增加导管的充塞度。2.毒素学说病菌产生毒素,破坏细胞原生质透性,而同时植株体内多
元酚氧化,导致导管及周围组织变黑。致病机制:病毒共3目、73科、287属、1950多种,其中植物病毒18科、81属、1040多
种。亚病毒类病毒有2科、7属,30种病毒卫星卫星病毒5种卫星核酸6种五、代表性植物病毒属及种5.1烟草花叶
病毒属(Tabamovirus)典型种为能引起烟草等多种作物的花叶病(Tobaccomosaicvirus,
TMV)。TMV粒体杆状,核酸为一条+ssRNA,有6395个核苷酸。5.2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
)典型种为能侵染茄科等多种作物的马铃薯Y病毒(PotatovirusY,,PMV)。PMV粒体线状,核酸为一条+ssR
NA,有9700个核苷酸。5.3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典型种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virus,CMV)。CMV粒体球状,基因组含3条+ssRNA分子,另外有一个亚基因组。常伴随有卫星RNA。
5.4植物呼肠孤病毒属(Phytoreovirus)如引起水稻普遍矮缩病的水稻矮缩病毒(Ricedwarfvi
rus,RDV)。RDV粒体球状,基因组分12个dsRNA分子。5.5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属(Pospivir
oid)典型种为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Potatospindletuberviroid,PSTVd)。PSTVd基因
组为一条环状ssRNA分子,356-360核苷酸。六、植物病毒病的诊断植物病毒病的诊断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对发病植物标本初步检查和判断;二是对确信的病毒病标本做进一步的实验诊断,必要时还需作进一步的病原鉴定。一、病害初步识
别二、实验室诊断(一)鉴别寄主诊断(二)传染实验(三)显微镜观察(四)血清学技术(五)核酸杂交及PCR技术(六)物理
化学特性(一)鉴别寄主诊断(二)传染实验不同植物病毒属具有不同的传播介体,确定病毒的传播介体可以作为病原鉴定的一个证据,同
时也为防治提供依据。(三)显微镜观察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内含体;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体(四)血清学技术酶联免疫
吸附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技术原理直接ELISA间接ELISA双抗夹心ELISA(五)核酸杂交及PCR技术
核酸杂交:PCR技术:(六)物理化学特性稀释限点:钝化温度:体外存活期:沉降系数及分子量:光谱吸收特性:(六)物
理化学特性稀释限点:钝化温度:体外存活期:沉降系数及分子量:光谱吸收特性:?寄生性种子植物寄生性种子植物---少数
由于根或叶片退化,或缺乏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自养必须从其它植物上获得营养而营寄生生活的种子植物。一般性状寄生性半寄生性:有叶绿
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导管从植物中吸取水和无机盐。全寄生性:叶片无或退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相连,获取所需所有
营养物。致病性营养的掠夺症状---矮小、黄化,严重时枯死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繁殖与传播通过种子繁殖种子传播有两种方式:
被动传播:依靠风力、鸟类传播,或随种子调运传播主动传播:种子成熟时,果实吸水膨胀开裂,种子弹射出去。主要类群:双子叶植
物,12个科,最重要的有:旋花科—菟丝子属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为一年生草本,全寄生,以吸盘伸入寄主微管束吸收营养。种子落入土壤或
混在作物的种子中传播。如寄生大豆的中国菟丝子。列当科—列当属一年生草本,全寄生,叶片退化为短小的鳞片状。寄生于双子叶植物的根部
,以吸根侵入寄主根内吸收养分。种子落入土壤或混在作物的种子中传播。桑寄生科—桑寄生属为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木本植物上常见的寄生性
种子植物,半寄生。靠鸟类传播。思考题什么是病毒?植物病毒的主要组成成分和功能有哪些?植物病毒有哪些传播方式?介体传播病毒
有哪几种方式?植物病毒的代表性类群有哪些?引起哪些植物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的致病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主要类群有
哪些?引起哪些植物病害?小麦病害p136麦类作物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麦类病害的种类很
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小麦病害约200种,我国发生较重的有20余种,其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有小麦赤霉病、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
纹枯病等。按病原分:真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等。按为害部位分:穗部病害:赤霉病、黑穗病、白粉病等叶部病害:锈病、白粉
、病毒、叶枯等。秆部病害:秆锈病、秆黑粉、纹枯病等。基部病害:根腐病、全蚀病、纹枯病等。一、小麦赤霉病Wheathe
adblight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上的一种流行病害,多发生在穗期多雨、气候潮湿地区,其中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
发生最重,长江上游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也经常发生。发病后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一)症状(Symp
tom)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在高湿条件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
蓝黑色小颗粒。于苗期引起苗枯、基腐等症状。(二)病原物(Pathogen)1.分类地位:无性阶段禾谷镰孢菌(
FusariumgraminearumSchwa)复合种有性阶段: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zea
e(Schw.)Petch)2.形态特征:禾谷镰孢可产生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多数有3~6个隔膜,
有明显的足胞,镰刀形。小型分生孢子为单胞,椭圆或卵圆形有性阶段形成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子囊壳近球形蓝紫色,其上有孔口子囊无色
、棒状、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弯纺锤形,多为3个隔膜1.子囊壳?2.子囊壳纵剖面?3.子囊及子囊孢子?4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5.分生孢子3.生物学特性:病菌生长发育需要适温,高湿条件;子囊壳及子囊孢子的形成均需要光照;
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在蒸馏水中均可正常萌发,子囊孢子在高湿无水条件下也可萌发,而分生孢子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才能发育良好。4.生
理分化根据不同赤霉菌株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致病力的差异可区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5.寄主范围
玉蜀黍赤霉寄主范围较广。我国已发现的自然寄主有麦类作物和一些禾本科植物及杂草。(三)病害循环(Diseasecycle)
基腐苗枯种子或者土壤带菌穗腐侵染玉米,水稻等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菌丝在玉米,水稻残体或种子上越冬(四)发病因素(
Epidemicfactors)1.气候因素:温度和湿度是主导因素;2.菌源基数:稻茬带菌率与病害
发生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3.品种因素:不同的生育期感病性差异很
大。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4.农田生态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湿度大有利于发病。(五
)防治方法(Controlmethods)采用以抗病品种为基础,药剂防治为重点,结合农业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应适时早播、增施P、K肥、清沟排泽。2.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搭配避免品种单一。3
.药剂防治:灌浆期根据天气情况及时用药防治(多菌灵,戊唑醇)。二、小麦锈病WheatRust小麦锈病又称黄疽
,包括条绣(黄锈)、叶锈(褐锈)和秆锈(黑锈)三种,是小麦上发生范围最广,危害程度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我国主要以叶锈和条锈混发为主
,秆锈发生较少。小麦发生锈病后,叶绿素被破坏,植株失水,造成秕穗,直至枯死。(一)症状(Symptom)夏孢子堆:
小麦染锈病后,初期在叶片或秆上出现褪绿斑点,以后长出黄色或红褐色的粉疱——夏孢子堆.冬孢子堆:在
夏孢子堆处,后期长出黑色的疱斑(条、叶)或粉疱(秆)——冬孢子堆.三种锈病症状的共同特点:在受侵染的叶片或秆上出现鲜红色或红褐色
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孢子飞散,呈铁锈状;后期病部生成黑色的冬孢子堆。三种锈病可根据其冬孢子堆和夏孢子堆的形状、大小、颜色、着生部
位和排列来区分。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种以下的分类单元亚种(subsp):一个种内某些菌系的少数表现型或遗传特性与模式菌系不同,这些
菌系称为该种的亚种。致病变种(pv):一个种或亚种内致病性(寄主范围、危害症状)有差异的菌系。生物变种(biovar)或生物型
(biotype):生理或生化反应相同的菌株群。血清变种(serovar):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簇的菌株群。二植物病
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现有28个属,121个种,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及柔膜(软壁)菌门
的共12个代表性属,代表性属如下:2.1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α
-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成员、G-,短杆状,具运动性,周生鞭毛1-6根,具有大分子质粒,如Ti,Ri质
粒。如引起双子叶植物根癌病的根癌土壤杆菌(A.tumefaciens)
2.2欧文氏菌属(Erwin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
a)成员、G-,短杆状,具运动性,周生鞭毛多根。如引起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的胡萝卜欧文氏菌
(E.carotovorasubsp.carotovora)2.3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成员、G-,短杆状,具运动性,极生鞭
毛1至多根。好气性,菌落圆形,隆起,灰白色,有荧光反应。如引起烟草野火病的丁香假单胞菌烟草致病变种
(P.syringaepv.tabaci)2.4劳尔氏菌属(Ralstonia)变形菌门(P
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成员。如引起番茄青枯病的茄科劳
尔氏菌(R.solanacearum)2.5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变
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成员、G-,短杆状,具运动性,极生鞭毛
1根。好气性,菌落圆形,隆起,黄色。如引起水稻白叶枯病的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亚种
(X.oryzaepv.oryzae)2.6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放线菌门(Actinobact
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成员、G+,无鞭毛,不运动。如引起马铃薯环腐病的密执安棒形杆菌
环腐亚种(C.michiganensissubsp.sepedonicus)2.7链霉菌属
(Streptomyc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成员、G+,菌体丝状
,纤细,无隔膜,气生菌丝能产孢。如引起马铃薯疮痂病的疮痂链霉菌(S.aca
bies)2.8植原体属(Phytoplasma)柔膜(软壁)菌门(Tenericutes)柔膜菌纲(Mollicut
es)成员、无细胞壁,由单位膜包裹,圆球形至丝状。引起桑矮缩病的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or
ganisms,MLO)2.9韧皮部杆菌属(Liberobacter,待确定)变形菌
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成员。过去与木质部小菌属(Xylella)
细菌统称为类立克次氏体(Richettsia-likeorganisms,RLO)。引起柑橘黄龙病
的亚洲韧皮部杆菌(L.asiaticum)植物病原线虫植物线虫的一般性状形态和结构一般为两端尖细的线形,长0.3~1
2mm,宽0.01~0.05mm雌、雄同型,少数异型线虫的个体发育和生态线虫的发育分为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幼虫(4
个龄期)成虫交配产卵卵孵化产生第2龄幼虫,侵染寄主---侵染幼虫一般3~4周一代,一个生长
季节可发生多代植物寄生线虫保持水生习性;土壤是线虫最重要的生态环境;多通过种苗调运、灌溉水及耕作农具的携带等传播,也有生
物媒介传播;可以休眠状态(卵)在植物体外长期存活;植物的根部分泌物对线虫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刺激卵的孵化。线虫的寄生
性和致病性植物线虫都是专性寄生的寄生方式可分为外寄生和内寄生外寄生-仅以口针刺到寄主组织内吸食,虫体留在植物体外内寄生-全
部进入植物体内吸食具有一定的寄主专化性致病作用直接的损伤和营养掠夺分泌物(酶、毒素)的破坏作用刺激细胞增大刺激细胞分裂
---肿瘤、大量分枝抑制根茎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矮化溶解中胶层---腐烂植物寄生线虫的主要类群线虫属动物界(An
imalia),线虫门(Nematoda),分两纲,侧尾腺纲(Phasmidia)和无侧尾腺纲(Aphasmidia)。植物线虫主
要属侧尾腺纲中的垫刃目(Tylenchida)和滑刃目(Aphelenchida)。分类依据外部形态(雌虫)内部结构(消化系
统和生殖系统)主要类群属特征引起的病害粒线虫属线形,垫刃型食道多寄生禾本科植物的地上部,形成虫瘿。小麦粒线虫病
茎线虫属线形,垫刃型食道内寄生线虫,可危害植物的地上和地下,引起组织坏死。水稻茎线虫病、马铃薯茎线虫病异皮线虫属雌雄异型
,雌虫柠檬状、梨形,雄虫线形危害植物根部,形成胞囊(雌虫尸体),大豆胞囊线虫病根结线虫属雌雄异型,雌虫梨形,雄虫细长危害植
物根部形成根结,引起多种植物根结线虫病滑刃线虫属线形,滑刃型食道危害植物的叶、芽,水稻干尖线虫病思考题植物病原原核生
物与真核生物有和区别?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主要类群有哪些?各引起哪些重要的植物病害?试述线虫对植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病原线虫
主要有哪些类群?各引起何种病害?植物病原病毒(病毒p.38)病毒(Virus)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具有侵染性的寄生物。
非细胞结构的分子生物,由核酸(RNA或DNA)和外壳蛋白组成;专性寄生;危害仅次于真菌。一、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病毒的
形态球状、杆状和线状、弹状、双联体状等病毒的组成核酸(RNA或DNA)ssRNA:占多数dsRNAssDNAds
DNA蛋白结构蛋白:外壳蛋白(CP)功能蛋白:复制有关蛋白、运动蛋白等病毒的多分体现象有些病毒的遗传信息存在于两条或
两条以上的核酸链上,包被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粒体中,这种病毒称为多分体病毒。单个粒体不能侵染。亚病毒是一类不具有完整病毒结
构或功能的分子生物。类病毒:无蛋白质外壳包被的小分子环状单链RNA。具侵染性、能自我复制。1971年,Diener等首次发现马
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RNA一般为246~401个核苷酸组成;热稳定性强(可耐90℃)。卫星病毒:与病毒(辅助病毒)相伴随
的小病毒粒子。卫星RNA:包被在辅助病毒粒子中的小分子RNA。卫星病毒和卫星RNA与辅助病毒的基因组RNA无同源性,必须依赖于
辅助病毒才能侵染和复制。对辅助病毒的复制具有抑制或干扰作用。阮病毒:单纯的蛋白质侵染分子,未见感染植物。植物病毒的
内含体植物病毒基因组翻译的蛋白有时会与病毒的核酸、寄主的蛋白等物质聚集起来,形成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称为内含体(inclusio
ns)。内含体可以分为核内含体(nuclearinclusions)和细胞质内含体(cytoplasmicinclusion
s)两类。不同属的植物病毒往往产生不同类型、不同形状的内含体,利用这种不同可作为鉴别不同病毒的方法。核内含体核质内含体一般是
由蛋白或病毒粒体构成的晶体结构,少有纤维状的内含体(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细胞质内含体细胞质内含体在形状、大小、组成和
结构方面差异很大,主要分为不定形内含体、假晶体、晶体内含体和风轮状内含体等五种类型(光学显微镜下可见)。二、植物病毒的复制与增殖
核酸的复制(Replication)需寄主提供场所(细胞质或细胞核)、原材料和能量。基因组信息的表达(Geneexpres
sion)转录:mRNA翻译:外壳蛋白、复制酶等通过活细胞上的微小伤口进入寄主;在寄主体内系统侵染、增殖;症状一般出
现在幼嫩部位;病毒的系统分布通常并不均匀。三、植物病毒的传播非介体传播在病毒传递中没有其他有机体介入的传染方式,机
械传播种子、花粉传播无性繁殖材料传播等。介体传播在病毒传递中有其他有机体介入的传播方式,这种有机体被称为介体(Ve
ctor),包括昆虫、线虫、真菌、菟丝子等。机械传播田间主要为植株间接触、农事操作、农机具及修剪工具污染、人和动物活动等
造成,这些因素和病毒没有生物学关系,也不存在专化性。但对某些病毒很重要。这类病毒的特点是在寄主中的浓度高、稳定性强、病毒能进入表
皮细胞。花叶型症状的病害、蚜虫、线虫传病毒更容易机械传;而黄化型症状和韧皮部局限病毒难以或不能机械传染。无性繁殖材料传播
由于病毒在植物体内系统侵染的特点,除生长点外各部位均可带毒,在以球茎、块根、接穗芽为繁殖的作物中特别重要,如马铃薯、花卉、大蒜、
果树等,如母株受侵染则无一幸免,常为重要的检疫对象。介体传播根据介体昆虫传播病毒的特性,植物病毒可分为3种类型口针型:非
持久性病毒。昆虫取食后数分钟即可传毒,多为蚜虫。循回型病毒:介体在病株上取食较长时间才能获毒;介体经过几小时至几天时间才能传毒
半持久性病毒持久性病毒增殖型病毒;能在介体昆虫体内增殖,多为叶蝉和飞虱不能机械传四、植物病毒的命名与分类分类依
据:核酸类型、脂蛋白包膜有无、粒体形态、多分体现象有无等。分类系统:目(-virales)、科(-viridae)、属(-vir
us)、种(寄主+症状)命名:寄主+症状白粉菌目真菌,闭囊壳上的附属丝不发达,呈短菌丝状,闭囊壳内含多个子囊。
如引起禾本科植物白粉病的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graminis)3.2.1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
1.分生孢子梗及串生的分生孢子;2.分生孢子;3.闭囊壳;4.子囊及子囊孢子微囊菌目真菌,具长颈的子囊壳,子囊散生,子囊间无侧
丝,子囊壁早期溶解。如引起甘薯黑斑病的毛缘长喙壳菌(C.fimbriata)3.2.2长喙壳属(Cer
atocystis)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2.厚垣孢子;3.子囊及子囊孢子;4.子囊壳肉座菌目真菌,子囊壳生于子座上,
壳壁蓝色或紫色。子囊孢子梭型,有2-3个隔膜。无性多为镰孢属(Fusarium)。如引起水稻恶苗病的藤黑赤霉(G.f
ujikuroi)3.2.3赤霉属(Gibberella)4.小分生孢子梗;5.分生孢子;6.大分生孢子梗;7
.子囊孢子;8.子囊;9.子囊壳间座壳目真菌,子囊壳埋于子座内,有长颈伸出子座。子囊孢子香蕉型,单细胞。无性态为壳囊孢属(Cyt
ospora)。如引起苹果腐烂病的苹果黑腐皮壳菌(V.mali)3.2.4黑腐皮壳属(Valsa)
1.子囊壳2.子囊及子囊孢子3.分生孢子器4.分生孢子梗5.分生孢子多腔菌目真菌如引起葡萄黑痘病的葡萄痂囊
腔菌(E.ampelina),其有性态在我国尚未发现。无性态为葡萄痂圆孢属(Sphaceloma)。3.2.5痂囊
腔菌属(Elsinoe)1.菌丝及菌丝块;2.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12座囊菌目真菌,子囊座生于寄主表皮下,子囊束生。子
囊孢子卵形,单胞。如引起葡萄黑腐病的葡萄球座菌(G.bidwellii)。3.2.6球座菌属(Gui
gnardia)1.假囊壳2.子囊3.子囊孢子格孢腔菌目真菌,假囊壳多生于寄主表皮下,孔口周围有黑色刚毛。子囊平行排列
,子囊孢子椭圆形,双细胞。如引起梨黑星病的纳雪黑星菌(V.nashicola)。3.2.7黑星菌属(V
enturia)1.假囊壳;2.子囊孢子;3.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柔膜菌目真菌,能形成菌核,萌发产生具长柄的子囊盘,子囊着
生在子囊盘内,棒形或圆柱形,无色,有柄。每个子囊含有8个子囊孢子,单胞,卵圆形。如引起油菜菌核病的核盘菌(S.scl
erotiorum)。3.2.8核盘菌属(Sclerotinia)1.子囊盘;2.子囊及侧丝;3.菌核13
(四)担子菌门共同特征营养体为有隔的菌丝体。细胞双核,即双核菌丝体。缺乏无性阶段,即不产生无性孢子。有性阶段产生担子和担孢
子。本门真菌包括3个纲,即黑粉菌纲(Ustilaginomycetes),锈菌纲(Urediniomycetes)和担子菌纲(B
asidiomycetes)。重要的植物病原菌:黑粉菌目、锈菌目4.1黑粉菌纲(Ustilaginomycetes)
以双核菌丝在寄主细胞间寄生,后期在寄主组织内产生成堆的黑色粉状冬孢子。冬孢子萌发:核配→先菌丝→减数分裂→担孢子→萌发→“+”
“-”结合→双核菌丝→侵入4.1.1黑粉菌属(Ustilago)冬孢子萌发产生有隔担子,担子上侧生卵圆形的担孢子。如
引起小麦散黑穗病的小麦散黑粉菌(U.tritici)引起玉米瘤黑粉病的玉米黑粉菌(U.maydis)1.冬孢子;2.
冬孢子萌发形成先菌丝及担孢子4.1.2腥黑粉菌属(Tilletia)冬孢子有腥味,萌发产生无隔担子,顶生成束的丝状担孢子,
成对结合成H型。如引起小麦腥黑穗病的小麦光腥黑粉菌(T.foetida)1.冬孢子;2.冬孢子萌发形成担子及担孢子1
24.2锈菌纲(Urediniomycetes)营养体:单核、双核单寄主:两种菌丝体在一种植物上寄生。转主寄生:两种
菌丝体在分类上不同的植物上寄生。孢子类型:最多5种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本纲有5个目,其中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
是锈菌目(Uredinales)。4.2.1柄锈菌属(Puccinia)冬孢子有柄,双细胞,深褐色。如引起小麦条
锈病的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striiformisf.sp.tritici)冬孢子4.2.2胶锈菌属(Gym
nosporangium)冬孢子双细胞,浅黄色至暗褐色,具长柄,冬孢子柄遇水膨胀胶化。如引起梨锈病的亚洲胶锈菌(G.asi
aticum)冬孢子(五)无性菌类共同特征营养体:分支有隔菌丝体无性繁殖:分生孢子有性生殖:无或未发现载孢体(c
onidiomata):着生分生孢子的机构。分类依据:载孢体类型、分生孢子生成方式、分生孢子的特征。与植物病害有关的2个纲
5.1丝孢纲(Hyphomycetes):不形成孢子果,分生孢子梗散生、束生在分生孢子座上,梗上着生分生孢子。
引起植物病害的主要有4个属。5.2腔孢纲(Coelomycetes):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盘或分生孢子器内,分
生孢子梗短小。引起植物病害的主要有2个属。5.1.1梨孢属(Pyricularia)丝孢目成员,分生孢子梗细长
,呈曲膝状弯曲。分生孢子梨形,大多为3个细胞。如引起稻瘟病的灰梨孢菌(P.oryzae)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稻瘟病5
.1.2双极乳孢属(Bipolaris)丝孢目成员,分生孢子梗细长,多隔,下部挺直,上部呈曲膝状弯曲。分生孢子纺锤形,直或弯
曲,多细胞。如引起玉米小斑病的玉蜀黍双极乳孢菌(B.mydis)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5.1.3镰孢属(Fusariu
m)瘤座菌目成员,分生孢子通常有两种类型,大型分生孢子多细胞,镰刀形;小型分生孢子多为单细胞,卵圆形或圆形,单生或串生。如引
起棉花枯萎病的尖镰孢萎蔫专化型(F.oxystorumf.sp.vasinfectum)1.大分生孢子;2.小分生
孢子5.1.4丝核菌属(Rhizoctonia)无孢目成员,菌丝褐色,多为近直角分枝,在分枝处缢缩。如引起水稻纹枯病的茄
丝核菌(R.solani)丝核菌菌丝5.2.1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腔孢纲黑盘孢目成员,分生孢子
盘生于寄主表皮下。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长椭圆或新月形。如引起棉炭疽病的棉炭疽菌(C.gossypii)5.1.2壳球孢
属(Macrophomina)腔孢纲球壳孢目成员,分生孢子器球形。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柱形至纺锤形。如引起菜豆根,茎腐烂的
菜豆壳球孢(M.phaseolina)附:植物病害控制1.1755年:梯来特(Tillet)提出用种子处理可以有效防治
小麦黑粉病。2.1765年:方观承对棉种采用开水烫种和草木灰拌种进行防病。3.1885年:米拉德(Millardet,PMA.
)发明波尔多液防治葡萄霜霉病开创了植病药剂防治。4.1913年:雷姆(Riehm)采用有机汞制剂处理种子可以防治多种种传病害。
5.上世纪以来,植物病害药剂经历了水银制剂,有机磷类,杂环类杀菌剂等,目前主要使用对环境较安全的新型杀菌剂如BZI,DMI,Qo
I等,同时植物抗性诱导剂的使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思考题什么是真菌,植物病原真菌有哪些基本特性?真菌的营养体及菌丝体组织有
哪些?真菌无性繁殖及有性生殖的繁殖体有哪些?真菌的重要类群有哪些?其分类依据如何?了解真菌各亚门种引起植物重要病害的病原
菌。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原核生物p.32)原核生物:是一类有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包围细胞质的具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
生物。细菌(Bacterium)植原体(Phytoplasma)螺原体(Spiroplasma)放线菌蓝细菌是仅次于真
菌和病毒的第三大类病原生物。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细菌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植物病原菌大多为杆状结构细
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脂类和蛋白质细胞质膜核区-无固定的细胞核细胞质鞭毛质粒革兰氏染色反应:多为阴性菌原体
结构无细胞壁无革兰氏染色反应无鞭毛具三层结构的单位膜。形态植原体:圆形、椭圆形、梨形等螺原体:螺旋状生理特征
对四环素类敏感,而对青霉素不敏感。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种和属鉴定常用的性状和特征形态特征菌体:形状、大小、鞭毛、夹膜、芽
孢菌落:形态特征、颜色生理生化性状:革兰氏染色反应和抗酸染色反应、胞壁的结构与组分、C及N源等的利用与分解、抗原性等;遗传性
状:G+Cmol%含量致病性病原物的传播气流传播:是病原真菌的主要传播方式雨水传播:植物病原细菌和部分真菌的分生孢子
或土壤中的病原物;昆虫或其他生物介体传播:病毒、菌原体和部分细菌、真菌、线虫;人为因素传播:人为调种、农事操作等病原物的
初侵染和再侵染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引起的最初侵染。再侵染:初侵染植物上的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经过传播
再次侵染植物的健康部位或其他健康植物。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多为系统性病害。多循环病害:在植物一个生长季节
中可引起多次再侵染。多为局部性病害。3植物病理学简史植物病理学的的近代史是从1845年欧洲马铃薯晚疫病的大
流行开始的。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下面通过主要人物及其贡献来了解植物病理学的简史。3.1植物病原学1.1853年:德
巴利(DeBary)提出黑粉病、霜霉病和马铃薯晚疫病是真菌侵染的结果,提出了锈菌有转主寄生现象,是公认的植病病原学说创始人。2
.马尔皮基(Malpighi,M)首先用单式显微镜描绘了蔷薇锈菌的形态。3.史密斯(ErwinF.Smith)证实了病原细菌
的侵染性,成为植物病原细菌学之父。4.库柏(Cobb,N.A.)第一位研究植物线虫学的人,是植物线虫学的奠基人。5.1939年
:考斯奇(Kausche)第一次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烟草花叶病毒的颗粒体。6.1967年:土居养二在电镜下正式确认了桑萎缩病的病
原是类菌原体。7.1971年:迪内(Diener,T.O.)发现了类病毒,一种小分子RNA导致马铃薯纺锤块茎病。3.2植物
病理生理学1.最早德巴利开始研究核盘菌如何引起蔬菜软腐的机制,结论是病菌产生的酶和毒素杀死了植物细胞。2.1933年田中通过研
究梨黑斑病发现了真菌毒素具有致病力。3.1939年Yabuta发现了赤霉素引起水稻恶苗病徒长的机制.4.1977年契尔通(Ch
ilton,MD.)证实了冠瘿土壤杆菌能将细菌质粒的部分tDNA导入寄主细胞,插入植物的染色体中,寄主细胞就能不断分裂而形成癌肿。
二、植物病理生理学1894年:埃里克松(ErikssonJ)发现锈菌种内存在专化型(f.sp.)的不同。1914年斯塔
克曼(StakmanEC)提出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race)的概念。1946:佛洛尔(FlorHH)提
出著名的”基因对基因学说”。1946年:高又曼发现了植物存在“过敏性坏死反应”的抗病性现象。1963年:范德普郎克(Vand
erPlankJE)提出了著名的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两种抗病性理论。3.3植物病害控制1.1755年:梯来特(Til
let)提出用种子处理可以有效防治小麦黑粉病。2.1765年:方观承对棉种采用开水烫种和草木灰拌种进行防病。3.1885年:米
拉德(Millardet,PMA.)发明波尔多液防治葡萄霜霉病开创了植病药剂防治。4.1913年:雷姆(Riehm)采用有机汞制
剂处理种子可以防治多种种传病害。5.上世纪以来,植物病害药剂经历了水银制剂,有机磷类,杂环类杀菌剂等,目前主要使用对环境较安全
的新型杀菌剂如BZI,DMI,QoI等,同时植物抗性诱导剂的使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思考题什么是病程、潜育期、侵染循环、初侵
染、再侵染、潜伏侵染?植物病原真菌(教材:p.14)真菌(fungus)一类营养体通常为丝状体,具有细胞壁,以吸
收为营养方式,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异养型真核生物。在所有的病原物中,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最多。已记载的植物病原真菌有8000多
种。真菌病害关于生物分类早期的分类:动物界和植物界,真菌被归入植物界的藻菌植物门(Thallophyta)。1969年
Whittaker提出将生物分为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Cavalier-Smit
h(1981,1988)提出将细胞生物分为八界:原核总界(或细菌总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真核总界:原始动物
界原生动物界色菌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广义的真菌在八界分类系
统的分布无细胞壁的黏菌和单细胞的根肿菌原生动物界(Protozoa)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营养体2N、具茸鞭的卵
菌等色菌界(Chromista)细胞壁含几丁质的真真菌真菌界(Fungi)一、植物病原
真菌的一般性状(一)?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多为可分枝的丝状体。菌丝:单根丝状体。菌丝体:许多菌丝在一起统称为
菌丝体。菌落:菌丝体在基质上生长的形态。菌丝的基本结构和成分: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质,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卵菌除外)。
菌丝组织体菌核: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内层为疏丝组织,外层拟薄壁组织,表皮细胞壁厚、色深、较坚硬,其功能是抵抗不良的环境,当
条件适宜时,可以萌发产生新的营养菌丝或形成新的繁殖体。子座:菌丝在寄主植物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主要功能是形成产孢
机构,也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菌索:菌丝平行形成的长条形索状结果。可抵抗不良的环境,有助于菌丝体在基质上蔓延。(二)?
繁殖体1.无性繁殖:指营养体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而产生后代个体的繁殖方式。其后代为无性孢子。(1)游动孢子:无细胞壁,具1~2
根鞭毛,可在水中游动。产生于游动孢子囊。(2)孢囊孢子:形成于孢子囊内。孢子囊由孢囊梗的顶端膨大而成。孢囊孢子有胞壁,无鞭毛。
(3)分生孢子:产生于分生孢子梗上。单胞或多胞。有色或无色。2.有性生殖:真菌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配子
囊)结合产生有性孢子。过程: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1)休眠孢子囊:由两个游动配子配合形成的合子发育而成。萌动时减数分裂释放出
单倍体的游动孢子。(2)卵孢子: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接触后,雄器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经授精管进入藏卵器,经核配后发育成厚壁
的、双倍体的卵孢子。(3)接合孢子:由两个配子囊融合成一个细胞,并在这个细胞中进行质配和核配后形成的厚壁孢子。(5)担孢子
:“+”、“-”菌丝结合形成双核菌丝顶端膨大形成棒状的担子核配和减数分裂外生的单倍体担孢子(4)子囊
孢子: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相结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单倍体孢子。通常着生在子囊内。子囊产生在具有包被的子囊果内
。(三)?生活史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二、真菌病害的特
点和诊断症状坏死、腐烂、萎蔫,少数畸形;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诊断的重要依据一、原生动物界营养体单细胞、无细胞壁的
原质团,营养方式为吞食或光合作用;游动孢子有非直管状鞭毛。原生动物界分三个门,包括大多数黏菌和根肿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代表属:
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鱼卵状休眠孢子二、色菌界营养体单细胞或无隔菌
丝,营养方式为吸收,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游动孢子有直管状茸鞭。色菌界分为三个门,与植物病害有关的是卵菌门卵菌门只分一个卵菌
纲,与植物病害有关的有四个目:水霉目、腐霉目、指梗霉目和霜霉目。引起的植物病害:稻棉霉引起水稻烂秧(稻棉腐病)瓜果腐霉引起
的瓜果腐烂致病疫霉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霜霉引起的十字花科霜霉病等白锈菌引起十字花科白锈病2.1绵霉属(Achlya):
孢子囊棍棒状,游动孢子释放时聚集在囊口休止。藏卵器内有1至多个卵孢子。引起水稻烂秧(稻绵腐病)的稻棉霉(A.
oryzae)1.游动孢子及孢子囊2.雄器、藏卵器和卵孢子2.2腐霉属(Pythium):孢囊梗菌丝
状。孢子囊球状或裂瓣状,萌发时产生泡囊,泡囊内形成游动孢子。引起瓜果腐烂的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
1.孢子囊2.雄器、藏卵器和卵孢子2.3疫霉属(Phytophthora):孢囊梗分化从不显著至显著不
等。孢子囊球形、卵形或梨形。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内形成。寄生性强,如致病疫霉。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的致病疫霉(P.infes
tans)3.孢囊梗及孢子囊4.孢子囊5.游动孢子6.休止孢子2.4霜霉属(Peronospora):
孢囊梗形成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锐。孢子囊卵圆形,萌发时直接产生芽管,不形成游动孢子。有性生殖形成卵孢子。引起十字
花科霜霉病的寄生霜霉(P.parasitica)1.孢囊梗及孢子囊2.孢子囊3.孢子囊萌发4.卵
孢子2.5白锈属(Albugo):孢囊梗平行排列在寄主表皮下,短棍棒形。孢子囊串生。卵孢子壁有纹饰。引
起十字花科白锈病的白锈菌(A.candida)1.孢囊梗及孢子囊2.孢子囊萌发3.卵孢子4.卵孢
子萌发三、真菌界真菌界分为四门一类菌群营养体无性孢子有性孢子壶菌门单细胞或无隔菌丝游动孢子休眠孢子囊
接合菌门无隔菌丝孢囊孢子接合孢子子囊菌门有隔菌丝分生孢子子囊孢子担子菌门有隔菌丝多数缺担孢子无性菌类有隔
菌丝分生孢子多数缺(一)壶菌门共同特征本门真菌营养体形态差异大,从单细胞到发达的无隔膜菌丝体;无性繁殖形成游动孢子
囊,内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产生休眠孢子囊,萌发时释放出游动孢子。有1纲5目:经济上比较重要的是壶菌目与芽枝菌目,其中有代表性的是
芽枝菌目的节壶菌属(Physoderma)。如引起玉米褐斑病的玉蜀黍节壶菌(P.maydis)。(二)接合菌门共同特征
营养体为无隔膜菌丝体,为单倍体;无性繁殖形成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分为两个纲:接合菌纲和毛菌纲。经济上比较重要的是
接合菌纲,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毛霉目的根霉属(Rhizopus)。如引起棉铃软腐病的黑根霉(葡枝根霉)(R.stolonife
r).原配子囊配子囊柄配子囊接合孢子孢囊梗孢子囊(三)?子囊菌门共同特征营养体:多为有隔膜的菌丝体。
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分为6个纲。其中2个纲与植物病害有关,即外囊菌纲和子囊菌纲。
子囊裸生,没有子囊果。营养体为双核菌丝体。可分为1亚纲1目,与植物病害关系较大的是外囊菌目中的外囊菌属(Taphrina)。
如引起桃缩叶病的畸形外囊菌(T.deformans)。3.1外囊菌纲子囊由产囊丝发育而成,有各种类型的子囊果。无
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孢子。包括12亚纲45目和地位待定的5目,与植物病害关系较大的有白粉菌亚纲,粪壳菌亚纲,座囊菌
亚纲和锤舌菌亚纲。子囊菌纲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有:3.2子囊菌纲植物病理学PlantPatholog
y罗朝喜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cxluo@mail.hzau.edu.cnTel:87281242由于致病因
素作用,植物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这种现象
称为植物病害。1.1植物病害(Plantdisease)概况一、普通植物病理学1、植物病理学基本概念
1.1.1植物病害的要素寄主植物(Host)病原(Cause)环境(Environment)病害三角病害
四面体寄主环境病原物人类病害三角病害四面体1.1.2植物病害对人类的危害降低产量降低品质食用中毒
1845-1846年爱尔兰因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造成近百万人饥饿死亡,迫使200万人逃离家园。这就是有名的1845-1846年的
爱尔兰饥馑(Irishfamine)。1942年孟加拉邦因水稻胡麻叶斑病大流行,大面积水稻失收,引起饥荒,到1943年有20
0多万人饥饿死亡[历史上称为孟加拉饥荒(Bengalfamine)]。英国曾因用发生黄曲霉(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致癌物
质)的花生作火鸡饲料,导致死亡火鸡一万只。1950年我国小麦锈病大流行,减产120亿斤。水稻发生稻瘟病使碎米率增加;甜菜得褐
斑病后,含糖量大大减少;小麦患锈病后而面筋减少。1.2植物病害的类型根据病原的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1.
侵染性病害(infectiousdisease):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传染性。病原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因素。
2.非侵染性病害(noninfectiousdisease):由非生物因素(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不能相互传染。非生物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大气环境、栽培条件等。1.3植物病害的症状1.3.1定义: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称为症状(Symptom)。1.3.2症状类型1.变色(discolor)植株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褪绿:植物绿色部分均匀变色。黄化:叶片呈黄色。花叶:叶片发生不均匀退色,黄绿相间。红叶:叶片变红或紫红。2.坏死(necrosis)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最常见的坏死是“病斑”(spot),包括:角斑、轮斑、条斑、白斑、黑斑、灰斑、褐斑、锈斑、疮痂等。3.腐烂4.萎蔫(wilt)5.畸形(malformation)1.3.3病征类型(1)????霉状物(2)????粉状物(3)????锈状物(4)????粒状物(5)????索状物(6)????脓状物思考题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有那些?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有那些?植物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有何异同?植物病原物生物间的关系(1)共生(Symbiosis)(2)共栖(Commensalism)(3)拮抗(Antagonism)(4)寄生(Parasitism)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它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这种生物称寄生物(Parasite);被寄生的生物称为寄主(Host)。活体营养生物?死体营养生物?致病性(Pathogenicity):一种生物引致植物病害的能力。这种生物称病原物(Pathogen)。体外致病(Exopathogenicity)有的微生物并不进入植物体内进行寄生,但可分泌一些有害物质,使植物根部扭曲,引起植株矮化等。植物病原物的种类真菌病原原核生物(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p56)1???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也称病程,是植物个体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侵入前期:是病原物侵入前与寄主植物存在的相互关系并直接影响病原物侵入的时期。包括接触以前和接触以后(形成某种侵入机构)。植物表面的理化状况和微生物组成对病原物有很大的影响。根部分泌物:对线虫和游动孢子的吸引作用;对真菌孢子和病原物休眠体萌发的刺激作用。表面微生物对病原物的干扰和影响。侵入期从病原物开始侵入寄主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病毒接触即侵入真菌孢子萌发长出芽管才能侵入。侵入途径直接侵入: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角质层和细胞壁的侵入。寄生性种子植物和部分真菌、线虫可直接侵入。真菌直接侵入过程:孢子萌发产生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产生侵染丝→穿过角质层和细胞壁自然孔口侵入:气孔、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伤口侵入:所有病毒、类病毒和部分病原原核生物、真菌通过该途径侵入。伤口寄生物: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部位外,还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或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织中生活,然后侵入健全的组织。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和方式真菌强寄生:直接侵入、自然孔口弱寄生:伤口、衰亡组织细菌:自然孔口、伤口菌原体和病毒:伤口线虫:直接穿刺或自然孔口寄生性种子植物:直接产生吸根侵入环境因素对病原物侵入的影响温度:影响病原物萌发和侵入的速度湿度:高湿有利病原物的侵入光照:影响气孔的开闭潜育期病原物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症状前的一段时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获得营养和水分,建立寄生关系,并不断扩展;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能否建立寄生关系;不同病原物的扩展方式也有所不同:病原真菌以菌丝在细胞间或直接穿过细胞扩展;以吸器伸入细胞吸收养分;死体营养真菌先杀死寄主组织再扩展;有的以菌丝在植物木质部导管扩展。细菌:先在寄主薄壁组织细胞间繁殖、扩展,细胞壁破坏以后进入细胞。病毒:先细胞内,然后进入维管束。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内的扩展方式可以归为两大类:局部侵染:病原物的扩展局限于侵染点附近的细胞和组织。产生的病害为局部性病害。侵染性病害中大部分属于此类。系统侵染:病原物可以从侵染点扩展到寄主植物的其他部分或全株。引起的病害称为系统性病害。如病原物侵入维管束引起的萎蔫病;大多数病毒病;黑穗病等。潜育期的长短取决于病害种类和环境条件。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寄主后,长期处于潜育阶段,不表现症状。发病期寄主植物出现症状而发病的过程。许多病害在病部出现病征。如真菌的子实体、细菌的菌脓、线虫虫瘿等。环境条件,特别是温度和湿度对病害的扩展和病征的出现有很大的影响。马铃薯晚疫病、稻瘟病等在高湿条件下才能产生大量的孢子。2病害循环病害循环:指从寄主植物的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接种体休眠体寄主植物生长期寄主植物休眠期传播初侵染再侵染病原物越冬或越夏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度过寄主植物的休眠期而引起下一生长季节的初侵染。方式有三种:休眠:病原物可以产生多种休眠体,如:卵孢子、厚垣孢子、菌核、冬孢子、子囊壳等,可以度过不良的环境条件。腐生:有些病原物可以在病株残体、土壤及各种有机物上腐生而越冬、越夏。寄生:活体营养生物只能在活的寄主上越冬、越夏。如小麦锈病、病毒等。其场所包括:种子、苗木和无性繁殖材料病原物的休眠体混于种子内,如菌核、线虫的虫瘿、菌瘿等休眠孢子附着于种子表面;病原物既可以繁殖体附着于种子表面,也可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的内部;病原物侵入种苗和繁殖材料的内部。田间病株许多活体营养的病原物必须在活的寄主植物上越冬或越夏。如小麦锈菌、病毒等。病株残体许多真菌和细菌。病原菌存活的长短取决于病残体的分解速度。土壤或肥料病原菌的休眠体可在土壤(或肥料)中长期存活或病原物在土壤中以腐生的方式存活较长时期。有的病原真菌和细菌可以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存活。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能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昆虫或其他介体:如增殖型病毒。
献花(0)
+1
(本文系木直人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