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石膏矿山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
2022-06-04 | 阅:  转:  |  分享 
  






金属非金属地下开采石膏矿山风险分级

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起草单位:















目录

前言…………………………………………………………………………………………4

引言…………………………………………………………………………………………5

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6

1范围…………………………………………………………………………………………6

2规范性引用文件……………………………………………………………………………6

3术语和定义…………………………………………………………………………………6

3.1危险源……………………………………………………………………………………6

3.2风险………………………………………………………………………………………7

3.3可接受风险………………………………………………………………………………7

3.4风险点……………………………………………………………………………………7

3.5风险评价…………………………………………………………………………………7

3.6风险分级…………………………………………………………………………………7

3.7风险管控…………………………………………………………………………………7

3.8风险信息…………………………………………………………………………………7

3.9重大危险源………………………………………………………………………………7

3.10文件……………………………………………………………………………………7

3.11记录……………………………………………………………………………………7

3.12系统……………………………………………………………………………………7

4基本要求…………………………………………………………………………………8

4.1总则……………………………………………………………………………………8

4.2组织保障………………………………………………………………………………8

4.2.1组建团队……………………………………………………………………………8

4.2.2职能分配…………………………………………………………………………………………8

4.2.3纪律保障………………………………………………………………………………9

4.3资源保障…………………………………………………………………………………9

4.3.1人员与能力保证………………………………………………………………………9

4.3.2方法与知识……………………………………………………………………………9

4.3.3监测工具或仪器………………………………………………………………………9

4.3.4信息系统………………………………………………………………………………9

4.4信息收集…………………………………………………………………………………9

5工作程序和内容……………………………………………………………………………10

5.1工作程序…………………………………………………………………………………10

5.1.1准备阶段………………………………………………………………………………10

5.1.2实施阶段………………………………………………………………………………10

5.1.3编制分级报告阶段……………………………………………………………………10

5.1.4管控与公告……………………………………………………………………………10

5.2风险点的确定……………………………………………………………………………10

5.2.1风险点划分原则………………………………………………………………………10

5.2.1.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10

5.2.1.2操作及作业活动……………………………………………………………………10

5.2.2风险点确定方法………………………………………………………………………10

5.2.3建立风险点排查台账…………………………………………………………………11

5.3危险源辨识………………………………………………………………………………11

5.3.1辨识方法………………………………………………………………………………11

5.3.2辨识范围………………………………………………………………………………11

5.3.3危险源辨识实施………………………………………………………………………11

5.4风险评价…………………………………………………………………………………12

5.4.1风险评价方法…………………………………………………………………………12

5.4.2风险判定准则…………………………………………………………………………12

5.4.3风险分级………………………………………………………………………………12

5.4.4确定重大风险…………………………………………………………………………12

5.4.5风险点级别确定………………………………………………………………………12

5.5风险控制措施……………………………………………………………………………12

5.6风险分级管控……………………………………………………………………………14

5.6.1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14

5.6.2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14

5.6.3风险告知………………………………………………………………………………14

6文件管理……………………………………………………………………………………14

7建设成果和效果……………………………………………………………………………15

7.1成果………………………………………………………………………………………15

7.2效果………………………………………………………………………………………15

8持续改进……………………………………………………………………………………15

8.1评审………………………………………………………………………………………15

8.2更新………………………………………………………………………………………15

8.3沟通………………………………………………………………………………………16

8.3.1交流管理………………………………………………………………………………………………16

8.3.2公告警示………………………………………………………………………………………………16

8.3.3信息系统………………………………………………………………………………………………16

附录A(资料性附录)危险源分类标准……………………………………………………………………17

附录B(资料性附录)风险分析记录………………………………………………………………………19

附录C(资料性附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21

附录D(资料性附录)作业条件危险分析(LEC法)…………………………………………………………23



















引言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山东省地方标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等相关要求,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国内风险管理相关标准、现代安全管理理念和山东省地下开采石膏矿山行业的安全生产风险(以下简称风险)管理经验,融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相关要求,结合山东省地下开采石膏矿山行业安全生产特点编制而成。

本标准用于指导地下开采石膏矿山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风险(以下简称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面排查、辨识、评价安全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重大安全风险,对地下开采石膏矿山企业风险点实施标准化管控。全面加强矿山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机制建设,提升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水平,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本标准用于规范和指导地下开采石膏矿山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达到降低风险,杜绝或减少各种事故隐患,预防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

























































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石膏开采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指南适用于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石膏开采或其独立生产系统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国家主席令(2014)4号)

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

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政府303号令)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文)

山东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号)

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鲁安办发〔2016〕10号)

关于推荐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标杆企业的通知(鲁安办发〔2016〕11号)

关于开展重大风险点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

GB6441企业伤亡事故分类

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AQ/T900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AQ2007.1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导则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地下矿山实施指南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

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2882-2016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山东省石膏矿山安全规程DB37-1024-2008

3术语和定义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

以平硐、斜井、斜坡道、竖井等作为出人口,深入地表以下,采出供建筑业、工业或加工业用的金属非金属矿物的采矿场及其附属设施。

3.1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其中: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等。状态是指物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等。

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可分为四类:“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人的因素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物的因素是指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环境因素是指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管理因素是指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2风险

发生危险事件或危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健康损害、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等的严重性的组合。

风险(R)=可能性(L)×后果(C)

3.3可接受风险

根据组织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降至组织可容许程度的风险。

3.4风险点

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例如:提升机、爆破作业等也是风险点。风险点有时亦称为风险源。

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

3.5风险评价

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价、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3.6风险分级

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风险分级的目的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3.7风险管控

为有效管控风险,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事先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3.8风险信息

是指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存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3.9重大危险源

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3.10文件

信息及其承载媒体。

注:媒体可以是纸张,计算机磁盘或其他电子媒体,照片或样件,或他们的组合。

3.11记录

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活动执行证据的文件。

3.12系统

具备某项独立功能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组成的有机体。

4基本要求

4.1总则

金属非金属地下开采矿山企业在建设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之前对所需的组织、资源、知识进行保障,对相关的人员能力进行确认、提供及保证,对必要的信息进行搜集,必要时,对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进行评审。

4.2组织保障

4.2.1组建团队

各企业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立前,首先成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团队或小组。并抽调分管领导、车间(科室)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各系统(采掘、提升、排水、运输、供电、通风等)专业人员、本岗位员工、工会人员(不懂专业的人从另外角度发现风险),通过解读政策、统一思想以及明确工作方法和步骤、提供技术支持的方式指导所有相关系统、各个岗位、各种作业活动进行严谨细致的风险识别、评价及管控。确保风险识别全面,定位准确,评价得当。

4.2.2职能分配

职责要求:在风险分级管控过程中,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分管负责人(安全总监)、其它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职能层级的职责及要求。

(1)企业主要负责人负责成立体系建设推动领导委员会和各专业工作组,组织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定期部署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核。应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有效性承担根本的责任。其主要职能应包括:

1)确保可获得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所需要的资源。如人力资源和专门技能、方法、监测工具或仪器、信息系统、技术与财务资源。

2)确定各系统、各部门、各岗位职责与责任,授予权限以促进有效的风险管控管理。

3)确保体系变更时,维持体系完整性。

4)确保团队或小组其他人员履行其职责。

5)确保全员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2)其他人员及部门的职责

1)企业分管负责人(安全总监)是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过程的主要负责人。

①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工作的监督管理。

②负责风险点的排查、汇总。

③监督督促对排查风险点进行分级分类并制订管控措施。

④监督督促对所有安全风险点进行登记,建立风险管控档案。

⑤不断修订完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

2)企业安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起草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体系文件,协调和调度各专业工作组分工开展情况;负责本指南的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检查;;;;

3)各专业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负责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监督管理。

4)各生产单位负责本单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及组织实施,及时更新;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

5)班组、岗位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并负责风险管控。

4.2.3纪律保障

企业依据安全生产标准化中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及相关奖惩制度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持续改进,进行过程及绩效管控考核。企业安全管理机构根据各部门、区队、车间、人员风险分级管控开展情况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形成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工作机制。

4.3资源保障

企业要确认、提供并维护实施风险管控系统所需的人力资源和专门技能、方法、监测工具或仪器、信息系统、技术与财务等资源。

4.3.1人员与能力保证

确保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各级人员充足且具备相应的管理或专业能力。

明确各级人员的能力需求,采取针对性培训、招聘、调岗等方法满足相关能力。

4.3.2方法与知识

企业要确定适用本企业的风险点识别方法、风险评价方法及相关管控措施并对其进行管理。可通过行业交流、标准获取、经验积累、外部指导等方式获取。同时应通过安全和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范及其他信息的收集共享,以及内外部、各层次的安全培训,确保相关人员能及时获取到这些知识。企业的风险知识来源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安全和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规范;各专业基础知识;安全常识;内外部培训及各类安全培训教材。

4.3.3监测工具或仪器

企业要确认、提供并维护实施风险点辨识方法、风险评价方法及相关管控措施有关的监测工具或仪器,如距离测量、电阻测试、电压测试、疲劳测试、强度测试、噪声测试、照度测试等仪器或工具,并按相关要求对仪器进行校准或检定。

4.3.4信息系统

为了方便风险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反馈,利于风险分类,利于企业诊断,便于领导决策,必要时,有条件的企业可根据企业安全战略及实际情况建立风险数据库。可以作为事故隐患预警指标量化的基础,有利于使风险管控系统有效运行。

可根据系统建立信息系统或数据库。地下矿山(不含基建项目、不含地面构筑物):分提升系统、运输系统、行人系统、供电系统、供水系统、供风系统、通风防尘系统、防排水系统、应急救援系统、采掘系统(含爆破器材管理)、生产辅助系统(化验、机修、仓储)等子系统。

企业在系统分类时,参考以上分类标准,具体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

4.4信息收集

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之前要收集相关必要的信息,为全面辨识、评价及管控风险点打下基础,包括:

(1)企业平面图(包括各个采区、办公区)及周边环境;

(2)各大系统图;

(3)组织架构图;

(4)安全、职业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规程清单;

(5)在用设备清单(特种设备可单列);

(6)采矿管理的详细的工艺流程;

(7)原材、辅材、过程、最终物料清单;

(8)外协或外包的类型(如采掘、土建、设备大修等);

(9)已识别的风险点(危险源)识别清单、重要风险点(危险源)清单,对应的措施(可能在危险源清单中体现);

(10)风险点(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控制程序文件或制度;

(11)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12)安全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

(13)应急预案文本;

(14)隐患排查表(包括日常巡查、专项检查、节假日、季节、综合检查表);

(15)各岗位职责或安全生产责任制;

(16)特种作业人员或需持证上岗人员台账;

(17)安全生产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

(18)安全专篇。

5工作程序和内容

5.1工作程序

5.1.1准备阶段

成立工作组,收集和研读相关资料,熟悉分级方法和工作步骤,开展初步现场调查,了解本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工作场所概况,编制风险分级评估方案。

5.1.2实施阶段

依据风险分级评估方案开展企业现场调查,了解矿山企业岗位作业人员生产过程所存在风险因素和企业安全管理现状,环境管理状况,汇总、分析准备和实施阶段所得的资料、数据,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岗位安全风险分级标准、矿山安全管理风险分级标准、特殊作业场所风险分级标准。

5.1.3编制分级报告阶段

在前期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编制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风险分级报告,根据企业风险等级、管理和环境评估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建议。

5.1.4管控与公告

企业针对风险等级制定管控措施,建立管控手册,在重点工作区域张贴风险公告,向岗位人员发放风险告知卡。

5.2风险点的确定

5.2.1风险点划分原则

5.2.1.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可按照采矿、辅助系统等两大系统进行划分,应按照各系统内的设备设施、场所、区域、部位等划分风险点;如提升、运输、行人、供电、供水、供风、通风防尘、防排水、应急救援、采掘(含爆破器材管理)仓储、系统等

5.2.1.2操作及作业活动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对于探放水、爆破作业、装运作业、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等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进行重点管控。

5.2.2风险点确定方法

5.2.2.1按照横到边、纵到底和全方位、全过程的原则,矿山企业应组织采矿、通风、机电、地测等专门力量,发动全员参与、全过程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排查,并建立风险点调查、排查台账。

5.2.2.2根据以上系统的划分,可明确到特定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作为危险源辨识的基本单元,即确定的“危险源”。

5.2.3建立风险点排查台账

矿山企业应将排查出的风险点实施台账管理,台账信息应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型、风险点详细位置等信息(附录A)。风险点是进行危险源辨识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编制“一企一册”的基本信息。

5.3危险源辨识

矿山企业应建立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辨识各类危险源,并系统地进行风险及其影响的识别与评价,特别是重大危险源及其风险。

危险源辨识包括辨识方法的选择、辨识范围的确定、辨识活动的开展等环节。

5.3.1辨识方法

5.3.1.1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和“安全检查表法”相结合的“系统-工作危害分析法(S-JHA)”进行辨识,

5.3.1.2对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即对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保持工作危害分析记录及危险源辨识信息表。

5.3.1.3对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应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法)进行危险源辨识,确保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

5.3.1.4有能力的矿山企业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不限于以上推荐的方法。

5.3.2辨识范围

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填写清单记录(参见附录B.1、B.2);包括: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地质、气候及环境影响等。

5.3.3危险源辨识实施

5.3.3.1企业应对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

5.3.3.2辨识过程应充分考虑四种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参照危险源的分类标准(参见附录A)。

5.3.3.3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时,应在对作业活动划分为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地辨识危险源,填写辨识分析记录(参见附录B.3)。在作业活动划分时,应以生产(工艺、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为主,也可以采取按区域划分、按作业任务划分的方法,或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5.3.3.4作业活动划分应遵循的原则:

所划分出的每种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如包括多达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由一、两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构成);

划分出的作业活动在功能或目的或性质上相对独立。

5.3.3.5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通过工作危害分析法不能覆盖的场所、设备或设施等进行危险源识别,填写辨识分析记录(参见附录B.4)。

5.4风险评价

5.4.1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评议法、危险指数法、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故障假设分析方法、故障假设分析/检查表分析方法、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人员可靠性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风险矩阵评价法等。

其中,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风险矩阵评价法等较简易的风险评价方法是在金属非金属地下开采矿山企业较常用的方法。从方便推广和使用角度,故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对于辨识出的危险源,宜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法)(参见附录D)评价其风险程度,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企业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以下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程度分析法(MES);

危险指数方法(RR);

风险矩阵分析法(LS)。

5.4.2风险判定准则

企业在对风险进行评价分级时,应结合矿山自身实际,明确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度取值标准,确定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应考虑以下因素: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

技术标准的强制性条款;

设计文件;

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5.4.3风险分级

企业按照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后,将各级别风险划分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

5.4.4确定重大风险

以下情形之一,判定为重大风险:

上一年度内发生过死亡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对于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其他要求中强制性条款的;

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工程地质复杂、有严重地压活动的区域;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隐患严重的区域;

井下炸药库的建设、通风、贮存量、消防设施等不符合设计要求;

矿山提升、排水、通风、安全出口、通信等系统存在严重缺陷的;

5.4.5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照风险点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5.5风险控制措施

5.5.1风险控制的策略性方法

风险控制的策略性方法有减轻风险、预防风险、转移风险、回避风险等。

5.5.2风险控制的技术性方法

风险控制的技术性方法按如下顺序选择排除、替换、降低、隔离、程序控制、保护等。

5.5.3控制措施实施

风险管控措施包括:工程控制;管理(行政)控制;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控制;应急控制。

(1)其中工程控制包括:

①消除或减弱危害——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来实施;

②密闭——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

③隔离——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

④移开或改变方向——如危险及有毒气体的排放口。

(2)管理(行政)控制包括:

①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安全操作规程等;

②减少暴露时间(如有害环境);

③监测监控;

④警报和警示信号;

⑤安全互助体系;

⑥培训;

⑦风险转移(共担)。

(3)培训教育措施。

(4)个体防护措施包括:

①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自救器、安全帽、供氧瓶、防毒口罩等;

②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

③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④当发生变更,但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5)应急控制:

①应急风险的控制属于“现实风险”控制,是风险控制中难度最大的一类,关键原因在于“急”,“急”到无法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急”到人容易判断和决策失误;

②做好应急风险的控制,重要的是对自身可能发生的应急事件进行事前的分析和应急准备;

③编制应急预案的目的重在“防”。确认和提高应急事件所在位人员的应急能力;现场处置方案是应急预案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5.5.4对确定为重大风险的,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采取较高级的风险控制方法,并多级控制。需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和技术改造才能控制的风险,必须制定控制该类风险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方案。

5.5.5对重大风险以外的风险,企业应在符合成本-安全有效性原则的情况下,重点对人为失误的控制、固有危险的控制而制定控制措施。

5.5.6从工程技术、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方面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现有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风险时,应提出建议或改进的控制措施。

5.5.7设备设施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报警、联锁、安全阀、限位、过卷等工艺设备固有的控制措施和检查、检测、检验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5.5.8作业活动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制度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素质等方面。

5.5.9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5.5.10评审

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接受风险;

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

是否已选定最佳的解决方案。

5.6风险分级管控

5.6.1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应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

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矿)级、部门(车间、科室)级、班组岗位级,红色风险由主要负责人管控、橙色风险由分管负责人管控、黄色风险由科室(车间)负责人管控、蓝色风险由班组岗位人员负责管控。也可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对风险管控层级进行增加或合并。

5.6.2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企业应在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参见附录C.1、C.2),绘制矿山“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5.6.3风险告知

企业应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信息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牌,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导致事故隐患类型和后果、管控措施、责任单位等内容。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6文件管理

6.1矿山企业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管控制度、风险点台账、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较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6.2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中的文档管理制度,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产生的文件进行管理。如风险点识别、评估分级方法,作为管控措施的制度、规程等进行管理。做到:、

6.2.1在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其适宜性;

6.2.2文件得到评审且必要时进行修改并再次得到批准;

6.2.3确保识别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

6.2.4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6.2.5确保文件保持清晰和易于识别,

6.2.6确保对策划和实施风险管控管理体系所需的来自外部的文件得到识别和控制其分发,并防止作废文件的误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加以适当的标识。

6.3记录管理

记录结果并将记录结果形成文件。

至少应保留以下记录:

——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信息;

——风险点辨识记录;

——与风险点相关的评价分级记录;

——控制风险点所采取措施的描述或引用;

企业安全风险管控档案(或电子版档案),形成“一企一册”。

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中的文档管理制度,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产生的记录、文档进行管理。确保记录或文档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保存和处置受控。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备可追溯性。

7建设成果和效果

7.1成果

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至少产生以下成果:

风险点排查台账;

设备设施与作业活动清单;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风险点台帐;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风险告知牌板;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手册等。

7.2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得到保持和改善;

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8持续改进

8.1评审

企业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另外应当根据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开采区域的要求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并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或公布。

8.2更新

8.2.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更新频次

8.2.1.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措施策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矿山企业应当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8.2.1.2不论矿山企业在规模、人员数量、产能、采区、工艺(工序)的变化大小,矿山企业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系统性更新。

8.2.2风险信息的更新

矿山企业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及时更新完善风险信息。

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采选工艺发生较大改变时;

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8.3沟通

矿山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树立内外部风险管控信心,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公示或公布并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8.3.1交流管理

明确需交流、公布、警示的内容、对象。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化中的信息、沟通与协商有关的程序文件或制度执行。

8.3.2公告警示

公司将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型、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予以公布,让每一名员工都了解各自岗位或系统对应的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在安全风险岗位设置告知卡,职业危害岗位设置职业危害告知书,同时将公司的一、二级风险点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理措施告知相邻企业、单位。

8.3.3信息系统

为了将辨识的风险点进行有效管理,充分辨识、及时更新公司的风险并根据风险等级进行相应管控,真正做到危险预知预控。公司建立相应的风险数据库作为事故隐患预警指标量化的基础,按系统、子系统及时录入风险点、评估结果及管控措施,并及时更新风险数据库。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危险源分类标准

物的不安全状态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

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耐腐蚀性差、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

防护缺陷

无防护、防护装置或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电伤害

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静电和杂散电流、电火花、其他电伤害。

运动物伤害

抛射物、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其他运动物伤害。

明火

信号缺陷

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标志缺陷

无标志、标志不清晰、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人的不安全行为

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操作错误、误操作、违章操作、其他操作错误、监护失误、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作业环境的缺陷

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室内地面滑、室内作业场所狭窄、室内作业场所杂乱、室内地面不平、室内安全通道缺陷、房屋安全出口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房屋安全出口缺陷、作业场所有毒有害气体聚集。

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

露天恶劣气候与环境、作业场地和交通设施湿滑、作业场地狭窄、作业场地杂乱、作业场地不平、阶梯和活动梯架缺陷、作业场所的安全距离不足、作业区域照明不足、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缺陷、门和围栏缺陷、边坡失稳、安全通道不足、作业场地安全出口缺陷、作业场地涌水、存在有毒有害气体、其他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

地下作业环境不良

矿井顶面缺陷、矿井正面或侧壁缺陷、矿井地面缺陷、地下作业面空气不良、地下火、冲击地压、地下水、地层异常高温高压、地层含有硫化氢、地质情况复杂、其他地下作业环境不良。

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

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包括:

——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

——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未落实;

——操作规程不规范;

——事故应急预案及响应缺陷;

——培训制度不完善;

——其他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

——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

——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

——其他管理因素缺陷。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风险分析记录

表B.1作业活动清单

(记录受控号)单位:№:

序号 作业活动名称 作业活动内容 岗位/地点 活动频率 备注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



表B.2设备设施清单

(记录受控号)单位:№:

序号 设备名称 类别 型号 位号/所在部位 是否特种设备 备注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

1.设备类别:采掘设备、提升设备、运输设备、排水设备、通风设备、空压设备、起重设备、电气设备设施、锅炉、压力容器、钻井设备、作业设备、井控设备、油气处理设备、储罐、集输管道、通用机械类、其他设备类。

2.参照设备设施台帐,根据上述类别归类,按照单元或装置进行划分,同一单元或型号相同的设备设施可合并,在备注内写明数量。

3.厂房、管廊、手持电动工具、办公楼等可以放在表的最后列出。

表B.3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

(记录受控号)单位或风险点:岗位:作业活动:№: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序号 作业

步骤 危险源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 现有控制措施 风险评价 管控级别 管控层级 建议改进(新增)措施 备注 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可能性 严重性 频次 风险值 评价级别 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分析人为岗位人员,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表B.4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

(记录受控号)单位(风险点):岗位:设备设施:№: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号 检查项目 标准 不符合标准

情况及后果 现有控制措施 风险评价 管控级别 管控层级 建议改进(新增)措施 备注 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可能性 严重性 频次 风险值 评价级别 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分析人为岗位人员,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录C(资料性附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表C.1作业活动风险分级控制清单

单位:

风险点 作业步骤 危险源或潜在事件 评价级别 风险分级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 管控措施 管控层级 责任单位 责任人 备注 编号 类型 名称 序号 名称 工程技术

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操作及作业活动 1 2 3 4 5 1.管控措施指按一定程序确定的所有管控措施,包括“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和“建议改进措施”,内容必须详细和具体。

2.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风险分级是指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4.管控层级是指根据企业机构设置情况确定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矿)级、部门(车间、科室、管理区、基层队)级、班组(站)和岗位级。





















表C.2设备设施风险分级控制清单

单位:

风险点 检查项目 标准 评价级别 风险分级 不符合标准情况及后果 管控措施 管控层级 责任单位 责任人 备注 编号 类型 名称 序号 名称 工程技术

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1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1 2 3 4 5 6 注1.管控措施指按一定程序确定的所有管控措施,包括“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和“建议改进措施”,内容必须详细和具体。

2.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风险分级是指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4.管控层级是指根据企业机构设置情况确定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矿)级、部门(车间、科室、管理区、基层队)级、班组(站)和岗位级。

表C.3风险点统计表

序号 名称 类型 区域位置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 现有风险控制

措施 管控层级 责任

单位 责任人 备注 表C.4危险源统计表

序号 风险点名称 各等级危险源数量 合计 备注 红(1级) 橙(2级) 黄(3级) 蓝(4级、5级) 合计





附录D(资料性附录)

作业条件危险分析(LEC法)

1、作业条件危险分析(LEC法)的步骤:

a)作业条件危险分析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是: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和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其赋分标准见表D.1~表D.3。

表D.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以预料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6 相当可能 0.2 极不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0.1 实际不可能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表D.2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 人员暴露于危险,

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分数值 人员暴露于危险,

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0.5 非常罕见的暴露(<1次/年) 表D.3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C)

分数值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分数值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7 严重,重伤,或造成较小的财产损失 40 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 4 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1 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健康要求

b)由评价小组专家共同确定每一危险源的LEC各项分值,然后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

c)将D值与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中的分值相比较,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值D的大小进行风险等级划分,见表D.4。

表D.4风险等级划分

分数值 风险级别 危险程度 >320 1(红色)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立即停止作业) 160~320 2(橙色)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制定管理方案及应急预案) 70~159 3(黄色)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编制管理方案) ≤69 4(蓝色) 一般或有危险,需要注意 注:LEC法,危险等级的划分带有局限性,应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时组织有经验的作业人员参与。







13









献花(0)
+1
(本文系天依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