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 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
2022-06-07 | 阅:  转:  |  分享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G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它可用于地理现象的热点和冷点地区的分析,若G值为正,表明i地区周围的值较高,属于热点地区;反之则为冷点地区。读图回答1~3题。





1.1998年和2009年,都是热点地区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A.鄂 B.辽

C.皖 D.赣

2.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部地区冷热点没有变化

B.沿海地区热点都呈增长态势

C.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小

D.冷点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3.影响图中甲、乙两省级行政区1998年和2009年经济发展态势差异显著的共同因素是()

A.国家政策 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C.地理位置 D.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解析:1.C2.D3.A第1题,读图可知,1998年和2009年,都是热点地区的省级行政区是安徽省,其简称为皖。第2题,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冷热点在变化,如江西和黑龙江;沿海地区热点不全呈增长态势,如海南省;我国东部沿海地区G值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有所缩小,但东部沿海地区的G值整体上仍大于中西部地区,说明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仍然比较显著。第3题,读图可知,乙省区经济发展的热度减退,与改革开放政策优势逐渐减弱有关;而甲省区在2009年成为热点地区,与2003年以来我国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有关,故共同因素是国家政策。

(2016·盐城模拟)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4~5题。



4.有关图中从阶段到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

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少,冬季流量增大

A. B.

C. D.

5.从阶段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解析:4.A5.D第4题,图中从到阶段,林地面积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变大,枯水期流量减小;村庄由小城镇发展为中等城市,然后到大城市,说明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第5题,从到时期,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蔬菜用地,是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

(2016·冀州中学期末检测)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如图)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大型管道工程。读图,回答6~7题。



6.干线沿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我国的()

A.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

B.阴山、秦岭、南岭地形区

C.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区

D.黄河、长江、珠江流域

7.该工程建设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显著影响是()

A.加快新疆天然气资源的开采,促进其经济发展

B.诱发沿线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缓解珠三角地区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D.促进中国和中亚地区国家之间的社会文化交流

解析:6.D7.C第6题,青藏高原是我国第一级阶梯,“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并没有经过此地;此外,也没经过阴山和寒带地区。第7题,二线工程是从中亚土库曼斯坦运输油气,不会加快新疆天然气的开采;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不在该工程的显著影响范围内;天然气为清洁能源,输入能源短缺的珠三角,既可以缓解珠三角地区能源短缺,还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珠三角污染;管道运输并不能带动人口流动,对于促进各国人民社会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微弱。

(2014·浙江高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8~9题。



8.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 B.

C. D.

9.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解析:8.D9.A第8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能加剧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京杭大运河北段已经淤塞,南段能通航,而丙地位于南段,故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由图示海拔可知,丁地海拔高于戊地,丙地海拔低于丁地,所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丁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在丙至丁段无法实现自流引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经过戊地,所以能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第9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源地在长江下游入海口附近,所以长江的水质备受社会关注;该工程会造成长江入海水量减少,从而会使长江向海洋输送的泥沙量减少;该工程不会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该工程会提高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2016·南京二模)产业竞争力系数越大,产业竞争力也就越强。各地产业竞争力系数的变化,可以反映产业转移的动态趋势。下图示意上海市与浙江省各产业竞争力系数变化。读图,完成10~11题。



10.从上海向浙江转移趋势最明显的产业是()

A.家具与皮革 B.皮革与文体用品

C.机械与通信 D.烟草与机械

11.有关上述产业转移,对移出地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产值降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B.加强国际分工合作,推动国际经济一体化

C.有利于产业升级,改善环境质量

D.短期内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解析:10.D11.C第10题,对比上海、浙江的图示各产业1990年、2000年竞争系数,上海由优势变为劣势的产业部门,就是向浙江转移趋势最明显的产业。第11题,产业转移移出区,移出的是不适合在当地发展的劳动力密集型、高耗高排型等产业,短期内工业产值和就业机会可能减少,但利于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最后工业产值和就业机会都会增加),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城市长远发展,故C对,A、D错。上海和浙江之间是国内产业转移,B错。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6·临沂检测)读我国“西电东送”工程路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26分)



(1)“西电东送”工程三线目的地大量输入能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6分)

(2)据图分析,“西电东送”工程三条路线的电力构成有何差异?(8分)

(3)“西电东送”工程对能源输出地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12分)

解析:第(1)题,“西电东送”工程三线目的地是我国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三大工业基地,能源需求量大但常规能源短缺。第(2)题,北线电力由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等能源基地火电构成;中线电力主要由长江上游水电构成;南线电力由珠江上游水电和西南火电构成。第(3)题,“西电东送”工程对能源输出地影响主要在于经济意义。

答案:(1)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缺乏;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2)北线由火电和水电构成(以火电为主);中线由水电构成;南线由火电和水电构成(以水电为主)。

(3)促进能源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30分)

材料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具体一点就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保定今后要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下图示意京津冀城市群分布。



材料二保定西倚太行山,东有白洋淀,集山区、平原、湿地等多种地理地貌于一身,水、土地等资源条件较为充足。此外保定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具有较强的人才支撑能力。保定市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该市原有工业基础雄厚,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装备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其他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发展迅速,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京广高铁和保津城际铁路,保定通达京津仅需半小时左右。

(1)分析北京进行城市功能疏解的主要原因及由此带来的主要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简述保定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有利条件,并分析本次承接过程中对保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10分)

(3)据图说出京津冀地区特大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并简述该区域城市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8分)

解析:第(1)题,大城市功能疏散的原因及影响主要是缓解大城市“城市病”问题,接受扩散地区则促进了区域发展。第(2)题,产业转移承接区一般具有资源、空间优势,具备基本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拥有政府政策支持。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主要是促进产业升级和第一、二、三产业间结构调整。第(3)题,区域城市发展区位条件分析一般包括自然条件(位置、地形、气候等)和发展基础、交通、劳动力、相邻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

答案:(1)原因:北京城市发展问题突出,城市人口急剧膨胀,造成交通拥堵;公共资源配置短缺;空气及水源污染严重,环境恶劣;人口就业压力过大等。

影响:迁出地:改善北京人口密度过大的问题;改善北京空气质量,提升生态环境;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达到最优配置。迁入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2)有利条件:交通便利;保定自身水、土地资源充足;自身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国家政策的支持。

影响:本次承接过程,(升级)保定的三大产业结构比重将发生变化,第三产业结构将大幅提高,而第一及第二产业结构比重则有所下降。(优化)使三大产业比例趋于合理;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等。

(3)特点:人口在100万~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分布在该区域的东南及南部地区。

有利区位条件:京津冀地区地处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该区域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适宜人类居住。本区域人类历史发展悠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本区域海运、空运、铁路、公路交通都很发达,对外联系便捷。























6页共6页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