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TU905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眩晕六经辨证(1)
2022-06-12 | 阅:  转:  |  分享 
  
从零开始步入仲景之门经方医学辨治眩晕的思路与经验广西钦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林佳明林佳明简介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董少龙教授冯世伦经方大师医
院首届优秀青年中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运用中西医诊断和治疗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如急性脑血管病(脑中
风)及后遗症、痴呆、癫痫、震颤麻痹神经性耳鸣耳聋、失眠、抑郁症焦虑症、眩晕、头痛、心理障碍等疑难杂症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辩证运用经方
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辨病—眩晕的发病特点认清疾病的本质、发生、发展、转归、预后老年女性,眩晕1天,头晕,晕沉感,耳鸣,
口干口苦,天旋地转,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脉弦。六经辩证:少阳太阴合病,头晕,耳鸣,脉弦,为少阳病,头晕沉感,舌淡苔白,脉弦为太阴病
,为少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拟方: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5g,党参10g大枣10g,甘草6g,茯苓30g
,桂枝10g生白术20g,生姜3片70岁,男性,眩晕10小时,恶风怕冷,恶心呕吐,精神疲倦,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六经辨证:少阴太
阴合病。辨方证:真武汤加半夏拟方:附子15g,生姜10g,半夏15g,茯苓30g,生白术20g白芍12g概论辨病—眩晕的发病特点认
清疾病的本质、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眩晕的病因症状教科书上的定义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
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
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临床上我们见到的患者多数
表现为头晕为主症,有些人以眩为主,感觉天旋地转。症状轻的闭目养神、卧床休息,可能一个晚上就能好转。症状重的,犹如在上高原上坐车,又
像小孩子玩旋转飞船那样,感觉旋转不定,不能站立,一站就晕的状态。眩晕病总的病机很简单,其核心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从而引起清窍失养
,脑窍失去濡养就出现眩和晕。同时,我们还要重点了解一下头晕跟眩晕之间的区别。头晕是头脑晕晕沉沉的,感觉头闷、头罩不清醒,好象有东西
紧箍在自己的头上。眩晕的病理病机眩晕的第一个核心病理因素是痰饮。《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
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有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
眩,泽泻汤主之”。眩晕的病理病机眩晕的第一个核心病理因素是痰饮。《丹溪心法·头眩》中记载:“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夹补气药
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眩晕的病理病机第二个病理因素就是虚,即“上虚则眩”《黄帝内经?灵枢?卫气
》篇。还有“上气不足”《灵枢·口问》:“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景岳全书·眩晕》中说:“所以
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眩晕的病理病机第三个病理因素就是火刘完素从火立论,其《河间六书》中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平
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眩晕的六经辨证太阳病,临床中比较少,往往合病的形式出现。核心:什么是太阳病?经方实质案例女性,4
0岁,头晕2个月就诊2个月前感冒后出现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肢体偏瘫,在门诊反复输液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头晕,头重,以左侧为主,伴有
耳鸣,汗出恶风,口干口不苦,时有胸闷,不想吃东西没有胃口,无四肢冰冷,无腹痛腹泻。二便正常。面色稍白,身材中等。舌淡润,苔白,脉细
。六经辨证:太阳少阳合病夹饮,水饮上犯,清阳不能升拟方:柴胡桂枝汤加苓桂术甘汤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生姜1
0g大枣10g甘草6g桂枝10g白芍10g茯苓15g白术20g四剂,水煎服,日一剂结果:患者服用四剂后汗出、恶风好转,头晕减轻,饮
食好转,自觉头重耳鸣,予苓桂术甘汤善后。思考:表里同病,有饮的同时如何处理?少阳病02PARTTWO认识少阳病:何如理解经方的少
阳病?眩晕中少阳证多,尤其是眩晕时间比较长的,这种情况,多伴有正气不足,97条:提到少阳病的病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
外邪从太阳传入半表半里,缠绵难愈。少阳病眩晕的症候特点可伴见口苦、咽干、脉弦、或胸满等,方药选择小柴胡汤。单纯的少阳病不多,更多的
是合并其他经的病。少阳与太阳合并,可用柴胡桂枝汤。少阳与阳明合病,伴咽痛、口干多饮,可选用小柴胡加石膏汤;如果是大便秘结的,选用大
柴胡汤。少阳与太阴合病,苔白腻,可加半夏厚朴汤或苓甘五味姜辛汤、苓桂术甘汤、二陈汤。阳明病03PARTFOUR阳明病为里阳证,单
纯阳明病眩晕很少见,基本都是合并其他经的病。比如太阳阳明合病:大青龙汤,少阳阳明合病:小柴胡加石膏汤、大柴胡汤。眩晕见口干多饮、咽
痛的时候就要考虑有阳明。头晕3年,患者3年前出现头晕,无天旋地转,恶心呕吐,无头痛,在贵阳输液,中药治疗,症状好转,但每因感冒后反
复发作,4天前头晕又作。刻诊:头晕,口干口苦,心烦,脾气急躁易怒,胸闷,觉得气喘上不来,咽喉有异物感,有痰易咳,口干欲饮,以饮冷开
水为适,不欲饮食,无恶寒发热,无恶心欲吐,无腹痛腹泻,无四肢冰冷,大便偏干,小便正常,睡眠尚可。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沉细。眩晕—少阳
、阳明,太阴合病。邪犯少阳,枢机不利,痰湿阻滞,郁而化热,上蒙清窍。柴胡20g,黄芩15g,半夏15g,党参10g生姜12g,厚朴
12g,茯苓20g,苏叶10g桂枝15g,石膏20g,苍术30g,天麻25g四剂,日一剂,水煎服。患者,头晕,口干口苦,为邪犯少阳
,在半表半里,口干欲饮,心烦,大便偏干,舌尖红苔黄为热入阳明,为小柴胡汤加石膏方证,头晕,胸闷,咽喉异物感,有痰易咳,痰湿蒙蔽上,
中焦,气机舒展不利,为半夏厚朴汤、苓桂术甘汤。服用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按照上方加减调理。太阴病04PARTFIVE因太阴病属于里
虚寒证,寒饮内生,因此太阴眩晕多伴见痰饮表现。现在的人,肥甘厚味、生冷油腻的东西吃的多,很多都是内有痰饮。平时看舌像,很多人都是苔
白腻或者水滑。眩晕见太阴或者是兼夹痰饮的都不少,治疗可选择苓桂术甘汤、泽泻饮、理中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女性,60岁,反复头晕
2年,加重3天2年前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头重脚轻,无天旋地转,无肢体乏力,在当地治疗输液后,症状有所好转,但时不时头晕发作,极为难
受,3天前头晕又作,遂来诊。刻诊:头晕,晕沉感,恶心,乏力,口干口苦,怕冷恶风,没有胃口,纳差,胃痛,舌质淡红,胖大,脉沉细弦。六
经辨证:太阴病,少阳不降,里虚水饮内停,痰湿上蒙,阴邪窃机阳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拟方:四逆汤,理中汤,苓桂术甘汤,四逆散。熟附
子30g,干姜20g,炙甘草45g,茯苓45g,白术20g,桂枝20g,柴胡15g,白芍30g,枳壳15g,砂仁20g,百合30g
,乌药30g,半夏20g,红参15g5剂,水2000煮成300毫升,分三次服用。二诊:头晕明显好转,口干口苦、乏力减轻,胃痛好转,
舌胖大,苔白腻,脉沉细,守上方去百合,乌药,加泽泻30g,天麻30g。三诊:患者各方面症状均明显好转,问还需要服药否,建议服用理中
丸、六君子善后。少阴病05PARTSIX少阴病为表阴证,多于眩晕同时伴见遇风冷打喷嚏、流清涕,手足厥冷,大便易溏,脉多沉细,无汗
者选择麻黄附子细辛汤,有汗者可选择桂枝加附子汤。男性,41岁,头晕10年刻诊:头晕,头重,以头顶部为主,眼睛蒙,腰酸腿软,性功能下
降,大便烂,一天2次,舌质淡白苔白腻,右脉弦细,左脉沉,无恶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耳鸣,颈项不适,无腹痛,无口干口苦。眩晕—少阴病
,水饮上逆,清阳不升。制附片15g,生姜15g,白术20g,白芍15g茯苓45g经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
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患者水饮从下焦上逆,有少阴病的临床表现,用真武汤。厥阴病06PARTSEVEN厥阴病是半
表半里阴证,厥阴病多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多表现为口干口苦,耳鸣、心烦等,下寒多见肢冷、便溏等,若眩晕患者兼见上热下寒证,寒热错
杂,当属厥阴病。可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患者,女性,48岁,反复头晕1年,1年前因脑肿瘤术后常常出现头晕,失眠,夜间入睡4小时,口干
,饮水不多,胸闷,纳少,时有心烦,右眼视物模糊,身怕冷,二便可,夜尿2-3次,月经量少,舌暗红,苔白腻,脉沉细。患者,女性,48岁
,反复头晕1年,1年前因脑肿瘤术后常常出现头晕,失眠,夜间入睡4小时,口干,饮水不多,胸闷,纳少,时有心烦,右眼视物模糊,身怕冷,
二便可,夜尿2-3次,月经量少,舌暗红,苔白腻,脉沉细。二诊,患者诉头晕症状消失,睡眠正常,无胸闷心烦,右眼视物模糊,右侧头皮麻木
(手术切开),口干,纳可,二便可,舌暗红,苔白腻,脉沉细。二诊,患者头晕失眠均缓解,右眼视物模糊是肿瘤压迫视神经引起的后遗症,右头
皮麻木是手术损伤神经引起,考虑为血虚、血瘀所致,故加桃仁以加强活血化瘀,加青葙子以清肝明目。患者头晕、失眠、心烦、口干,是上热的表
现,纳少、怕冷、夜尿多是下寒的表现,故辨为厥阴病。月经量少、脉沉细,提示血虚,夜尿多、苔白腻,是水饮内停的表现,故辨证为厥阴病兼血
虚水盛。故拟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胡老讲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运用经验:本方证见:肝区疼痛,肩背痛,腰酸,渴而不呕,小便不利
,疲倦无力。临床常配伍方剂:血虚浮肿合当归芍药散;腹胀食欲不好合半夏厚朴汤;小便不利,大便溏,小腹胀合五苓散;浮肿或有汗合防己黄芪
汤;肝区痛明显或左侧少腹痛合桂枝茯苓丸;肝区痛较轻或胸痛合旋覆花汤;头痛,头晕,吐涎沫合吴茱萸汤。胡老屡用本方加吴茱萸治头痛剧烈的
青光眼,得奇效。慢性肝炎肝区痛可加王不留行,增加甘草用量;肝功能不正常宜加丹参、茵陈。临床上辨证厥阴病,关键是辨对上热下寒、寒热错
杂的病机:上热的表现主要有:口干、眼干、鼻干、口苦、口疮、心烦、失眠、面部痤疮等。下寒主要表现:腹泻、小便次数多,手足厥冷等。厥阴
病又常兼夹血虚水盛的表现,《伤寒论》97条、“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这提示了半表半里的病机——血弱气尽,《金匮要略》中说“
血不利则为水”,所以厥阴病常兼夹血虚水盛,临床上常常加用当归芍药散活血养血、化湿利水,疗效更好。胡老弟子陈雁黎老师运用本方的经验:
凡久病津液不足,有柴胡证,疲乏无力而渴者,概属本方证。慢性病口渴,疲乏甚,小便不利者,常用本方。柴陈泽泻汤这张方是江尔逊先生的柴陈
泽泻汤,对于急性期的眩晕效果是很好的。此方为江尔逊的老师余国俊所创,由小柴胡汤、二陈汤和泽泻饮三方合,基本组成为:柴胡10克,陈皮
10克,泽泻15克,黄芩6克,半夏10克,白术10克,党参12克,茯苓15克,天麻10克,钩藤12克(后下),菊花10克,甘草3克
,生姜6克,大枣10枚,共14味药。这个剂量不一定要完全照抄,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刚才我们讲到眩晕的病机,无痰不作眩,无虚不
作眩,无风不作眩,无火不做眩。据此来看,江先生这个方具有豁痰、补虚、祛风、清火的作用,恰好针对以上四个病因来对证治疗的。小柴胡汤中
黄芩,党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能够透达郁火,升清降浊。患者表现出来的为少阳病,此方中小柴胡汤就是因此而设。用半夏、白术、天麻
、钩藤、菊花、陈皮,这就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此方功效燥湿化痰,亦有清火祛风作用。按六经辨证讲就是阳明有热,水饮化热,是太阴和阳明
合病的表现。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从六经的角度来讲,它实际上就是降阳明、清阳明。那么半夏、白术、陈皮针对的是痰湿,即太阴病。泽泻饮就
是泽泻、白术加茯苓,针对的是水湿。泽泻、白术、茯苓涤饮利水,这是常见的药用解释。如果从经方的角度来说,这首方实际上适合少阳太阴合病
为主,也可以说是少阳太阴夹有饮或者是说阳明微热,大家可以灵活地根据患者每个人不同的一个情况去选择,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来调整剂量。这
种成功案例很多,我治疗急性眩晕基本都有效。但是也不能够机械地套方,必须在六经辩证的指导之下,有表还是要解表,它表现为少阳太阴合病的
就可以用,效果非常明显。镇眩汤这首方也有它的特殊之处,叫做镇眩汤,来自于陈宝田先生的《时方的临床应用》。它主要是由四物汤合苓桂术甘
汤加龙骨牡蛎,基本方为:川芎10-16克,当归10-12克,白芍10-16克,生地10-12克,桂枝10-12克,茯苓12-18克
,白术10克,甘草10克。方中龙骨牡蛎起到化痰、降逆、安神的作用。很多眩晕病人是由于紧张、焦虑等原因所引起的,那么龙骨牡蛎就起到一
个收敛、安神的作用,而且龙骨牡蛎在张锡纯不单用来安神,还能化痰。龙骨牡蛎加上猪苓10克、泽泻30克,就是有泽泻饮的含义在里面。镇眩
汤就是四物汤、苓桂术甘汤合泽泻饮加龙骨牡蛎,如果我们从六经的角度来分析的话,这个应该是属于太阴病,血虚夹有饮,他表现出来的是以太阴
为主的临床的表现,但是又有血虚的表现,又有水盛的表现,血虚水盛,血虚水饮,所以它用到的泽泻饮,用到苓桂术甘汤,其中的桂枝还起到降逆
的作用。四物汤加苓桂术甘汤,日本人叫做连珠饮,就是用来治疗血虚水饮、血虚水盛的,既能够养血活血,又能够化水湿水饮。苓桂剂在眩晕里面
是用的是很多的。这里有个比较特殊的用法,不管有没有失眠都用龙骨牡蛎,这是泽泻饮的特别之处,也是大家常用的特效果方子。当然,还是要辩
证论治,看病人有没水饮表现,有没有血虚、面色苍白,面色白,舌质淡,容易疲劳,胸闷,心悸,容易劳累,失眠等等这类表现,有就可以用,也
是我们常用的一首方子。当然,还是要辩证论治,看病人有没水饮表现,有没有血虚、面色苍白,面色白,舌质淡,容易疲劳,胸闷,心悸,容易劳
累,失眠等等这类表现,有就可以用,也是我常用的一首方子。天麻钩藤饮这首方来源于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这种方也是我们在临床中治疗眩晕
病用的比较多的。此方功用就是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主治为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从经方的角度来说话,天麻钩藤饮证主要表现为有阳
明、少阳或者太阴合病的表现。用经方体系来分析,清阳明热的有山栀黄芩,茯苓具有化水湿的作用,天麻、钩藤、石决明降阳明之热,通常说法叫
做清肝降逆,阳明之气,上逆于上,患者有空热感,面色红、头胀,容易发脾气,失眠难入睡,舌红苔黄脉弦等这类表现,那么天麻钩藤饮就有机会
用了。补中益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精神性眩晕吴茱萸汤真武汤眩晕病内容很多,建议大家不要盯着眩晕,我们也只是给大家一个
参考。这些是眩晕病的常见的一些方证,但是大家不要去套方,还是要在辨证的基础上面去处方用药,灵活地把握六经辨证的精髓,然后具体运用到
各个疾病里面去。大家要放在这个六经辩证的体系下面去重新认识,其中有很多案例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也可以治疗。眩晕病另外一个需要注
意问题——夹瘀证,可以用四逆散、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汤等等,我用的也比较多,当然这些都是在灵活辨证的基础上去使用的。特别要注意的是
,不要把所有的眩晕都当做颈椎病,要转变一下思路,用经方治疗具有很大的优势。希望各位专家到脑病科指导,交流,谢谢大家!概论麻黄:苦辛
温,为发汗、利尿、平喘剂,功能发汗解表,除邪热气、止咳上气(《神农本草经》);主表实无汗、惡寒发热、头身痛、咳嗽喘息、风水肿、小便
不利。实践中得知,麻黄虽辛温,但不是大辛大温;虽为发汗药,但重在配伍,合桂枝则大发汗,合茯苓、白术减发汗之力,合杏仁以定喘逐水气。
《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论》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
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
与麻黄汤。《伤寒论》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
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伤寒论》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伤寒论》第52条:脉浮而数
者,可发汗,宜麻黄汤。麻黄汤《伤寒论》第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论》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
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
,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六经归经:太阳病辨证要点:惡寒、身疼痛、无汗、
脉浮紧。麻黄发汗力强,先煮其去沫,因其沫中含有挥发油,服用后会导致头晕心慌概论、1、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
、无汗而喘者。2、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3、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4、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5、阳
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伤寒论》第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
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伤寒论》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
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伤寒论》第83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伤寒论》第84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伤寒论》第85条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伤寒论》第86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伤寒论》第87条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伤寒论》第88条: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伤寒论》第89条:病人有寒
,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案例2麻黄汤禁忌1、太阳中风表虚证,不可用麻黄汤发汗,如误用,汗出不止,造成太阴亡阳证。2、少阴及太阴虚
寒证,虽具有伤寒表实证,不可以用麻黄汤发汗,应先治其虚,然后再治伤寒证,或扶阳与解表同时治。但不可妄用麻黄汤单独发汗,以防津液大量
耗伤。刘某,男32岁,2017年12月,感受外寒,发热(38.7℃)无汗,关节疼痛,头痛,纳可,舌白,脉浮紧。六经辨证:太阳病方剂
:麻黄汤麻黄10g桂枝9g甘草6g杏仁10g3剂水煎服,每日两次。服药后盖被休息,禁食生冷油腻之物。1剂后微汗出,热退,头痛
减轻,2剂后关节疼痛缓解,无惡寒发热,3剂痊愈。麻黄汤1--1麻黄汤1--2李某,男26岁,2017年12月,前一天吃火锅汗出
后,感受风寒,当晚发热39.6℃,怕冷,覆两床棉被,仍觉发冷,头身关节疼痛,无汗,干呕纳差,舌苔白,脉浮紧。六经辨证:太阳病方剂:
麻黄汤麻黄10g桂枝9g甘草6g杏仁10g服药后盖被休息,全身汗出而解。1剂减轻,3剂痊愈。麻黄汤1--2按:患者发热、
惡寒、头身关节疼痛,无汗、干呕、舌苔白,脉浮紧。辨证为太阳表实证。此案中有干呕的表现,临床中干呕一般出现在少阳病柴胡证较多,很多这
样情况下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孰不知,见干呕不一定都是柴胡证,外感病气上冲,水饮都可见干呕,如:小青龙汤。《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有时在太阳伤寒证也可见到呕逆的表现。鉴别诊断:麻黄汤与小柴汤都会出
现干呕的表现,但麻黄汤以发热无汗,怕冷,全身关节疼痛,脉浮紧或伴有呕逆;然小柴胡汤是以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心烦喜呕为主要表现。麻黄汤赵某,男31岁,2018年3月就诊,感冒7天反复发热,服用快克,阿莫西林无效,近期出现咳喘的症状。刻下:
发热(39.2℃),无汗,关节疼痛,喘而胸满,鼻干,纳差,舌苔白,脉浮紧。六经辨证:太阳病方剂:麻黄汤麻黄10g桂枝8g甘草6
g杏仁10g3剂颗粒剂,开水冲服,每日两次。服药后盖被休息。2剂后关节疼痛减轻,3剂后喘减轻。继服原方2剂,一月后随访无不适
。麻黄汤按:患者发热(39.2℃),无汗,关节疼痛,舌苔白,脉浮紧辨证为太阳病;喘而胸满,鼻干辨证为阳明外证。综合辨证太阳阳明合
病予麻黄汤《伤寒论》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此案属表里合病,临床中因先解表,后治里,这是仲景治疗
表里合病的定法。先予麻黄汤解其表,再治其阳明喘咳证。如先治里而后解表,会导致邪气内陷,发生疾病转归。总结麻黄汤在临床中治疗头痛、发
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太阳伤寒表现者,如服用麻黄汤身体觉有汗出、小便量多,身体疼痛减轻,太阳伤寒将愈。临床中有
些大夫畏麻黄、桂枝如虎,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大大约束了麻桂剂的应用范围。其实麻、桂剂并没有传说的那么“可怕”,运用麻黄剂要有麻黄汤
证,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冯老常说“有是证用是药”,只有你正确的使用方剂,才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应被“峻汗之剂”限定临床正确运
用麻桂剂。小青龙汤《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
青龙汤主之。《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麻黄桂枝
芍药细辛干姜甘草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减二升,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六经归经:太阳太阴合病辨证要点:惡寒而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多而清稀如水,背部发冷,苔白水滑,
脉浮小青龙汤治寒咳一个朋友孩子,6岁,今晨带给我看,久咳,咳痰清,咽痒,痒则咳甚,用抗生素后症状好转,反复咳嗽,在妇幼诊断为支
原体感染,舌质淡胖,苔白,脉缓。小青龙汤:炙麻黄4g,桂枝6g,甘草8g,细辛3g,干姜6g,半夏6g,五味子5g,赤芍8g,地龙
10g,蜈蚣1条,全蝎4g,三剂,水煎200毫升,分两次服用。小青龙汤在咳嗽中,我用的比较多,我觉得可能跟现在过多输液有关,发烧咳
嗽的时候,家长一般都会比较急,输抗生素及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如炎虎宁,清开灵,烧是退了,后期会出现反复咳嗽,反倒人为制造了内饮的产生
,加之表未解,外寒内饮就出来。运用本方,咳嗽清稀,如同泡沫,看咽喉不红就可以大胆放心使用。反复咳嗽2周案男,5岁,咳嗽2周2周前出
现咳嗽,咳痰,哮鸣音明显,晚上咳嗽为主,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效果改善不明显,流鼻涕,咳嗽,咳痰,白色,纳可,舌淡苔白,脉沉。?
咳嗽-外邪里饮,脾肾阳虚,阴邪内阻麻黄10g,桂枝10g,干姜10g,细辛6g,五味子6g,白芍10g,半夏10g,熟附子10g,
桔梗10g,茯苓20g白术20g水800ml,煮成200ml,分四次服用结果:2级而愈,在整理这个医案时,11月份患者再发一次发烧
后鼻塞、流涕、咳嗽、气喘,经过两次治疗,症状也没有,家长主动要求调理身体,用六君子健脾胃化痰湿。小青龙治疗咳喘为什么不如桂枝加厚朴
杏子汤那样,用厚朴杏仁一类止咳平喘药?病机用原文讲,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外寒内饮,主症为咳喘与呕吐,麻黄,桂枝之辛温散寒解表,
治疗水饮犯肺之咳喘,无一味止咳平喘的专药,体会了治病求本最高层次,心下有水气,才是病机的重要组成。小青龙八味药,甘草调和,五味子收
敛肺气,其他六味均与治水有关,麻黄宣肺利水,桂枝温阳化气,干姜,细辛温化寒饮,芍药通利小便,半夏燥湿化痰,对于小青龙来说,内饮是病
本,寒饮一祛,则咳喘必止。因此,方中不用止咳平喘药,而重在温化寒饮,治病之典范。小青龙汤王某,男27岁,2018年6月就诊,患者自
幼患咳喘病,逐渐加重,平时服用西药抗过敏药,扩张支气管药初期有效,后效果不理想改服氨茶碱得以平喘。刻下:时有发热,胸胀满、气短、白
色泡沫清稀痰,自觉怕冷,张口流涎,纳可,半躺位睡觉,小便频数,苔薄白,脉沉细滑。六经辨证:太阳太阴合病方剂:小青龙汤麻黄10g,
芍药12g,细辛10,干姜10g,甘草6g,桂枝12g,五味子10g,半夏12g5剂水煎服,3剂后身热,吐痰爽快,已能平
卧睡觉;5剂后小便减少。继服原方5剂,胸满气短减轻,痰量减少,痰稠。改服四君子汤予以健脾。按语:患者自幼哮喘,服西药治疗不理想,后
要求服用中药。发热,怕冷辨证为太阳病。胸胀满、气短、白色泡沫清稀痰,自觉怕冷,张口流涎,小便频数,苔薄白,脉沉细滑辨证为太阴病予小
青龙汤。《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半
躺位睡觉乃里有痰饮的症候表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若本案有口干渴欲饮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如咳嗽偏多可小青龙合半夏厚朴汤。大青龙汤《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大青龙汤发之。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上七味,以
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
也。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合病辨证要点:发热、惡寒、身疼痛、汗出少而烦躁,脉浮紧大青龙汤石某,男36岁,2019年5月就诊,发热39
.6℃,怕冷,无汗烦躁,头身疼痛,纳差,舌苔薄,脉浮紧。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合病方剂:大青龙汤麻黄15g桂枝12g生姜三片
甘草6g杏仁10g大枣十枚石膏45g3剂水煎服,服药后喝热稀粥半碗,盖被休息1剂后,汗出热退,2剂后痊愈,中病即止。大青
龙汤按:患者发热39.6℃,怕冷,无汗烦躁,头身疼痛,舌苔薄,脉浮紧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予大青龙汤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
、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临床中大青龙是发
汗峻剂,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重于麻黄汤,另有烦躁,从麻黄增量的使用就可看出,临床需精准辨证,误用大青龙则发汗伤津,重者转归太阴四逆
方。葛根汤《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伤寒论》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
之。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
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
此。六经辨证:太阳病辨证要点:头痛、发热、惡寒、项背强紧、,脉浮有力。葛根芩连汤《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
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半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
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合病辨证要点:腹泻,汗出,小便短赤,肛门灼热,粪便臭秽,
舌红苔黄,脉滑数。葛根芩连汤菅某,女21岁,2017年6月初诊,主因“腹泻2天前来就诊”2天前吃烤肉后,发热(38.6℃),腹泻大
便一日3----5次,服用诺氟沙星胶囊效果不明显。刻下:发热、腹泻、大便臭、口渴欲饮水、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六经辨证:太阳
阳明合病方剂: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30g黄芩10g黄连6g甘草6g1剂后热退,2剂后泻止,3剂痊愈葛根芩连汤按:患者发热、腹泻、大便
臭、口渴欲饮水、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滑数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予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
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鉴别诊断:葛根黄芩黄连汤与桂枝人参汤,两方均有表证未解而下利,但葛根黄芩黄连
汤是以表里有热汗出,小便短赤,肛门灼热,粪便臭秽为主要表现;桂枝人参汤是以表里虚寒,发热,汗出,心下痞、大便溏泻、小便少为主要表现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5条: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苏叶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六经辨证:太阳太阴合病辨证要点:精神紧张,胸满气塞感、咽
中异物感,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半夏厚朴汤咳嗽5天,无鼻塞流涕,无口干口苦,无腹痛腹泻,咳嗽,痰多,易咳,咽痒,舌淡苔白边齿痕,脉弦
细。六经辩证太阴病夹饮,痰气交阻于咽喉,气逆于上。辨方证: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合半夏厚朴汤茯苓20g,甘草6g,五味子10g,干姜1
0g细辛9g,半夏15g,厚朴10g,生姜15g苏梗10g,苏子10g今晚抓好后煮了两碗,口辣辣的,舒畅。结果:吃了一剂就好了,不
咳嗽。半夏厚朴汤患者诉三个月前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天弦地转,在当地治疗后症状好转,头晕依在,身体极不舒服。刻诊:头晕,头重,头不痛
,手指发麻,口干口苦,口干欲饮,喝开水舒服,无恶寒发热,无恶风,无胸胁胀满,无四肢冰冷,无气上冲胸腹,无腹痛腹泻,自觉痰多,咳痰,
咽喉不适,觉得有东西堵住,饮食正常,二便可,右脉滑,左脉沉细,舌尖稍红,有牙痕,中后跟部苔腻。眩晕—少阳太阴合病,少阳枢机不利,痰
湿内阻,浊阴不降,痰气交结于咽喉。半夏厚朴汤柴胡20g,黄芩15g,半夏15g,党参20g茯苓30g,桂枝20g,苍术30g,陈皮
10g厚朴15g,苏梗10g,天麻20g,生姜10g草果10g5剂,日一剂,水煎服。2017.05.02二诊:头晕明显减轻,依然有
口干口苦,觉得背部肌肉不适,守上方加葛根30g。此例头晕,从六经上不满辨别,患者合并有半夏厚朴汤证,这可能是眩晕反复发作的基础,从
体质上患者也偏胖,痰湿体质,月经已绝,要从根本上解决本病的复发,饮食,运动上缺一不可,减轻体重,半饱人生。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水
气病》第20条: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惡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偈病》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惡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一两黄芪一两一分甘草半两白术三分六经辨证:太阳太阴合病辨证要点:脉浮、汗出惡风、身重、半身以下肿者。防己黄芪汤王某,男31岁,2018年5月就诊,肘膝关节肿痛,服用西药芬必得,关节肿痛减轻,但汗出不止,身重惡风,下肢肿明显,纳可,舌苔白,脉浮滑。六经辨证:太阳太阴合病方剂:防己黄芪汤防己12g黄芪30g甘草6g白术20g5剂水煎服,每袋200ml,一日两次3剂后汗出止,5剂后关节肿减轻。后继服原方5剂,1月后随访下肢水肿全部消除。防己黄芪汤按:患者身重惡风,下肢肿明显,纳可,舌苔白,脉浮滑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予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0条: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惡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鉴别诊断:防己黄芪汤与越婢汤两方都有水肿,防己黄芪汤是以下肢水肿汗出为主要表现;越婢汤是以全身水肿,无热汗出为主要表现。麻黄杏子甘草石膏麻黄四两杏仁五十?甘草二两石膏半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六经归经:太阳阳明合病辨证要点:汗出而喘,痰黏稠,口干,烦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赵某,男32岁,因惡寒身体疼痛,咳喘咽干,自服去痛片,汗出,仍身体痛,咳喘,心烦,吐白稠痰,口干欲饮水,舌白苔红,脉浮数。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合病方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12g杏仁10g甘草6g石膏30g2剂后,汗出,喘减,心烦好转。3剂后全身疼痛减轻,后服用桑杏汤,诸证悉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按语:患者惡寒身体疼痛脉浮数辨证为太阳表实证,虽有汗出是因服用去痛片短暂出汗。咳喘咽干,欲饮水,心烦,舌白苔红辨证为阳明病。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希望各位专家到脑病科指导,交流,谢谢大家!
献花(0)
+1
(本文系TU905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