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单单中国篆刻发展史篆刻艺术,是书法与镌刻相结合的印章艺术,是中国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集历史、文学、哲学、美学、文字学 、训诂学、鉴藏学以及书法与镌刻技法于一身,“方寸之中的大千世界”。篆刻与书法是“中国艺术孪生姐妹”,“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书法与 篆刻相辅相成,篆刻与书法、绘画艺术想通,方寸之间,气象万千。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篆刻 的发展史,那就是:篆刻兴起于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简而言之:“印宗秦汉”几乎是所以篆刻学习者的座右铭 ,可见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丰碑。但在宋元以后的文人篆刻,渐渐拉开主动地去创造篆刻之美的帷幕。文人自篆自刻使得篆刻的艺术性、可视性 得到提升。明清提出的“刀法者,所以传笔法者也”(朱简语)的刀法观念,强调“印从书出”,这是篆刻艺术的一大突破。印章名称的由来在距今 3000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出现了印章。先秦印章统称为“鉩”(xi),即“玺”,主要用于商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只有皇帝之印才能称为“ 玺”,象征皇权。其它官、私所用均称“印”。汉代诸侯王与王太后所用印承袭秦制仍称为“玺”,军中将领用印则被称为“章”。从这时候起,人 们把官家和私人的印,武官们的章总称为印章。宋代,有人专门刻了一种印章,用来盖在自己收藏的图画、书籍上,人们把这种印章称为图书,现在 我们叫的图章,就是这样转化来的。各时期篆刻发展特点秦代秦印印面文字用小篆,后又发展出相应较适合方形印面的摹印篆,字体形体倾向横平竖 直,文字恣态介于古玺文与缪篆文字之间。秦印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又称半通印)加"日"字格,这是秦印 显著的特点。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已开后世闲文印的先河。汉印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 。缪篆这种字体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汉印 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汉印分铸、凿两种。西汉的印章多为铸造,东汉的印章以凿印最有特色。汉代铸印庄 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给后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魏晋南北朝印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篆刻趋于瘦挺方直,率意 为之,不及汉印精整严谨,沉穆雄浑。但此期印章形式更为丰富,印文中有多字印,形制上有多面印,篆体上有悬针篆印,形式上有肖形印、鸟虫篆 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篆刻艺术逐步走向衰退,印章透出一种衰落的草率和粗野。主要表现在:印文乖谬,形制紊乱,錾凿粗糙,导致了这一时的篆 刻败落不堪。隋唐宋元印章到了唐、宋、元时期,篆刻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 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才出现了转机。唐代印章仍用篆体,但和六朝以前有很大区别。唐代因用印色直接盖在棉纸上,官印一律 采用朱文,当时也有人用隶书入印。隋唐宋元时期官印治印印文全为朱文,无一例外。入印文字书体比较随意,或小篆、或缪篆、或隶书、或楷书, 后来出现一种“九叠篆”。隋唐宋元也是篆刻的转化过渡时期。出于鉴赏收藏书画的目的和书画家在作品上钤盖印章,实用的玺印开始向篆刻艺术发 展过渡。印章与书画有机地融为一体,印章成为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称为金石书画。元时代印章逐渐为人们所重 视,出现了以此为能事的文人和书画家。元代花押印的勃兴和碑刻艺术的发展,首功当推赵孟頫。赵孟頫成为后来明清文人篆刻的先声。宋元私印因 文人的涉入而逐渐走向艺术领域。明代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篆刻艺术明清两代之际 好手如林、派别繁多。篆刻流派一般是以篆刻家的籍贯、姓氏、师承关系及活动区域来命名的。明代中叶到晚清近500年间,出现了篆刻艺术繁荣 时期。篆刻流派形成于明代中叶。此时印章从实用品、书画艺术的附属品,而发展成为独特的篆刻艺术品。明代文彭是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尤以篆 刻擅名当代。他继承与创新篆刻艺术,被后来篆刻家奉为篆刻之祖。清代清代金石学盛行,以及历代金石文物的大量出土,不少学者致力于这些文物 和古代文字的搜集、研究、著述和流播,因而扩大了篆刻家的视野。清代中叶篆刻艺术进入兴盛时期,高凤翰、汪士慎、巴慰祖、董洵、胡唐等人的 篆刻都能自出新意和富有个性。近现代现代的篆刻家在继续开创篆刻流派艺术的发展道路,借鉴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突破秦、汉玺印和明、清流派 篆刻的规范,勇于革新,不断探索,揭开了现代篆刻艺术新的一页。现代有成就的篆刻家有丁仁、王□、易熹、王大昕、乔曾劬、钱瘦铁、赵叔孺、陈半丁、寿石工、来楚生、傅抱石、齐白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