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宋‧王十朋之廬山“雙瀑”詩雜說
2022-06-14 | 阅:  转:  |  分享 
  
宋?王十朋之廬山“雙瀑”詩雜說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XiāoXiāngGuǎn112

何世強HoSaiKeung



提要:本文主要談宋?王十朋所提及之“雙瀑”,即兩條瀑布,及其相關之詩文。根據王十朋詩意,雙瀑在廬山。本文尚提及王十朋之“觀南明石像”詩。

關鍵詞:王十朋雙瀑雁蕩龍湫南明石像





第1節王十朋與其所游之“雙瀑”

王十朋﹝1112年至1171年﹞,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公元1112年﹞十月生於樂清左原﹝今浙江省樂清市梅溪村﹞。字龜齡,號梅溪,樂清﹝浙江樂清﹞人,南宋名臣與詩人。

紹興二十七年丁丑﹝1157年﹞王十朋被宋高宗擢為進士第一,官秘書郎。主張抗金。宋孝宗立,累官侍御史並力陳抗金之策。歷知饒、夔、湖、泉諸州,救災除弊,頗有治績,為民眾稱譽,時人繪其像而祠之。王十朋卒於宋孝宗乾道七年,即公元1171年,享年六十歲。

王十朋著有《梅溪前集》、《梅溪集》、《梅溪後集》、《東坡詩集註》等。

《梅溪集》可能為前集與後集之合併,屬不同版本之稱謂。欽定四庫全書《梅溪集?提要》曰:

《梅溪集》五十四卷,宋王十朋撰。十朋字龜齡,樂清人,紹興二十七年擢進士第一。歴官龍圖閣學士,諡忠文,事蹟具《宋史》本傳。

本文主要談王十朋所提及之“雙瀑”,即兩條瀑布,及其相關之詩文。根據王十朋詩意,雙瀑在廬山。

王十朋喜遊山玩水,每至一勝景,必以詩詠之以記其遊踪。相信“雙瀑”亦為其遊踪之一。

“雙瀑”指兩條瀑布,此兩瀑布流水淙淙,瀉下百尺,其聲宏亮。唯夜闌人靜時,若在其附近住宿,則擾人清夢也。王十朋有多首詩提及此“雙瀑”,均見之於其《梅溪集》,今略述數首。

注意王十朋提及之“雙瀑”的確為兩條瀑布,而非一條瀑布名“雙瀑”,何以得知?蓋王十朋有詩題名為〈題雙瀑〉,其詩曰﹝見《梅溪後集?卷七》﹞:

女媧石爛幾經修,天漏猶餘兩派流。

離合無心元不靜,朝宗得路却相投。

干雲寶劔真同氣,出蕩神龍不異湫﹝注:雁蕩有大小二龍湫﹞。

何用築門防俗駕,林泉自是少人游。

詩注曰:雙瀑亭壞久矣,洪丞命工起廢,氣象一新,且欲築門以防俗駕,故及之。

以下為《梅溪後集?卷七》原文:



〈題雙瀑〉詩押平水韻下平聲十一“尤”韻,“流”、“投”、“湫”和“游”同屬此韻。

上詩之第二句“兩派流”指有兩條瀑布。第一句指出“女媧煉石補青天”,但可惜其“石爛”,於是青天不能補,形成兩缺口,遂出現“兩派流”之兩條瀑布從天上瀉下。第三、四句指分成兩條瀑布屬上天“無心之失”,但二水終同流入大海是為“朝宗得路却相投”。

第五句“干雲寶劔真同氣”,指干將莫邪之寶劍與雙瀑“同氣”,即同為“一雙”也。

另方面,廬山有“雙劍峰”之名,亦可能與“干雲寶劔”有關也。

“龍湫”指瀑布下有深潭也。大龍湫位於浙江省溫州市雁蕩山景區內,而小龍湫則在靈岩景區內。第六句“出蕩神龍不異湫”指雙瀑可比擬雁蕩山之大小龍湫也。以上之比擬足以証明雙瀑為兩條瀑布。

附帶一提,雁蕩之大小龍湫古今皆屬名勝,古之騷人墨客,流連者甚眾,賦詩亦多,亦有人鑿石壁題字題辭。據古詩家之描述可知,今之大龍湫水勢,可能不及古時之猛也。

下圖為現代之雁蕩大龍湫:



王十朋詩末注曰雙瀑有“雙瀑亭”,但此亭日久失修,當時之“洪丞”曾命工人清除毁壞部分並修葺,又計劃築一門以防“俗駕”,即防禦駕馬車而來之一般閒雜人等或游覽者,以免生危險。王十朋認為不必築門,因遊覽之人不多也。

王十朋尚有另一首五律同名為〈題雙瀑〉,其詩曰﹝見《梅溪集?卷二》﹞:

瀑水簫峯下,靈源不可尋。

倚天雙寶劍,點石萬星金。

勢合鯨鯢鬭,聲聯虎豹吟。

我來游勝境,洗耳聽清音。

〈題雙瀑〉詩押平水韻下平聲十二“侵”韻,“尋”、“金”、“吟”和“音”同屬此韻。

詩意指雙瀑從“簫峯”流下,其源頭不可知。

“倚天雙寶劍”可能指“雙劍峰”也﹝見前文﹞。“倚天”乃寶劍之名,宋玉〈大言賦〉曰:“長劍耿耿倚天外”﹝見《文選?卷十五?志中?思玄賦》之李善注文。又《古文苑?卷二》載有宋玉之〈大言賦〉曰:

宋玉曰:“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耿倚天外。”

此後“倚天”成為寶劍之代稱。曹魏?阮籍〈詠懷?其四十八〉曰:

炎光延萬里,洪川蕩湍瀨。彎弓掛扶桑,長劍倚天外。……

王十朋將“倚天劍”增成一雙以配合雙瀑之說。

雙瀑如雙寶劍之懸掛天上,擊石時水花四濺,如萬點金星。又雙瀑之瀉下如鯨與鯢之相鬭。鯨鯢,比喻兇惡殘暴之人。《左傳?宣公十二年》曰:

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

第六句指雙瀑之水流聲如虎與豹之聯吟咆哮聲。第七、八句指雙瀑乃當時之名勝,眾人不妨到此聽聽其悅耳之水聲,足可流連忘返也。

第2節王十朋與其友人之雙瀑聯句及相關詩文

聯句是古人合作作詩之法,含“以作詩會友”之意;即由兩人或多人共作一首題目相同之詩,每人作一至四句,輪流而作,最後可聯結成一首長篇詩。舊傳最早之聯句始於漢武帝時之〈柏梁台詩〉或稱為〈柏梁詩〉。

《梅溪集?卷二》載有王十朋之〈夜聽雙瀑同劉方叔毛虞卿聯句〉詩一首,此詩亦見於《御選宋詩?卷七十八?雜體》。

聯句者除王十朋本人外,尚有二人:毛虞卿與劉方叔。《梅溪集》分別提及二人如下:

毛虞卿,名公弼,後改名宏。字叔度,登乙丑第。

劉方叔,名鎮,登戊辰科。

乙丑合公元1145年,即南宋高宗紹興十五年。戊辰合公元1148年,即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毛、劉二人生平不詳。

以下為聯句原詩:

夜靜雙瀑喧,遥聞疑雨來。澗壑生清風,襟宇捐纖埃﹝龜齡﹞。

飛鳴撼半空,暗想飄瓊瑰。前觀阻步屧,側耳成徘徊﹝虞卿﹞。

蕭然山館間,此興何悠哉。子晉不復見,月白空簫臺﹝方叔﹞。

此聯句詩押平水韻上平十灰韻,雙數句押韻。“來”、“埃”、“瑰”、“徊”、“哉”、“臺”、同屬此韻。

首四句為王十朋所作,次四句為毛虞卿所作,後四句為劉方叔所作。詩寫王十朋住所附近有兩條瀑布,夜闌人靜時其急瀉之流水聲頗為喧鬧。王十朋住所可能為廬山寺廟,為其遊廬山時之短暫居所。

雙瀑之喧聲似夜雨之欲來。在幽林澗壑中清風隨來,令人舒暢。“襟宇”,胸前衣襟也。因清風之故,胸前之衣襟沾不上纖埃。纖埃乃極細小之塵埃也。

以下為《梅溪前集?卷二》原文:



“飛鳴撼半空”指瀑布聲響於半空。“瓊瑰”,美石也,此處比喻急瀉之水花。其詞早見於《詩經》,《詩經?秦風?渭陽》曰: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

“步屧”,指步伐,詩意指遊人如走近瀑布,易為落水所濕,故不宜前觀太近也,此乃“前觀阻步屧”之意,但可在附近徘徊而聆聽水聲也。

諸山峰與三人下塌之居所之間較為寧靜,令彼等保持悠閒之游興。劉方叔所云之“子晉”及“簫臺”屬兩典故,因雙瀑上有簫峰﹝見上文﹞,故借用得道飛昇之典故。

“子晉”即“王子晉”,又名“王子喬”,《列仙傳?王子喬》條曰:

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餘年。後求之於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巔。”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亦立祠於緱氏山下,及嵩高首焉。

王子晉善吹笙而作“鳳凰鳴”,其後乘白鶴飛昇。“簫臺”,即“鳳台”,或作“鳳凰台”,《列仙傳?簫史》條曰:

簫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於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台,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故秦人為作鳳女祠於雍宮中,時有簫聲而已。

簫史娶弄玉後,教其吹簫引鳳,秦穆公遂築鳳凰台,夫婦居台上,其後二人隨鳳凰飛去。簫史弄玉故事與王子晉故事相類,皆為得道飛昇之輩也。

自古以來,廬山被認為“神仙之廬”,廬山由此而得名,劉方叔遂提及“子晉”及“簫臺”兩飛昇典故。

據清?褚人穫撰《堅瓠廣集》所云,廬山之名與得道飛昇頗有關聯,《堅瓠廣集?卷五》曰:

周武王時,方輔先生與李老君跨曰驢入山煉丹,得道仙去,惟廬存,故名“廬山”。或云周威烈王以安車迎匡續,續仙去,止存一廬,因名其山曰“廬山”。又以先生之姓,呼“匡山”亦曰“匡廬”,亦云“匡阜”。

故“匡廬”與“匡阜”亦為廬山之別名。

聯句原詩首四句王十朋已寫出雙瀑特色,次四句毛虞卿寫觀雙瀑,末四句劉方叔只能借雙瀑上之“簫峰”發揮。

以下為《御選宋詩?卷七十八?雜體》原文:



王十朋尚有〈游簫峰〉詩如下﹝見《梅溪前集?卷二》﹞:

蠟屐穿雲去,山深喜路通。人家煙色裏,古寺水聲中。

金濺星猶在,丹成竈已空。吹簫人不見,臺下想仙風。

此詩押平水韻上平一東韻,雙數句押韻。“通”、“中”、“空”、“風”同屬此韻。

“蠟屐”指塗蠟之木屐。又借喻悠閒之人。“穿雲去”指在高山峰上之小徑行走,山峰高與雲齊,如穿插於雲中。

附近有人家,人家因煮食,生火成坎煙,故曰“人家煙色裏”。簫峰有古寺,下有雙瀑,故曰“古寺水聲中”。

第五句指雙瀑所濺起之水花如“金星”。“丹竈”乃道家煉丹之竈,“丹”指長生之藥;丹已煉成故竈亦空。第六句比喻指人已得道成仙,只餘簫臺。“吹簫人”指簫史﹝見以上《列仙傳?簫史》條之引文﹞,簫史已飛昇,故曰“不見”。簫峰上有平坦之臺是為簫臺,在簫臺上難免想起得道成仙之人,故曰“臺下想仙風”。

以下為《梅溪前集?卷二》原文:



王十朋有另一首七絶詩談及簫峰,題為〈乙丑冬西游,觀南明石像,作詩一絶,至壬申十月四日,復往觀焉,和前韻并書于佛閣〉﹝見《梅溪前集?卷五》﹞,詩曰:

兒戯團沙欲象真,誰將願力歷三塵。八年來往簫峰客,兩度來瞻百尺身。

乙丑合公元1145年,即宋高宗紹興十五年;壬申合公元1152年,即紹興二十二年,相隔約八年。

新昌縣在浙江省東部,是紹興市所轄之縣。北宋新昌屬越州,南宋屬紹興路。“南明石像”在越州新昌石佛閣,是一尊石佛像,高約百尺。北宋?趙抃有〈登越州新昌石佛閣〉詩,其詩曰:

南明石像世稱奇,人說嘉州具體微。大小何煩較吳蜀,法身無處不同歸。

南明石像之雕刻工藝可能欠精細,所以人人都說嘉州之佛像較具體細緻。嘉州,即四川之樂山市,該處有樂山大佛,其全名為“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此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元年﹝合公元713年﹞,完成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合公元803年﹞,歷時約九十年。樂山大佛今尚在,遊人眾多。

趙抃認為佛像不必比較其所在之處。吳蜀,指三國時之東吳與蜀漢,南明石像在東吳,樂山大佛在蜀漢。不論何處之佛,始終同源,同歸一宗也。

現代新昌有大佛寺,大佛寺附近有石佛,故大佛寺之前身可能為石佛閣。

以下為《梅溪前集?卷五》原文:



王十朋詩首句指兒童作堆沙之戲,所成之人物似南明石像,由此句可知其雕工粗糙。“願力”,佛教用語,就是人之目標或願望。“一塵”指道家之一世,“三塵”則指三世也。

宋?李昉《太平廣記?卷四十五?神仙四十五?丁約》條曰:

﹝丁約﹞又謂曰:“郎君道情深厚,不欺暗室,終當棄俗,尚隔兩塵。”子威曰:“何謂兩塵?”對曰:“儒謂之世。釋謂之刧。道謂之塵,善堅此心,亦復遐壽。五十年近京相遇,此際無相訝也。”言訖而出。

王十朋第二句詩意指無人之願望能歷三世不衰。

“百尺身”指南明石像。王十朋八年間來往簫峰多次,此乃第二次觀看南明石像也。



















-1-





經過幾次修理。

彼此投合也。此處釋作“有同一終點”。

瀑布如寶劍從天上垂下,故曰“干雲”。

原文作“蕭”。





献花(0)
+1
(本文系瀟湘館11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