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ycghzw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7
2022-06-15 | 阅:  转:  |  分享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7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有人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可也有人说,“就算世界倒塌了下来,一片的废墟也不会改变他的脸色。”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
题目;(2)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首先分析两个“有人说”。第一个句子,意思是时代的一件微不足道的
事情,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件重如泰山的大事。此句实际上是强调“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在滚滚的时代洪流面前,个人真的是太渺小了,个
人的力量很难与时代抗衡。这就启示我们,个人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大环境,要学会顺应时代潮流,否则有可能遭遇灭顶之灾。第二个句子,“世界
倒塌”是一件很严重的事,然而“一片的废墟也不会改变他的脸色”则体现了一种处变不惊的大气和沉稳,这是一种“不屈”的品格。这让我们想到
了一句俗语——勇者无惧。的确,面对时代的种种危险,只有克服内心的恐惧,拿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你才会有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
信步的淡定和坦然,才会拼出自己向往的人生。这两则材料貌似对立,实则辩证统一。考生应当全面分析“个人”在“时代”中应当如何把握自己的
思想和行为,做到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不惧时代变化,勇敢实现人生价值。建议考生论述时将两个句子当做两个分论点,最后再综合起来辩证论述。
立意:1.与其盲目蛮干,不如顺应时代潮流。2.在时代洪流中勇立潮头。3.迎接时代挑战,我辈从不畏惧。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现实生活中,有人会为了避免不好的结果而避免了开始,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文
题解析】:本题介绍了生活中不少人都会存在的一种心态:一种不想面对伤感的结局而干脆不开始的人生态度。“开始”是指努力去实现人生理想和
价值或追求梦想的起点,有些人为了避免某种结果,免受挫折或失败,而拒绝了开始。作文可以引申出很多思考角度,比如:害怕失去,所以不敢开
始,说出了现在很多没有安全感的人的心声。换个角度看问题,不能因为害怕有不好的结果就选择不开始,其实经历的过程也是一种收获;不能因为
害怕而不开始,只有开始了,才会在过程当留下很多值得记忆的美好,在结束时才不会后悔。由此还可以引申到一些人害怕失败而没有奋斗,最终碌
碌而为,平平淡淡一生。写作时,考生可以反对这种人生态度,为了避免结束,而避免开始,是在逃避生活;也可以赞同这种人生态度,将其理解为
喜欢平淡如水的生活;还可以理解为寻求平衡。当然也可以辩证看待,对于理想追求类的东西要大胆开始,不惧结局,而对于“知其不可为”的事情
,就干脆不要开始。无论怎样写,都要观点明确,脉络清晰。参考立意:1.无谓结局,享受过程。2.大胆开始行走,欣赏人生美丽的风景。3.
知其不可为,切莫开始行。4.来过,奋斗过,足矣!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有人说,人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形成自身,塑造自我,人
是自己行动的结果;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文
题解析】: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提出了一个问题:人应怎样塑造自我。材料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和一个不明确的答案。明确的答案
是人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形成自身,塑造自我,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这个观点强调了“行动”是“形成自身,塑造自我”的唯一条件,其实“行
动”的过程中确实能够形成自身,塑造自我,不要拿还有时间和机会去麻痹自己,也不要拿明天和后天来哄骗自己,如果你不行动,就不会有进步和
提升的可能。有一句话说:“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一个人的想法再好,计划再完美,再有改变的勇气和决心,如果不去行动,那
么一切都是空想和空谈。当一个人真正想要改变自己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去行动,因为在行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形成自身,塑造自我。但是这个回
答并不科学,因为人“形成自身,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只有“行动”还不够,还需要其他的东西作辅助,题干中的观点其实是互相补充的,缺一不可
,我们可以强调某一点,但不能否定另一点,如“行动”需要有目标、有梦想作为指引,我们不能只有眼前的行动,没有目标指引的“行动”就会像
无头苍蝇,而合适自己的目标,会指引“行动”的方向,会促进行动有更好的效果,能让自己变的更好。如我们除了行动,还要自我反思,在自我反
思中清楚“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哪里需要改进”“哪些优点要继续发扬”等等,以形成更好的自我。写作中,如果把文章写成议论文,则可运用举
例论证的方法充分说理,如可举宁泽涛的事例,宁泽涛曾是一个相当怕水的孩子。为了克服恐惧,锻炼自己,他毅然选择了学游泳。有记者曾问他内
心有没有软弱的时候,他说:“其实我也会哭,但是不会让别人看到,有时就在水里面哭。”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挑战它,是宁泽涛成功塑造
自己的关键。参考立意:1.用行动塑造自我。2.塑造自我需要不断反思自己。3.塑造更好的自我,需要有目标的行动。4、阅读下面材
料,按要求写作。有人说:一个人对别人的批评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那就证明这个人很有修养;一个人听到别人批评就不高兴,那就证明这个
人还有很长的一段修行路要走。那么,接受别人的批评真的是有修养的证明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
于800字。【文题解析】: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乐于听取意见,善于接受批评,不对批评者产生抵触、怨恨,反而感到高兴、心怀感激,无
疑是有修养的表现。相反,如果听到批评则感到不愉快,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也的确说明自己的心胸还不够广博,还只能容纳与自己同一立场的观点
和意见,无法忍受他人对自己的指摘和挑剔,确实还需要更多的磨练。考生应围绕题目中提出的“接受别人的批评真的是有修养的证明吗”这一问题
进行辩证思考,无论是否赞成这一说法,都是成立的。假如赞同这个说法,可以论说批评的意义所在,从批评带给人的积极作用入手,论证接受批评
即是有格局、有雅量、有心胸、有修养的表现。批评是最好的信息反馈,是让自己认识到自身短处的机会。才识学问愈高的人,往往在态度上反而愈
谦卑,督促自己能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摆脱局限,走向成熟。因此,接受别人的批评确是有修养的表现。假如反对这个说法,可以从批评的内涵
入手来进行论述。所谓批评,即是他人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来观察我们的某种属性,当我们的这种属性不符合其利益时,他人就会对我们做出负面
的评价。由此可见,批评也是有其立场的,并非完全公正、绝对公平的。再者,批评也有价值高低之分,不是所有的批评都值得接受,也不是对待任
何批评都必须姿态谦卑,是否采纳批评,最终还是要取决于批评者的立场和批评内容是否合理、是否切合实际。不加辨别地一味地接受批评,反而是
愚昧软弱的表现。因此,接受批评也并不能证明一个人有修养。无论赞同与否,都要观点明确、论据清晰地进行论述,不能模棱两可,立意不清。参
考立意:1.忠言逆耳,批评使人进步。2.在批评中自省,在指摘中前进。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4.思而后纳,慎对批评。5、阅读下面材
料,按要求写作。有一位电影导演拍摄了一部短片,内容是城市风光。非洲某部落的土著看了之后,却只关注画面角落中的一只鸡,因为在短片中他
们只认识那只鸡。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审视自己是如何认识事物的。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
00字。【文题解析】: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主要讲非洲某部落土著看了导演拍摄城市风光的短片后,因为只认识那只鸡,因此他只关
注画面角落中的那只鸡了。我们不妨可以由果溯因。为什么土著只关注画面角落中的一只鸡?因为视野不开阔导致认知受限,地域差异、文化差异、
受教育的差异、审美差异导致认知差异……在这个材料中“一只鸡”的隐喻象征含义是什么?如信息时代我们“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甚至带着偏
见看世界,导致真相被掩盖。认识局限固然存在,但世界在前进,土著应该如何认识新事物的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永远难以穷尽
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永远无法摆脱认知局限,因而我们更需虚怀若谷,求知若渴;增加学识,拓宽视野;打破偏见,探索真相……导演该如何审视
自己认识事物的角度与方法?一是坚持自己的理念,不因他人不同的认知而改变自己的立场。二是不应该只是永远不要与你知识文化背景或立场不同的人理论,而更应该是能理性看待人与人的认知差异,符合大众认知规律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少一点鄙夷,多一点同理心和宽容心。这个作文适合写成议论文,可以从土著的角度,或者导演的角度去写,确立观点,然后展开议论即可。立意:1.人要增加学识,开拓眼界。2.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3.理性看待人与人的认知差异。4.打破偏见,探索真相。
献花(0)
+1
(本文系ycghzw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