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监测施工方案(上海腾讯)
2022-06-19 | 阅:  转:  |  分享 
  
监测施工方案目录1.编制依据11.1施工图纸及地勘报告11.2规范、规程12.工程概况12.1项目概况12.2监测工程概况13
.施工部署23.1监测原则23.2施工准备24.基准点设置34.1基准点设置要求34.2基准点平面布置图35.临近建
筑监测45.1临近建筑概况45.2临近建筑监测措施55.3临近建筑监测点布置55.4监测点设置75.5临近建筑监测频率7
5.6现场巡视85.7报警值86.基坑监测86.1基坑监测分类86.2监测点位布置96.3钢板桩变形监测106.4土
钉墙变形监测116.5地下水位监测136.6人工巡查147.主体结构沉降监测157.1沉降观测要求157.2沉降点位设置1
57.3稳定标准177.4作业方法177.5成果与资料提交198.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198.1监测数据处理198.2
信息反馈219.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219.1安全生产措施219.2文明施工措施2110.质量保证措施2210.1质量管理措
施2210.2监测过程控制措施2210.3监测季节性保障措施2311.应急预案2311.1应急组织2311.2应急小组2
311.3应急小组责任2411.4应急救援队伍2411.5应急保证措施241.编制依据1.1施工图纸及地勘报告序号名称备
注1改扩建厂房项目施工图纸2改扩建厂房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2规范、规程序号名称备注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3《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16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7-2006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
011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工程概况2.1项目概况2.2监测工程概况根据业主、设计方、安
全监督站、质监站及有关规范要求,需对项目进行如下内容的变形观测:(1)周边建筑及地表沉降监测由于新建建筑的四周均有原有的建筑或者
道路,因此,在从静压桩沉桩开始到基坑回填完成整个地下相关建筑施工期间,均应对周边的建筑做好沉降、位移和变形的监测,保证周边建筑的安
全。(2)基坑监测在基坑开挖期间,为保证基坑内施工的安全和稳定,需对基坑支护结构进行水平位移监测、竖向位移监测、倾斜监测、裂缝监测
、支护结构内力监测、土压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基坑沉降观测。确保基坑内施工期间的整体支护结构的稳定与安全。(3)主体沉降观测。新建
的主体大楼在完成±0.00结构后,需对新建的建筑进行沉降监测记录,确定建筑沉降是否按预期的展开,以确保新建建筑的使用安全。3.施
工部署3.1监测原则根据位移基准点联测及变形观测的精度要求,配备1″Ⅰ级全站仪按三级变形测量精度要求施测,基准点每30天左右校核
一次。固定观测人员及记录员,从同一基准点开始观测,每次观测,校正仪器的各项指标,每次观测的资料成果需达到相应主要精度指标要求。通过
监测,取得可靠的变形数据,准确掌握变形程度与变形趋势,使基坑及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工程安全稳定。3.2施工准备3.
2.1仪器设备沉降观测主要设备仪器见下表。内业采用台式PC计算机+清华三维NASEW专业平差软件平差计算,AutoCAD软件绘图
。序号名称型号数量功能全站仪7001L1现场整体测量水准仪瑞士徕卡1现场整体测量测斜管2m8钢板桩测量测斜仪SX-011钢板桩数据
分析钢水准尺徕卡/国产1局部数据测量尺垫1测量工具计算机1数据分析计算器1数据计算记录本现场数据记录特制标志现场提醒标识3.2.2
技术准备(1)劳务分包、工程部要按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材料、设备、人员进场施工。(2)在现场正式施工前,充分论证监测方案的可行性
,对重点关注问题进行分析。(3)熟悉相关技术资料和做好监测过程中的记录准备。(4)按施工方案和技术规程对操作者进行安全交底、技术交
底。(5)提前向业主、监理等相关部门提交施工申请与施工方案。3.2.3人员准备变形观测工作由专业监测单位的专业测量人员承担,包括
多名具有多年变形观测经验的测量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及技术员。序号工种人数工作职责1监测负责人1对项目整个监测工作全面负责2测量员4定
期现场测量3分析员2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比对4巡查员324h现场巡查工作4.基准点设置4.1基准点设置要求(1)沉降观测基准点
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距基坑周边不少于5H。本项目采用原规划的G1、G2、G3基准点设置,并在施工前补测G2、G3点的标高。(
2)监测基准点埋设后即进行基准点联测,以后每三十天左右校核一次。(3)水准基点稳固与否,是沉降观测成果质量的关键,一是稳固,二是桩
点位置应便于观测和不被破坏。4.2基准点平面布置图基准点平面布置图5.临近建筑监测5.1临近建筑概况5.1.1周边原始建筑
分布情况序号部位原有建筑物与原有建筑距离监测要求1东侧北段3#数据机房23米位移、沉降、变形不超过规范限值,保证结构安全2园区道路
12.5米道路不出现严重破损,保证道路畅通3东侧南段3#数据机房41.41米位移、沉降、变形不超过规范限值,保证结构安全4地下油罐
6米基础位移、沉降、变形不超过规范限值,不破坏油罐系统5东侧加压油管0.7油管变形、位移不超过限值、无破损6南侧东段地下油罐9米位
移、沉降、变形不超过规范限值,保证结构安全7南侧西段变电站17.15米位移、沉降、变形不超过规范限值,保证结构安全8西侧现有围墙6
.6米确保围墙不出现可见裂缝9原有市政外管10米管线变形、位移不超过限值、无破损10北侧现有主道3米确保不出现路面坍塌11绿化景观
10米确保不出现地面坍塌12办公道路21米道路不出现严重破损,保证道路畅通13业务楼36米位移、沉降、变形不超过规范限值,保证结构
安全根据以上统计情况可知,本工程临近建筑的重点保护对象为:地下油罐、变电站、业务楼、3#数据机房。其中危险性最大和难度最大的为加压
油管、地下油罐,保护要求较高的为变电站、业务楼、3#数据机房。5.1.2主要监测目标(1)通过及时的监测反馈,使得整个桩基施工过
程能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范畴内;(2)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上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同时实现对
下一步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3)通过跟踪监测,及时掌握桩基施工引起的外侧相邻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规律,
提供有关变形的范围、最大值及发展或收敛方向和趋势,尽早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解决;(4)通过监测及早发现周围环境的潜在风险,并进行
及时、有效的施工处理;5.2临近建筑监测措施序号原有建筑物监测方案监测要求1加压油管每根油管设置7个监测点,共28个监测点监测位
移、沉降数据2弱电管线4个监测点监测位移、沉降数据3地下油罐4个沉降监测点2个倾斜监测点监测水平位移、沉降、变形数据4变电站门卫室
4个沉降监测点2个倾斜监测点监测水平位移、沉降、变形数据53#数据机房业务楼、5个沉降监测点2个倾斜监测点监测水平位移、沉降、变形
数据6园区外管线给水管线8个监测点电力管线7个监测点电信管线8个监测点监测水平位移、沉降数据7园区道路、现有围墙、绿化景观路口设置
观测点巡查监测巡查、观测地面裂缝和塌陷5.3临近建筑监测点布置根据监测要求,提前布置各监测点位,具体布置见下图:临近建筑物监测点
平面布置图5.4监测点设置5.4.1原建筑上的监测点原建筑物上的沉降观测点采用专用观测标志,粘贴到相应位置,距地面完成面300
mm;倾斜观测点采用地表桩的形式,直接布置在土层内,测点采用约0.5m长钢筋,埋入地表下3cm,周边浇筑混凝土固定。5.4.2地
下管线沉降、位移监测点(1)基坑周围场地整平之后,在工程桩施工前布设完成。(2)有条件时在压力管线设置直接监测点,在无法埋设直接监
测点时,采用间接布点法进行模拟观测。(3)能直接在管线上设置监测点的,采用沉降观测专用标志直接设置到管线上;采用间接观测的,采用地
表桩形式。5.4.3监测点的保护(1)施工过程中,如果测点被人为破坏,能迅速恢复的,必须尽快恢复;对于不能恢复的测点,首先按原布
设方案重新埋设,对于不能按原方案重设的按规范的要求改移重设。(2)对于地面或地层中测点(孔、管),应在地面设置醒目的测点保护墩,同
时挂设测点标识牌,防止施工破坏。5.5临近建筑监测频率现场临近建筑监测从工程桩施工前2周测定初始值开始,至主体结构施工结束为止。
监测数据稳定后停测时宜办理停测手续(或其他手续),且监理、业主单位确认。序号原有建筑物桩基施工基坑开挖地下阶段地上阶段1加压油管1
次/天1次/天1次/天1次/层2弱电管线1次/天1次/天1次/天3地下油罐、变电站、门卫室、1次/天1次/天1次/天43#数据机房
业务楼、1次/天1次/天1次/天5园区外管线1次/天1次/天1次/天6园区道路、现有围墙、绿化景观1次/天1次/天1次/天当巡视中
发现基坑围护体系/周围环境发生明显征兆的变形或事故、监测数据报警或出现变化速率明显增加,根据现场情况调整监测频率。5.6现场巡视
巡视检查的检查方法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影等设备进行。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相关单位。巡视检查记录应
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巡视内容如下:5.6.1周边环境(1)地下管道有无破损、泄露情况;(2)周边建(构)筑物有无裂
缝出现;(3)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4)邻近基坑及建(构)筑物的施工情况。5.6.2监测设施(1)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
;(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3)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4)根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的其他巡视检查内容。5.7报警
值项目监测变量报警值累计报警值基坑施工邻近建(构)筑物沉降>2mm/d油库≥10mm其它≥20mm邻近地下管线水平及竖向位移>2m
m/d≥10mm主体施工邻近建(构)筑物沉降>2mm≥10mm6.基坑监测6.1基坑监测分类本项目基坑分为放坡开挖的土钉墙和钢
板桩支护,针对不同的边坡护坡形式采取相对应的监测要求,以满足不同支护形式的监测要求。6.1.1土钉墙观测点设置采用全站仪对基坑开
挖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及沉降进行监测,监测点位间距布设不超过20m。在基坑开挖线上部完成水泥硬化后,开始进行监测点的埋设,监测点采用专
门加工的连接扣件,用冲击钻打孔埋入支护结构上。6.1.2钢板桩观测点设置由于本工程采用钢板桩的基坑开挖深度不超过5m,故在钢板桩
支护的四周各设置一个引孔观测点,共设置4个观测点,用于监测钢板桩的桩身变形监测,测斜孔深度比钢板桩深2m以上。基坑周围场地整平之后
,在基坑降水开挖前布设2孔水位观测孔6.2监测点位布置沿基坑开挖边坡坡顶布置11个位移监测点,编号GC1~GC11。每个监测点同
时进行水平位移监测及垂直沉降监测;钢板桩没边设置一个变形监测点,共设置4个,编号为GB1~GB4。地下水位监测点2个,SW1-SW
2。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6.3钢板桩变形监测6.3.1测斜管施工(1)引孔施工采用回旋钻孔法对钢板桩变形观测点进行引孔施工,钻
孔深度比钢板桩深度深2m。(2)埋管在引孔施工完成后,将PVC测斜管采用埋入孔内,其中接头部位采用“PVC”胶水+密封胶带防水,
防泥浆渗漏。(3)埋管要求1)管底与H型钢底部持平或略低,顶部达到地面(或导墙顶);2)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
固、密封;3)固定时应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槽口垂直于测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4)封好底部和顶部,保持测斜管的干净、通畅和平直
;5)做好清晰的标识和可靠的保护措施;6)在测斜管下放过程中应向管内灌注清水;7)对测斜管损坏需钻孔安装土体侧斜管时,测斜管与钻孔
孔壁间孔隙应填充密实;8)观测前应用试孔器检查测孔深度。为保证测斜管埋设质量,在墙顶砼凿除中派专人巡视修复(修复条件:无效量测深度
小于2m)。如无效量测深度大于2m时应在坑外补设测斜孔。(4)最后检验对测斜管作一次检验,检验测斜管是否有滑槽和堵管现象,管长是否
满足要求。如有堵管现象要做好记录,并及时进行疏通。(5)原始点测量测量点布设后,即对桩身进行一次原始数据进行测量,在土方开挖以前,
对桩身原始点位进行2次复测。6.3.2数据测量测斜仪测量钢板桩变形数据的步骤为:测斜仪调试→探头对槽→探头滑至孔底→探头上提→记
录数据→探头提出孔外→探头转向180°对槽→重复第3至第6步操作→结束测量。对每个测量点都按如上步骤进行测量后完成一次钢板桩支护的
变形监测6.3.3数据处理利用测量的数据,做出钢板桩的桩身水平位移分布曲线和曲率图,由此确定钢板桩侧向变形和受力情况。6.3.4
监测频率基坑开挖至±0施工期间监测频率1次/d,土方回填后停止监测。6.4土钉墙变形监测6.4.1埋设方法围护体顶部设置一道压
顶圈梁。相对顶圈梁混凝土浇筑前后,测点的埋设采用先埋。在围护体顶部结构施工过程中,方案设计位置,将钢筋标杆预先固定到相应位置,预埋
钢筋标杆顶部应高出设计圈梁顶部1cm~2cm以上,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钢筋标杆即牢靠固定在圈梁中。监测测标采用测量专用顶部为光滑的凸
球面的钢制测钉(测钉顶部有定做的十字丝,用作全站仪测量使用)。墙顶测点示意图6.4.2水平位移沉降监测等级及主要精度指标1、位移
观测采用极坐标法测量,按《工程测量规范》位移监测中三等测量精度施测。2、由于观测环线长度较短,按测站数由计算机软件进行平差计算。3
、主要精度指标(1)沉降量观测中误差Δ≤±0.5mm;(2)监测环每站高差中误差Δ<±0.5mm;(3)环闭合限差fn<±0.6m
m;(4)视线高度>0.3米;(5)视距长度<30米;(6)每站前后视距差<1.5米;(7)累计前后视距差<3.0米。6.4.3
监测周期及频率1、监测点埋设后立即监测两次,取加权平均值作为初始位移观测值。2、基坑水平和竖向位移观测频率根据施工进度及基坑开挖深
度进行调整,基坑开挖期间拟每开挖1-2米左右观测一次;基坑护壁施工期间及基础底板施工期间每5天观测一次,在地下室施工期间每5天观测
一次,直至达到地下室施工完成,基坑回填后结束观测。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遇有特殊情况,如开挖速度较快、降雨量较大
等应增加观测次数。基坑监测至基坑回填,预计观测30次。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采取的措施:①立即提高监测频率(即应加密观测甚至连
续观测);②立即通报相关各方;③现场提交资料并作及时沟通和分析,出现情况为:a、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b、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
快;c、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d、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违反设计工况施工;e、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
道出现泄漏;f、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g、支护结构出现开裂;h、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i、邻近建筑
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j、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k、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l、出现
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预警指标:(1)基坑水平位移:变形控制值值为50mm,监测报警值为30mm;或变化速率超过3
mm/d;(2)竖向位移:基坑的地面最大沉降量报警值为30mm或变化速率超过3mm/d;6.5地下水位监测6.5.1埋设方法
采用回旋钻孔法埋设,安装时先在土体内钻孔至设计深度(孔深和基坑开挖深度等深),然后将带有进水孔的水位管放入孔内,再于管外回填中粗砂
至管口下方50厘米后回填配比填料至管口,管口设“窨井”或其他形式的保护装置。现场水位管6.5.2埋设要求(1)水位监测点沿基坑周
边,基坑周边与建筑物、地下管线两者之间布置;(2)布置在止水帷幕、围护墙的外侧约2m处;(3)做好清晰的标识和可靠的保护措施。(4
)潜水水位监测孔,根据规范一般设计孔深为8m,开孔孔径110mm,PVC水位管外径53mm,底部滤水管长7.0m,上部实管长1.0
m。水位管外自底部向上7.0m回填滤料,确保土体内潜水顺利流入水位管内;上部1.0m处回填粘土,回填需密实,确保起到有效隔水效果。
6.5.3监测方法观测时,打开预先设置的观测井(孔)顶盖,放下测头,测头接触到地下水面时蜂鸣器响,读取孔口标志点处测尺读数a,测
得管口标高H,水位标高即为H-a。水位标高之差即是水位的变化数值。基坑开挖降水前,在2~3天晴天好天气连续测试水位,取其平均值为水
位初始值。对使用的水钢尺水位计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每次测量结束后应及时把水位管的盖好,防止
外界水从管口进入管中。6.6人工巡查巡视人员应按预先制定的巡视检查程序对各安全监测项目作例行检查。对于不同的巡视检查应采用下列相
应的巡检次数:(1)定时、定路线、定点调查滑坡、崩塌出现的宏观变形情况(裂缝的发生和发展,地面隆起、沉降、坍塌、膨胀、建筑物变形、
开裂等),以及与变形有关的异常现象(地声、地下水或地表水异常等)。(2)巡视检查应做好记录,每次检查均应按各类检查规定的程序做好现
场填表和记录,必要时应附有略图、素描或照片。现场记录及填表必须及时整理,并将本次检查结果与上次或历次检查结果对比,分析有无异常迹象
。在整理分析过程中,如有疑问或发现异常迹象,应立即对该检查项目进行复查,以保证记录准确无误。重点缺陷部位和重要设备,应设立专项卡片
。(3)日常巡视检查。在施工期,宜每日至每周一次;正常运行期,可逐步减少次数,但每月不宜少于一次;汛期应增加巡视检查次数。(4)
年度巡视检查。在每年汛前、汛后或枯水期,对各安全监测建筑物进行较为全面的巡视检查。年度巡视检查除按规定程序对主要场地、建筑物进行
外观检查外,还应审阅原有记录和有关监测数据等档案资料,每年不少于一次。(5)特殊情况下的巡视检查。在监测场地(其附近)发生有感地
震、遭受大暴雨、洪水或水位骤降、骤升,以及发生其他影响监测建筑物安全的特殊情况时,应及时进行的巡视检查。(6)巡视检查主要宜由熟悉
工程情况的人员参加,并相对固定,每次检查前,均须对照检查程序要求,做好准备工作。7.主体结构沉降监测7.1沉降观测要求沉降观测自
完成±0.00结构开始,每施工一层观测一次,封顶后两个月一次,竣工后第一年观测次数不少于四次,第二年不少于二次,以后每年不少于一次
,直至建筑物沉降稳定,若发现沉降异常,及时通知设计单位。7.2沉降点位设置为满足设计需要,主体结构每层设置20个沉降检测点,共8
0个点,平面布置如下图:主体监测点平面布置图沉降观测点在结构内采用C22钢筋预埋,凸出结构柱50mm,顶部高出结构楼面300mm。
观测点节点做法如下图:主体监测点平面布置图位于外墙的13个监测点要在后期幕墙施工时转换为幕墙外的沉降观测点已保证后期的观测。7.3
稳定标准新建建筑物稳定标准及允许倾斜率: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规范要求:“当最后100天的沉降速度小于0.0
1~0.04mm/天,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根据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根据本工程地质、地基情况,新建建筑物沉降观测稳定停测
标准确定为:沉降速率小于0.02mm/天即可停止观测。当建筑物建筑高度H<24m时,多层和高层建筑物整体倾斜率允许值为0.004;
当建筑物建筑高度24m<H<60m时,多层和高层建筑物整体倾斜率允许值为0.003。初步设计具体见下表“变形观测报警值设计”。
变形观测报警值设计项目内容报警值备注允许倾斜率稳定停测标准/新建建筑物沉降监测0.0040.02mm/d/7.4作业方法7.4.
1精度指标变形监测精度根据变形报警值来确定。根据以上设计的报警值,本项目作业精度具体如下表:监测点坐标中误差(mm)≤3.0每站
测站高差中误差(mm)≤0.57.4.2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根据以上精度要求,本项目沉降监测采用二级水准测量的方法,其技术要求分别
如下:级别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视线长度(m)前后视的距离较差(m)前后视的距离较差累积(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
二级1.0≤50≤2.0≤3.0≥0.3注:n为测站数。7.4.3监测点的布设与测量一、监测点的布设由于基准点离所测基坑距离较近
,故不另外布设工作基点。基准点平面控制布设成独立闭合导线,水准线路布设成闭合环线。(二)监测点的埋设:1、观测点埋设①建筑物沉降观
测点布点原则: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布点时还应结合地勘资料选取地层变化较大的部位,新建主体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最
能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且便于观测的位置,按照有关规范,沉降主体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a
.建筑物的四角、核心筒、大转角处以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b.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c.建筑物
裂缝、后浇带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外、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d.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
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根据以上布点原则,本项目新建建筑物沉降观测布设80个沉降观测点,其平面位置见附件图(目前暂按封顶后监测
2次)。新建建筑物沉降观测情况一览表楼号楼层数观测次数(暂定)布点数工作量11号机房1F6次20点120点·次2F5次20点100
点·次3F4次20点80点·次4F3次20点60点·次2、埋设方法:专业监测标志埋设在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上。二、监测方法1、操作要
求:按设计监测方法按照“五定”的原则进行施测,即固定的基准点和监测点、固定的仪器、固定的作业人员、固定的监测路线、基本固定的监测环
境。2、施测方法:沉降监测采用环形闭合水准路线进行监测,之所以设计这样的水准观测路线,是因为闭合环水准路线,具有多余观测,有利于检
测外业观测中的粗差和错误,提高外业观测数据采集的质量和可靠性,同时还有利于数据的严密平差和提高精度。7.4.4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
本项目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基准。7.5成果与资料提交每周期监测后,交付该期监测成果资料含该期监测精度评定。沉降监测的相对位移量和
累计位移量。每周期监测后,及时向甲方或监理反馈监测结果,若测量后发现变形达到报警值,立即向甲方汇报;若测量结果正常,则在每次测量结
束后及时内向甲方提供监测成果。全部监测结束后提交技术总结报告,包括:(1)沉降监测点及基准点位置布设示意图;(2)基准点监测成果表
,沉降监测成果表;(3)时间-(荷载)-沉降量(T-P-S)关系曲线图(沉降曲线图);(4)变形观测技术报告书。8.监测数据处理与
信息反馈8.1监测数据处理8.1.1报表处理观测数据经检查无误后在现场办公室输入计算机,建立基坑监测数据库,用软件进行处理自动
生成报表和曲线,监测报告做到:(1)监测报告应确保数据及时、准确和完整,正常情况下当天提供口头报告,次日提供文字报告;(2)若发现
异常现象,立即加强监测;(3)监测数据如达到或超过报警值,应及时通报有关各方,以期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本工程进展顺利;(4)对原始
数据要进行分析,去伪存真后方可进行计算,并绘制观测读数与时间、深度及开挖过程曲线,按施工阶段提出简报。监测工作贯穿基坑工程始终,待
全部资料备齐后,提供完整的电子版监测数据、监测时程曲线图及监测报告;(5)监测报告的数据应该反映各监测点的日变化率、累计变化率、监
测结论与建议;(6)监测报告需有气象资料、工况、监测数据和预报;(7)对前期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选择与实测数据拟合较好的函数进行处
理,对变形趋势进行预测;(8)按施工阶段提供阶段性监测报告,工程完工后提交监测总结报告。在原始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手段或力学
分析,结合监测和施工过程,对基坑变形以及稳定性进行定性或定量预测。对各项测试数据用微机进行计算分析,及时将测试结果打印成表格送交有
关各方分析使用,每次观测提供报表,工程完工后提交最终报告。8.1.2监测数据提交(1)监测日报表日报表应包括下列内容:①当日的天
气情况和施工现场的工况;②仪器监测项目各监测点的本次测试值、单次变化值、变化速率以及累计值等,必要时绘制有关曲线图;③巡视检查的记
录;④对监测项目应有正常或异常的判断性结论;⑤对达到或超过监测报警值的监测点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原因分析及建议;⑥对巡视检查发现的异
常情况应有详细描述,危险情况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原因分析及建议;⑦其他相关说明。当日报表应标明工程名称、监测单位、监测项目、测试日期
与时间、报表编号等;并应有监测单位监测专用章及测试人、计算人和项目负责人签字。日报表当天处理完成,报送电子档;于第二日以书面形式提
交给监理、业主。(2)阶段性报告阶段性监测报告包括下列内容:①该监测期相应的工程、气象及周边环境概况;②该监测期的监测项目及测点的
布置图;③各项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及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④各监测项目监测值的变化分析、评价及发展预测;⑤相关的设计和施工建议。阶段
性监测报告应标明工程名称、监测单位、该阶段的起止日期、报告编号,并应有监测单位章及项目负责人、审核人、审批人签字。(3)总结报告基
坑工程监测总结报告的内容应包括:①工程概况;②监测依据;③监测项目;④监测点布置;⑤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⑥监测频率;⑦监测报警值;
⑧各监测项目全过程的发展变化分析及整体评述;⑨监测工作结论与建议。总结报告应标明工程名称、监测单位、整个监测工作的起止日期,并有监
测单位章及项目负责人、单位技术负责人、企业行政负责人签字。8.2信息反馈(1)监测日报表:监测当日下午18:00以前通过书面的形
式报送监理单位、业主;预警快报:及时通过口头、电话、短信等快捷方式上报监理单位、业主;(2)阶段性报告按约定的时间间隔报送。监测总
结报告:当现场监测工作全部完成后,一个月之内向业主提供。9.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9.1安全生产措施为确保安全生产,我项目部制定了如
下的安全制度:(1)现场建立工程负责人安全生产岗位责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2)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制订管理
细则,做到人人重视生产安全,大家自觉遵守安全规定。(3)做好安全教育、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施工。为作好本次变形监
测,不出现任何的安全事故,本次变形外业监测将继续按以往的经验做好以下几项安全工作:(1)所有测量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
。(2)测量时积极与建设单位沟通,请他们予以配合。(3)测站上必须有专人负责测站安全。(4)注意往返于本项目部和现场之间行车安全。
9.2文明施工措施(1)搞好文明施工生产,提高现场管理水平,根据施工部署,将每次监测工作有序和合理的进行。(2)严格按操作规程施
工,做到语言文明,行为规范。(3)在施测过程中,应积极与施工方协调配合,遵守施工方现场的规章制度。(4)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遵守国家有
关环保的法律法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施工噪声、生活废水等的控制,减少对测绘现场的损坏和环境污染。10.质量保证措施10.1
质量管理措施10.1.1人员管理测量管理人员,均为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或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较为丰富的同类型工程的施工及管理
经验者,并持证上岗。测量技术人员、测量工等上岗前必须对其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必须持证上岗;施工过程中定期对测量人员进
行技术质量培训。10.1.2仪器设备管理各种仪器设备,如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钢尺、等均按照《检验和试验设备控制程序》进行定期
标定,专人负责管理。10.1.3监测成果管理测量控制点经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后,为防止点位发生变化,施工期间每月对测量控制点位进行复测
。10.2监测过程控制措施(1)测量负责人要按照施工进度和方案要求,安排现场测量放线工作,作好施工测量日志。(2)现场使用的测量
仪器设备应根据《测量仪器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检校维护、保养并作好记录,发现问题后立即将仪器设备送检。(3)本工程的测量放线工作
必须符合《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的精度要求。(4)测量放线作业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三检制”。自检:作业人员在每次
测量放线完成后立即进行自检,自检中发现不合格项立即进行改正,直到全部合格,并填好自检记录。复检:由质量检查员组织进行质量检查,发现
不合格项立即改正至合格。交接检:由施工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组织进行,上道工序合格后移交给下道工序,交接双方在交接记录上签字,并注明日
期。(5)为了做到防患于未然,建立合理的复核制度,每一工序均有专人复核。(6)由于施工分项多,为保证各班组相互配合,以求紧密搭接,
施工测量应与各专业工种密切配合,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与施工同步的测量措施。10.3监测季节性保障措施1)及时注意天气变化,提前采取急
措施;2)尽量避免雨中进行测量作业,如确需在雨中进行测量作业时,打伞遮仪器主机及棱镜等,避免雨淋;3)雨季测量作业完毕先将仪器表面
水汽擦干,然后放置阴凉处或用电吹风吹干才可放入仪器箱內,受潮严重仪器务必放置于除湿机内除湿;4)夏季空气潮湿,最好备有防潮箱,以便
每次仪器使用完毕后,将主机体及光电配件放入,以防湿气浸入;5)高温气候下作业需用遮阳伞遮挡仪器,避免高温影响测量精度;6)冬季作业
前30分钟先将仪器置于露天中,使仪器温度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11.应急预案11.1应急组织本工程应急救援工作领导组织分二级。第
一级直接对接现场,由项目部领导成员组成,包括项目经理、安全总监、现场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等。这是事件发生的第一反应决策小组,也是事
件的控制中心。第二级间接对接现场,由公司总部高层领导成员组成,它支持、服务于第一级应急小组工作,为第一级应急小组提供财政支持,社会
关系求助,对第一应急小组工作提供建议和决策参考。11.2应急小组项目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监测紧急事件应急小组,由项目经理、生产经
理、总工程师、安全总监级各部门负责人组成。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生监测报警,由现场险情发现人直接通知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统筹
安排项目监测险情事故处理工作。应急总指挥应急救援组组长警戒疏散组组长通讯联络组组长后勤保障组组长上级应急联络人11.3应急小组责
任应急机制小组在项目工程期间坚持岗位,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小组各主要成员责任,保证在事故发生后1小时内启动应急机制,全天24小
时进入应急状态,同时上报有关部门。事后处理报告提交公司总部、业主、监理公司、政府部门48小时后,应急总指挥根据事故的发展状态认为可
以终止的,由应急总指挥明确应急预案终止的决定。11.4应急救援队伍根据事件发生对象,组成事件相应的救援队伍。一级救援队伍来源于项目部各主要部门,包括项目安全部、工程部、机电部、技术部、行政部、物资部等,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和劳务单位及各专业分包主要管理人员均参加,发生紧急情况后及时处理。为了快速处理紧急事故,项目部配备紧急救援车辆,车牌号:渝D·7L062。二级救援队伍来源于我方总部各主要部门,由总部的质量部、安全部、项目管理部、机电部、技术部、财务部等组成,解决事件的调节、安抚、后期调查、上报政府部门、补偿等工作。11.5应急保证措施1、保证项目部人员24小时值守现场,并经常巡视、保护监测点,以保证监测点的正常使用并能及时发现监测点的异常损坏并及时恢复被损坏之监测点。2、对以电脑处理的监测资料做合理的备份保护,以避免由于电脑故障而对监测工作造成的影响。3、对日常使用的监测仪器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校核,确保采集的数据真实、可靠,同时应有备用监测仪器,当现场仪器出现故障或损坏时能及时调换,保证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4、雨季是基坑施工的不利情况,也给监测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雨季在保证正常的监测频率的情况下,应加强一些受雨季影响较大项目的监测频率,如测斜、支撑轴力等,同时,根据监测结果,加强一些不利区域的监测,以保证整个基坑工程始终处于监控状态。5、加强对周边道路路面、建筑物、围护结构墙体、支撑等相关体系的目视检查,如有异常发现,立即向有关单位汇报。6、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点超出报警界限值或有突变情况发生,现场监测人员重复测量,检查确认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严格、及时按设计规定的报警值及时报警。7、监测数据报警后,立即与项目监测负责人联系,判断可能存在的险情特征,对目前的变形情况提出合理化的施工技术措施或建议,放入监测报表中一并提交各方参考。8、对重点变化(报警)监测项目必要时定期提供变化曲线图,并附带相应的施工工况说明提供给相关单位分析,便于判明真正原因,及时采取技术措施。9、对报警后的相应监测点实施重点监测,适当增加监测频率,观察变形与发展趋势。10、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或基坑施工过程中出现未预测的险情,主动调整监测频率,并及时提交监测报告。
献花(0)
+1
(本文系工程方案库X...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