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必修1 第六章 专项突破练2
2022-06-20 | 阅:  转:  |  分享 
  
专项突破练2自然地理规律与原理(2020·黄石模拟)下图为“三亚市(约18°16′N,109°30′E)某住宅平面户型图”。读图,完成1~
2题。1.三个卧室相比()A.主卧室1月暖6月热,夏季采光较好B.主卧室1月暖6月凉,冬季采光较好C.主卧室1月暖6月凉,夏季采
光较好D.次卧室1月暖6月热,冬季采光较好2.正午时分阳光照射进入客厅面积达一年中最大值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合肥早于北京
日出和日落B.巴西高原草木枯黄C.悉尼日出东南,日落西南D.地中海沿岸为旱季答案1.B2.C解析第1题,该地纬度约18°16
′N,冬季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且太阳高度小,夏季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由此可判断,开窗朝南的主卧室冬季室内有阳光照射,采光较好,6月因
避免了阳光暴晒而较凉爽;开窗朝北的次卧室,夏季容易被暴晒,较为炎热,冬季几乎没有阳光照射。故选B。第2题,正午时分阳光照射进入客厅
面积达一年中最大值时正值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合肥与北京经度相差不大,但纬度较低,白昼较长,故合肥的日出
早于北京、日落晚于北京;此时巴西高原为夏季,草木繁盛;地中海沿岸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正值雨季;南半球悉尼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故选C
。(2019·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联考)2018年7月16日至8月3日,沈阳出现持续高温闷热天气,平均最高气温34.1℃,8月2日
最高气温达到38.4℃,突破历史极值。据此完成3~4题。3.沈阳市2018年7月16日至8月3日异常高温的原因是()A.夏季正午
太阳高度大B.受副热带高压系统控制C.夏季昼长较长D.夏季风较往年更强4.关于该时段沈阳市高温天气带来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
.土壤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增加B.气温较高,利于植物生长C.河水流速增快D.河湖水量大量减少答案3.B4.D解析第3题,沈阳市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最大值出现在夏至日;夏季风较往年更强,降水会增多,雨季长,不会出现高温天气;天气异常,可能是该地受副热带高压系
统控制,长时间炎热干燥,B正确。第4题,该时段沈阳市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降水少,蒸发量大,河湖水量大量减少,D正确。(2019·四川
攀枝花统考)中国东部海域汇集了多种水体,如长江冲淡水①、台湾暖流②、中国沿岸流③以及日本暖流分支④等。各种水体相互穿插,叠加风的影
响,使得该海域具有丰富的冷、暖水团的生成、消散现象,从而形成与常见天气系统类似的典型锋面涡。读“6月份亚洲大陆东部部分海域的主要水
体分布示意图”,完成5~7题。5.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最容易出现典型锋面涡的是()A.甲B.乙C.丙D.丁6.典型锋面
涡产生的影响最有可能是()A.利于海洋航行B.吸引鱼群集聚C.加快污染物扩散D.形成连续性降水7.舟山渔场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
是()①位于大陆架海区,海水较浅,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②寒暖流交汇,鱼的饵料丰富③上升补偿流将海底的营养盐上泛到海面④长江
冲淡水带来了无机营养盐⑤位于温带海区,冬季表层海水水温低,上下层海水容易搅动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答案5.D6.B7.D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丁区域是①②③④各种水体相互穿插的区域,冷、暖水团交汇,所以该处是锋面涡的多发
海域。故选D。第6题,典型锋面涡发生海域会产生冷、暖水团生成、消散现象,冷、暖水团的交汇会搅动海水,使海底营养盐类上泛,最有可能吸
引鱼群集聚。涡的水流方向不稳定,不利于海洋航行。涡形成旋转水流,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连续性降水多在准静止锋控制下形成,与海水涡流无关
。故选B。第7题,舟山渔场并非上升补偿流所致,排除③。故选D。(2019·江西南昌模拟)鄂毕河主要流经俄罗斯,额尔齐斯河是鄂毕河最
大的支流,额尔齐斯河流经我国新疆,沿岸风光秀美,多形如钟状的山峰(花岗岩风化景观),山体表面形态圆润平滑,又十分陡峭,令人望而生叹
。下图为“额尔齐斯河上游段略图”和“额尔齐斯河沿岸钟状山峰景观图”。读图,回答8~10题。8.图示范围内河流特点表现为()A.丰
水期在夏季B.水流速度缓慢C.沿岸森林罕见D.只参与内陆循环9.形成图中“钟状山峰”的岩石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风化作用B.
冷凝作用C.沉积作用D.变质作用10.图中分布最广的河流地貌是()A.河漫滩B.三角洲C.槽型谷D.“V”型谷答案8.A
9.B10.D解析第8题,由材料可知,图示河流为额尔齐斯河,属于鄂毕河的支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所以河流丰水期在夏季。
第9题,由材料可知,沿岸风光秀美,多形如钟状的山峰(花岗岩风化景观),花岗岩为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故选B。第10题,读图可
知,图示河流位于上游地区,海拔高,流水侵蚀作用强,以“V”型谷为主,河漫滩主要在中游地区,三角洲主要在河口地区,槽型谷主要是冰川侵
蚀形成的,故选D。(2020·温州模拟)洋流模式图可以反映出世界洋流分布的总体规律,有人将其画成如下图所示。回答11~12题。11
.有关世界洋流分布特点及成因的归纳,正确的是()A.南北纬30°附近大洋东部均为暖流B.①处洋流由信风吹动形成C.④洋流还有上升
流补充D.各洋流的位置基本不变12.下列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说法,可信的是()A.①处大陆沿岸多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英国开往美
国的货轮常选择②处航线C.①②处洋流可向高纬度海区传递热量D.④⑤洋流的交汇处常形成大渔场答案11.C12.C解析第11题,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纬30°附近大洋东部均为寒流;①处洋流是由于赤道暖流遇到陆地阻挡形成的;④洋流有上升流补充;由于全球气
候的变化、季风环流的影响,某些洋流的位置会发生变化。第12题,①处为大陆东岸,不会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英国开往美国的货轮若选择②
处航线,则为逆水航行;①②处洋流为暖流,可向高纬度海区传递热量;④⑤洋流并没有交汇。(2019·山东招远一中月考)雪线高度是指终年
积雪下限的海拔。下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气温、降水量、多年平均雪线高度的分布”。据此回答13~15题。13.影响图中曲线③分布规律最
直接的因素是()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海陆位置D.地形14.曲线③在北纬50°~60°数值明显小于南半球同纬度,主要原
因是()A.北半球大陆性强,冬季气温低,导致年均温低B.北半球该纬度范围山体普遍偏低,导致雪线低C.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受大陆气团
影响,降水少D.南半球西风漂流规模大,温度低,受其影响降水少,导致雪线高15.曲线①在南北纬30°附近数值较大,原因是()A.夏
至日和冬至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直射南北回归线,导致气温较高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稀少,导致雪线偏高C.信风带由海洋带来充
足水汽,导致降水增加D.山麓基带为热带沙漠带,气温高,导致雪线高答案13.B14.C15.B解析第13题,根据曲线形态,图
中曲线③表示降水量,影响其分布规律最直接的因素是大气环流,B对。太阳辐射是气温曲线形成的直接原因,A错。海陆位置、地形不是降水量纬
度变化的主要原因,C、D错。第14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曲线③表示降水量,在北纬50°~60°数值明显小于南半球同纬度,结合世界海
陆分布可知,北半球该纬度陆地面积大,受大陆气团影响面积广,因此降水少,所以C正确。第15题,曲线①表示雪线高度,气温和降水对雪线影
响大,在南北纬30°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稀少,导致雪线偏高,因此B正确。南北纬30°附近与赤道地区在二至日前后气温差
别小,对雪线影响小,A错误。南北纬30°附近受信风带影响较弱,因此C错误。南北纬30°附近地区的气温对雪线影响相对降水来说比较小,
D错误。(2020·内江期末)河流年输沙量是指一年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数量。下图为“长江某水文站(30°46′N,117°37′
E)1970~2014年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6~18题。16.1986~2014年,形成该水文站年输沙量变
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其上游()A.年降水量减小B.流域面积扩大C.植被覆盖率降低D.水库总容量增加17.通常,该水文站一年中输
沙能力最强的时段为()A.2月B.5月C.8月D.11月18.图示输沙量的变化会导致()A.长江口渔业资源增长B.下游河
段通航能力改善C.长江口海浪侵蚀减弱D.下游湖泊面积加速萎缩答案16.D17.C18.B解析第16题,读图可知,1986~
2014年,该水文站年输沙量总体减少,但是年径流量变化较小,长江年径流量主要受年降水量影响,说明年降水量没有减小,A错误;上游流域
面积扩大,泥沙含量可能增加,B错误;上游植被覆盖率降低,泥沙含量会增加,C错误;上游水库总容量增加,泥沙在库区沉积,河流含沙量会减
小,D正确。故选D。第17题,泥沙含量最大的时段是长江流量最大的时段,即夏季,降水量大,多暴雨,侵蚀作用强,泥沙含量大,故选C。第
18题,据图可知,年输沙量在波动下降,河流挟带的营养物质减少,长江口渔业资源减少,A错误;泥沙减少,下游淤积减少,因此下游河段通航
能力改善,B正确;长江口海浪侵蚀会增强,C错误;湖泊泥沙淤积减轻,下游湖泊面积不会加速萎缩,D错误。故选B。(2019·山东莒县一
中月考)读图,回答19~20题。19.导致②④两地景观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纬度B.地形C.人类活动D.洋流20.图中①
所在岛屿东侧形成热带雨林景观体现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答案19.A20.D解析第19题,图中②为热带荒漠带,④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两地景观差异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
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A正确。第20题,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景观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是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在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形成的。①虽然也是热带雨林带,但其位于回归线附近,是在东南信风迎风坡和沿岸暖流增温增湿的共同影响下形成
的热带雨林景观,因此其体现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D正确。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西亚局部区域示意图。材料二幼发
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合流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近年来两河因沿途蒸发、渗漏及大量灌溉,至中下游流量骤减,影响了下游的自然生态环境
。(1)分析德黑兰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阿拉伯河流域自然
环境的影响。答案(1)纬度较低;处于大陆内部,大陆性强;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晴天多(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保温作用
弱,气温低);植被少;湿地少;硬化地面多;风力较小。(2)由于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岸线
侵蚀加剧,海水倒灌,水质变差;来水来沙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河口三
角洲萎缩等。解析第(1)题,结合德黑兰所处地理位置、气候、植被、城市化环境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题,根据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
互影响关系,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径流量减少对气候、水源、土壤、生物、植被等方面说明影响。22.(2019·湖北武汉调研)阅读图
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西兰东南部的摩拉基海滩(图甲)上约有50个圆形巨石(图乙),这些巨石最大直径逾两米,重达数吨,散布于海滩中
部百余米的地方。据研究,圆石与珍珠的形成原因类似,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围绕着核心物质(如贝壳、珊瑚碎片等)的钙和碳酸盐慢慢结晶
、层层凝聚而成。直径两米左右的圆石至少需要400万年到550万年的时间形成,大约要覆盖10~50米厚的海泥才足以为其形成提供充分的
矿物质。某些圆石长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会开裂并逐渐形成龟甲状花纹(图丙)。(1)推测摩拉基圆石形成后出现在海滩上的地质过程。(2
)说明圆石龟甲状花纹的形成原理。(3)有人认为摩拉基圆石奇景终将彻底消失,请从自然地理方面为其提供依据。答案(1)圆石存在于海底
海泥之中,后来地壳抬升使海底升高,最终圆石上覆物质被侵蚀而出露。(2)圆石长期暴露于水面之上,易热胀冷缩或脱水收缩,导致圆石表面产
生裂隙,这些裂隙又逐渐被其他物质填充。(3)圆石遭受风化或侵蚀或搬运作用;海平面上升淹没圆石。23.(上海地理)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
呈现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分为旱、雨两
季。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材料二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材料三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层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海南岛东部(海口、琼海)和西部(东方)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
(1971~2000年)月份降水量(mm)平均风速(m/s)日照时数(h)东方海口琼海东方海口琼海东方海口琼海1126.581.3
159.64.62.62.7202.2144.8121.11213.934.968.24.52.42.5187.0131.3112
.217.619.531.44.22.52.4179.2109.1116.3214.235.043.54.12.62.6147.6
98.7101.6317.450.647.53.92.82.9185.3137.3150.3430.0100.2125.44.12.72.9213.9167.9181.4(1)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说明判断理由。(2)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低。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答案(1)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而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2)原因: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其他因素及作用: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