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作文素材之个性精神
2022-06-22 | 阅:  转:  |  分享 
  
个体与个性

一、名言警句

我们不必羡慕他人的才能,也不必悲叹自己的平庸,各人都有他的个性魅力。——松下幸之助

一个人的个性应该像岩石一样坚固,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建筑在它上面。——屠格涅夫

我知道的东西谁都可以知道,而我的个性却为我所独有。——歌德

个性是一个人的最大的需要和最大的保障。——斯宾塞

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爱迪生

个性地生活在社会中,好比鱼在水里,时时要求相适应。——瞿秋白

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黑格尔

人们生而平等,但又生来个性各有千秋。——弗洛姆

任何种子都有自己的季节。——俄罗斯谚语

每条河都有自己的方向。——拉丁美洲谚语



观点表达

在这天地不同的世界中,我们呼唤个性的复苏,然而有些人却认为,染色的头发、怪异的服装、夸张的行为就是“个性"。其实,这是对个性的曲解,也是对个性的践踏。的确,五彩的发色、奇异的服装,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人们的视线,可惜随后便会得到一句嗤之以鼻的嘲讽,抑或是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而过人的能力、独立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却能使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而且这样的与众不同往往使其成为众人交口夸赞、称美的焦点。这便是“另类”与"个性”的区别。

个性的形成,基于共性的积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人只有在前人或众人走过的道路上踏实前行,才能在熟悉地形后另辟溪径,用独特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标。同样从“四书“五经”读起,同样对梅兰竹菊进行描绘,却有陶潜的孤傲,李白的脱俗,徐渭的狂放,石涛的不羁。他们将“个性”诠释到了极致,然而他们之中又有谁不是在各自的领域有了深厚的积淀,继而成就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呢?如果个性是琼楼玉宇,那么日积月累便是它的基石。

个性的彰显,仰仗思想的力量。没有灵魂的躯体只是行尸走肉,没有思想的“个性”终将浮于“另类”的表面。凡高如果没有锐利的目光、涌动的思想,仅凭一种叛逆的格调和几笔抽象的涂鸦,只能沦为画坛的一名小卒。可是思想的力量使这一切迥然不同。凡高基于对这个世界独有的认识,同时融入特有的情感,一幅一反常态的(向日葵》从他的笔端喷涌而出,那夺目的色调、张扬的姿态、突用□起的色块,无不折射出画家特立独行的思想。

个性的辉煌,不离道德的方寸。让历史记住你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流芳千古,一种是遗臭万年。个性使人出

苍众,但如果要以道德的沦丧为代价,那么“个性”就变质了。几千年前,商封王为逞一己之"个性",不惜剖人腹,刖人足,将个人的私欲凌驾在他人的生命之上,违背天理人伦,最终招致亡国之灾。这样的“个性”,更多的是“妄为”;这样的”个性”,终将使自己走向黯淡」如果个性是家国城邦,那么道德准则便是它的法典。



经典素材

(一)牢记恩师教诲,创造独特风格

许麟庐自幼学习书法,善行草,章法严谨,气韵生动,笔势奔放,独具一格。他又是著名的古今书画鉴赏家。作为齐白石的关门弟子,聪慧的许麟庐渐渐得到了老师的真传,模仿齐白石的对虾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外人一般不能分辨出真假,也有很多人想学齐先生画的对虾,但都不得要领。“东城齐白石”这个美誉让他非常得意,有些飘飘然。这时候白石老人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学我者生,似我者亡。”齐老的意思是要他不能跟老师一样,要另开门户,要学老师的基础,但是自己得有变化。他牢记白石老人的教导“要学我的心,不要学我的手",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并强调”人品至上,人没有豪气,画也没有豪气"。经过苦学苦炼,他反齐白石作画如写楷书古朴凝重之道而行之,以狂草笔法入画,他创造了独特的大写意风格,成为继承和发扬齐派艺术的得力弟子,就这样他从师茧中出脱,并在他的艺术之路开辟了新的一片天地。

(向师傅学习,继承传统,这固然无可厚非,但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只会使自己走不出前人的框架,自然就不会有自己的天地。同理,我们做人、做事也不能一味地模仿别人,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原则。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二)个性是艺术的生命

1.刘石庵是清乾隆年间的书法家,他能集各家之长而又自成一体,形成了丰腴厚重的独特风格。刘石庵有个学生,是另一位书法家翁方纲的女婚。翁讲究“笔笔有来历”,写字处处以古人为典范,不像之处,便认为是败笔。当他的女婿问他对刘石庵的书法有何看法时,翁方纲不以为然地说:“去问问你老师哪一笔是古人的?”他单纯整厚的女没注意这句话的挖苦口气,真的去问老师刘石庵,刘沉吟了一会儿,说道“你回去问问你岳父,哪一笔是他自己的?”

(艺术千万不要丢失自己的个性,个性是一个人唯一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2.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跨越两个世纪之后,依然思想前卫,佳作迭出,可谓艺术之树常青。有人说:丁聪不懈的创造能力,源于他的天分,他是个千年一出的天才。他年近九句,还自称“小丁”,他的创作激情,源自他始终不肯长大,始终不肯消泯的童真和天趣。他说:有天趣的人就是天才。人幼时,个个都有惊人的灵性,个个都有天才之相。为什么长大之后天分反而就少了?是因为害怕别人说自己不成熟,便努力遮掩天趣,而皈依“人说”。一说话,就要合辙押韵,哪里还有自我言说?一做事,就要循规蹈矩,哪里还有个性施展?这就是天才消失的真相。

(天才来源于创造力,如果一味盲从大流,则必然会失去个性,而这种个性正是创造力的来源。要想成为天才,首先要学会保持天性。)

“新知青年”:永远好奇,永远独立思考

2018年5月19日,知乎主办的第五届“盐Club新知青年大会”正式拉开帷幕。在活动开场,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全是了活动的“新知”主题:“新知青年”无关年龄和职业,特指对世界保持好奇心、独立思考,对未知、工作、生活不断探索的状态。

围观这场大会,我们既可以扩展自身的知识边界,也可以看到今日社会更丰富的知识形态,了解“知识”的含义已悄然发生了变化。重新品味“知识”,扩展思考的角度,能够帮助我们建立独属于自己的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观点。

知乎普惠与优质的矛盾

知乎发展到今天,无疑已经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力,但随着用户的增加,知乎内容的“低质化”成为人们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以高质量内容为核心价值的社区,大量新用户的涌入必定会对内容生产造成冲击。新用户从“看内容”到“写内容”,有一个需要熟悉的过渡期,甚至如何提出问题,都需要学习。

(关于知乎高质量的知识与普惠大众之间的矛盾,你如何看?)

知乎的野心

现在,拥有上亿用户、客观上已经大众化的知乎,明确了所有用户的新身份:对世界好奇、独立思考的人们,我们时代下的新知青年。这个身份,是呼吁、倡议,希望互联网用户都能坚持理性、客观、独立思考,保持好奇,追求有价值的内容。而大众化的知乎,不是被互联网的低质所冲击和影响,而是大众加入了知乎所建造的互联网生活方式,加入了人与知识的连接,进而影响、重构互联网氛围。

在碎片化时代积累系统性知识

近年来,“碎片化”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典型特点。尽管知乎拥有很多高质量的回答,但它提供的依然是碎片化知识。热衷碎片化阅读的人,往往就是浅薄症患者。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既有碎片化知识,也提供深度阅读,选择权在读者这里。碎片化知识本身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但是,碎片化知识又有一个无用之用。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你可以从碎片化知识出发,顺藤摸瓜,挖出一个体系来。



群体与共性

群体是个活的生物

在现代心理学看来,群体一旦形成,就立即有了群体的特点,这种特点与其中任何一个人的特点都不同,却和每一个群体的特点没什么区别。

所有的群体都是一样的,群体就像一个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这种群体中共同的感情和思想,就是所谓的“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是不可靠的,是暂时的,一旦构成群体的人各自分散,每个人就有立刻恢复到了自己以前的状态。但在群体之中,他的个性却消失了,不见了,这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所表达的与群体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群体质变的症因

群体中的个人完全不同于独立的个人这一点是很容易得到证明的。

但是,如果我们向找出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如果我们确有探究其中症因必要性的话,那么就不能忽视现代心理学为我们提供的绝对正确的思维分析——无意识主宰有机体的生活,而且在有机体的智力活动中,这种力量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意识因素是我们最熟知的,但这种力量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完全是被动的、不值一提的。

无意识的欲念构成了每一个种族的先天秉性,尤其是在这种秉性上,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个人之见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很多时候,这种微小的差别更多地体现在意识层面上——比如说,后天教育的结果。

同一种族的所有人,都有一个普遍的性格特征,这是智力上的悬殊差异或后天教育的效果都无法弥补的。



被抹平的才智差别

正是这种普遍特性,构成了群体的共同属性。

在群体心理中,原本突出的才智被削弱了,导致了群体中每个人的个性也被削弱了。表现出差别的异质化被同质化吞没了,最终是无意识品质决定了群体的智慧。

群体只有很普通的品质。

群体只有很普通的智慧。

群体也只有最基本的智能。

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没了。

通常情况下我们说“人民群众”,以强调我们在智力上所占的优势,但实际情况确实,“人民群众”绝不比任何一个人更聪明,反倒是他的愚蠢是有目共睹的。

第一个原因:本能

本能的力量,而激发一个人最原始本能的决定性因素是数量。

数量在人类社会中会经常性地产生一种重组的理由。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即便不然,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想法,因而他们在行动时就表现得理直气壮。

但是当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处于孤零零的单独个体的时候,后天的教育与内心的良知都对他起着约束作用,他知道自己必须要对自己的这种本能行为加以控制。

第二个原因:传染

传染——群体情绪的相互传染——对群体的特点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着群体行为选择的倾向。

传染——感性的、本能的情绪特别容易传染,而理智的、冷静的情绪在群体中不起丝毫作用。

第三个原因——暗示

人是一种理性的存在——他们都知道是非善恶,也知道趋利避害。

但这种现象只限于个体或非群体的时候才会发挥作用。

人一旦进入群体,上述的行为能力与制约作用也就消失了,这时候他的表现与独立个体时候的表现会截然相反。

野蛮的玩偶

一旦当人的自我意识消失,无意识人格大行其道的时候,这时的思想与情感都任由暗示的力量和相互传染的作用将这种集成的无意识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于是,暗示的观念就会在霎时之间转化为行动,或是至少表现出来这种倾向,这就构成了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最主要的特点。

是自我人格消失;

是无意识人格起到决定性作用;

是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一个方向;

是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为的冲动。

(以上摘选自《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



群体固然是由一个个人聚合而成,没有一个个人也就没有群体,这是简单易明的。但是形成了群体的个人,已经不仅是一个个生物体,他们已超出了自然演化中的生物界,进入了另一个层次,这个层次就是社会界。在这个层次里一个人不仅是生物界中的一个个生物体,或称生物人,而且还是一个个有组织的群体里的社会成员,或称社会人。社会是经过人加工的群体。不仅不像其他动物一样,每个人可以依它生物遗传的本能在群体里进行生活,在人的社会里,孩子须按社会规定的手续出生入世,生下来就得按社会规定相互对待的程式过日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对待不同对象,都得按其所处的角色,照着应有的行为模式行事。

人有两种属性:生物人和社会人。

(以上摘选自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





听雨声·第一期编辑:陈振锋









1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