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元朝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课例分析
2022-06-22 | 阅:  转:  |  分享 
  
《元朝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执教:季物力、吴斌斌)



【课例】2015年12月,青田县历史与社会学科工作室,“学为中心”同课异构教学研讨

时间:2015年12月31日;

地点:青田县船寮镇中学;

上课教师:船寮镇中学季特力,青田县第二中学吴斌斌;

课题:《元朝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一、学教设计

(一)、课程标准

2-2-1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3知道从清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故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相互影响的历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朝统一的过程以及对中华文明作出的贡献。分析元朝中外交流繁盛的表现,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思维能力、并能进行开放性的综合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思考、自主学习等方式,掌握元朝的建立、巩固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通过历史地图的阅读,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所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对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热爱之情。

(三)、学习目标:

1.说说蒙古族崛起以及蒙古军灭西夏、金、南宋实现统一的过程。

2.利用地图和材料掌握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3.描述马可波罗旅行路线,了解元朝对外开放和交流的盛况。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开放与交流的原因。

4.知道元朝民族融的具体表现。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对于多民族国家的贡献。

教学难点:元朝时开放与交流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蒙古帝国》视频,展示蒙古军队骁勇善战的场景。请有关学生根据背景材料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蒙古族及其历史。由此导入新课。

一、品地图话疆域

幻灯片:《元朝疆域图》

接着学生阅读课本105-106页,结合年代尺说说蒙古的兴起和发展?

要求:要标注出扩展过程中重大事件,学生动手绘制,教师加以指导。展示老师绘制年代尺,根据年代尺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讲解。

学生通过本环节知道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朝代。

二、品史料话边疆管理

展示材料一《元朝疆域图》

材料二:元朝初期,经过长时间的激烈战争,和残酷的杀掠,造成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元世祖即位之初的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材料三:有人赞叹元代的驿站系统:“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领家”

材料四:阅读以上三则材料,结合课本106到107页,元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

问题1:管理如此辽阔的疆土,元朝统治者进行了怎样的制度创新?

问题2:当时的元朝统治者除进行了制度创新?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

过渡:元朝的疆域空前庞大,除了制度了进行创新加以管理,那么政令靠怎样方式传递的呢?——由此引出驿站。引出下一版块。

三、话人物论民族融合

(一)人在旅途

1、说一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路线。(学生讲述路线)

2、请同学们谈谈他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为官扬州

通过马可·波罗在扬州做官来了解当时元朝的管理制度,并对当时的疆域进行了解和对比。(三)泉州见闻

通过马可·波罗在泉州的见闻来理解泉州是元代社会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一个缩影。

(四)回家之行

1、和马可·波罗一起设计回家的海上航线,掌握当时最繁忙的海上丝绸之路。

2、通过回家所带的礼物来显现中国当时所出口的主要物质,以及当时在世界上所领先的科技水平。

探究提问:元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

元朝的空前开放与交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的中国也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以史为鉴:元朝的开放与交流对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借鉴意义?(互相讨论)

教师小结:巩固统一,发展经济,完善各项制度,引进人才与资金,发展交通,兼容并蓄,善用人才,民族平等,求同存异,共同繁荣,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创业……



二、课后反思(自我评价)

新课改“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船寮镇初级中学季特力

2015年12月31日,青田县社会和思品学科工作室2015学年12月份活动在船寮镇中拉开序幕。这次活动采取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此项教研活动是真实地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教师研究活动,针对需要研究的教学内容,教师来共同开展制订计划、实施教学、检验效果和改进提高的工作。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可以通过听课和听课后的教师分析和研讨,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作为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同时也给自己及同伴提供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材料。清晰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目标各环节安排合理授课后的反思

有人说教师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成长。我认为自己就是这样在工作中不断地通过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思考学习成长,所以下面谈一谈自己在授课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日后能在教学中更加精益求精。1.尽管完成了授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过程中,深刻理解了需要掌握的内容。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去练习和发挥。针对自己的不足,发挥同课异构中各位教师的优势,做好课堂教学。将学习策略有效地渗透到平日教学的同时,注意对相应策略训练。?通过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向各位教师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希望自己能再接再厉做得更好。

2-2-3知道从清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故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相互影响的历史。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蒙古帝国的兴起,重点探究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影响,最后分析元朝民族融合的原因,表现,知道元朝时民族融合达到更高,更广的程度,理解开放与交流对人们文明进程的重要性。很明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影响,了解元朝空前繁盛的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史实。

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把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放在了课堂的中心位置,通过设计表格让学生阅读书本,归纳元朝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措施,再到出示史料说明该材料反应了哪项措施,并分析措施对元朝及以后的历史所产生的影响,课堂着重分析了元朝政治措施对当时及后世的作用,使学生明白了行省制度奠定了后世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设立宣政院使西藏第一次有效地被中央政府所管辖等重点知识。

二、舍之有理——对教材的舍弃要符合“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该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贯彻“学为中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思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水平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和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还是以《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为例,初二的学生在经历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后,对历史课堂的学习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历史背景资料的学习相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更是没有什么难度,而“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不用去教。因此我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就设计了一张元朝建立背景知识的学习清单,让学生通过完成学习清单的方式,掌握元朝建立的历史及过程,之后再通过设计导游词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升华。

我认为通过这种方式的历史背景学习,相比我们传统的教师出示幻灯片或者讲述的方法,在把我们教师从课堂上解放出来的同时,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舍”是为了“得”——教材的取舍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取和舍的界限,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为中心的理念,明白“舍”是为了“取”得更多,舍掉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可以自学的内容,通过教师的“舍”来换取学生的“得”——包括学习能力的培养、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学科素质的养成等。在《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一课中,我就舍弃了关于历史背景的学习,简化了关于民族融合的学习,加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影响的分析,加强了元朝对外开放空前繁盛的局面的表现及原因的探究,把课堂主要的学习时间落实在这两点上面,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历史地图的学习,注重对学生的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读图解图能力的培养,我想,这才是一个学生更应该获得的知识。

所以,我认为,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从学生的个体实际出发,从课程标准和“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出发,舍弃教材中的学生一学就会的基础知识和难以理解的疑难知识,把课堂的时间花在教学重难点上,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此,方能适应课改的要求。

三、专家点评(相互评价)

年轻教师的教学探索反思成长

——记《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青田县东源镇初级中学彭小君

在2015年最后一天,我们社会思品学科工作室第二次教研活动在船寮镇中举行。本次船寮镇中季特力老师和青田二中吴斌斌老师上课的内容是《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他们采取的是同课异构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了两节风格各异的课堂。两位老师都是80后,可以说代表了我们年轻人在课堂教学上的探索。课后我们进行了反思,进而促进我们的成长。以下是我个人的反思:

设计板块,思路清晰

这一课涵盖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如何让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听起来思路清晰呢?两位老师采取了板块的设计:第一节季老师用了品地图话疆域;品史料话疆域管理;话人物论民族融合;原因探究;谈古论今;第二节吴老师用了初识元朝;元朝措施;探析原因这些板块。通过板块的设计我们就很清楚的知道本节课的思路,介绍元朝概况,理解并掌握元朝措施,谈繁盛原因。如果能在构建上能讲求对仗,齐整就更好了。比如季老师的品史料话疆域管理改为品史料话管理,和前面的品地图话疆域相对应。话人物论民族融合改为话人物论融合,原因探究改为话交流探原因。吴老师的元朝措施改为探秘元朝,这样比较对应,有美感。

学为中心,效率提高

情景设置,激发兴趣

两位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上,都做到设置一些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导入环节,季老师采用的是视频导入,吴老师用的是美食导入,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学生的欲望。第二个情景是介绍马可波罗这位人物时,季老师设置了人在旅途,为官扬州,泉州见闻,回家之行,环节设计的比较丰富,引起学生的兴趣;吴老师设置了马可波罗在外久了想回家,他该带哪些特产回去呢?学生积极性一下子就来了,意外的讲出了文化,

学法指导,提高效率

季老师在讲解蒙古的兴起和发展时,预料到学生对时间的概念比较淡薄,设计了年代尺,这也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吴老师这方面做得更好,比如:在突破本课的重点元朝的措施以及产生的影响,设计了一个表格。

方面 措施 影响 政治 经济 交通 这是教给学生的又一学习方法,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利于知识点的建构。再是在讲解重视农业发展的时候,出示(忽必烈劝课农桑,行之五六年,民间肯辟种艺之业,增其数倍—《农桑辑要·序》)时,吴老师先问拿到一则史料,首先看什么?标题。圈出其关键词,通过找关键词来归纳本则史料的概况。

合理设问,激起涟漪

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有效性。因此我们讲合理的设问是非常关键的。比如,季老师在放完视频后,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战争画面?这样的提问不是很谨慎,容易产生歧义。还有在谈古论今这一环节上,季老师提问:对外开放与交流对今天的中国有没有现实意义?可以说这个的设问价值不大,现实意义对初二的学生他还不是很理解。是否能把它换成元朝的对外开放与交流对现在的中国有什么启示?吴老师在初探元朝这一环节,给学生出示的题目是请你向马可波罗介绍元朝的情况,口头上讲是要求写导游词,学习单上是要求填写元朝的基本情况。个人觉得同一问题,设问了好几个,学生容易搞不清楚,就存在着设问不明确。

总的来说,这次工作室活动,不管对上课的教师还是我们听课的教师,对我们都是一种历练,我们也将不断地学习,促进自己的成长。

因为质疑所以成长

北山镇学校

2015年的最后一天,“社会思品学科工作室”举行以“学为中心”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活动。不同性格的两个人,风格、设计完全不同的两堂课,让点评者、参与者受益良多。

船寮中学季老师的课是一堂规规矩矩地历史教学课,一板一眼。

学员的评论很尖锐,诸如课堂气氛不浓厚、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问题提出没多久,就让学生回答,甚至自己将答案说出来。也有学员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给与学生恰当的评价和肯定。



今天再翻看听课本,回想当时的视频,发现还是有不妥之处,视频的内容放的是蒙古族放箭,对方人仰马翻,看不出刀兵相见,贴身肉搏,骁勇善战之说也是泛泛之谈,真的刀刀见血的视频也是太过暴力血腥,一个好的真的很费思量的。问题就是幻灯片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强烈质疑该环节的有效性。

网络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也是众说纷纭:支持展示的如此说“在上课一开始,教师清晰地告诉学生学习的目标,目标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要掌握的目标上。”(《学与教的心理学》第28页)这里的“告诉”就是要“展示”。如何“展示”就是一个技术问题。

展示的形式与方式:形式有:低年级以口头展示为主,中高年级以文字展示为主。方式有:课前的一次性展示,课中逐层展示,课后总结时一次性展示(称“点题”)。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它因教学内容、课型特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年级的不同而不同。关键是把握示标的时机,创造示标的气氛,使目标展示恰到好处。

反对者亦有之:

细究一下,这种行为的确匪夷所思。

语文学科是诗意洋溢的学科,在品读文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享受文化盛宴,体味语言美感,揣摩思想精髓,而备课中机械地概括出几天所谓的“学习目标”并展示给学生,无疑会使语文的美感丧失殆尽,无疑会使本应不着痕迹的语言训练、美感熏陶等学习目的面目狰狞。正如,你想进电影院看一部大片,但当你落座,银幕上却打出了电影应该如何观赏的“观影指南”,你还有看下去的兴趣吗?电影所呈现的故事的浅薄和丰盈使需要观者去在体验中感悟的,电影所揭示的教育意义和主题思想也使需要观者去在体验中感悟的。正如导演不能把他拍片的努力和感受一股脑塞给观众,语文教师也不能把自己读过文本的体验和认知一揽子地让学生认同和接受。

你到电影院是去看电影,而不是让电影把你看了;学生是要自己去学课文,做教师的应力戒而不是让学生被课文学了。

都说了教无定法,为什么还要有这个必须存在的学习目标展示,这个问题将是我下一阶段去思考、探索、实践的一个课题。

青田二中的吴老师的课,打破传统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模式,不再一步步地按照教材的格局内容上下去,以马可波罗的经历来探索元朝的政治经济。都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是去不同学校上课,学情的不同就会出现差错,诸如船寮镇中上课时间是

吴老师的课除了对于教材的剪辑、教学的设计让人佩服外,还有一句话也引起了我的共鸣:上公开课前收集T难道寻找思路难道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吗?PPT上已有完整的思路,那是我们学习的一个过程,当名厨总要先学习菜谱,当名医总要先学习药性,多看

我很认同一句话“让公开课陷入窘境的是被误读的新课改理念和出了差错的评价标准,而不是公开课本身”。

因为心中有惑,才会去质疑,去解惑的过程或许就是我们教学成长的经历。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