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地球的内部结构
2022-06-23 | 阅:  转:  |  分享 
  
(七上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主讲人:河山镇中心学校诸卓颖科学加油站——跟名师学
科学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天体呢?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在“盖天说”中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地球的形状猜想天坛地坛为什么远去帆船的船身总是比桅杆先消失?地
球的形状1.在水平面上移动的现象(桌面代表平面)2.铅笔在球面上移动的现象(篮球代表球体)ABCD地球的形状模拟
实验1.仔细观察并记录木板和篮球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笔尖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铅笔长度变化笔尖的变化木板
篮球变短不变消失不变因为篮球是圆的2.你能解释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了吗?地球的形状因为地球是圆的地
球的形状2.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缺损部位呈圆弧形的。1.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地
球的形状麦哲伦的环球航海路线图(1519-152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平太洋非洲亚
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北
冰洋麦哲伦的航海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地球的形状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登高望远地球的形状从飞机上看,地平线是一个弧形。从太空
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地球的形状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能感悟到什么?
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是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地球的大小地球
是一个正球体吗?6378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6357千米北极南极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地球赤道半径
为6378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的大小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地球照片或者地球仪都还是很圆呢?因为赤道半径与极半径仅相差21千米,
这种差距对于庞大的地球来说是非常小的,仅相差0.33%。地球的大小练习2.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米,让他们手牵手
合抱地球,需要多少个学生?1.为什么说人坐着也能行八万里?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40000000米/1.5米每人≈266666
67(个)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假如我们用一把巨大的刀把地球切开,就会发现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煮熟的鸡蛋很相似。蛋壳
蛋白蛋黄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21世纪教育网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内部结构圈层示意地
球内部的结构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上部有一个软流层,岩石处于高温岩熔状态,推测是岩浆的发源
地之一。软流层以上是岩石圈。地核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核为液体,内核为固体。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是没有
穷尽的,你的遐想······科学加油站——跟名师学科学请爱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课堂小结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证明
地球形状的证据船只离岸船身先消失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上地幔下地幔上地幔上部有一个软流
层软流层以上是岩石圈。(地球是一个球体)外地核内地核课堂练习1.下列说法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A.远去的
帆船总是桅杆先消失,船身后消失B.从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C.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D.地球仪是个球体B2
.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A.岩石圈、地幔、地心B.岩石圈、软流层、地核C.地壳、地幔、地核D
.地核、地幔、地壳C课堂练习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同一水平视线上,图中在木板上移动的铅笔从C点到D点,铅笔的长
度看上去变化________(填“明显”或“不明显”);在篮球上移动铅笔从A点到B点,其长度变化看上去________(填“明显”
或“不明显”)。(2)海边的人们发现远去船只的桅杆与船身哪个先消失?______________。(3)上述实验和现象能否说明
地球是个球体?______________。不明显明显船身不能课堂练习3.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
()A.太阳东升西落B.站得高,看得远C.水往低处流D.日全食B[解析]即使地球不是球形的,仍可见太阳的东
升西落;水往低处流是重力作用造成的;日全食与大地是球形的没有关系。再见科学加油站——跟名师学科学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美丽家
园,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里生存发展。那么,地球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呢?这是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一次质的坐地日
行八万里,毛泽东《送瘟神》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里生存发展。那么,地球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呢?这是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一次质的坐地日行八万里,毛泽东《送瘟神》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