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冯至《伍子胥·江上》的准确解读
2022-06-29 | 阅:  转:  |  分享 
  
冯至《伍子胥·江上》的准确解读蔡宏伟现代作家中,以《故事新编》的作者鲁迅为代表,撰写历史题材小说的,尚有茅盾、施蛰存诸先生,冯至先生也是个中
翘楚。古为今用,以古讽今,历史小说的创作难以破此圈子。冯先生的《伍子胥》写于中国抗战的至暗时刻——1942年至1943年,“伍子胥
”又是中华文化中的“复仇”符号之一,其创作用意与时代密切相关。伍子胥负载国仇家恨,他的复仇意愿是急迫的,以致身心俱疲。要想完成复仇
大业,心灵的强大更重要。要有规划,要有隐忍,要能等待。换言之,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要讲“持久”,伍子胥要完成复仇大业,必须让自己从急
迫的复仇状态中舒缓过来,拥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从容裕如。冯至先生的《伍子胥·江上》借一个“心境是多么平坦”的渔父,通过其歌其
行,让伍子胥从焦灼变得沉稳。文中所说的“引渡的恩惠”,“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即含此意。与施蛰存先生一样,冯至先生也
用西方现代小说的理念来处理中国的历史题材。《伍子胥》中的渔父与伍子胥是相互隔绝的两个人物,伍子胥从渔父处得来的“引渡的恩惠”,完全
是他的“一厢情愿”。渔父不了解伍子胥的世界,伍子胥也没有能真正了解渔夫的世界。他们彼此平行,双方交集的引渡一事“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所以伍子胥的赠剑显得滑稽而可笑——这一情节也隐寓“士”的孤独。最后,伍子胥依旧拥有自己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
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他感激渔夫“给”他的“引渡的恩惠”,他能够擦去泪花,平静面对仇恨。复仇的双眸不再通红,而
是变得深邃、沉着。冯先生其时所处的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眼神。
献花(0)
+1
(本文系枫泾蔡宏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