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5.大自然的语言
2022-07-02 | 阅:  转:  |  分享 
  
亳州市第三十六中学教学设计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章节第二单元课题5.《大自然的语言》课时安排二课时主备人备课组成员教学设计批注【教
学目标】1、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
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
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二、检查预习1、
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ào)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蓑衣(s
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2、走进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
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
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三、整体感知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1)什么
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1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
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
的说明顺序(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
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
究物候学的意义。(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
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
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二、合作探究(1)第一部分: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
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
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3、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
系,据以安排农事。”举了三个例子。4、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按时间先后顺序。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
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6、第三自然
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2)第二部分:1、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
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从数据意义上看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2、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物
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1、自由读6--10自然段。2、回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
异,古今差异)3、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解说这些因素:4、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
放在第一个来讲?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从主要
到次要。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
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
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5、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生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6、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生)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1)“
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
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2)“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明确: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
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3)“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
。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明确: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
处流。(4)第四部分:1、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
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2、这四个方
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
“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3、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
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三、揣摩语言
,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1、比较阅读。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
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1)听读1--2自然段。(2)多媒体出示:一年
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3)让学生比
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4)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下面请同学
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
即可。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
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
。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
”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
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课堂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
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五、布置作业1
、参照课文第一段,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一下你家乡的四季变化。展现一下家乡的四季风景画。2、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示例:“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第4页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