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公考笔试常识学习资料历年真题解析-中国的古代制度
2022-07-04 | 阅:  转:  |  分享 
  
中国的古代制度(讲义)一、官职制度(一)皇位禅让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原始社会末期)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始于
商,完善于西周)(二)诸侯分封制——把天子亲属和异姓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商周时期,普遍推行)宗法制——依血缘远近区别嫡庶
亲疏,维护世袭统治。(周代完备)五等爵——古代的爵位等级:公、侯、伯、子、男。(始于周代)(三)选官世官制(世卿世禄)——贵
族世代为官。(先秦)察举制——官员考察,将人才推荐给中央。(汉代)征辟制——皇帝和高官直接征聘。(汉代)九品中正制——“中正
”按家世、才德将人才评为九等,上报吏部、按品授官。(魏晋南北朝)科举制——分科考试以取士。(隋—清)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隋炀帝
时正式设进士科——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北宋时考试实行糊名法——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乡试、会试、
殿试:乡试会试殿试考场省城京城宫殿考中举人贡士进士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相关名词:连中三元、金榜题
名、蟾宫折桂、独占鳌头、五子登科、名落孙山。【真题链接】1.(2020-国考-副省级)下列言论中涉及到的人才选拔制度,按出现顺
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学通行修,经中博士②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③九品访人,唯问中正④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
香A.②①③④B.③②④①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2.(2019-420联考)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
不才,虽亲不用。下列哪一人才选拔制度与其所言体现的用人理念最契合()。A.科举制B.察举制C.世卿世禄制D.九品中正制3.
(2019-浙江)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起源于唐太宗时期,成熟于唐玄宗时期
宋朝时科举增设武举,采用糊名法加强考试公平性C.“三元及第”是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D.戊戌变法提出
废止科举主张,科举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4.(2019-河北)我国到了明朝已形成完备的四级科举考试制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
院试—会试—乡试—殿试乡试—会试—院试—殿试C.乡试—会试—殿试—院试D.院试—乡试—会试—殿试5.(2015-吉林)西周初期
,统治者分封诸侯,受封的主要有同姓子弟,此外也有异姓功臣。下列属于分封异姓功臣而建立的诸侯国是()。A.鲁国B.齐国C.晋国D
.蔡国6.(2014-联考)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参加考试的是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这一考试是()。A.会试B.乡
试C.殿试D.院试7.(2013-联考)下列选项中,都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的一组词语是()。A.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B
.问鼎中原、独占鳌头、蟾宫折桂C.连中三元、五子登科、名落孙山D.金榜题名、桂冠、独占鳌头二、中央与地方制度1.郡县制三公九卿
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内阁制八旗制军机处【真题链接】1.(2019-北京)“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
,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这些话出自()。A.
李世民B.赵匡胤C.朱元璋D.康熙2.(2018-江西法检)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不包括()。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礼乐省3.(2018-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B.西汉时期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C.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
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D.明朝建立了行省制度,行省的作用主要是在为中央收权的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4.
(2017-江西)下列不属于开始于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是()。A.刺史制B.察举制C.一条鞭法D.编户齐民5.(2015-河
南)下列关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宗法制B.明朝在地方实行的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C.清朝
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以加强君主专制D.三公九卿制始于汉武帝时期三、礼仪制度(一)政治礼仪礼乐制——贵贱有别,符合身份封禅—
—泰山祭祀五礼——吉、凶、军、嘉、宾(二)生活礼仪诞生礼——三朝、满月、百日、周岁排行——伯、仲、叔、季冠礼、笄礼——男
子二十、女子十五拓展:年龄别称垂髫——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束
发——男子十五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命——五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婚姻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七出三不去”——“七出”:不顺父母
、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6.见面礼——作揖、拜。7.座次礼—
—筵席——西北南东朝会——皇帝:背北面南【真题链接】1.(2019-江苏)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风树之悲—
—因父母去世而悲伤B.金兰之交——亲如兄弟的友情C.期颐之年——八、九十岁的年龄D.弄璋之喜——生了男孩的喜庆2.(201
7-吉林)九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专属数字。西周时期,只有天子可用九鼎,后世只有皇帝的龙袍可秀九条金龙。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九品中正制3.(2017-吉林)在我国文化用语中经常出现“别称”或“代称”。下列关于“别称
”和“代称”的表述错误的是()。A.李清照词“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是菊花B.古人用“弄璋之喜”来祝贺他人升官人们称妇女为“巾帼
”是由于妇女戴的头巾叫巾帼“及笄之年”指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到了可结婚的年龄4.(2017-陕西)古人的年龄一般不用数字表示,
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①束发②而立③垂髫④总角⑤期颐⑥弱冠⑦耄耋⑧不惑⑨花甲⑩豆蔻
下列各项中,按年龄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A.②⑦⑤⑧①B.③④⑩①⑥C.①③⑤⑥⑩D.④⑥⑨⑩②5.(2015-国考)我
国古代在“室”内举办宴会,座位以西为尊,北次之,南再次之,东最次,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下列宴会座位安排符合礼法的是(
)。6.(2014-广州)在我国古代,二姓结为婚姻,一般要经过六道程序,称为“六礼”,包括“迎亲”“纳吉”“纳采”“问名”“请期
”“纳征”。关于六礼,以下说法正确的是()。“问名”在“纳采”之前“迎亲”是指男家迎请女家父母参加婚礼“纳吉”和“纳征”分
别指男家向女家提亲及送聘礼D.“请期”是指男家择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同意中国的古代制度(笔记)常考制度一、官职制度二、
中央与地方制度三、礼仪制度一、官职制度(一)皇位禅让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原始社会末期)【解析】禅让制(原始社
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如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禹传启,家天下(禹将皇位传给儿子启)”将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从公天下
转变为家天下。禅让制后来沦为权臣篡位的借口,比如曹丕为了名正言顺地统治魏国,便想了一个主意,让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曹丕。嫡长子继
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始于商,完善于西周)【解析】嫡长子继承制(始于商,完善于西周):“立嫡以长不以贤”。首要条件是嫡
出:在古代嫡庶有别,比如电视剧《甄嬛传》中皇后经常说“嫡出哪知道庶出的苦”,因为嫡出和庶出在古代的差别很大。以长不以贤:将皇位传
给大儿子,却不看谁具有贤能。因为“贤”没有客观的标准,比如无法衡量老大和老二谁更贤能,这样容易发生争议和内斗,所以最终确定为“以
长不以贤”。如上图的漫画很好地诠释了这个制度,图中左边是老大,右边是老二,老大的样子看着没有老二精明,但是图中的话语写着“你虽然有
才,但毕竟是次子,认命吧!”,即“以长不以贤”。(二)诸侯1.分封制——把天子亲属和异姓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商周时期,普
遍推行)【解析】分封制(商周时期普遍推行):比如武王伐纣中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是八百诸侯会孟津,表明在当时已经有诸侯,因此商周
时期分封诸侯普遍推行。分封制即把天子亲属和异姓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如上图是武王分封的场景,将武王的弟弟封到卫国,这是天子亲属;封
功臣姜尚到齐国,这是异性贵族。注意:功臣姜尚即姜子牙,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地,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一直是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与
姜子牙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有很大的关联。诸侯虽然对天子要朝贡,但是可以世袭,和秦朝的郡县制不一样,秦朝的郡县制不是世袭的,“领导”由
君王任命,做得不好可以更换。宗法制——依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维护世袭统治。(周代完备)【解析】宗法制(周代完备):依血缘
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维护世袭统治。左图中:天子是嫡长子继承,天子生的嫡长子继续做天子,其他儿子做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其他的
儿子做卿、大夫。后面以此类推。右图中:将这个关系用一棵树表示,则如右图,天子是树干,天子的嫡长子继天子位,其他儿子做诸侯;诸侯的
嫡长子继续做诸侯,其他儿子向下分根,做卿、大夫。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备常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自己却卖草鞋,因为中山靖王已经
属于“树枝”,传至刘备时已经分了更多“树枝”,刘备相当于这棵大树的最末端的环节。五等爵——古代的爵位等级:公、侯、伯、子、男(
始于周代)【解析】五等爵(始于周代):中国古代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中国古代的爵位名称看似和西方的爵位名称一
样,实则是翻译的原因,西方的爵位名称是英语单词,在翻译成中文时,最早的翻译者们将中国已有的爵位等级“公侯伯子男”直接用于对应的译文
中。举例:比如,刘协被封为山阳公;小说《鹿鼎记》中韦小宝被封为鹿鼎公,“鹿”指群雄逐鹿,“鼎”指问鼎中原,均和江山社稷相关。
(三)选官世官制(世卿世禄)——贵族世代为官。(先秦)察举制——官员考察,将人才推荐给中央。(汉代)征辟制——皇帝和高官直接
征聘。(汉代)九品中正制——“中正”按家世、才德将人才评为九等,上报吏部、按品授官。(魏晋南北朝)【解析】选官(重点):世
官制(先秦):也叫世卿世禄制,即贵族世代为官,官位都传给“官二代”,官场是“官二代”的天下。这个制度受到很多阶层的质疑,因为很多新
兴势力强烈要求参政,到春秋中叶后,陆续打破这个制度,最典型的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中有一个重要的举措是军功爵制,秦国在商鞅变法后不再
是世代为官,变为不看出身,根据打仗的军功授予爵位,让其承担相应的官职,这极大地激发了军人在战场上杀敌的动力。秦军是虎狼之师,战场
上立了军功后有官位和爵位,所以他们奋勇杀敌,秦军强大的战斗力和军功爵制有很大的关系。察举制(汉代):官员考察,将人才推荐给中央
,中央经过考核任命官职。比如孝廉,电视剧中会有“XX举孝廉入仕”,即察举制推举其为孝廉入仕途做官。这个制度有弊端,官员在考察时看
出身还是才能是很模糊的,人有自私的心理,都想“拍马屁”,觉得举荐名门望族的后代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有帮助,所以察举制到最后似乎只看出身
了,沦为“拍马屁”的工具,选才的作用逐渐弱化,人们将察举制后期的状况总结为“秀才不知书,孝廉父别居”,即秀才不认字,孝廉和父亲不在
一起住。征辟制(汉代):皇帝和高官直接征聘。比如,皇上看上了某人,认为其有大才,则没有必要进行察举了,直接派人请。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当时的大官陈群向曹丕建议九品中正制,后被采纳。九品中正制设立中正官,由中正官按家世、才华和品德将人才分为九等,上报吏
部、按品授官。中正官给人才品评等级时看才华还是看家世出身也是很模糊的,人性是自私的,给名门望族、出身好的人评级高一些,这样对中正官
的发展有好处,所以这个制度又沦为“拍马屁”的工具,后来变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中正官优先看出身,出身好的是上品,出身差的
是下品。科举制——分科考试以取士。(隋——清)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北宋时
考试实行糊名法——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乡试、会试、殿试:乡试会试殿试考场省城京城宫殿
考中举人贡士进士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相关名词:连中三元、金榜题名、蟾宫折桂、独占鳌头、五子登科、名落孙山。【解
析】科举制(隋——清):分科考试以取士,用考试的方式选才,真正起到选才的作用。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①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正
式开创科举制。②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文武双全。殿试是在宫殿考试。③北宋时考试实行糊名法:目的是防止考试作弊。糊名指将名字糊
上,阅卷者无法看到考生的名字,从而公平公正地阅卷,起到选才的作用。现在的高考阅卷也采用了某种程度上的糊名法,比较公平公正。宋代还有
一种防止作弊的方法是誊录制,因为虽然阅卷者无法看到考生的名字,但是有些考生和阅卷者达成一种默契,阅卷者认识考生的字迹或笔体,所以根
据字迹、暗号或暗语也能起到作弊的作用,此时重新抄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④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八股文,严格限定格式,限制了创新的能
力。⑤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1905年科举废除,之后推行学校式教育。乡试、会试、殿试:读书人参加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
试),考中了是秀才,然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①乡试:在省城举行,考中了是举人(常说范进中举就是乡试考中),如果考第一,称为解元。很
多影视作品中将唐伯虎叫作唐解元,因为唐伯虎曾经乡试考中第一。②会试:乡试考中的人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在京城举办,考中称为贡士,
考第一是会元。③殿试:会试考中的人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在宫殿中举办,考中称为进士,考第一是状元。乡试、会试、殿试都考第一称为连
中三元。殿试考取第一是状元,考取第二是榜眼,考取第三是探花。比如,武侠小说《小李飞刀》中,“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小李飞刀也
叫小李探花。相关名词:①金榜题名:意思是考中科举了。因为古代用黄色的纸发榜,因此称为金榜题名。②蟾宫折桂:蟾宫即月宫,传说月
宫中有三腿蟾蜍,因此用蟾宫指代月宫;折桂指折桂花。在月宫里折桂花,比喻科举考中。③独占鳌头:皇宫里有一个用石头刻的鳌头,只有状
元才有资格踏在鳌的头上揭榜。④五子登科:五代时期的窦禹钧家住燕山府,五个儿子全高中科举,所以叫五子登科。因其住在燕山府,也叫其窦
燕山,《三字经》中有“窦燕山,有一方;教五子,名俱扬”。⑤名落孙山:孙山和同乡参加科举考试,回乡后乡亲们问孙山自己家孩子是否中举
,孙山说“我孙山是中举名单的最后一名,你家儿子在我之外”,表明他家孩子没有中举。【真题链接】1.(2020-国考-副省级)
下列言论中涉及到的人才选拔制度,按出现顺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学通行修,经中博士②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③九品访人
,唯问中正④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A.②①③④B.③②④①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解析】1.“②宗室非有军功论
,不得为属籍”,军功即军功爵制,对应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③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对应九品中正制。“④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
香”,金榜题名对应科举制。B、C项错误:科举制最晚,即④排在最后,排除B、C项。D项错误:比军功爵制早的是世官制(世卿
世禄制),“①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即要看学识,则不是世官制,因此①不可能早于②,即①不可能最早,所以排除D项。【选A】
【注意】“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对应察举制:官员去地方考察时采取“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
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2.(2019-420联考)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
,虽亲不用。下列哪一人才选拔制度与其所言体现的用人理念最契合()。A.科举制B.察举制C.世卿世禄制D.九品中正制【解析
】2.“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表明选人就看才华。A项正确:考试能真正起到选才的作用,其他制度都沦为“拍马屁”的
工具,更多考虑出身。【选A】3.(2019-浙江)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起源于唐太宗时期,成熟于唐玄宗时期宋朝时科举增设武举,采用糊名法加强考试公平性C.“三元及第”是指接连在乡试
、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D.戊戌变法提出废止科举主张,科举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解析】3.A项错误:隋炀帝杨广正式开创进士科
,开创科举。B项错误:武则天时期开创武举。D项错误:戊戌变法是1898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选C】4.(
2019-河北)我国到了明朝已形成完备的四级科举考试制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A.院试—会试—乡试—殿试B.乡试—会试—
院试—殿试C.乡试—会试—殿试—院试D.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解析】4.D项正确:童生试(县试、府试、院试)考中了是秀才,秀
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参加会试,会试考中后参加殿试。【选D】5.(2015-吉林)西周初期,统治者分封诸侯,受封的主要
有同姓子弟,此外也有异姓功臣。下列属于分封异姓功臣而建立的诸侯国是()。A.鲁国B.齐国C.晋国D.蔡国【解析】5.B项正
确:姜子牙功劳太大,将其分封到齐国。【选B】6.(2014-联考)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参加考试的是各省举人及国
子监监生。这一考试是()。乡试会试殿试考场省城京城宫殿会试B.乡试C.殿试D.院试考中举人贡士进士第
一名解元会元状元【解析】6.A项正确:在京城举行的考试是会试。【选A】7.(2013-联考)下列选项中,都与中国古
代科举考试有关的一组词语是()。A.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问鼎中原、独占鳌头、蟾宫折桂C.连中三元、五子登科、名落孙山D.
金榜题名、桂冠、独占鳌头【解析】7.A、D项错误:桂冠比喻获得冠军或最高荣誉,与科举考试无关。B项错误:问鼎中原是楚庄王的典
故,楚庄王问鼎中原意图夺取天下,和科举考试无关。【选C】【答案汇总】1-5:A/A/C/D/B;6-7:A/C二、中央与
地方制度1.郡县制【解析】郡县制(秦汉时期盛行):之前是分封诸侯,意味着贵族在地方分权。分封的诸侯可以世袭/继承,形成了地方的
土皇帝,对中央集权是一种威胁。郡县制是国君任命官僚,郡守或县令做的不好可以被撤掉,即官僚不能世袭、还可以被国君任免,这样强化了中央
集权。商鞅变法行县制就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三公九卿制【解析】三公九卿制(秦朝):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称自己为皇帝,认为自己的
功绩“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秦始皇是始皇帝,对于下面的官僚体系,李斯提出建议设立三公九卿制,被秦始皇接受。“三公”指太尉、丞相、
御史大夫,“九卿”是泛称,泛指众卿。太尉管军务,丞相管政务,御史大夫管监察,三者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秦始皇希望自己大权在握,下面分
成“三公”互相牵制、互不相属,减少了对始皇帝的威胁。比如,《三国演义》中袁绍家世显赫,是“四世三公”,指袁绍家四辈都位列三公之
列。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解析】刺史制:汉武帝时期开创,为了监察地方,把全国分成13个州,每个州设立刺史。刺史最开始是为
了监察地方,后来权力越来越大,逐步成为了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比如,《三国演义》中吕布夺了徐州后自称徐州刺史。三省六部制:始于隋朝
,完善于唐朝。“三省”指皇帝下面设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指兵、刑、工、吏、户、礼部。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
省负责执行,下面分六部具体执行各种事务。工部负责如工程、水利等,刑部负责司法,兵部负责军队,礼部负责如科举考试、祭祀、外交等,户
部负责财政户籍,吏部负责官吏。虽然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三省六部制一直沿用到清朝,比如清宫剧中有“礼部尚书”“户部侍郎”。
行省制【解析】行省制:始于元朝。中央只保留了中书省,性质类似于国务院,处理全国的政务,还直辖一些地区。地方设行省,元朝设了1
0个行省,如上图中有甘肃行省、云南行省等,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如现在的云南省、甘肃省等都是源自行省制度。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澎湖
巡检司管辖澎湖、琉球(即台湾)。内阁制八旗制【解析】内阁制:明朝朱元璋废丞相,认为丞相官职的权力太大,威胁皇权。废丞相
后权分六部,加强皇权。到朱棣时期建立内阁制,起初内阁制类似于顾问,后来地位逐步提升,到万历首辅张居正时期,其已经类似于首相的地位。
八旗制:满清时期。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分为八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如清宫剧中的八旗子
弟。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属于上三旗,其他的属于下五旗。8.军机处【解析】军机处: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
处,目的是为了总揽军政大权。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为军机处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军机大臣类似于皇帝的秘书,没有大权,
只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的任命无制度,完全靠君王的意志,比如皇上看上刘墉了便让其做军机大臣,即让其做秘书,处理政务,如果哪天
看不上了便可以随意撤换。【真题链接】1.(2019-北京)“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
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这些话出自()。A.李世民B.赵匡胤C.朱元璋
D.康熙【解析】1.C项正确:“我朝罢相”对应明朝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选C】2.(2018-江西法检)三省六部制是中
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不包括()。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礼乐省【解析】2.选非题。D项错
误:三省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不包括礼乐省。【选D】3.(2018-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A.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B.西汉时期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C.战国
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D.明朝建立了行省制度,行省的作用主要是在为中央收权的同时兼替地方分留
部分权力【解析】3.选非题。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刺史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C
项正确:商鞅变法行县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D项错误:元朝建立行省制度。【选D】4.(2017-江西)下列不属于开始于两
汉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是()。A.刺史制B.察举制C.一条鞭法D.编户齐民【解析】4.选非题。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
刺史制。B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官员去地方考察。C项错误:一条鞭法是明朝的。D项正确:编户齐民是汉朝的户籍制度,
将老百姓姓名、年龄、身份、财富等信息一一载入户籍。【选C】5.(2015-河南)下列关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宗法制明朝在地方实行的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以加强君主专制D.三公九卿制始于
汉武帝时期【解析】5.A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B项错误:元朝建立行省制。C项正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项错误:秦始
皇采纳李斯的建议设立三公九卿制。【选C】三、礼仪制度(一)政治礼仪礼乐制——贵贱有别,符合身份封禅——泰山祭祀五礼—
—吉、凶、军、嘉、宾【解析】礼乐制:贵贱有别,符合身份。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乐,即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礼仪,音乐也不一样,这是为了维
护等级制度。比如,古代的天子和大臣喜欢看歌舞,歌舞有严格的等级要求,天子看歌舞用64人,诸侯最多用36人,体现了身份的差异
,等级有别。孔子一次到贵族家里看歌舞,这个贵族家里用了64人,孔子勃然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看到歌舞的规模越界了,不能用
天子的规模,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封禅:泰山祭祀,始于秦始皇。古代帝王喜欢去泰山封禅,因为泰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山,去泰山祭祀天地表
明这个王位/皇上是受命于天的。比如,刘备的义子叫刘封,亲儿子叫刘禅(刘阿斗),名字合在一起是“封禅”,表明了其想做皇上的心思。五
礼:吉、凶、军、嘉、宾。形成于西周,“吉”是祭祀之礼,祭天、祭地、祭人鬼;“凶”是哀悯吊唁之礼,典型如葬礼;“军”是军事礼仪,如检
阅军队,部队出征时的仪式;“嘉”有喜庆的含义,如君王登基、婚礼;“宾”即宾客,指接待宾客,如外交往来。(二)生活礼仪诞生礼—
—三朝、满月、百日、周岁【解析】诞生礼:三朝:出生三天接受各方的贺礼。生男孩是弄璋之喜,生女孩是弄瓦之喜。如上图第一个是璋,是
玉器,指代生男孩;瓦是一种用于纺织的器具,男耕女织,用此指代生女孩。满月:有剃胎发的习俗。百日:古代医疗水平不高,很多婴儿在
100天内夭折,能活到100天说明婴儿存活的概率较高,要进行庆祝。常见习俗有百家锁(如上图的第二个)。周岁:常见习俗是抓周
,抓到不同的物件预示着人生命运的不同。排行——伯、仲、叔、季冠礼、笄礼——男子二十、女子十五【解析】排行:古代老大到老四
依次是伯、仲、叔、季。比如,司马懿叫司马仲达,因为其在家排行老二,其弟弟叫司马叔达。成人礼:在古代,男子20岁成人,行冠礼
;女子15岁成人,行笄礼。笄用于扎头发,女子到了15岁要将头发盘起,夹上笄。拓展:年龄别称垂髫——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
童。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束发——男子十五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三十岁。不惑
——四十岁。知命——五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耄耋——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解析】年龄别
称(常见考点):垂髫: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让头发自然下垂,不需要束发。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此时头发在左右两边扎起来
,像长了两个角一样。豆蔻:十三四岁的女孩子。豆蔻是一种植物,在初夏开花,还未到盛夏。古代女孩十五岁成年,十三四岁表明快成年还未成
年,和豆蔻的意思差不多,便用豆蔻指代十三四岁女孩子。束发:男子十五岁。男子到十五岁要将头发束起来,不能像垂髫、总角那样不修边幅
。弱冠:男子二十岁。男子二十行冠礼,即成人礼。由于刚刚成人、刚刚行冠礼,叫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与孔子名言有关。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识是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立足社会,
四十掌握知识不迷惑,五十了解自然规律,六十听别人说话能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却不超出规矩。花甲:六十岁。古代干支纪年法中六十一循环
,六十一甲子。古稀:七十岁。杜甫有一句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九十岁。耄耋的意思是年老。期颐:一百岁。“期”对应期望
,“颐”对应颐养天年,即期望长命百岁、颐养天年,用期颐指代100岁。婚姻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七出三不去”——“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
富贵。【解析】婚姻六礼:掌握含义和顺序。纳采:男方请媒人提亲。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明媒正娶,需要请媒人。问名
: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出生的年、月、日、时)。纳吉:占卜吉凶,看男方和女方的八字是否相合。纳征:给女方送聘礼。请期:择定
婚期,请求女方同意。亲迎: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比如电视剧中,新郎骑着高头大马、戴着大红花,抬着花轿去女方家迎娶新娘。“七出三
不去”:古代男尊女卑,存在“七出”的七种情形,男方可以休妻;存在“三不去”的三种情形,男方不可以休妻。(1)“七出”:①不顺父
母:不孝顺,古代百善孝为先。②无子:无法生出儿子,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③淫:和丈夫之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④妒:嫉妒,一般
指纳妾时的嫉妒。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大户人家、王公贵族纳妾很正常。⑤有恶疾:有严重的疾病。⑥多言:话多嘴碎,指在亲属之间挑拨
离间。⑦窃盗:偷东西。(2)“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没有娘家了)、与更三年丧(妻子和丈夫一起守孝3年)、前贫贱后富贵(娶
的时候很贫穷,后来富有了)。6.见面礼——作揖、拜。【解析】作揖:如上左图,双方身体略弯,抱拳前推。抱拳时,一般为右手握拳
在内,左手包在外面,即左掌右拳。因为右手一般为拿武器的攻击手,用掌将拳包起来,说明不具有攻击性。拜:主要指跪拜。7.座次礼—
—筵席——西北南东朝会——皇帝:背北面南【解析】座次礼:筵席:西北南东。公考题目中官方认可的座次的先后顺序(从尊到卑)依次
是西、北、南、东。朝会:皇帝背北面南,即背面朝北,脸朝南方。电视剧和小说中常有“南面称帝、北面称臣”的说法,皇上上朝时脸朝南面,
大臣的脸朝北面。【真题链接】1.(2019-江苏)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风树之悲——因父母去世而悲伤
B.金兰之交——亲如兄弟的友情C.期颐之年——八、九十岁的年龄D.弄璋之喜——生了男孩的喜庆【解析】1.选非题。C项错误
:期颐即期望长命百岁,对应100岁;耄耋之年是八九十岁。A项正确:风树之悲源自古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指想
孝顺赡养老人时老人却不在了。用风树之悲形容因父母去世而悲伤。B项正确:原话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后用金
兰形容牢固的友情,后期发展为结拜兄弟姐妹的代称。D项正确:生男孩对应弄璋之喜,生女孩对应弄瓦之喜。【选C】2.(2017
-吉林)九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专属数字。西周时期,只有天子可用九鼎,后世只有皇帝的龙袍可秀九条金龙。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九品中正制【解析】2.C项正确:题干的意思是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要求,对应礼乐制。【选C
】3.(2017-吉林)在我国文化用语中经常出现“别称”或“代称”。下列关于“别称”和“代称”的表述错误的是()。A.李清
照词“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是菊花B.古人用“弄璋之喜”来祝贺他人升官C.人们称妇女为“巾帼”是由于妇女戴的头巾叫巾帼D.
“及笄之年”指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到了可结婚的年龄【解析】3.选非题。A项正确:原词句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迎袖。莫道不
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东篱用了“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所以“人比黄花瘦”指代菊花。B项错误:弄璋之喜对应生男孩。C项
正确:女性戴的头巾叫巾帼,以此指代妇女,如巾帼英雄。D项正确: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行笄礼,即及笄之年。【选B】4.(2017-陕西)古人的年龄一般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①束发②而立③垂髫④总角⑤期颐⑥弱冠⑦耄耋⑧不惑⑨花甲⑩豆蔻下列各项中,按年龄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A.②⑦⑤⑧①B.③④⑩①⑥C.①③⑤⑥⑩D.④⑥⑨⑩②【解析】4.B项正确:按照指代的年龄从小到大排序为:③垂髫→④总角→⑩豆蔻→①束发→⑥弱冠→②而立→⑧不惑→⑨花甲→⑦耄耋→⑤期颐。【选B】5.(2015-国考)我国古代在“室”内举办宴会,座位以西为尊,北次之,南再次之,东最次,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下列宴会座位安排符合礼法的是()。【解析】5.题干给出的宴席顺序为西北南东。A项正确:伯、仲、叔、季的排序应为,伯在西、仲在北、叔在南、季在东,符合西北南东的顺序。B项错误:苏洵是父亲,苏轼和苏辙是苏洵的儿子,苏轼是兄长,苏辙是弟弟;黄庭坚是苏轼的门下。排序应为父亲第一位,兄长第二位,弟弟第三位,门下第四位。图中并未按照西北南东进行排列。C项错误:万历首辅张居正排第一,胡宗宪是浙直总督排第二,戚继光和俞大猷是将领,将领之间排序没有明显的尊卑关系,但是二人应排在胡宗宪之后。D项错误:奕?是恭亲王,是王爷,地位最高;李鸿章(李中堂)排第二,丁汝昌是水师提督,排第三;邓世昌是致远号将领,排第四。【选A】6.(2014-广州)在我国古代,二姓结为婚姻,一般要经过六道程序,称为“六礼”,包括“迎亲”“纳吉”“纳采”“问名”“请期”“纳征”。关于六礼,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问名”在“纳采”之前B.“迎亲”是指男家迎请女家父母参加婚礼C.“纳吉”和“纳征”分别指男家向女家提亲及送聘礼D.“请期”是指男家择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同意【解析】6.A项错误:顺序应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B项错误:应是男方迎娶新娘。C项错误:纳吉指用生辰八字占卜吉凶。【选D】【答案汇总】1-5:C/C/B/B/A;6:D34
献花(0)
+1
(本文系启智职教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