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鱼(序)
王春瑜
人是地球的主宰,可人也是地球上万千生灵中的一员。这些芸芸众生之间,有的相辅相成,有的相生相克,他们共享着一个天地,共创着历史的过去与未来。
人与鱼的关系非同一般,鱼对人类生活的进入,可谓无处不在。
鱼是脊椎动物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据生物学家统计,全世界达26000种,仅中国就有近3000种。
鱼类生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亿年前,这一鱼种中的大矛尾鱼,直至1991年在印度洋还有发现,可见鱼类已相伴着人类走过了五千多年的历程,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世界各地、各族的人民都和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把鱼作为图腾崇拜,有的将鱼奉若神明,还有的把鱼尊为权力的象征,更多的人则把鱼作为馈赠的佳品。孔子的妻子分娩之后,鲁昭公闻讯,赏赐了一条鲤鱼,孔子感激不尽,遂将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
国外发行的硬币上曾出现过不少鱼的形象,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神庙、海港及旅游胜地都有鱼的塑像。俄国早年的许多古城堡即用鱼形图案作为城徽。1972年,古巴邮电部发行了一套“捕捞运动”邮票,多达20枚,刻画了各种形态的鱼。在世界各国的许多城市,都有精美的鱼形雕塑。将鱼写入文字作品,更是屡见不鲜。美国作家海明威1952年发表了《老人与海》,荣获了1954年的国际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文学家的著作中,从《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乃至现代人的作品,鱼的形象脍炙人口,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毛泽东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均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年年有余(鱼)”的年画、对联更是贴满了家家户户。
中国的海岸线3.2万公里,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温带,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捕捞与近海养殖早已形成一大产业。中国的淡水面积3亿亩,其中可供养鱼的面积达到7500万亩,一支养殖的产业大军已经崛起……鱼,以其品种繁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身家不凡而跃入荤菜之冠,无论是平民家庭还是高档餐馆,也无论是招待国际盟友,还是国外元首,它都成了不可或缺的佳肴与经久不衰的“名流”,有人甚致将智力的开发与民族的崛起联系在一起,“宁可居无竹,不可食无鱼”已成为今天社会生活的时尚追求。
鱼是行为学、生理学、生态学及医学的重要实验物。鱼的功能训练利用,鱼的观赏、垂钓,鱼产品深度开发……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日益显示出她的蓬勃生机!
一个鱼跃龙翔的生动局面,一个处处鱼水相依的和谐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
上海水产大学党委书记叶骏同志指出:“让科学知识和水产珍品一起走进生活”是一个势在必行的口号,但怎样将平淡枯燥的科学知识表述得津津有味?历来就是科学界注重并积极探讨的问题。鲁迅先生早就对那种“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卷,辄欲睡去”的现象表示不满,并以《镜花缘》《三国演义》为例,指出:“帷借小说之力——不生厌倦”。著名诗人、作家徐迟先生在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上也大声疾呼“文学应当更多地服务于科学”。著名的科普作家、《自然科学》杂志副总编高士其先生说“艺术是科学最好的助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伟大的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也曾指出“文艺书和通俗书之间,不应有划然的界限”。《鱼趣》的作者深谙此道,数年呕心沥血,经过一番“化腐朽为神奇”的努力,才以对社会、对人民的负责之心,将这一套书(4册)捧到读者的面前。我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赞赏,同时衷心祝愿这部书双璧映辉,读者争传,在文学与科学两个不同的领域,都留下一笔丰厚的财富!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