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法治之光普照大地——丹寨县排调镇创建民主法治示范镇纪实
2022-07-26 | 阅:  转:  |  分享 
  
法治之光普照大地

——丹寨县排调镇创建民主法治示范镇纪实

陈代清陈哲

标语?氛围?引导

“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法律护你护我护大家”、“家长里短是非曲直找调解,化解矛盾握手言欢促和谐”、“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促进排调新农村建设”……

这是笔者近日走访丹寨县排调镇所看到的法治宣传标语。标语牌树立在县城至排调镇公路的两侧。深入刘家、孔庆、党溜等村,在村头寨尾、廊庭屋檐,随处可见用小木板雕刻的法治标语。

州司法局、丹寨县司法局和排调镇党委、政府正在该镇开展民主法治示范镇创建工作。这些法治标语是为创建工作营造宣传舆论氛围,动员和引导排调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法治创建,依法管理和治理农村各项社会事务,指导人民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7月的一天,在排调镇的刘家村,村委会门口场坝凉亭上悬挂着一条标语格外醒目,标语是“黔东南州司法局‘三项教育’送法进村活动”,州司法局和丹寨县司法局到这里来送法下乡。一大群苗族村民聚集在这里,抢答主持人的问题。

“法定的结婚年龄是多少?”“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请选择!”主持人话音刚落,群众就踊跃抢答。“回答男22周岁、女20周岁的正确,请发给他一份奖品!”

“耕地的承包期是多少年”、“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谁所有?”

……

通过新鲜活泼的方式,向群众普及了法律知识。

该镇在州司法局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建立农村法律图书角37个,组织法律知识讲座6次,开展送法下村16次,发放法治宣传资料8000册(份)。



化解矛盾“一二三”

有矛盾,找调解,经调解,消隔阂,化干戈,促和谐。这既是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也是人民群众的期盼。该镇在州司法局帮扶工作队的指导下,在法治创建工作中着重抓了人民调解培训和农村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建设。

5月30日该镇举办了有160人参加的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每村一个)培训班。

在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机制上实施“一线排查、两级接访、三级调解”的“一二三”工作机制。“一线排查”,即把该镇37个村(居)划分为七个包保片区,由镇里七个管片领导每月带队深入一线一次,逐村入户走访排查,了解社情民意;“两级接访”,即镇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和各村级班子每月15日定期接待群众来访;“三级调解”,即建立健全镇、村、组三级调解网络,明确各自职责,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重大疑难纠纷不出镇。

通过建立健全化解矛盾“一二三”机制,自该镇民主法治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共排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135个,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24起,成功率达98.3%,群众信访率同比下降88.8%,有力地推进了该镇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法律援助解民忧

2012年10月的一天,一位杨姓农村妇女来到排调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寻求帮助,该妇女称其丈夫朱某在广东珠海打工遭遇交通事故死亡,不知怎么索赔。法律援助工作者一边耐心安慰杨某,一边及时为其办理法律援助手续,通过为其提供全程法律援助服务,帮助这位当事人依法获取各项赔偿费用82万元,解除了当事人的烦忧。

据悉,在实施州里对乡镇帮扶三年规划的第一年,州司法局就在帮扶的排调镇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这次法治创建工作中,又在党干、排脚、高峰、也要、刘家等8个村设立了法律援助接待点,法律援助覆盖全镇37个村。据统计,该镇法律援助工作站成立以来开展法制宣传12场次,接待群众咨询152人次,代写法律文书40份,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5件次。

“四无村寨”是标杆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法治镇创建工作能否得到顺利推进,关键还要看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开展法治镇创建,我们镇党委、政府先带好头,凡出台重大决策,我们都请法律专家把关;发生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我们先开展法制宣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处理。”笔者在采访中排调镇党委书记康忠俊如是说。

州司法局和丹寨县司法局在排调镇开展民主法治示范镇创建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带着这个问题,通过与该镇领导交谈和研读《排调镇创建民主法治示范镇工作试点方案》,笔者得知州司法局、丹寨县司法局和排调镇党委、政府在创建工作中,把实现“四无村寨”(即无刑事案件、无非访案件、无重大群体性纠纷、无重大安全事故)作为这次法治创建的目标,这不仅是一种工作创新,而且是在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大背景下,建设“美丽黔东南、平安黔东南、法治黔东南”的一个示范标杆,通过示范点的标杆和引领,将进一步推进全州法治县市和基层法治创建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法治的光芒,在排调镇上空照耀。

献花(0)
+1
(本文系岱青法治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