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漫话“环太平洋”(8)
2022-08-02 | 阅:  转:  |  分享 
  
漫话“环太平洋”(8)

胡经国



四、环太平洋造山区(带)

㈠、概述

环太平洋造山区(CircumPacificOrogenicRegion)是在古太平洋封闭和新太平洋形成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环绕太平洋的巨型造山带。

东亚环太平洋造山区包括:古太平洋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东北亚造山系和亚洲东缘造山系,以及现今太平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具有宽阔的滨太平洋陆缘活化带,是这一造山区的突出特征。

㈡、古太平洋(泛大洋)

1、概述

泛大洋(Panthalassa,或PanthalassicOcean),又被译作泛古洋、盘古大洋;在希腊文中意为“所有的海洋”。它是一个史前巨型海洋,存在于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环绕着盘古大陆。

泛大洋包含太平洋及特提斯洋的前身。随着特提斯洋的隔离、盘古大陆的分裂(导致大西洋、北极海、印度洋的出现),残余的泛大洋演变而成为太平洋。因此,泛大洋又称为古太平洋(Paleo-Pacific)。

2、形成

⑴、罗迪尼亚大陆分裂

在9亿年前,一个三向联结构造(TripleJunction)的地堑形成,使得罗迪尼亚大陆开始分裂。罗迪尼亚大陆在8~7亿年前分裂为南北两个大陆,古太平洋(泛大洋)从中开始形成。在南半球的劳伦大陆西部(现今的北美洲),与此次分裂有关的构造幕称为拗拉谷(Aulacogen);在劳伦大陆西部形成大型沉积盆地。原本环绕罗迪尼亚大陆的Mirovia洋,随作泛非洋与古太平洋(泛大洋)的扩张而开始缩小。在6.5~5.5亿年前,新的超大陆开始形成——潘诺西亚大陆。潘诺西亚大陆呈倒V字形,倒V字形内侧是古太平洋(泛大洋),而外侧则是泛非洋及Mirovia洋的残余部分。

⑵、基本形成

古太平洋(泛大洋)的大部分海盆与海洋地壳,已经隐没至北美洲板块与欧亚板块下方。古太平洋(泛大洋)板块的残余部分可能有:胡安·德富卡板块、戈尔达板块、科科斯板块以及纳斯卡板块;以上四者都为法拉龙板块的残余部分。在盘古大陆分裂、特提斯洋被隔离以后,由古太平洋(泛大洋)形成太平洋。

㈢、东北亚造山系

东北亚造山系(NortheastAsianOrogenicSystem)是北美大陆与古亚洲大陆碰撞而形成的中生代造山系。它包括:上扬斯克-楚科奇造山带、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和北山-内蒙古-吉林造山带。该造山系经历了印支和燕山两个旋回的演化;其主造山作用发生在中-晚侏罗世,属于早燕山造山系。

北山-内蒙古-吉林造山带,由同名的拗拉槽发展而成,叠加在同名的晚华力西造山带、温都尔庙加里东造山带和中朝克拉通北缘之上,主造山作用发生在印支造山旋回;但是紧接其后的中、晚侏罗世仍有大规模的地壳缩短,形成总体向南的逆掩推覆构造。大青山-燕山-辽西一带近东西走向的逆掩断层系统构成其南部边缘。

㈣、亚洲东缘造山系

亚洲东缘造山系(EastAsianMarginOrogenicSystem)是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古陆碰撞而形成的造山系。其中,绝大部分位于中国国境之外。其主造山作用发生在侏罗纪末-白垩纪初(日本佐川造山带)或晚白垩世(锡霍特造山带),属于中、晚燕山期造山系;包括:锡霍特造山带、佐川造山带、萨哈林-北海道造山带和长乐-南澳剪切带等。

㈤、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

详见上文。

五、环太平洋火山带

㈠、概述

环太平洋火山带,又叫做环太平洋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或火环,是一个围绕太平洋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地区;全长40000公里,呈马蹄形。在环太平洋火山带上,具有一连串的海沟、列岛和火山,板块移动剧烈。环太平洋火山带共有活火山512座,占全球活火山数量的80%。该火山带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地壳运动频繁。

㈡、范围

环太平洋火山带,南起南美洲的奥斯特岛,经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脉,转向西北的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向西南延续的是千岛群、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以及印度尼西亚群岛;全长4万余公里,呈一个向南开口的环形构造系。

1、南美洲地区

环太平洋火山带,又叫做环太平洋火环,有活火山512座。其中,南美洲笠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南段有30余座活火山,北段有16座活火山,中段尤耶亚科火山海拔6723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再向北为加勒比海地区,沿太平洋沿岸分布的著名火山有:奇里基火山、伊拉苏火山、圣阿纳火山和塔胡木耳科火山。

2、北美洲地区

北美洲有活火山90余座。其中,著名的有:圣海伦斯火山、拉森火山、雷尼尔火山、沙斯塔火山、胡德火山和散福德火山。

3、欧亚地区

在阿留申群岛上最著名的火山是:卡特迈火山和伊利亚姆纳火山。

在堪察加半岛上有经常活动的克留契夫火山。

在千岛群岛和日本列岛山岛弧,著名火山分布在日本列岛,如浅间山、岩手山、十胜岳、阿苏山和三原山都是多次喷发的活火山。

从琉球群岛至中国台湾岛,有众多的火山岛屿,如赤尾屿、钓鱼岛、彭佳屿、澎湖岛、七星岩、兰屿和火烧岛等,都是新生代以来形成的火山岛。

火山活动最活跃的要算从菲律宾至印度尼西亚群岛的火山,如喀拉喀托火山、皮纳图博火山、塔匀火山、坦博拉火山和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培雷火山等,近代曾发生过多次喷发。

㈢、成因

环太平洋火山带的直接成因是板块的移动和碰撞。

该火山带东部是由于纳斯卡板块和可可斯板块潜没于向西移动的南美洲板块之下而形成的。

而太平洋板块的一部分以及细小的胡安德富卡板块则潜没于北美洲板块之下。

向西北移动的太平洋板块的东北部分潜没于阿留申群岛弧之下;而较西的部分则潜没于堪察加-千岛群岛弧之下。

太平洋板块的南面部分情况比较复杂。一些面积较小的板块从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布干维尔岛、汤加和新西兰与其碰撞。印尼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及阿尔卑斯带之间,东北部的岛屿包括新几内亚靠近环太平洋火山带;而南部及西部的苏门答腊、爪哇、峇里、弗洛里斯岛及帝汶岛则靠近阿尔卑斯带。

㈣、特点

环太平洋火山带的火山岩主要是中性岩浆喷发的产物,形成钙碱性系列的岩石,最常见的火山岩类型是安山岩;距海沟轴150~300公里的陆地内,安山岩平行于海沟呈弧形分布,即成所谓的“安山岩线”。

自海沟向陆地方向,岩石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性。一般随着与海沟距离增大而依次分布为:拉斑系列岩石、钙碱性系列岩石和碱性系列岩石。

该火山带的火山喷发方式多为中心式喷发,火山爆发强度较大;若发生在人口稠密区,则往往造成严重的火山灾害。

㈤、火山活动

在地球上,90%的地震以及81%最强烈的地震都是在环太平洋火山带上发生的。

第二个最强烈的地震带是从爪哇岛、苏门答腊岛伸延至喜马拉雅山脉、地中海以及大西洋的阿尔卑斯带,地球上6%的地震和17%最强烈的地震都是在这里发生的。

而第三个最强烈的地震带则是中大西洋中脊。

环太平洋火山带火山活动频繁。据历史资料记载,全球现代喷发的火山这里占80%;主要发生在北美、堪察加半岛、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被称为“火山之国”,南部包括苏门答腊。爪哇诸岛构成的弧-海沟系,有火山近400座,其中129座是活火山。在这里,仅1966-1970年5年间,就有22座火山喷发。此外,海底火山喷发也经常发生,致使一些新的火山岛屿露出海面。

㈥、活跃地区

1、圣安德列斯断层

美国加利福尼亚非常活跃的圣安德列斯断层是一条转换断层,抵销了一部分在美国和墨西哥之西南的东太平洋隆起。该断层引起许多小型地震,大约1天数起,其中大多是无感地震。

2、不列颠哥伦比亚与育空

不列颠哥伦比亚和育空地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带的一个较大的火山活动地带。

在这里,火山活动剧烈,是因为当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洲板块摩擦时,岩石广泛地爆裂并且产生断层。其情况与太平洋板块在日本、菲律宾及印尼潜没并形成火山不同。

加拿大最大的火山位于这个地区。

埃齐扎山是一个大型的火山复合体;在过去数千年曾经有几次爆发纪录,形成了一些火山渣锥和溶岩流。

其它活跃的火山包括胡度山等。

3、日本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西缘,每年发生的有感地震高达1000余次。自20世纪以来,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已超过50次。

其中,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摧毁了东京房屋的73%,横滨建筑物的96%,死亡人数达14万,使人们至今谈起仍为之色变。

1993~1995年,日本先后发生6次里氏7级以上大地震。

1993年1月15日北海道的钏路市发生7.5级地震;同年7月12日北海道奥尻岛发生7.8级地震;1994年10月4日和9日北海道的钏路市又先后发生7.9级和7.3级地震;同年12月28日本州岛北部青森县附近海域发生7.5级地震;1995年1月17日阪神地区的7.2级地震;2011年在东京附近海域发生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

因而,日本有"火山地震国"的称号。

㈦、地理区

1、环太平洋火山带附近国家

阿根廷、伯利兹、玻利维亚、巴西、文莱、加拿大、哥伦比亚、智利、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东帝汶、萨尔瓦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斐济、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印度尼西亚、日本、中国、基里巴斯、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尼加拉瓜、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拿马、秘鲁、菲律宾、俄罗斯、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汤加、图瓦卢、美国。

2、环太平洋火山带附近的海沟

阿留申海沟、布干维尔海沟、克马迪克海沟、日本海沟、千岛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中美海沟、秘鲁-智利海沟、菲律宾海沟、琉球海沟、汤加海沟、雅浦海沟。

3、环太平洋火山带附近的板块2022年7月19日编写于重庆

5







献花(0)
+1
(本文系胡经国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