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考历史_解题技巧-选择题解题技巧
2022-08-10 | 阅:  转:  |  分享 
  




一、说明、体现类选择题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在进行财产交易时,当事人要说出规定的套语,至于这种套语的言辞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不予过问,只要交易的仪式符合要求,即使当事人的交易协议是在受欺骗情况下达成的,也不影响法律效力。这说明当时罗马

A.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经济领域容易出现法律漏洞

C.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影响司法公正

D.公民法不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答案】A



一、题型特点

根据材料观点得出正确结论或与材料内容相符的选项。

二、设问方式

显性设问 说明了……

体现了……

……表明了

……反映了等 隐性设问 由此可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强调的是

据此,可判定……

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由材料可知……等等 三、解题策略

类型 考虑因素 题干材料为对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描述 时间因素;地域因素;这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影响 题干材料为某一历史人物的观点 该人物所生活的历史时期;该人物的阶级属性;该历史人物的重要事迹;该历史人物对后世的影响 题干材料为古文等 注意出处;判断朝代;确定所述模块(必修模块) 题干材料为某项制度、政策、措施、规定等 判断时间及国家地区;分析实施的主体及对象;实施的背景及影响学科&网





二、因果型选择题学者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写道:“唐代以后,特别是宋代市民生活的繁荣,使一向带有神秘色彩的岁时节日逐渐世俗化,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导致宋代节日世俗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繁荣的市民生活

B.宋词的推波助澜

C.发达的商品经济

D.宽松的文化氛围

【答案】C



因果型选择题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因果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出原因,标志性的词语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等;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标志性词语是“结果”等。

(1)要分清是以因求果还是以果求因(本为以果求因);要弄清题干(结果)与备选项(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要紧扣解题限定词,明确要求回答的是哪种类型的原因,如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等;要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具体的解题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时序法。根据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二是理论法。运用基本原理判断因果关系,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晴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

A.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

B.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C.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D.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答案】C



题型特点主要考查对史料的分析与论证、对历史人物观点的评价及史学研究方法。

设问方式设问方式多种多样,如“如何评价”“对其最有利的证据”等。

解题策略料类 历史文献 历史文物 口述材料 图片影像 史



类 革命史观 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评价历史 文明史观 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近代化史观 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由农业文明向向工业文明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 全球史观 以全球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全面探究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社会史观 从社会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研究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日常生活变迁 选择题

下图是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发展(1949~1979)数据图,解读最正确的是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发展(1949~1979)



A.1949~1952年间国家以恢复农业发展为重心,减少了对工业的投入

B.1952~1957年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迅速加大了对工业发展的投入

C.1957~1962年间国家发动“大跃进”运动,发电装机容量稳健增长

D.1962~1965年间国家出台了“八字方针”,发电装机容量逐年减少

【答案】B







五、史实对应型选择题



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说:“唐宋诸代的诏敕,宰相一定要盖章,没有盖章,就不成诏书;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清代就更超越了这限度。”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A.唐宋相权与皇权制约平衡

B.明代相权和皇权合二为一

C.清代皇权凌驾于相权之上

D.皇权呈现不断加强趋势

【答案】D











六、影响、意义类选择题苏联针对马歇尔计划,在1947年7月到8月,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被西方称之为“莫洛托夫计划”。该计划初步筑起了东欧的经济壁垒。据此可知,“莫洛托夫计划”的出现

A.推动了东欧经济的发展

B.顺应了经济区域化要求

C.加剧了欧洲经济的分裂

D.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答案】C





一、题型特点此类题目的设问往往不明显,要注意结合备选项辨别。

设问方式

显性设问 ……的深远影响是

……的直接影响是

……的主要意义

……的直接效果等 隐性设问 ……意味着

……有利于

……导致……等 解题策略()解题技巧

类型 考虑因素 当材料为某个历史事件时 当材料为某种措施、制度、做法时 当材料为某个历史人物的观点时



七、比较类选择题



宋代思想家李觏认为:“立君者,天也;养民者,君也。非天命之私一人,为亿万人也。”明清之际的黄宗羲也说:“天之生万物,仁也。帝王之养万民,仁也。宇宙一团生气,聚于一人,故天下归之,此是常理。”这表明他们都

A.反对君主制度,倡导民本思想

B.认为民众是君主权力的来源

C.立足君主权力,肯定社会公利

D.反对理学对君主权力的强化

【答案】C





一、题型特点

考查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历史制度的比较。考查点可能是中国或世界古今事件的比较,也可能是中外关联比较(在非选择题中出现频率比较高)。

二、设问方式

同比类 ……的相似之处是

两者都……

……的共同点是

……一致的是等等 对比类 二者的最大区别是……

二者有何不同……

与……相比,不同/侧重于……等等 三、解题策略

材料内容 考虑因素 政治 制度、政策 两者的实行时间;两者实行的社会背景;两者产生的历史影响学科&网 政体 两种政体建立的时间;两种政体是否符合近现代历史发展趋势;两种政体产生的影响 事件 发生时间;发生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的性质;产生的影响 经济 改革措施 实施时间;改革中重要人物;改革的侧重点;改革的意义 体制 重要人物;建立的主要目的;产生的影响 组织 各组织合作的领域;各组织的性质;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文化 思想观点 人物生活的时代;代表的阶级立场或观点的倾向性;思想产生的根源 著作 作者及代表派别;出现的年代;主要内容;进步性或消极性







1.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

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

C.分封制推动了族群融合

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

2.唐高祖明确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太宗两次颁布敕令,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武宗亦强调:“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人可家足。”这表明唐代

A.官员经商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

C.政府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

D.注重维持社会的等级制度

3.宋朝的“台谏”为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是主要的监察机构。谏院对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事进行规谏讽喻。宋太祖曾立下规矩,“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后来宋朝皇帝都恪守了这一祖训。宋朝的这一传统

A.保证了王朝统治的长期稳固

B.调动了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

C.完善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D.体现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4.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唐代诗人分布》和《宋代词人分布》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



A.民族融合利于社会文化繁荣

B.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C.宋代经济文化发展优于唐代

D.地域的差异逐渐影响文化特点形成

5.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B.历史现象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C.历史现象往往具有较大的复杂性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收回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的改订新约运动。经过艰苦谈判,通过了由中国政府确定的逐步提高进口商品税的征收标准(见下表)。这一标准



A.导致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

B.促进了中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

C.基本实现国民政府的外交目标

D.有利于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输入

7.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对农产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过程实行计划管理(如下图所示),并在各个环节上推行具体措施向社会灌输国家意识。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获取国家工业化建设经济资源

C.进一步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

D.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8.《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下图是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人物“周恩来”,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B.参加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参加的国际会议

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

A.多数人的利益表示

B.共同体的理性意志

C.主权者的集体诉求

D.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必然趋势,下图是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漫画,所述现象产生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不平等的“赌局”

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

导致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困

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

反全球化浪潮兴起

A.B.C.D.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汉水流域的文化遗址具有“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说明此时周朝的文化对于周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推动西周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是分封制的推行,故C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周朝文化对于周边的影响,而宗法制度主要是解决贵族内部的矛盾,对于文化传播到地区作用不明显,因此A选项错误;战争往往带有破坏性,它与文化的交流关系并不明显,故B选项错误;礼乐制度主要是维系统治阶级的等级秩序,而非将周朝的文化传播到地区,故D选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材料“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体现的是政府限制官员经商,是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C正确;材料只是说明政府政策,但并没有说明结果,排除A。B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政府限制官员与商争利,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商业秩序,与等级制度无关,排除D。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宋太祖曾立下规矩,‘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可知,宋太祖的祖训对于士大夫和谏官是一种保护,有利于调动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B选项符合题意。保障王朝长期稳固与祖训无关,和宋太祖完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关,A选项排除。完善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重文轻武”的国策,D选项排除。4.【答案】D



5.【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在宋太祖驾崩前夜进宫有不同的记载,说明历史现象往往具有较大的复杂性,故C正确;不是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不客观,有些历史叙述是可以还原历史事实的,故A错误;B项说法绝对,历史现象也可以通过实物证据来呈现,故B错误;历史事实需要历史叙述和实物互相验证才被确认,故D错误。

.【答案】B

【解析】从表中可知,国内无同类产品且找不到相近替代物的商品收税标准越来越高,有出口的比无出口的收税标准低,促进了中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政府确定的进口商品税的征收标准,无法体现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民政府的外交目标是否实现,排除C;逐步提高进口商品税,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税率也提高了,不利于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输入,排除D。7.【答案】B

【解析】统购统销政策实行后农业对工业化提供的资金积累主要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实现统购统销政策降低了工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成本,直接促进了工业利润以相对较高的速度增加。因此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实施,为国家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故答案为B项。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统购统销政策与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在农业领域实行这种政策的目的应当是服务于工业化建设,而不是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结合材料1971年11月8日时间和选项可知,C选项符合题意。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重要国际会议,A项排除。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参加的国际会议,B项排除。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D选项排除。.【答案】B



10.【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可以提取出发达国家是这场经济全球化的既得利益者在这场全球化过程中财富分割极度不平衡。经济全球化本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新一轮扩张。但是题干问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不属于影响,排除。经济全球化导致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困,不符合史实,排除。但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导致贫富差距过大,西方国家利用剪刀差压制发展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出现极度不合理现象,部分国家开始出现反全球化的浪潮。符合题意,选D。











献花(0)
+1
(本文系三月阳春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