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jlc108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岩茶:岩韵(滋味)形成机理3
2022-08-12 | 阅:  转:  |  分享 
  
岩茶:岩韵(滋味)形成机理综述3金立成武夷岩茶的“岩韵”基于岩味、茶性、茶气而显存之于天地,萃自于人世,谓之存萃。荼蘼正当时,见万千姿态,谓
之荼见。九曲处通幽,夷山内采撷,谓之曲水夷山。日出日暮,一杯香茗。润心肝脾胃,慰浮躁灵魂。一抹回甘,倍感妥帖。此程独行人间一场,然
茶味伴时光片刻,愿岁月悠长安宁。“岩韵”?茶界与学界众说不一。张天福先生认为,所谓武夷岩茶的“岩韵”,其品质特征应具备3个内容才
能体现出来:第一品种香显(如水仙、肉桂),第二茶汤里也有这品种的香气即香味结合,第三品饮后有回味(喉韵),余韵犹存,齿颊留芳[1]
;姚月明先生认为,武夷岩茶首重“岩韵”(指其香气馥郁具幽兰之胜),锐则浓长,清则幽远,滋味浓而愈醇,鲜滑回甘[2];陈德华先生认为
,“岩韵”是武夷岩茶在特殊的生态环境、科学的栽培管理方法、精湛的制作加工工艺等共同作用下,最终由品种特征所表现出的“武夷地土香”[
3];曾震中先生认为,清代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指出的“活、甘、清、香”四字,就是历代茶痴或茶人所述的“岩韵”所在[4]……据黄贤
庚先生归纳,武夷岩茶“岩韵”的认定与表述主要有品种香、地土香、风土香、“香清甘活”、“岩骨花香”、中药味、石头味、棕叶香、青苔味、
杯底香等多种说法,不一而足。上述诸家多把武夷岩茶的香与味结合,使抽象的描述紧密贴近感官感受。但感官感受终究是难以捉摸的,也因此造
成在阐释武夷岩茶“岩韵”时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表述。究其原因,可能是到目前为止茶界与学界大多拘泥于对武夷岩茶物质层面的
感官体验——岩味——的描述,侧重在讲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茶”;而忽略了对作为精神层面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之“茶”的岩茶
在品饮过程中的审美感受——韵味——的传达之缘故。什么是韵?《说文解字》解释:“韻,和也。从音員聲”;换句话说,声音和曰韵。韵的本
意是指音节韵律,后来逐渐演化到指人的精神状貌,再扩大到对艺术作品的品评。北宋诗人范温认为“有余意谓之韵”,就像“闻之撞钟,大声已去
,余音复来,悠扬婉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也”[6]。推而广之,不惟范温所谓的“声外之音”,包括形外之态、言外之意、诗外之情、画外之
趣、书外之神、茶外之味……等等都可以用韵字来描述。而武夷岩茶的岩韵,其实就是武夷岩茶所特有的“茶韵”。何谓“茶韵”?著名茶文
化专家寇丹认为:“茶韵,在大的方面就是中国的历史、地方风土、审美标准和个人修养体验的总和,非仅指茶的形、色、香、味,指一种精神境界
,属茶外之味;小的方面是指人在品饮茶汤之后产生愉悦、空灵、瞬间的迷幻和浮想联翩的境界,余味不尽,茶外之味。凡因茶赋予的,故称茶韵。
”据此,笔者认为:所谓“岩韵”,顾名思义,就是指品饮武夷岩茶时所产生的特有的韵味。它含有两重涵义:一是武夷岩茶的物质基础,包括武
夷岩茶的茶树品种及其生长所独具的生态环境、科学的栽培技术、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等因素相辅相成有机组合而体现出的优异的、不同于其它茶类
品种的品质特点与化学特征;二是在品饮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韵味,包括品饮武夷岩茶时从生理感官到精神审美的色、香、味、美、韵等逐级提升的
综合感受。一句话,“岩韵”是指品饮武夷岩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以感官体验、化学特征、哲理表征与精神特征及审美特征为内容的,从生理感官到
精神审美的综合感受。1、“岩韵”的感官特征1.1感官特征:外形紧结壮(重)实、乌润;香气浓烈甘爽;汤色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或金黄
清澈;滋味浓厚醇爽、岩韵明显;叶底匀亮、红边鲜艳明显。1.2形成原因:1.2.1、外形:武夷岩茶除了武夷水仙为小乔木大叶种茶树外
,其它(肉桂、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武夷白牡丹、武夷金桂、金钥匙、北斗、白瑞香、金凤凰)均为灌木中叶种茶树。这种
茶树的茶青(鲜叶)内质肥厚、外壁坚硬。如果套用江浙一带的小叶种茶的绿茶制作方法的话,就会生涩苦辣,无法饮用。所以,只能采用武夷山独
有的制茶方法,在摇青过程中破坏其一部分叶脉,使其内部茶汁外流、氧化。发酵至30%左右时,热炒,使其停止发酵;之后,揉捻成形,焙干收
藏。故,外形紧结壮(重)实、乌润。叶底匀亮、红边鲜艳明显。2、香气:武夷岩茶鲜叶各香气成分以醇类物质为主。不同品种鲜叶主要香气物
质不同,水仙以乙醇含量最高,肉桂以橙花叔醇含量最高。在香气总量上,成正岩>半岩>外山趋势,不同品种香气总量不同,肉桂总量是水仙的2
倍左右,种类更多,从而表现出肉桂香气高锐,水仙清幽的得气特征;不同产地鲜叶香气成分中有相同的物质,也有独有的香气物质,且同一香气成
分含量及比例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品种及不同产地各自的香气特征。对武夷岩茶香气成分分析认为,芳樟醇氧化物、橙花叔醇、香叶醇、苯甲醇、
苯乙醇、吲哚、顺茉莉酮、茉莉酮内酯和茉莉酮酸甲酯等是构成岩茶典型特征香气。在鲜叶香气成分中,测出的香气成分有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甲
醇、吲哚、茉莉酮酸甲酯,橙花叔醇,表明武夷岩茶香气物质以鲜叶香气成分为主,部分通过后期的加工产生新的香气成分,最终形成岩茶香气馥郁
,锐则浓长,清则幽远的香气特征。[8]3、滋味:2003年,湖南农业大学黄建安、施兆鹏等6位茶学专家为探讨福建乌龙茶特殊的“岩
韵”与“音韵”的物质特性,选取2002年度出品的4个产自武夷山市的武夷岩茶(水仙王、水仙、大红袍、肉桂)和4个产自福建安溪县的铁观
音茶(观音王1、观音王2、铁观音1、铁观音2)茶样,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对咖啡碱、游离氨基
酸组分、儿茶素组分含量分别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表明,武夷岩茶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咖啡碱及酚/氨值较高,其岩韵韵浓而凝重;闽南铁
观音茶游离氨基酸含量、酯型儿茶素占儿茶素总量之比较高,其音韵韵厚而幽长。将黄建安、施兆鹏教授的检测结论与“国家标准——武夷岩茶产品
感官指标”(标准代号GB18745—2002)[9]进行比对后,我们可以将武夷岩茶的感官特征大致表述为:外形紧结壮(重)实、乌润,
香气浓烈甘爽,汤色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或金黄清澈,滋味浓厚醇爽、岩韵明显,叶底匀亮、红边鲜艳明显。2、“岩韵”的化学特征2.1武夷
岩茶中微量金属元素的含量与岩韵的关系茶叶中含有多种矿质元素,如钾、钙、镁、铁、铜、锌等,这些元素不仅对茶叶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也
是茶叶营养价值的重要表现。武夷岩茶以岩韵而著名,主产于福建武夷山,武夷山土壤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班岩,中部为砾岩、红沙
岩、贡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组成。正岩茶园土壤含砂砾量达24-29%,孔隙度50%,土壤通透性能良,土层好,各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
,酸度适中,出茶岩韵明显[10]。因此,茶叶中金属元素对武夷岩茶的独特风味有很大的贡献。武夷学院化学系李卫林、马森两位学者,通过
选取采自武夷山岩茶生产基地的大红袍、肉桂、引种铁观音与福建宁德地区柘荣县所产的绿茶,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武夷岩茶中影响岩茶品质的铜
、铁、锰、镁、钙、锌6种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武夷岩茶中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钙、镁、锰、铁的含量与绿茶比较有
明显的优势。我们知道,一般茶叶中微量元素含量分布,镁(Mg)、锰(Mn)、钙(Ca)的含量在500~2000ppm之间;而铁(F
e)、铜(Cu)、锌(Zn)的含量在5~500ppm之间。李卫林、马森通过对以上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武夷岩茶大红袍品系以及肉桂中M
g、Mn、Ca的含量与前述文献数据接近,而Fe的含量与前述文献数据相差较大。这一方面与岩茶茶种有关,武夷山引种的铁观音的铁和锰的含
量与岩茶存在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与武夷山的土质条件有关,以土质构成来划分,武夷岩茶(紫色土茶园)、洲茶(砂土茶园)、外山茶(黄土茶
园),其土质的差异在茶的品质上有明显的差别。岩茶中六种金属离子的含量保持相同的规律,即镁的含量最高,钙的含量次之,然后是锰、铁、锌
、铜。而不同茶种相比较,武夷岩茶中大红袍和肉桂的各元素含量相差甚微,这与茶种有关,二者存在很深的亲缘关系,种植的地理环境也相同;引
种的铁观音在元素铜、锌、锰的含量上有比较显著的差别,从这一对照说明,茶种对土壤中不同的元素的吸收和聚集作用有较大的差异;以绿茶作为
对照,也进一步印证土壤条件以及气候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同时说明不同茶种对微量元素的需求以及聚集作用也是不同的。在以上6种元素中
,镁能激活谷酰氨合成酶、茶氨酸合成酶以及谷氨酸脱氢酶,而且对饱和或者不饱和脂肪族的羟类、醛类、酮类以及酸类的合成有非常大的影响,对
茶叶的呈香物质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武夷岩茶的岩韵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茶中镁的高含量。锰的存在会加强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而且是
茶树代谢中多种酶的活化剂,可以维持机体正常的代谢活动,还能促进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提高茶叶品质方面有特殊的贡献。岩茶品质不仅与各
生化成分总量有关,而且与各成分之间的比例有关。正岩土壤化学环境各因子对鲜叶内各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作用和程度不一样,鲜叶全锰含量与土
壤全锌含量成显著正相关,即土壤全锌量越高,鲜叶全锰量也愈高;鲜叶全钾含量与土壤全钾含量、鲜叶全氮含量与土壤交换性钙含量成显著负相关
,即土壤全钾、交换性钙含量越高,鲜叶全钾、全氮量越低,其它相关系数均小于相关系数r的临界值。氨基酸与鲜叶全氮、儿茶素总量与全硼成显
著正相关,酚氨比与鲜叶全氮成显著负相关,即鲜叶全氮、全硼含量越高,氨基酸、儿茶素总量也越高。其它相关系数均小于显著水平的临界值。2
.2岩韵的化学特征《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年第2期发表黄建安、施兆鹏等6位茶学专家的《乌龙茶“岩韵”与“音韵
”的感官体验及化学特性》一文,该文为探讨福建乌龙茶特殊的“岩韵”与“音韵”的感官特征与物质特性,选取2002年出品的4个产自武夷市
的武夷岩茶(水仙王、水仙、大红袍、肉桂)和4个产自福建安溪县的铁观音茶(观音王1、观音王2、铁观音1、铁观音2),对水浸出物、茶多
酚、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对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组分、儿茶素组分含量分别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表明,武夷岩茶茶多
酚、儿茶素总量、咖啡碱及酚/氨值较高,其岩韵韵浓而凝重;闽南铁观音茶游离氨基酸含量、酯型儿茶素占儿茶素总量之比较高,其音韵韵厚而幽
长。该实验结果为我们呈现了武夷岩茶的下列化学特征与岩韵的关系:1、几种主要呈味成分的含量及其与岩韵的关系表4结果表明,同属乌龙
茶类的武夷岩茶与安溪观音茶两个系列的品质各有侧重。岩茶系列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高,而氨基酸含量稍低,这是滋味厚重的物质基
础;而其酚氨比大,使滋味浓厚,在岩韵体验上属浓爽的范畴。而观音茶系列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少,平均较岩茶少3.51%,咖啡碱较岩茶少0
.57%,而游离氨基酸总量则多0.39%,酚氨比大大低于岩茶(低7.64),但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在乌龙茶中属醇爽范畴。岩韵来得快;
喉感明显,韵浓而重;音韵清爽略显柔和,韵厚而幽长。2、儿茶素、氨基酸组分含量及其与岩韵和音韵的关系(1)儿茶素各组分含量。实验表
明,岩茶与观音茶的儿茶素总量,EGC,DL2C,EC,EGCG有着与茶多酚类似的趋向,即观音茶的上述成分含量少于岩茶。而没食子酸酯
部分(EGCGECGGCG)之和占总量之比,却是观音茶多于岩茶(观音茶为51.25%,岩茶为46.52%),这使得观音茶的茶多
酚、儿茶素总量虽然均低于岩茶,但在味感强度上仍保持一定的水平;又由于观音茶的水浸出物含量仍然较高,故滋味仍具一定的厚度。观音茶系列
醇厚度较好,回味幽长,这是音韵的主要内涵之一,而水浸出物含量较高,酯型儿茶素的比重大是其物质基础。(2)氨基酸各组分含量。高效液
相色谱法对氨基酸组分测定的结果表明,岩茶氨基酸组分含量超过0.7mg/g的有谷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茶氨酸;观音茶氨基酸组分含量超过0.7mg/g的有天门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茶氨酸。这些具鲜味的氨基酸无疑是岩茶体现岩韵、观音茶体现音韵的重要物质基础,尤其在缓和与降低多酚苦涩,增进回甘中起着很好的作用。由于观音茶的氨基酸含量更高,使其在韵味的体验上表现出更加鲜爽隽滑。通过比对,武夷岩茶的“岩韵”与铁观音的“音韵”体现在内含化学成分的含量上,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咖啡碱及酚氨比值均以岩茶高于观音茶,故岩韵体现浓重之感;游离氨基酸含量,则观音茶高于岩茶,故音韵体现醇爽而幽长。
献花(0)
+1
(本文系jlc1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