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天天送饭到监狱的言外之意
2022-08-16 | 阅:  转:  |  分享 
  
天天送饭到监狱的言外之意嘉善枫泾南镇蔡宏伟【原典】赵清献公未第时,乡之户家陈氏,延之教子。其母岁与新履。公乡荐,陈厚赆其行。随以家贫,而
用告乏,复赆之亦然。陈乃赍行囊送入京,一举及第,仕浸显。陈之子后因人命事系狱。或曰:“尔家昔作馆赵秀才,今显宦于朝,可以为援。
”陈乃谋诸妇。妇曰:“翁当亲行,我仍制履送之。”翁至汴,阍人不为通。翁俟朝回,揖于马前。公命之入,即送其履。公持而入,良久,乃濯足
穿以出。叩其来意,翁言其故。公曰:“且留书院。”经旬余,不容所言。乃申之,唯唯而已。月余告归,公曰:“且宽心。”两阅月,公以翁家闻
示之,其子已贷命矣。公但使亲仆至衢,日送饭狱中。主者闻之,得从末减。衢士至今言之。(选自《庶斋老学丛谈》)【译文】赵清献(赵抃
(1008年-1084年),北宋名臣)未中进士时,乡里的大户陈氏,请他教自己的儿子。陈氏的妻子每年做新鞋送给他。赵清献被地方上推荐
去京城参见进士考试,陈氏赠送了一大笔钱给他,使他能够赴京应试。随后,赵清献因为家里贫穷,钱用完了,陈氏依旧又送了一笔钱给他,并带着
行李送他到了京城。赵清献一次就考中了进士,后来,官渐渐做大。陈氏的儿子后来因为人命案被关在监狱里。有人对陈氏说:“从前在你家做塾
师的赵秀才,如今在朝廷做高官,他可以帮助你。”陈氏就和妻子商量,妻子说:“你应当亲自去,我仍然做鞋子送给他。”陈氏到了京城开封,赵
清献的守门人不为他通报。陈氏就等赵清献上朝后回家时,在马前向他施礼。赵清献请他进了家门,陈氏送上妻子做的鞋子,赵清献拿着进了内室,
过了很久,洗了脚穿着新鞋出来,询问陈氏的来意。陈氏把原由告诉他,赵清献说:“你暂时住在书院里。”过了十多天,陈氏没有说话的机会,他
一申诉,赵清献只是连连应承。过了一个多月,陈氏告辞回家,赵清献说:“你姑且放宽心。”又过了两个月,赵清献写信告诉陈氏,他的儿子已经
赦免一死。原来赵清献只是派亲信的仆人到衢州,每天送饭到狱中。掌管这件案子的官吏听说了,就从轻发落了陈氏的儿子,衢州的人至今还在说这
件事。【导读】《庶斋老学丛谈》的作者盛如梓是元朝人,号庶斋,扬州(今属江苏)人。一说盛是衢州人,杨武泉《四库全书总目辨误》已辨其误
。(见杨武泉《四库全书总目辨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1页。)赵抃是北宋大臣,做过参知政事。他是王安石的政敌,伶牙
俐齿,常常把王安石气得半死。有次王安石怒斥保守派大臣“君辈坐不读书”,赵汴慢条斯理地反驳说:“不知道当年的黄帝、稷等圣贤读的是什么
书?”弄得王安石七窍生烟。赵抃“巧言”,也能“巧宦”。他做官捞名声很有一套,装清廉,立牌坊,人称“铁面御史”。实际其贪墨技术如火
纯清。盛如梓记下的这件事,来自赵抃故乡衢州人的口耳相传,其细节真切入微,良非杜撰。以北宋开封朝廷大员的身份,给关押在荒僻之地衢州
的一个囚犯天天送饭。其言外之意,还需要当地官员费脑力去思索。“巧宦”之“巧”不过是手段的高明,其目的的罪恶一仍其旧。
献花(0)
+1
(本文系枫泾蔡宏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