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漫话亚欧板块(5)
2022-08-18 | 阅:  转:  |  分享 
  
漫话亚欧板块(5)

胡经国



㈣、板块边界

1、概述

板块边界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板块边缘的构造活动性和板块内部的整体性。板块边界有三种类型,即:离散型、聚敛型和剪切型板块边界。

大洋中脊扩张带是离散型或张裂型板块边界。沿此类边界板块分裂并且作离散运动;地幔物质涌出,产生新洋壳,因此类板块边界又称为生长型(增生型)板块边界。

海沟是聚敛型板块边界。沿此类边界两个相邻板块作相向运动,大洋板块发生俯冲消减,因此类板块边界又称为消减型板块边界。

转换断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板块边界。沿此类边界既无板块的增生,又无板块的消减,而是相邻两个板块作剪切错动。

以上三类板块边界主要位于洋底或洋陆交接处。

此外,大陆内部的地缝合线,是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其代表已经消亡的古海洋,是古板块划分的重要依据。

2、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

亚欧板块东至北缘,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形成维科扬斯克山脉及日本岛弧。

亚欧板块东至南缘,与太平洋板块的菲律宾海板块交界,形成琉球岛弧及吕宋岛弧,并且可能存在鄂霍次克海板块(OkhotskPlate)及黑龙江板块(阿穆尔板块AmurianPlate)并与之交界。

3、与非洲板块交界

亚欧板块南至西缘,与非洲板块交界,分界线为地中海;交界之中有大洋洲板块的阿拉伯板块,分界线为扎格洛斯山脉(ZagrosMountains)。

4、与印度洋板块交界

资料显示,亚欧板块南缘,与印澳板块(Indo-AustralianPlate,即印度洋板块,或分为印度板块及澳大利亚板块)交界,分界线为喜马拉雅山脉(HimalayaMountains)。

但是另有资料显示,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分界线是雅鲁藏布江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为一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同山脉走向平行的构造谷地。雅鲁藏布江的上中游谷地阿布分为宽谷,宽约10~15公里,江水向东流经东经95°附近大拐弯处,切穿喜玛拉雅山脉,流向发生完全相反的转折;即先向东北流,切穿山脉以后转向西南流。这段河床坡降非常大,水力资源特别集中而丰富,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峡谷。其向南流以后进入印度。

在板块构造上,喜马拉雅山属于印度洋板块,是由于印度洋板块隆起而形成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北侧的藏北高原,属于亚欧板块。

5、与美洲板块交界

亚欧板块西缘,与北美洲板块交界,分界线为大西洋洋中脊的北段。

另有资料显示,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分界线为勒拿河。勒拿河全长4400公里,是世界第十长河流;流域面积为2490000平方公里(世界第九)。勒拿河起源于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南的贝加尔山脉海拔1640米处,距离贝加尔湖仅20公里。

四、板块运动

㈠、总体运动格局

有关资料给出了全球六大板块的运动方向。印度板块主要向北运动。北美洲和南美洲板块主要向西偏南方向运动;北美洲板块的旋转极位于白令海中,该极点四周的北美洲板块(部分)以及亚洲东北端均环绕该极做旋转运动,方向比较复杂。非洲板块的旋转极位于几内亚湾内;它基本上是环绕该极做左旋运动。亚欧板块主要是向西和向北运动;特别是自更新世以来,亚洲大陆向北推移趋势明显。

从板块构造图不难看出,亚欧板块是最“憋屈”即最“受压”的,既受到了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向北的挤压作用,又受到了太平洋板块向西的挤压作用。一方面形成了西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两条几乎呈闭合状态的地震带;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挤压,亚欧板块被抬升,使得亚欧板块东部逐渐隆起,发生造山作用;同时亚欧板块向南的力被削弱,只能向北偏西方向移动,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亚洲中部地势相对较高。

㈡、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有人问,是亚欧板块向太平洋板块俯冲还是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

有关资料给出的答案是,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之下俯冲。这是因为太平洋板块比亚欧板块更重些,所以是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之下俯冲。

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一般大陆地壳较厚,尤其是在山脉底下更厚,平均厚度约为32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厚度一般为5~10千米。地壳的物质组成除了沉积岩以外,基本上是花岗岩、玄武岩等。花岗岩的密度较小,分布在密度较大的玄武岩之上;而且大都分布在大陆地壳中,而在特别厚的地方则形成山岳。地壳上层为沉积岩和花岗岩层,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因而也叫做硅铝层;地壳下层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组成,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称为硅镁层。海洋地壳几乎或完全没有花岗岩,一般在玄武岩的上面覆盖着一层厚约0.4~0.8千米的沉积岩。

有人问,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撞形成了什么?

有关资料给出的答案是,大陆板块作为一个整体,其大部分地区位于海平面以上;但是,板块边缘的局部地区却以大陆架、大陆坡的形式位于海平面以下。比如,中国与日本群岛之间的海域,水深一般都不超过200米,属于大陆架海区;然而,该海域属于亚欧板块的一部分,即属于大陆板块。日本群岛以东、面对广阔太平洋的狭长海域,也属于亚欧板块。

这样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真正边界,其实位于海洋中,而并非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处。这个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真正边界就是海沟。海沟的一侧是位置较高的陆块,而另一侧则是位置较低的洋块。这样,在陆块与洋块发生碰撞以后,位置较低的洋块将俯冲到陆块之下,在地壳深处重熔消亡。

在洋块俯冲至陆块以下的过程中,大陆板块受到抬升。如果使原本在海面以下的大陆架部分抬升,最后断断续续地露出海面,就形成了岛弧。例如,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千岛群岛、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等。如果大陆板块中原本位于海平面以上的部分也受到抬升的话,那么就形成了海岸山脉。例如,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落基山脉、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脉等。

有人问,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亚州东部为什么没有高耸绵延的山脉?

有关资料给出的答案是,据科学家研究,大约在2.8亿年前,现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曾经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后来,由于板块运动,大约在2.4亿年前印度洋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亚欧板块移动并且发生猛烈撞击,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底下,使得碰撞区域的地壳发生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随着印度洋板块的继续北移,在漫长的板块构造作用下形成了雄伟的青藏高原。

虽然同样都是板块运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在软流层流动作用下太平洋板块也是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但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密度要比亚欧板块密度大、势能较高,因而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的倾斜角要明显大于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的倾斜角,使得这一板块边界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从而使大陆板块边缘发生褶皱形成岛弧链,而海洋板块边缘则形成海沟,即形成沟-弧-盆体系。

因此,可以说,由于板块之间力的作用和方向均不同,即使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亚洲东部不可能出现像青藏高原那样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原,也不可能形成绵延2400余千米、宽约200~350千米的喜马拉雅山脉。







3







献花(0)
+1
(本文系胡经国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