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儒释道的思想与智慧
2022-08-19 | 阅:  转:  |  分享 
  
儒衢缵绪研究室儒释道的思想与智慧儒学工作室中国学者库编号PCNI:000-000-100-834-855X吴汉耿儒家、道家、佛
家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儒家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
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追逐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佛教的人生智
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儒释道三教的哲学,充满了普遍
和谐、圆融无碍的智慧,在今天仍有其价值与意义。一、儒家思想与智慧孔子其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
秋时期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政
治家:孔子做过仓库管理员,51岁时做官相当于市长、建设部长、公安部长。56岁时代宰相,政治才能上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后受排
挤,开始周游列国。教育家:孔子至生把精力用于教育上,打破教育垄断,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出现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局面,很
多弟子成为各国的栋梁之才。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
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
德学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
结。儒:人所需要的!南怀瑾说,孔孟思想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
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儒家文化的特征以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为信仰和制度的核心
;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德论和宇宙论的基本图式;宗教与政治、伦理的紧密结合是儒教的重要特征,属“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求治”为目标
的政治型文化;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事业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
四年》)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一、“仁义礼智信”1、“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
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2、“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
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
,发为刚义之气。3、“礼”。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
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4、“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
,文理密察,是为智。5、“信”。信者,不疑,诚实。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
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二、温良恭俭让: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
,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美德。这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
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意识;“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的培士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修己安人”“正心修身
”的修身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求实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的忧患意识。二道家思想与智慧老子其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道家的道体具有超越性、绝对性、普遍性、无
限性、圆满性、空灵性。道家之“无”在道德哲学上具有无限的意义。道家之“道”是有与无、神虚与形实的整合。“有”指的是有形、有限的东西
,指的是现实性、相对性、多样性;而“无”则是指的无形、无限的东西,指的是理想性、绝对性、统一性。假如中国所有的书都要不要,只留下一
本最有价值的书——《德道经》南怀瑾: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
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老子思想核心:
1、道法自然。天地间的万物的本质是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的万物处于运动之中,“道”是基本准则,是自然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任何事物都应依靠自己的力量,自然地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状态。2、以柔克刚。“上善若水”、“水滴石穿”。水最
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新的事物是柔弱的,却富有生命力者。3、无
为而治。无为是顺应食物的发展规律,不要强制去干涉而改变事物的进程。“为而不争”,反对的“有为”是妄为。4、福祸相依。《老子》第
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相依蕴涵着生活的辩证法,说明祸和福都是相对的。当人身处困厄之际应该想到希望,因为事物
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事物就有可能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5、虚怀若谷。《老子》:“敦兮其
若朴,旷兮其若谷”。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只有虚心才有容人之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6、知白守黑。什么叫知
白守黑,懂书法的人就是这样来欣赏美学的。善于运用具有丰富内涵的“留白”、善于把握虚实,运黑为白,达到一种深度内涵的境界。7、大
智若愚。所谓“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像愚笨,不露锋芒。不炫耀,而低调成事,诚心做事受人
尊重。8、宠辱不惊。受宠或受辱都不放在心上,形容不以得失而动心,不让外界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9、清心寡欲。保持心地清净,减
少欲念。道家思想的当代意义:1、注重自然和谐。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代的天人关系。《老子》的宇宙
观首先讲到就是: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它告诉人们,宇宙的一切万物都是以“道”为最大共性的有机统一体。为此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2
、尊重人性,强调自爱。老子思想的朴实无华、返璞归真,“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现也,自爱而不自贵也”,都体现了尊重人的价值和自爱精神。
3、道家学说是一种处世之道。老子所倡导的“清净无为”和“柔弱胜刚强”思想指导人们要顺其自然,乐安天命。三佛家的智慧佛教25
00多年前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19岁出家,30岁得道。因为他属于释迦族,所以人们又称他为
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佛教的智慧,就是用否定的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人生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
识系统的执着,获得精神的解脱和自由。佛家既讲“空”,又讲“有”。所谓“空”,是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的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
笼,直悟生命的本性或本真。佛教的返本归极、明心见性、自识本心、见性成佛之论及一整套修行的方法,是要帮助自己或他人寻找心灵的家园,启
发人内在的自觉,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与儒家的成圣人成贤人,道家的成至人成真人,都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追求。佛:自
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南怀瑾: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
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一、禅宗让人保持一种“平常心”。禅宗认为,每个人,不管他的根器如何,也不管他是否犯过错误,其实他
内在地具有佛性或真如。人们只要化解执着,遂顺自然,护持真我,那么,行住坐卧,无一不是真如,无一不是解脱。保持这样一种自然的平常心,
那么,我们所看到的,无一不是“道”。“道”不在人心之外,生活之外,就在人心之中,生活之中。二、禅宗启发我们由迷到悟,转识成智
。开悟也好,解脱也好,就是要返归平常,这全凭自觉、自识、自悟、自了。了悟全靠自己,这一过程,任何人不能取代,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
自知”。人生有许许多多的欲求,禅的智慧不是要抹杀每个人的欲望与追求,不是消解事功,而是让人保持一颗未被污染的“平常心”。佛法只
有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感谢聆听儒表、道骨、佛心,三教归一方成大道儒家偏重社会伦理和道德修养,长于
“人治”,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步成就自我,达到内圣外王的理论很实际,很有操作性,最适合普通大众思想提
升的学问;儒家主张修身治世,长于处理人际,适合出将入相,建立一番功勋事业,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在理政治世方面,儒家最为擅长。道
家主张“道”为最高哲学准则,天地万物自然循环,和谐归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不断运动变化,阴阳相济,而人应与
自然相融合,“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尚善,山医命卜相五术对华夏文化影响深远。道家倡导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注重练气,通过这种修炼,达到长生久世,羽化登仙,在佛、道、医、儒、武等诸家中,道家公认最精于养生。佛家讲缘起性空,因果循环,以“苦
集灭道”四谛,”十二因缘“为基础教义,有情众生在“六道”中流转轮回,迷于虚妄色相,贪嗔痴慢疑,种种分别妄想烦恼不得解脱,应当勤修“
戒、定、慧“三学,明心见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证菩提,觉了心性。佛家倾心菩提涅槃,重在明心见性,彻底觉悟,了脱生死烦恼,然
后自觉觉他,普度众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被许多封建帝王奉为教条。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
统文化——国学。梁启超提出了“两个半圣人”之说,就是孔子、王守仁和曾国藩(半个),其中王阳明的四句教有很强的内涵,亦即明朝哲学家王
阳明(王守仁)晚年所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一般视此四句为王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
的概括性论述。其有著作《大学问》(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2年12月出版的图书),是王守仁(王阳明)的纲领性哲学著作,被其弟子们视
为儒家圣人之学的入门教科书。阳明者,中国明代之大儒王守仁是也。文武周公,孔孟朱熹,阳明承前启后,其地位、作用若斯也。纵观中国三教九
流之学,阳明乃一颗璀璨明珠,此喻决不为过也。在三间圣殿中,孔子居中,左释迦右老子,反之亦然,此阳明之公开观点也。阳明儒学功底深厚,
有能力及胆识出入佛老,不仅辨析名相而且身体力行,最后融三家于一炉,拈出“致良知”之三字以为万能钥匙,谓时时处处按良知行事,则适得其
所、百发百中,真乃大明咒、无上咒也。阳明乃罕见全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作家、诗人、书法家集于一身,继陆九渊之后集中国心学体系
之大成,其成果丰硕,《全集》两大卷,然要言之,其中心思想皆在《大学问》之中也。请先阅其入室弟子钱德洪之序言,再读《大学问》问答体言
简意赅、优美流畅之原文,若不得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必觉心明眼亮、神清气爽也。或是(《传习录》)太上:犹言最上、最高。全句译意为:最上者是立德,其次是立言,再其次是立功,立了此三项,不论时间过多久都不会作废,这才叫做不朽。春秋时鲁襄公二十四年春,鲁国的叔孙豹出使到晋国,晋国的范宣子问叔孙豹何谓“死而不朽”?叔孙豹就以上面的话答之。西汉《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十分欣赏《左传》记述的这个“三不朽”的故事。司马迁的好友挚峻很有才气和学问,但他却退身修德,隐于阱山。司马迁致书挚峻对其规劝。书中写道:“迁闻君子所贵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然而挚峻仅仅追求“修德”,还不是真正的“立德”。做到“三不朽”,才是人生价值的真正实现。司马迁的一生,集“三不朽”于一身,为后世树立了永生和不朽的人格楷模。
献花(0)
+1
(本文系耿派医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