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唐】杜甫·《立秋后题》赏析
2022-08-20 | 阅:  转:  |  分享 
  
【唐】杜甫·《立秋后题》赏析赵启英(2022年8月10日星期三)【原文】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平生独往愿,惆
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注释】(1)日月:指岁月、时光、时间、光阴。(2)不相饶:(饒)ráo作动词。宽恕;宽容。又
如:饶了他吧;饶让(宽恕;让);饶闲(放松;使空闲);饶赦(饶恕赦免);饶情(留情面);饶假(宽恕;宽容);饶借(容让);饶免(宽
免);额外增添。《水浒传》:“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不相饶:是指岁月无情,不退不减,不依不饶,不会因你个人得失而宽容
照顾。(3)日月不相饶:化用鲍照诗:“日月流迈不相饶。”流迈:[liúmài]谓传播远方。《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此言之
诚,有如大江”。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权乃遣周,为牋魏王曰:‘……殿下践阼,威仁流迈。’”犹流逝。【三国·吴
】韦昭《博弈论》:“是以古之志士,悼年齿之流迈,而惧名称之不建也。”【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之十七:“日月流迈不相饶,令
我愁思怨恨多。”【唐】陆龟蒙《子夜变歌》之二:“岁月如流迈,春尽秋已至。”【明】李东阳《冬至告祠堂文》:“节序流迈,载惟冬至。”
流迈:像水那样流动不息行至远方。日月流迈:指岁月像流水,湍流不息,远行不止。所以,原文“日月不相饶”,还应按照“日月流迈不相饶”
来理解。即指岁月像流水,湍流不息,远行不止,它不会因你个人的境遇或得失而宽容照顾留有情面。(4)节序:节令,节气;节令的顺序。【南
朝】梁江淹《谢仆射游览》诗:“凄凄节序高,寥寥心悟永。时菊耀岩阿,云霞冠秋岭。”(5)昨夜隔:隔,间隔。昨夜隔,隔着昨夜。是指秋天
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昨夜已经到来,今天就是离秋后的第二天。(6)玄蝉:秋蝉,寒蝉。唐·刘禹锡《始闻秋风》诗:“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
玄蝉我却回。”【明】陈子龙《拟古》诗之一:“玄蝉思清露,鵾鷄慕朝光。”(7)号:(號)háo拖长声音大声呼叫:呼号。号叫。大声哭
:哀号。号丧。号啕大哭。这里是指秋蝉不停的发出凄惨地嚎鸣。(8)秋燕:诗中的一种意向。到中晚唐时,诗人大量在诗中使用燕子意象。所谓
“意象”,“意”为内,而“象”在外。前者为诗人的主观情志,后者为客观存在的物象,二者相结合,才成其为诗词中的意象。诗词之中,同一意
象可有不同的寓意,不同意象也可有同样的寄托。凡是物与时令组合的词就有了季节色彩和情感色彩的意向。(9)客:与主相对。指客人。外出或
寄居他乡的人。因是客人,就有客来客往。(10)平生:指一生;此生;有生以来。①《陈书·徐陵传》:“岁月如流,平生几何?晨看旅雁,心
赴江淮;昏望牵牛,情驰扬越。”②【唐】韩愈《遣兴联句》:“平生无百岁,歧路有四方。”③《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南宫适用尽平生气力死
战。”④《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三回:“张唐奋尽平生之勇,不能透出重围。”⑤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这可以说是朱延年平生第一
笔生意。”⑥【宋】朱熹:“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又指终生,从来。【明】施耐庵《水浒
》第五十回《吴学究双掌连环计宋公明三打祝家庄》:“既是这恩人上山来入伙,足遂平生之愿”。【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弦弦掩
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例如:婚姻是一个人的平生大事。(11)独往:犹言孤往独来。谓超脱万物,独行己志。《庄子》:“江海之士,
山谷之人,轻天地、细万物而独往也。”(12)惆怅:惆怅出自《楚辞·九辩》“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译文:孤独啊流
落在外没朋友,惆怅啊形影相依自我怜悯。)惆怅的意思是指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惆怅年半百:感叹年岁半百,
人生过半,不由得悲伤感慨。(13)罢官:免除官职。(14)由人:可经人力达到或造成。(15)何事:什么事;哪件事。(16)形役:谓
为形骸所拘束、役使。犹言被功名利禄所牵制、支配。【晋】陶潜《归去来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译文】时光如流水决不
会手下留情,节令的时序从昨夜开始相隔。秋蝉末日将临不停歇地哀号,秋燕即将离去到温暖处作客。此生素有怀抱独游天下之愿,可惜年已半百使
我懊恼悲伤。辞官弃职还得由人自主决定,焉能心事均由功名利禄支配。【赏析】1《立秋后题》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于乾元二年立秋
次日,作者欲弃官时所作,时年48岁。全诗共八句,前四句描写秋天之景,后四句抒发胸中之情。季节过半,人生过半;置身秋景,回顾过往;触
景生情,直抒胸意。日月轮回,岁月流逝,不因世人感时恨别而怜悯抚慰;时间无情,春秋代序,不因个人荣辱得失而宽容照顾。季节交替,夏往秋
来。此时动物们最先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寒蝉感觉生命短暂愈近消亡,于是无休止地凄鸣惨叫,像是要努力奏完生命最后的乐章;而候鸟燕子正梳
理羽毛整理行装准备动身出发,要到温暖的地方去做客。物犹如此,人何以哉?杜甫说“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不知不觉,年近半百,人生过
半。时光匆匆之中,秋天的萧肃又一次提醒了自己,是时候弃官而去,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了。杜甫的立秋诗,值得深深细读,其中对于人生道路的抉
择,在一个四十八岁的中年人身上,留下了岁月沧桑的痕迹。杜甫的一生,是追求儒家思想的一生,是积极入世的一生,是心忧黎民的一生,是热爱
祖国热爱生活的一生。然而再坚强的诗人,也有颓废的时候,也有心灰意冷的时候,也有容我休息一下的时候。面对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烽烟岁月
,诗人也会身心俱疲,倍感郁闷,从而萌生了消极避世的念头。这一首立秋诗,无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杜甫,一个平凡的杜甫,一个真实的杜
甫。年近半百的漫漫人生路上,诗人得到了什么,除了一介小官司功之外,还有生计之无法谋划,战事之纷扰,危险之来临,朝廷之腐败,上级之不
信,前途之渺茫,家人之挨饿,身体之糟糕等等。失望、忧愁、烦闷、灰心、无助、无奈等情绪,都让杜甫的这个“立秋”变得特别不同。首联,“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即运用了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里的诗句:“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虽然杜甫没有直接讲愁思
怨恨,但显然我们已经感受到日月不相饶背后透出的一份辛酸与无奈。立秋节气已过,时年已经48岁,人生还有多少个秋天?江淹诗:“凄凄节序
高。”面对时序的变化,除了年岁上的增加,于其他方面却徒劳无获。这样的人生困境引发的悲秋,为下文引出动物的节气感应埋下伏笔。颔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看看天地阴阳变化,悄然而至的是大地生灵的应节感应。玄蝉,即寒蝉。寒蝉在立秋后,抓紧最后的机会求偶,如果求
不到,只能孤零零地等待死亡来临。它们的叫声里,透着一种绝望与忧伤,显得凄厉异常,所以杜甫描述它的声音用的是“哀号”。秋燕,这句写得
太绝了。秋天到了,大雁和燕子都要南归了,所以杜甫说它如同做客的人,是要离开此地了。秋燕像客人,杜甫在华州为官,何尝不像客人,终究也
要离开此地,暗示着“罢官”的心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秋燕的客愁,也是诗人的客愁,没有归属感,成就感的工作,谁还干得下去呢。颈
联,“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这一句化用了庄子的话:“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地、细万物而独往也。”写出了杜甫对于庄子“逍遥游”
的人生向往。诗人一生何尝愿意独来独往,不过是生在乱世,郁郁不得志而已。他这里表达他的人生愿望是:超脱万物,独行己志。之所以会产生这
样独来独往的愿望,是因为“惆怅年半百”。回首一生,不过“惆怅”二字。年近半百,什么事也没干成,还不如及时退隐,找个安静地方避世,做
个像陶渊明一样的隐者。这一联,对仗不工整,可以感觉到诗人明显不按照格律来写了。整首诗也就随了拟古的调子,跟着心情走了。年近半百,下
决心辞职其实是很无奈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谨慎勤勉,一向稳重的杜甫,竟然也生出了李白超脱的心境来,足以说明当
时的官场多么腐败不堪,令诗人多么失望。面对年老家庭压力,是什么给了杜甫辞职的勇气?我想大概是官场的腐朽压迫,灵魂的自由召唤使然。尾
联,“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诗人终于运用了陶渊明的诗句:“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表达了对于陶渊明隐居山林的向往。没有
什么可以困扰我心灵的自由,我就要回归自然的怀抱,做一个天地间的隐者了。事实证明,杜甫的心永远不属于道家田园,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
风俗淳”的志向,让他一颗火热的心永远平息不下来。他之后在陇右,用诗意忧愤的语句,将人世间遭遇的悲愤苦难都记载下来,成为那个特殊时代
的一部“诗史”,折射出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恨。立秋后的杜甫,是萧瑟的、失意的、孤独的;但是,他又是坚强的、勇敢的、豪迈的,
毅然决然辞职,告别华州,开辟了另一种人生的剧目。【赏析】2赏析杜甫的《立秋后题》需要运用因果分析法。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前因后果
。通过原因我们可以分析结果;通过结果我们还可以分析原因。因此,解析《立秋后题》诗,不能不联系到杜甫的陇右之行和陇右诗的写作;解读杜
甫的陇右之行和陇右诗的写作不能不联系到他的《立秋题后》诗。《立秋后题》是杜甫在华州任上所写的最后一首作品,不属于陇右诗的范围。
但是,解读杜甫的陇右诗,往往要将《立秋题后》作为首选的作品。解读者是否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其实并不是。杜甫为什么要来到当时极为偏僻的
陇右?他来陇右到底想干什么?这首诗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写了这首诗后,杜甫不久就辞去了在华州的司功,开始了他艰难的陇右之
行和陇右诗的写作。据考察,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杜甫辞去华州司功一职,携家眷前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开始了他的陇右之行
,后转至同谷(今甘肃成县),徘徊月余,遂由同谷而取道剑门入蜀。在寓居陇右的短短四个月间,杜甫写下了一百一十七首诗。比较有名的:《秦
州杂诗二十首》、《月夜忆舍弟》、《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以及《发秦州》、《发同谷》等。从一定意义上说,陇右诗真正开始了杜诗
的新变,具有独特的内涵。与其早期诗歌相较,成就巨大,诗人将社稷民生之忧患、个人的生活艰辛和内心苦闷哀愁,深刻地融入诗中,处处体现出
一种悲苦的色彩,具有很高的美学意蕴。杜甫对这种悲苦的理解以及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使杜诗进一步走向成熟,从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将诗
人活动的时间顺序和作品创作的先后顺序联系起来进行整体解读,有助于我们对于诗人和其创作做出更为准确的把握。我们首先要特别注意这首
诗的标题。《立秋后题》在诗歌标题的拟制上,我觉得中国古代诗人显然要比现代诗人做的高明。现代诗人喜欢拟制简单、抽象的题目,但是给人的
印象却是太过突兀太过简单,就像一棵只有主干而缺少枝叶的树,对于进一步理解文本提供的帮助不大。相比较而言,古代诗人诗歌标题的拟制却更
为具体和丰富。就像这首诗,“立秋后题”这个标题,不仅给我们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立秋日之后;而且也给我们提示了在立秋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
上,诗人精神内部可能发生的感兴,使我们对于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具体心境有一些基本的把握。根据这个提示,进入文本,品读诗人的诗作,便可
自然逐步体会其中的兴味。“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时间节点和诗人的感兴之所以密切相连,是因为时间对人的生命、健康、生活、成就、事
业、创作等等非常必要。没有时间就没有一切。对于有抱负有志向的人来说,时间就是一切价值的价值。因此,时间节点,必然引起诗人剧烈的情感
活动。日月无情,时间飞逝,春秋代序,心情惘惘[wǎngwǎng](意思是遑遽而无所适从)。“一个节气一堵墙”或者“一重节气一重天
”。立秋一过,一个夜晚的时间距离,世界就是两个世界了。“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对于大自然的变化,动物们总是非常敏感的,何况蝉是
一种短命的动物,所以对于时间的风吹草动,它似乎更为敏感: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夜,但它显然已经意识到了死亡愈来愈迫近的脚步。因此,它的叫
声,也便无休无止,像是恐惧之时的无奈的反抗;何况燕子原本就是一种追随季节和温暖迁徙的候鸟。“春天来了,草绿了,花红了,燕子飞来了”
,这是我们熟悉的经验和朗诵。但是现在,“立秋”了,叶黄了,草枯了,秋天来了,哪怕“秋老虎”的炎热远远胜过了夏天,然而穿过一道时间之
墙,一缕悄然来到的风,一片树叶不经意的一些颤动,燕子还是能够明确地意识到:离别的时刻正在到来,是自己应该离开已然熟悉的环境寻找另外
一片温暖的时候了。“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动物尚且如此,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呢?杜甫说了,人是一种更为自由的存在,而且自己平素
就有行路万里独自飘游的心愿。很显然,杜甫不想如玄蝉一样悲号,燕子给了他行为的示范,他何尝不想寻找另外一片可以栖身的温暖。可是,想归
想,实际的情形呢?公事,家事,自己的身体,多种多样的牵掣、限制,人为现实所驱遣役使,不知不觉之中,自己竟然已经年近半百了。年近
半百,这对于今天的人和一般的人而言并不算高。但是杜甫不是今天的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的平均寿命比较短,况且他的身体又一直不太好;
杜甫也不是一般的人,中国士子向来就有“齐家治国”之志向,青年时期杜甫就有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自我期待。时间如梭,光阴似箭
;夏天已去,秋天已到。春天渐次打开的纷繁的生命,都将趋于凋谢和残败。回首过往,年近半百,人生过半,来去匆匆,碌碌无为,时光无情,感
慨颇多。这对于杜甫的自信心是一种沉重的打击。怎能不扪心自问:几十年的时间自己都干了些什么?司功之小官连生活都难以为继,战事的纷乱,
危险的迫近,朝廷的无望,上级的失信,工作的乏味,家庭的负担,身体的病痛等等,由于以上这些引起的失望、烦躁、委曲、忧伤、担心等落寞惆
怅之情,时常萦绕心中,无法排泄。因而,一种新的打算在诗人心中慢慢产生。“何事拘行役,罢官亦由人?”事情既然都这样了,那么,我还留
恋什么呢?行为被拘的事到底是什么?促使作者最终罢官的原由又是什么?由于时过境迁,文献太少,所以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众说纷纭,难以获得
一个标准答案。但是从这首诗来看,由于对于现实生活和自身处境的不满,杜甫脑海里已经产生了主动罢官,不再委曲自己,进行新的选择的念头了
。“何事拘行役,罢官亦由人?”这是一种追问,这是一种反思。虽然这种追问和反思,诗人并不祈求别人来回答,他的问题是留给自己的;虽然
他在诗中也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回答,但是循着这种追问和反思,我们能够明白,诗人所置身的华州已然开始慢慢淡去,而一个不清晰的远方在黑
暗中慢慢开始浮现并向他招手。这场立秋,成为杜甫人生下半场的开始。秋季是丰收的季节,立秋正是这个丰收节的开始。丰收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高
兴的事,但对杜甫来说,在乾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59年的立秋日,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在想着自己未来何去何从。这一年,杜甫已经4
8岁了。这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感时恨别,咏叹国难,加之对于政治环境的厌恶,杜甫开始有了放弃官场
的想法。为此,立秋刚过,他就写下了一首名为《立秋后题》的五言古诗:“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平生独往愿,惆
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日月轮换,光阴如流;时间无情,岁月无义。立秋节气昨天夜里刚过。寒蝉声音凄厉不停哀嚎;秋天的燕子
已像客人一样准备南归。一生只愿孤往独来,超脱万物;伤感失意,年龄已经将近半百。辞官弃职这事还得由人来定;哪有什么事能被功名利禄所牵
制?写完这首诗不久,杜甫就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开始了下半场的人生剧目。【时代背景】此诗是唐代著名
诗人杜甫,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时年48岁,立秋次日所作。《唐书》本传:甫为华州司功,属关辅饥,弃官客秦州。此诗盖欲弃官时作
。前四句写秋后之景,后四句所题之意。以秋燕公自喻,言将去华,如燕离巢,故云如客。是年公四十八,今云半百,举成数而言也。【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
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
》、《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
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干云:冲入云霄。干,音gān,触犯,冲犯的意思。杜甫《兵车行》有“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后汉书·丁鸿传》有“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豪气干云:形容豪迈的气势高入云霄)。杜甫的思想
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总体评价】杜甫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又是一位背负着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矢志不移的爱国主义者,他还是一位历经磨难仍不折不挠的生活的强者。杜甫用诗歌来描绘时代的面
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他的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变化的苦难岁月。他的诗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沉郁顿挫。从诗歌的
表现对象到艺术方法,从体裁到修辞,都对前人的“遗产”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发展,是古典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同时,他以富有开创性
的创作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
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
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
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
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0。“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2
献花(0)
+1
(本文系天宫图书馆2...原创)